遇见都江堰ID: yujiandjy
好山好水好空气……在大美都江堰,遇见一切美好~~
一直以来,都江堰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各界名家前来,小编也为小伙伴们搜罗了一些名家笔下的都江堰。
今天这篇,节选自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介绍五座古桥之<安澜索桥>》,你对安澜索桥的了解有多少呢?一起来欣赏~
安
澜
索
桥
在1963年第九期的《文物》上,登载了我写的关于我国古代桥梁的一篇短文,原名《五桥颂》,发表时改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桥》,因为所写的五座桥,在那时国务院已经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现在又介绍五座在我国历史上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在科学技术上都有过重要贡献的古桥。这五座桥是:四川的珠浦桥,广东的广济桥,福建的洛阳桥,江苏的宝带桥及陕西的灞桥。
1905年的安澜索桥 山川早水(日本) 摄
珠浦桥在四川省灌县西北,岷江分为“外江”与“内江”的“浦”上,其下即“都江堰”的“鱼嘴”。原为“竹索桥”,长320米,1964年改为“钢索桥”,长240米。
这座桥不在公路干线的孔道上,桥上不能行驶汽车,但于来往灌县的行旅及都江堰在内江与外江岁修时的过江运输,极为需要。都江堰范围内,有“二王庙”及“伏龙观”,新中国成立前,川西各县人民来此观光的很多,桥上交通,最称繁盛。
珠浦桥和都江堰是分不开的。都江堰是川西成都大平原上一套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的总称,这个灌溉系统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本身,原为岷江中的一个沙洲,将江分为内外两股,其内江分出后,在灌县城西为一山所阻,折入岷江,与外江合并。山名“灌口山”,秦代李冰任四川太守时(前251)将这山凿开一个缺口,让内江流出,与成都平原各河川汇合,组成一个灌溉系统。李冰开凿灌口山之处名“离堆”,故《史记·河渠书》中云:“蜀守冰,凿离堆。”因凿山而开出的缺口,名“宝瓶口”。灌口山也名为“金灌口”,或“玉垒山”。为了稳定内外两江的分流,岷江沙洲两岸,各筑起石堤一道,名内外“金刚堤”。两堤在沙洲分水尖端相遇,形成沙洲的鱼嘴。内江经过宝瓶口的流量,有一定限度,过此限度,则超出的流量及所挟泥沙,在未到宝瓶口前,即从“飞沙堰”漫溢,而在沙洲尾流入岷江。通过各种控制设施,内外两江得到适度调节,防洪引水,保证了岷江的航运及灌溉的功能。自李冰创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逐渐改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系统得到更大的发展。
珠浦桥何时创建,尚未查得记载,唯知在宋代(960-1279)时,名“评事桥”(根据灌县文物保管所1965年“简介”)。桥名珠浦,因“浦”为“大水有小口别通名”(见《风土记》),而“珠浦”则是因与宝瓶口、金灌口、玉垒山等配合而被赐以嘉名。这桥在明末(1628-1643)与都江堰同时被毁,到清代嘉庆八年(1803)方重建,改名为“安澜桥”。
《四川通志》云:“其制两岸椠石为穴,犍石为笼,夹植巨木,屹砥湍流,编竹绳跨江,横阔一丈,离水面五丈,长一百二十丈。”《灌县志》云:“桥在县西二里,……崇德庙(即二王庙)前,旧有索桥,即珠浦桥也,久废,设义渡以济往来,每当夏秋水溢,常有覆溺之患。嘉庆八年……仿旧置建立,长九十丈,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名安澜桥。”
“编竹绳跨江”的竹索桥,其结构如下:以竹丝编成竹缆,粗如碗口,陆续接长,横跨全江,其两端绕系于横卧大木碾,转动木碾时拉紧竹缆,以免下垂过度。大木碾安置于木笼内,木笼位于两岸石岩中所凿的石室。竹缆十根平列,上铺木板为桥面,可以行人,两旁各有较细竹缆六根,作为栏杆。由于桥底竹缆太长,下面用木排架八座及石墩一座承托,将桥分成九孔,全长320米,一孔最大跨度达61米。每座木排架用大木桩五根,打入江底,中用横木连接,下有石块堆砌,其两边木桩较长,形成斜柱。石墩一座,位于都江堰的鱼嘴上,内有石室,亦有大木碾,可以拉紧竹缆,其作用与两岸的大木碾相同。
1909年的安澜索桥 恩斯特·柏石曼 摄
这座桥,以竹为缆,以木为桩,都是就地取材。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相似,用竹笼装石,筑成堤堰,用竹木绑成三脚架的“杩槎”,放在水边,堆上黏土,成为临时挡水坝,费省效宏,简单易行。足见历代劳动人民的巧思高艺。
竹材的强度甚高,几与钢铁相近,但易受气候影响,雨淋水浸,容易伸长;气候干燥,又易收缩;因而使用时间,受了限制。竹索桥必须随时察看,经常检修,并规定三年大修一次。珠浦桥附近有竹林,用新竹换旧竹,旧竹除可利用者外,以之出售,料价可抵修桥工费,是个自力更生的维修方法。
竹索桥的缺点,与一般索桥相似,缺乏刚性,人行其上,最怕桥身摇晃。《黔书》中描述盘江铁索桥云:“然絙长力弱,人行桥上,足左右上下,絙辄因之而升降,身亦为之摇撼,眩晕不能自持,乘车马者至此必下,且不容二人接武而行,必待前者陟岸,后者始登,若强而相蹑,震动愈甚。”珠浦桥虽用竹索,行人尚未如此惊恐。1964年,随着都江堰的发展,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排架木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更加稳定。由于在都江堰鱼嘴上修发电站,桥身缩短为240米。珠浦桥化险为夷,万民欢颂。唐代诗人杜甫有咏竹桥诗,赞美建桥者云: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他未能料到社会主义的伟大,我们已经“驱石”(此引秦始皇“鞭石成桥”的神话,实际上是将大石块放在下有小轮的木板上,人推石块前行,当作“鞭石”)建桥到“海东”了。
竹索桥修建时,有一段民间故事:在都江堰旁的内外两岸上,旧桥早毁,唯凭舟渡,夏季江水暴涨,渡客常多覆溺,即幸而安渡,也受渡船勒索。有塾师何先德,关心人民疾苦,倡议修建竹索桥,并参加工作。不意在索桥将要完工时,竹索断毁于风雨之夜,官僚们怕何先德揭发弊端,借口他的过失,将他杀害了。群情激愤,拥护其妻何娘子,继夫遗志,出面负责施工,终于将桥建成。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夫妇,就将建成之桥,改名为“夫妻桥”。这故事流传很广,后来就被编成川剧,搬上舞台。
(原载《文物》1972年第一期)
茅以升(1896—1989) 现代著名桥梁专家。曾任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南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学院院长、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师会会长、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等。曾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著有《桥梁第二应力》、《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等,主编《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
小编按:文据茅以升,图据山水早川、恩斯特·柏施曼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主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都江堰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编: 刘 忠
值班编辑:董 柳
编辑:代 阳、杨梓慧、龙再兴、黄小洋
☟ 名家笔下的都江堰,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