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欧美国家的圣诞、中国的春节一般,大多数国家在每一年的年末岁初都有凸显本国文化特色的节日,用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待与祝福。在西亚的阿塞拜疆,年末也有着自己的盛大节日,这个被称作“诺鲁孜节”的盛大节日,如同中国人的春节一样,是阿塞拜疆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阿塞拜疆拥有漫长而辉煌的文明与历史,而诺鲁孜节在阿塞拜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传在遥远的上古时代,生活于此的阿里亚人根据气候将一年分为两种季节,一半是暖季,另一半则是冷季。人们于暖季放牧播种,于冷季休憩收获,而处于冷、暖季之间的日子则被人们叫作“春天节”,即“勃哈尔节”,这正是今日阿塞拜疆诺鲁孜节的最早缘起。
随着时间的流逝,诺鲁孜节逐渐演化成今日阿塞拜疆乃至西亚若干国家的重要节日。在众多说法中,流行范围较广的说法是诺鲁孜节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七大节日之一。这七大节日由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奉者发明,其目的是希望更好地传播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而诺鲁孜节则是七个节日中的最后一个。在教徒看来,诺鲁孜节的存在,正是正午神重返人间的日子,他的到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整个人间都会因此重新焕发生机,一切都是春意盎然的样子。2009年,诺鲁孜节成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西亚与中亚十几个国家的共同节日,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中国的春节以农历为准,对应公历则差不多是在每年的1-2月期间,而诺鲁孜节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左右开始,其持续时间也在两周左右。
除时间不同外,诺鲁孜节的习俗与中国春节也是全然不同的。在阿塞拜疆,人们会在诺鲁孜节到来前的一段时间里,于家中种上麦苗,等待种子发芽后在叶子上系上红丝带,并放置于餐桌上。麦苗是粮食的一种,这项活动的寓意也是希望每家每户都能在新的一年里获得丰收的喜悦,生活能够越来越好。在餐桌上除麦苗外,人们还会将彩妆后的鸡蛋放在桌子上,五颜六色的颜色象征着人们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除此之外,蜡烛与镜子也是不可或缺的物件,一般家里有多少人就点几根蜡烛,蜡烛的火在人们看来可以起到祛除邪魅的作用。
等到诺鲁孜节到来,人们会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用来庆祝。阿塞拜疆人对水与火两件事物十分崇拜,前者是生命之源,后者则为人间带来光明与希望。为此在诺鲁孜节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就分别围绕着“火”与“水”展开。就“火”而言,人们有着跳火与迎太阳的习俗。什么是“跳火”呢?跳火即人们在夜晚点燃篝火,每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跳过篝火,次数一般是三或七,寓意用纯真之火驱逐一切霉运,并祈求新年的健康与幸福。等篝火燃尽后,人们要将灰烬收集起来,并扔到很远的地方,象征着将霉运扔掉。而迎太阳习俗,就是人们选一座较高的山坡,并在山坡上跳舞唱歌庆祝,在篝火中迎接朝阳的到来。
就“水”而言,人们则有着“跃水”的传统。这要求人们从溪水河流上跳跃而过,流淌的水会带走一切悲伤与不幸,喝一口溪流中的水更会使人们身体健康。在晚上人们则会前往溪水边取水洗澡,用以洗去身上污秽与疾病。人们还会在水边打水仗洒水玩,并互相祝福对方新年快乐。
每个节日除了有各自独特的习俗仪式外,还有特别的饮食习俗。中国一向以美食文化为骄傲,作为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春节,大江南北更是有多种多样的饮食习俗。在阿塞拜疆,饮食文化虽然没有中国这般多元,但也有独特的一面。例如“抓饭”,与中国人用筷子不同,阿塞拜疆人以抓饭为主,抓饭的类型则是五花八门,有掺杂了各种干果蜜饯的甜味饭团、点心,也有以牛羊肉为主的咸味抓饭。据不完全统计,在面积狭小的阿塞拜疆已有上百种抓饭。
除抓饭外,阿塞拜疆人还喜爱甜品,他们认为吃甜品能够让人身心舒畅。其中有代表性的甜品是以榛果、核桃仁等为主要佐料的果仁馅饼。形状有象征太阳的圆形与象征月亮的月牙形,馅饼内除果仁外,还会有若干辅料,蜂蜜与糖更是不可缺少。甜甜的馅饼寓意着美好的新年必定是顺顺利利的。此外,阿塞拜疆人还有“七鲜桌”的传统,七鲜即七种食物,且必须要以“S”开头,分别是绿麦芽、甜食、苹果、沙枣、漆树、大蒜、醋。在他们的语言里,这七种食物都以“S”开头,吃七鲜桌则寓意着人们的生活能够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尽管中国的春节与阿塞拜疆的诺鲁孜节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但两者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情感却是相通的。首先从节日的起源上来说,无论是诺鲁孜节还是春节,都可以算是农业社会中,以农业为生的农民们,出于对丰收的期待与新年的希望而立下的节日。而且两种节日都生动的体现了两国人民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两种节日都十分看重祭祀,无论是祭祖还是祭祀神灵,都可以说是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当时的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制造”神灵并予以祭拜,今日的科学虽已突飞猛进,但人们依旧会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就文化层面来讲,两种节日强调最多的一点也是相通的,即希望全家能够团团圆圆、和谐共处。家庭是中阿两国乃至世界所有国家的基本单位,而人们辛苦工作一年,最盼望的莫过于能够在年末与家人一道,放松心情享受短暂的休闲时光,同时又可以对新的一年许下期待与祝福。阿塞拜疆人与中国人一样,都认为团聚才是一家人最幸福的事情,他们甚至认为如果在诺鲁孜节还不回来与家人团聚,那么他可能在未来的十年内都无法回家。
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与节日,阿塞拜疆的诺鲁孜节虽与中国的春节有着种种区别,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之意,却能跨越山海的距离连接在一起。
今天我们国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并不只是意味着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就各方面的交流来讲,其实经济交流算的上是最为表层的交流,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才是更为核心的。就如同诺鲁孜节一般,其名称、习俗和饮食与中国春节皆有不同,但核心寓意却与中国春节是相似的。
奥尔汗:《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春节与阿塞拜疆春节对比》,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浙江学刊》201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