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早期陶片发现于江苏溧水县神仙洞中,距今10000年左右。初期陶片,火候低质地疏松。类似陶片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也有发现,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0000年前就使用陶器了。因而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陶器已很成熟。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陶器都有自已的特征。河姆渡遗址中的陶器,出土量最大的是“夹炭黑陶”。这种陶主要以炭化的稻谷稻壳及禾茎叶作为参和物,陶坯成灰黑色,目的是减少坯子因突然受高温燃烧而炸裂。因坯子内有夹炭,燃烧时能内燃,陶坯子不至突然受外热而裂变,且有助于增加窑内的火候温度。“夹炭陶”并非河姆渡人的独创,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中都有发现。
这种夹炭陶烧制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首先要求有大量植物茎叶,尤其是稻、芦苇等作物。一般水乡泽国的南方,宜于这些多茎叶植物生长。生产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手段,也是生产力水平的指示器。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已用于农业狩猎、木作、纺织、雕刻等,质地有骨、石、角、木、陶等。利用骨、角料加工成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是河姆渡人一大特点。当时骨器以骨镞、骨耜数量最大,此外还有凿、骨匕(取食物用具)、骨哨、骨匙、骨梭、骨针、骨管状针、骨笄等等。河姆渡遗址发现达万件的动物遗骸,骨料的丰富为河姆渡人制作骨角器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聪明的河姆渡人制作骨角器,大多利用动物骨骼中的骨、角或牙齿的自然形状,稍加简单的锉磨加工而成。
肩胛本身就像一把铲子,只需在骨臼部位略作加工便成为一把合用的骨粗。鹿类是河姆渡人主要捕获动物,而质地坚硬的鹿角更是加工成骨器的最好原料。截取粗大结实的分叉部位略作加工,即是一把现成的器柄。截取鹿角的尖端,只要稍加锉磨便是一件很好的角锥和角凿。若再把中部磨出倒钩,后端钻上一孔,则成一把极好的梭形器了。他们把鹿角的每一部位都充分地利用了。河姆渡人把大、中型动物前肢的尺骨,做成骨凿。大型兽类长而宽扁的肋骨,表面光滑平整,做成有柄骨匕、骨刀和骨锯齿状器。至于细巧的骨针,是选用细长条骨料,先两面琢刻,钻出针眼,然后再磨出细长的针身,可见磨制一件骨器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最能代表河姆渡人制骨工艺水平的,是一些精雕细刻的象牙雕刻品。
大象门齿长而粗壮,通过长期的观察,河姆渡人对象牙坚硬细腻的质地有了足够的认识,而洁白如玉的外观激起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热情。他们细心地把象牙剖成片状加工,制成蝶形器、鸟形牙匕或小盅等,并在器物上雕刻“双鸟朝阳”或“蚕”纹等精美图案,是河姆渡人的杰作。这些艺术品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艺术才华。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但在河姆渡,由于古遗址处在多湖泊沼泽地带,所以早期石器仅占骨器的七分之一,以后才有了改变。早期石器大多选用质地坚硬的黑色变质岩、辉绿岩、矽质泥岩。但是遗址附近不产这种坚硬的黑石料,可知当时并非就地取材。这种石料可打制锋利的刃口,又不易磨损,但质脆易崩裂。
因此石器制作比较粗糙,不发达。早期石器大多器形较小,种类单纯,数量也少。后期的石器质料较软,大多通体磨光,器形也渐大而规整。按石器的用途可分为石斧、石锛、石凿、石楔等,大多属于砍伐树木和加工木构件的工具,有的也可用于农业耕作或加工骨、木器。河姆渡出土的工具中,有相当数量的木质与石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为了生产的需要把小型石质工具装在易得的木柄上,以更加发挥石器的锋刃效用。而木柄的使用,恰恰是工具改进的发展方向。由于使用器柄,人类延长了手臂,并利用杠杆的力学原理,大大地加强了劳动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河姆渡人巧妙地利用树杈、鹿角制成器柄,组成石斧、石凿、石锛,增强了人类利用自然,以提高改善生活环境的能力。由于器柄的应用,木制器皿有了较大的发展,给人类制造更为先进的工具提供了可能。
河姆渡人所生活的地方是地处江南的宁绍平原,这里河湖交叉,是著名的“水乡泽国”。解决水上交通成为他们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在这里发现了划船的木桨。1973年在晚期的文化层发现一件用整块木料加工而成的木器。上部截面略呈方形的柄部已残断,下部像柳叶形,中间厚而外侧稍薄,两侧并不对称。残长16厘米,宽5.3厘米,厚1.5厘米,从制作方法、形状及使用磨损现状分析,当是一支船桨。1977年又出土6支船桨,都是用整段木料加工而成,十分坚固。柄部粗细适中,断面有圆形、方形两种。桨叶多呈扁平的柳叶状,且自上而下减薄,制作精细。其中一支残长达92厘米,另一支残长62厘米。
十分有趣的是,在遗址中发现了河姆渡人制作的两件模仿独木舟的陶舟玩具,出土在早中期文化层内。质料为夹炭黑陶,一件为方头长方形独木舟;另一件舟体看起来好像半个月亮,俯视略呈菱形,两头稍尖而微上翘,头部下还附有穿孔的小耳(作牵绳之用),形态逼真。这两件精美的陶舟艺术品,反映了河姆渡人与舟的密切关系。肯定河姆渡人早期是能制作舟船的,也可能是更加简陋的木质独木舟。在该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水生动物遗骸,也能带给我们有关河姆渡人对水上交通工具的需求的信息。遗址中有大量的鱼骨骼、蚌壳和菱角。有的陶釜出土时底部还留存鱼骨,可见水生动物是河姆渡人的重要食物来源。
这些水生动物,不仅有生长在内河的,还有生长在海中的鲸鱼、鲨鱼及滨海河口的鲻鱼和裸顶鲷等海生动物,都成了河姆渡人的捕捉对象。近海岸浅水的地方可以涉水捕捞,但生活在深水区的鲸鱼、鲨鱼等动物却只能乘坐舟船去捕捉了。河姆渡人居住环境与北方相比,气候十分潮湿,因此居室建筑就不能与北方的半地穴式居室建筑一样,而是具有特色的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居室是在地下挖穴而建,干栏式房屋却是高架在地面之上。这种干栏式建筑,采用榫卯技术构成的木质结构。它的作法是先在地.上打下一排排木桩,然后在木桩上铺木板,再在木板上起架房舍。干栏式房屋建筑是同南方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由于它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豢养家畜,因此干栏式建筑历数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仍可见到这种古老的建筑样式。在遗址早期文化层,发现一座干栏式的房屋建筑,长度达25米多,能营造这么庞大的空中房屋,说明当时木构技术相当高超。从出土的房屋木结构观察,河姆渡人使用的榫卯种类很多样式复杂。河姆渡出土构件榫卯,种型很多,说明河姆渡人的木作技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我是“小梅号号”,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