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中国古代不随便握手(可千万不敢这么做)

握手最早应发生在人类。但这个礼节很长一段时间却在中国意义不同”中国古人见面。这个动作在古代的寓意相当不吉利”把某些事物用黑色的布带系在死者的手臂上”家属会在死者嘴里放一枚铜钱。家属还会在死者的耳朵眼里塞上棉花“塞在死者耳朵里的棉花被称作,就是被死者攥在手里或系在手臂上的某些珍贵之物“通常是死者生前最喜欢的手把件”就是让死者手里拿着东西...

在社交礼仪中,“握手”这一行为是极其常见的。不论是做生意还是交朋友,只要两手相握,就能搭建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为接下来的沟通奠基。然而,在我国古代,“握手”却未必是一种礼仪,直到百年以前,这个动作的意义都非常微妙。

有专家分析,握手最早应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之后,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但这个礼节很长一段时间却在中国意义不同。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人见面,并不会两手相握,而是双手抱拳,躬身作揖。当然,这只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社交动作,在一些隆重的场合或特定关系下,还会跪拜甚至磕头。在古代,“握手”这一行为只会出现在一种场合中,那便是:葬礼。说句玩笑话,倘若某位仁兄有缘穿越古代,可千万别与古人提“握手”二字,因为,这个动作在古代的寓意相当不吉利。

那么,究竟“握手”在古代象征着什么?这个动作在中国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握手”这一词汇,该词的意思就是:把某些事物用黑色的布带系在死者的手臂上。在《新唐书》和《大明会典》里,“握手”的意义仍与丧葬有关,虽然,具体的形式不一样,但意义却是大同小异的。

在古代,若有人去世,在殡葬仪式的过程中,家属会在死者嘴里放一枚铜钱,以及若干粮食。意思比较通俗易懂,就是为了让死者在“那边”有食可吃有钱可花。除此之外,家属还会在死者的耳朵眼里塞上棉花,据说,这样死者在“下面”就不会受阴风鬼嚎所扰,塞在死者耳朵里的棉花被称作“充耳”,是以“充耳不闻”这个成语是贬义。

至于前文中我们提到的“握手”,就是被死者攥在手里或系在手臂上的某些珍贵之物,通常是死者生前最喜欢的手把件,如:珠串玉石等。“握手”在古代的意义,就是让死者手里拿着东西前往另外一个世界,不至于两手空空地走。

甚至,直到清朝时期,“握手”这一丧葬习俗仍在沿用。在《文明小史》里,就记载了一次我国外交大臣与意大利大使会晤的情节。作者在描述该情节时便用到了“拉手”这一词,并未用“握手”一词。无独有偶,在《官场现形记》里,官员们为了讨好外国人所使用的礼仪同样是“拉手”。

据此推断,直到近代以前,我国古代从来不存在“握手”这一礼仪。至于我们今天惯用的握手礼,多半是晚清时期西方传入的。也因此,有西方学者分析道:握手之礼应起于中世纪的欧洲,而当时恰是身着戎装的骑士侠客的盛行时代,个个头顶一顶铜盔,身披一身铠甲,腰挂一柄利剑,就连一双手也罩上了铁套,方以示人,这身豪气,让人敬而远之。可见了亲朋好友怎能还这般冰冷待人,于是免去铜盔,脱下铁套,与之握手,同时表示我的右手不是用来握剑杀你的,这正是握手之起源。

不过,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握手”,却又不太妥帖。因为,在中国古籍中,还存在“握手言欢”这一情况。这个成语说的是一则历史事件,当事人是刘秀与李通,原文如下: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言欢。”释义为:刘秀与李通二人在见面之前神往已久,得此一见相见恨晚,两人在一块融洽地谈了好几天,相互握着手不肯松开。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成语里的“握手”与我们现代的“握手”意义截然不同,此“握手”只是在形容两人关系融洽密不可分罢了。

除此之外,史料中还有一些关于“握手”的记载。例如,在《易林》里就用到了“空拳握手,倒地更起”的说法,这里的“握手”是从手掌张开到合拢的过程,与现代词汇中的“握拳”是一致的。在《管子》里也提到了“握手”:“凡拼之道,实水於盘。攘臂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屋中握手。”这里面的“握手”是用双手捧起液体(酒水)这一动作。

虽然,在我国古代“握手”与社交关系不大,但到了今天,“握手”已经成了各个国家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上至各国领导人会晤,下至民间好友会面,都会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向对方表达敬意。不过,在一些国家里,握手需要格外注意一些细节,否则,将会触犯忌讳。

例如:

在印度及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里,左手被视作不干净的手,所以,在与人握手时千万不能使用左手,否则便是一种对人大不敬的举动。

但是,在日本等东亚国家,握手时一定要四手齐握才能显示出敬意。显然,日本的握手礼若放在伊斯兰国家,是非常失礼的。此外,在伊斯兰国家里,握手礼对女性是不适用的。

在绝大多数欧美国家,握手的形式不受重视,但握手时一定注意目光要直视对方双眼,若将目光放在其他地方亦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参考资料:

【《文明小史》、《官场现形记》、《易林》、《管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