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河姆渡人使用什么石器种类还不少(宁波发现距今8000多年遗址)

2014年以来经考古勘探确认为一处埋藏很深、时代较早的史前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贝壳器等人工遗物和早期稻作遗存,以及用大型贝壳加工磨制的一些贝器(铲、刀、圆形饰片等);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还有不少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用于安装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于安装石锛的“遗址文化堆积总体顺着...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余姚市人民政府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在余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井头山遗址与公众见面。专家称,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井头山遗址位于宁波余姚三七市镇井头山南麓,东距田螺山遗址1.5公里。遗址埋藏在现地表之下8米左右。2013年底因厂房建设打桩时发现,2014年以来经考古勘探确认为一处埋藏很深、时代较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2019年9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浙江省文物局统筹组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贝壳器等人工遗物和早期稻作遗存,以及极为丰富的水生、陆生动植物遗存,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收获。

专家介绍,这些出土遗物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蛏、蛤、蚝等),胶结牡蛎壳的粗砾石块。以及用大型贝壳加工磨制的一些贝器(铲、刀、圆形饰片等);动物骨头数量不少。较多碎木块、木棍、木条、小树枝条、木炭块和木炭颗粒,以及橡子、麻栎果、桃核等果核、少量炭化米、杂草种子等植物遗存。

第二大类,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

陶器,出土陶片修复率不高,可辨釜、圈足盘、钵、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釜支脚、陶拍、器盖、小陶玩等器形,陶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夹炭陶,以及少量夹细砂陶、加贝壳碎屑陶等,陶色以红褐色为主,还有红衣陶、黑衣陶,陶胎厚薄不均,烧制火候看似不高,器形多较规整,制作成型用泥条叠筑加拍打成形,无明显慢轮修整技术;纹饰有绳纹、浅方格纹、刻划纹等,还有少量简单的红彩。

石器有斧、锤、锛、砺石、圆盘状石块等,数量30多件;上百件骨器,器形有镞、锥、鳔、凿、针、匙、珠、笄等;还有不少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用于安装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于安装石锛的“7”字形木柄、点种棒、双尖头木棍、无尖头木棍、刻槽带销钉木板、木桨、棒槌形木器、等);还有不少芦苇(芒草)编织物(席子、篮子、筐子、背篓等)。

第三大类,除贝壳以外的动物碎骨头也较大量;还出土较多碎木块、木棍、木条、小树枝条、木炭块和木炭颗粒;还有不少编织物、绳子的原料(芦苇杆、芒草杆、还有一些植物纤维等),以及很多的植物种子、果核(橡子、麻栎果、桃核、少量炭化米、稻谷壳、水稻小穗轴、以及漆树、黄连木、猕猴桃、紫苏、灰菜等木本、草本植物的种子)等遗存。

专家介绍,遗址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发掘区西部文化层距地表深度达5米多,堆积较薄,贝壳和陶片也较少。

自西往东,文化层分布坡度明显倾斜,堆积层次较多,堆积总厚度增大到2米多,文化层野外分为12层,最东边的文化层逐渐变薄直至消失,距地表深达10米左右,各类零散遗物夹杂在粘软的海相淤泥里。表层贝壳和陶片显示轻度的磨圆度,应与遗址被海水淹没时被海水长期拍打所致。表层以下文化层,贝壳密度变化较大,但均未显示冲刷和海水拍打特征,原生堆积肌理清晰明确。

包含物中除了最多的贝壳以外,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还有木炭颗粒、木炭灰烬、木条、木棍骨头、烧土块、胶结牡蛎壳的大小石块等。

C14测年和文化类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井头山遗址年代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宁波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文化遗存,也是宁波、浙江乃至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考古发掘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独特,是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首个贝丘遗址,是8000年左右海平面高度的直接证据,为研究中国沿海地区全新世早中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早期人类适应海洋和开发海洋的生业模式,以及探索河姆渡文化的来源、确立先河姆渡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余姚方面表示,下一步,余姚将依据文物法规等,将把井头山遗址列入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河姆渡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及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范畴,系统整合各方资源,让古代文明在当代余姚发挥时代光彩。

河姆渡文化,在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南中国地区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确立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摇篮的崭新史观。之后,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核心区,先后发掘了鲻山、田螺山等重要遗址。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江南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也是湿地稻作农业与传统采集、狩猎互为补充的复合式生业模式的源头,河姆渡文化更开启了适应湿热环境的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体的湿地文化景观,以不同载体和表现形式反映太阳(太阳鸟)为核心的早期崇拜,还成为良渚文明观念与美术的主要源头之一。

新闻多一点

贝丘,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又称贝冢。

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着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记者 顾嘉懿 摄影 杨辉

来源:新华号 宁波晚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