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世界十大名曲及背后的故事你可知(遭人唾弃的“十大热歌”)

久未露面的周杰伦带来金曲串烧;蔡徐坤、时代少年团等新势力偶像展现盛世美颜。其实是华语乐坛槽点和短板的一次集中暴露”肯定是落在了上榜的热歌身上”深海鱼子酱的《千千万万》曾被质疑疑似抄袭兰雨的《最后一次温柔》。《醒不来的梦》被质疑抄袭至上励合的《棉花糖》“你能听出《知足》、《说好了再见面》、《爱的魔法》《左眼皮跳跳》、《夕日坂》等众多歌曲...

上周举办的腾讯TMEA音乐娱乐盛典,如今热度仍然居高不下。

颁奖礼贡献了很多名场面,比如:久未露面的周杰伦带来金曲串烧;五月天、刘若英合体献唱《后来》;蔡徐坤、时代少年团等新势力偶像展现盛世美颜。

但是,为这次娱乐盛典完成“话题KPI”的,是颁奖礼现场公布的“十大热歌”名单。

这“十大热歌”的名单一出,就以燎原之势在各大平台迅速引起了一大波“声讨之声”。

网友们就好像炸了锅一样,纷纷痛心疾首:“华语乐坛要完了”、“信女愿诚心祈祷,只求华语乐坛能倒退十五年。”

大家对于“十大热歌”的群情激愤,着实让一直标榜“不缺好歌”,“一直在进步”的华语乐坛尴尬不已。

怎么努力了整整一年,临到年底“十大热歌”还是这个水平呢?

“十大热歌”引来的“大型打脸闹剧”,其实是华语乐坛槽点和短板的一次集中暴露。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来深究一下,这份榜单到底又打疼了谁的脸?

第一巴掌,肯定是落在了上榜的热歌身上。

所谓的年度十大热歌,被大家吐槽,甚至唾弃,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仔细“欣赏”这份获奖名单,十首作品还或多或少都有些”黑料“傍身:

深海鱼子酱的《千千万万》曾被质疑疑似抄袭兰雨的《最后一次温柔》;

《醒不来的梦》被质疑抄袭至上励合的《棉花糖》;

《清空》被质疑抄袭EXO的《人鱼的眼泪》。

更有甚者,集多首“爆款”为一身。

仔细对照《白月光与朱砂痣》的旋律,你能听出《知足》、《说好了再见面》、《爱的魔法》《左眼皮跳跳》、《夕日坂》等众多歌曲的影子。

这简直就是继《离人愁》之后的第二个“裁缝”神曲。

虽然音乐创作上的抄袭很难真正鉴定,但不难看出,这“十大热歌"都有曾经爆火的热歌的影子。

人家成熟的音乐市场,流行风向都已经翻新了几轮:hiphop、迷幻摇滚、雷鬼、实验电子......花样多得数不胜数。

在这样醒目而刺眼的对比下,国内音乐人在旋律创作上的千篇一律和不思进取就更显得十分“打脸”。

更令人觉得打脸和头痛的是,这些网红产出的口水歌往往都是“见光死”。

这次腾讯TMEA娱乐盛典为“十大热歌”安排了每人15s的热歌串烧,没有声卡和滤镜的加持下,每一首歌都是大型翻车现场,气息不稳、跑音破音等问题层出不穷。

其实,短视频平台上大杀四方的网红歌手,拉到舞台上真刀真枪开麦唱现场的“社死”情况,早就屡见不鲜了。

“十大热歌”的第二记耳光,则落在了颁奖礼身上。

我们来看看去年这一颁奖典礼选出的“十大热歌”。

《桥边姑娘》《芒种》《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和今年的榜单如出一辙:都是短视频平台上泛滥成灾的“洗脑神曲”。

再往前推,2019年十大金曲和十大热歌的榜单还没有分家,但还是换汤不换药。

这种现象多少是蕴含着某种讽刺的意味:合着一年到头,华语乐坛是半点进步都没有。

这些网络口水歌首首爆火,首首传遍大街小巷,但在这洗脑又上头的旋律背后,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烂大街”旋律和粗制滥造的混音编曲。

这种糊弄人的烂歌、神曲,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年度榜单上,我们的平台和机构难道不该反思吗?

在B站音乐区,已经有不少音乐大佬出一些挖苦性质的“神曲制造教程”。

《教你3分钟写一首爆款神曲》、《如何十分钟内搞定一首民谣》《一分钟就能写出一首乾隆白菜》,这样的教程随处可见。

十分钟竟然就能创作一首流量过百万过千万的“网络神曲”,这样简单粗暴的制作过程下,歌曲的质量泥沙俱下。

所以说,“十大热歌”的第三记耳光,狠狠扇向了糜烂的下沉市场。

在这里,创作者和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而我们的听众却被稀里糊涂地糊弄了过去。

于是在这样的“暴利”下,文娱行业孵化了一大批流水线生产“短视频洗脑神曲”的公司。

和传统的音乐制作公司很不同,他们利用实时热点监测系统写歌,从写歌到上线,最快只需要4小时,最慢也只需要24小时。

一言以蔽之,就是什么火,他们就写什么。

在很多专业音乐人十年等不到一首爆歌的情况下,这种公司可以夸张到一个月就在短视频平台打造一首“爆款神曲”,而一首神曲,往往可以创造百万甚至更高级别的收入。

更有音乐工作室专门签约一批词曲创作人,每天就负责研究各种大热音乐榜单,然后快速生产类似风格的歌曲。

就连曾经的“QQ音乐三巨头”中的徐良,也开了个音乐制作公司,转行幕后做起了短视频神曲。很多人都以为他消失了,但他只不过换了个马甲批量制造更多神曲去了。

在这样完全以流量和金钱为导向的创作过程中,“音乐作品”已经俨然变成了“音乐产品”。而从听众视角来讲,他们听到的音乐和旋律也必然会越来越简单口水化。

近几年,“魔爪”开始试探性地伸向主流音乐市场,各种“高大上”的音综节目中也开始出现一些连两把刷子都没有的所谓“人气歌手”的身影。

《离人愁》的创作者李袁杰参加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明日之子2》,盼着自己能够成为“第二个毛不易”。

有着“深沉烟嗓”之称的隔壁老樊,则频繁出现在王牌音乐竞技节目的舞台上。

但这两人谁也没逃过网红的“见光死”定律,被淘汰后还在撒娇“给个机会呗”的李袁杰,被华晨宇当场考住,连六级和弦都不懂的人竟然都敢标榜自己是原创歌手。

而他唯一的一首原创作品《离人愁》,也不过是《千百度》+《烟花易冷》的裁缝之作。

扬言“我不喜欢飙唱功”的隔壁老樊,他引以为荣的作品中,“同质化”暴露无遗,也禁不住反复推敲,是落寞听众审美造就下的产物,注定会被时代淡忘。

在《天赐的声音》中,乐评人对隔壁老樊的评价也很中肯,“我认可隔壁老樊的诚恳和努力,但平台会用如此巨大的流量将他不算太好的作品打造成爆款、成功者,这会是一种阻碍”。

与十大热歌这种口水歌泛滥相对应的,是主流歌坛的没落,这一巴掌打得最疼也最狠!

“周王林陶”的时代即将落幕,但新生代歌手中能打的却寥寥无几,华晨宇“剑走偏锋”,歌曲极具艺术性却脱离大众;周深已经成立OST专业户,却鲜少有非商业化的作品呈现。

很难想象,距离周杰伦出道已经21年,而在Apple Music App中公布的内地2021年最热歌曲榜单TOP100中,他仍然霸占了54首。

2021年了,周杰伦的大多数粉丝都已经成家立业,而周杰伦本人居然还占据着华语乐坛的半壁江山。

虽然“周董”本人已经躺平,天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好不逍遥快活,但主流歌坛的青黄不接之势已经赫然在望,这何尝不是对华语乐坛的另一种打脸。

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华语乐坛被“频繁打脸”的背后,是资本对音乐市场的裹挟,是大众在“快消费”时代的审美下沉。

诚然,在“快消费”时代,就连娱乐都是“短暂”的,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从“电视剧”到“小短剧”;视觉艺术可以多样化地适应时代,无论长短都会有优秀的作品存在。

但对于具有“欣赏门槛”的音乐来说,这样的极速转变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音乐本身的形成和音乐素养的培养都是一个“慢过程”,需要音乐人花很长的周期去学习乐理、打磨唱功,才可能会有优秀的作品被创作出来。

而在“快消费”时代,音乐也要开始讲究时效性,昨天火的东西,今天可能就不火了。

所以音乐也开始讲究一个“蹭热度”和“快”。失去了初心、追名逐利的音乐,难免被郑钧吐槽,十首歌里有九首听不下去。

还有音乐制作人坦言,“《心如止水》头一天在短视频有热度,第二天就有公司提着钱,去了歌手家签约版权。”

“没办法,歌曲的热度就是曲线下降的,不抓紧可能这波热度就过去了。”

另一个让“口水歌”泛滥的主要原因,是大数据时代的精密算法。

歌坛教父李宗盛在金曲论坛上,痛心疾首地提出“猪食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了猪。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这个样子。

在大数据时代,歌曲的传播途径开始有了剧烈的变化,以往一首歌的爆火要靠电视台或者电台的推荐,歌手频繁露脸打歌,专辑才能得以大卖,得以在大街小巷的商店里播放。

而现在,网红制作公司可以首先利用大数据在短视频平台广撒网,“病毒式”地传播这些口水歌,大规模洗脑用户后再延展到各大音乐平台和娱乐平台,实现全平台的全用户覆盖。

这“十大热歌”从某种程度来讲,不过是大数据的选择。

在这样普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况中,“十年磨一剑”的专业音乐人反而得不到关注。

为了面包,不少音乐人只能暂时放下梦想,屈从现状。从这一角度来看,“十大热歌”何尝不是对这个过于浮躁的“大数据时代”的一记耳光。

难道真的是大数据和短视频行业使得“华语乐坛被反复打脸”吗?其实,大数据的选择还是基于听众的选择。

用户的每一次点赞收藏都会被算法默默看在眼里,再进行归纳统计,产出风格类似、同样洗脑的“爆款歌曲”。

这十大热歌,不仅仅是大数据的选择,更是“大众的选择”。

随着互联网娱乐的飞速发展,可供大众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形式也越发的五花八门,于是人们的“快感阈值”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一些短暂的、强刺激的东西来刺激感官。

这使得音乐人在这种现状下不得不寻求突变,正如邓紫棋在综艺节目中所说:“你三秒勾不住,人家就把你划走。”

试问有多少人还能在不刷短视频、不看舞台的情况下,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听完一首新歌?又有多少人可以主动突破大数据围成的“信息壁垒”,主动跳出舒适圈寻找好听的新歌?

从另一角度来讲,以往大众听什么,是唱片公司和传媒公司说了算;而如今在自媒体的大环境下,选择权更大程度地交到了听众手里。

因此“十大热歌”反映了最真实的选择。

相较于其他成熟的音乐市场,我们的音乐教育和审美普遍缺失。

其实这个现象很正常,想想从小到大的音乐课,要么被语文、数学老师霸占,要么就用来上自习。

这种情况下,音乐审美的下沉似乎是必然的。我们坐在这里嘲笑华语乐坛被啪啪打脸,而被打脸的,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

用音乐人梁欢的话来说,“腾讯那个十大热歌榜单就是最真实的民意,代表着最广泛的音乐审美。无论你处在鄙视链的哪个位置,向下审判都是毫无意义的,鄙视链这种低等文明产物如果真有意义,那是为了向上攀爬的。”

因此与其在这里哀叹“华语乐坛已死”,不如加强音乐教育,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多去想想我们可以为了让华语乐坛、让这个时代不再被反复打脸做些什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