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十大草包将军之鲜于仲通(李白与杜甫之间的感情为什么会反差这么大)

对李白的怀念几乎贯穿了杜甫的后半生。连写了两首《梦李白》,李白对杜甫的感情似乎要平淡得多。而且在所表达的感情上也远不如杜甫强烈。"杜甫格外喜欢将跟朋友的日常活动情形写入诗歌,李白似乎不太喜欢描写日常活动情形;毕竟李白比杜甫年长,对一些重要的交游如孟浩然、元丹丘、张垍、宋之悌、崔成甫、崔宗之等都专门写了诗。说李白不喜欢在诗中写与朋友们的...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长安之行以极度失意而告终。这年初夏,他路过洛阳,与杜甫初次相识。闻一多曾这样评价这两颗文学史上最光彩照人的双子星座的这一次会面:"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这次会面开启了两人的友谊,从此之后,对李白的怀念几乎贯穿了杜甫的后半生。在杜甫留传下来的1440首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15首,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10首。尤其是乾元元年(758),杜甫听说李白因李璘之事被流放夜郎后,魂牵梦绕,连写了两首《梦李白》,写自己忧思成梦,"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又关切地嘱咐,"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情深意切,读来令人感动。

而另一方面,李白对杜甫的感情似乎要平淡得多。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中,与杜甫相关仅有区区四首,而且在所表达的感情上也远不如杜甫强烈。

有人这样解释这种感情上的不对等:"杜甫格外喜欢将跟朋友的日常活动情形写入诗歌,不光是跟李白的交往,跟郑虔、苏源明、严武等人的交往,他都在诗中作过描写。李白似乎不太喜欢描写日常活动情形;再次是,毕竟李白比杜甫年长,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较为内敛、平和一些,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但实际上,李白全集中提到名字的有四百多人,对一些重要的交游如孟浩然、元丹丘、张垍、宋之悌、崔成甫、崔宗之等都专门写了诗。因此,说李白不喜欢在诗中写与朋友们的交往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李白性格率真,不至于这样端着。更何况,他跟杜甫好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说明他并不在意年龄的差距。

那么,两人之间这种感情的明显反差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1. 李白的光环太厉害

唐代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形容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就是眼睛特别精神,说话气场强大。还说他"或时束带,风流酝藉",小伙儿挺会打扮,穿着唯美飘逸。当时的道教宗师白云子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八十多岁的老诗人贺知章一见他就"惊为谪仙人",好像神仙下凡一样。可见李白的形象气质不同凡响。

何况他的诗文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安州郡督马正会高度评价他:"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号称"燕许大手笔"的益州长史苏颋称他是可与司马相如比肩的文学天才。

李白的才华惊动了中央,连唐玄宗都关注了他。在长安宫中,唐玄宗第一次接见他,就亲自走下步辇迎接,设宴款待,还亲手为他调制羹汤。

所有这一切,都让杜甫佩服得五体投地,羡慕得不得了,马上成了他的铁杆粉丝。杜甫本来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一心想向后稷看齐;"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辈子都在为天下百姓操心。但遇到李白后,马上就跟着他每天痛饮狂歌、寻仙访道。到后来才反应过来,反思这段"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生活,不免有几分愧意,于是毅然分手,西入长安求仕去了。可见,当时是被李白的光环所笼罩,是很盲目的。

2. 佩服李白的个性人格

杜甫一辈子梦想的,就是匡时救主,施展抱负,但是一直到死也没有实现,这给他的人生留下深深的遗憾。这跟李白的遭遇有几分相似,都是才能不为人所识、不为人所用。这使他能够深刻理解李白的精神痛苦,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实际上,杜甫比李白惨得多。李白至少还有人赏识,又在翰林院混过,有一定的名气,江湖上到处都有他的传说,经济上也没有问题。

而杜甫一生四处干谒,总是看别人的脸色,尝尽辛酸,却处处碰壁,一直也没找到出路,生活上自然也穷困无聊。"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种小人物低到尘埃里的屈辱与悲愤,就是杜甫一生遭遇和心理的写照。这使他对李白诗酒放浪的生活方式和在权贵面前傲岸的风骨,既羡慕又钦佩。

3. 惊叹李白的文学天才

在诗歌史上,杜甫与李白一样,也是不世出的天才,而且杜甫对诗歌艺术的钻研和用功,还要超过李白,他在律诗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无人能比,王安石就感叹,他的诗"非人之所能为"。

曹植说:"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割断",最优秀的作家,往往对作品的高低有最权威的判断力。

杜甫对李白的诗是极为欣赏的,评价也最高,"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说他的诗清新像庚信,俊逸像鲍照,想像新奇,冠绝当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说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以极尽夸张的语言,高度赞扬他的诗歌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赞叹,已经无以复加了,也只有李白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1. 李白与杜甫在政治理想上并不同调

李白这个人想法比较奇葩,又想当隐士,又想做神仙,又想在政治上玩一把。从顺序来说,他设想的是先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享受万人景仰的成就感、满足感,然后将世人趋之若鹜、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如弃弊敝屣,潇洒地轻轻抛弃,从此恣情山水,做超然物外的林间隐士。"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这就是他的人生理想。

在历史上,最接近这种理想的就是东晋的谢安。谢安四十多岁前隐居东山,与一帮高人雅士过着游山玩水、清谈纵论的优游生活。出山后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赢得"千古一相"的美名。

李白以谢安为偶像,也梦想做一个这样在政治上成功,又有逸士之风的人。他一共写过三十多首诗吟咏谢安,这在他的诗歌中是唯一一个,景仰之情可想而知。

而杜甫则是儒家思想坚定而忠实的信奉者,儒家把读书人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忠视为义务,认为"不仕无义"。杜甫从少年时开始就把人生道路设定为入仕为官,他的理想除了显亲扬名、光耀门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的偶像是诸葛亮,他一共写了二十多首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在他所歌咏的历史人物中是数量最多的。他高度评价诸葛亮的才能,"伯仲之间见伊吕";称颂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敬佩他的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痛惜他的功业未成,不幸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所走的道路,是唐代知识分子普遍坚持的科甲"正途",而这恰恰是李白所不屑的,李白走的是"保送"的终南捷径。

总之,这两个人是如此不同,李白是自我中心,杜甫恰恰是"无我"。也许,在李白眼中,杜甫就是不可理喻的死忠、愚忠,是满脑子考试做官的榆木疙瘩。这样的人,做自己的小粉丝,陪自己喝喝酒可以,要他发自内心的欣赏,他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

2. 李白与杜甫在经历、性格上差距较大

跟李白交游过的朋友,很多他都写过诗,考察这些诗歌,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很少在诗歌中称赞别人的诗,虽然这些友人中有不少是响当当的大诗人。比较罕见的一次是他表扬韦良宰的诗:"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评价相当高,但实际上,韦良宰的诗并不出色,《全唐诗》根本就没收录,可见李白的评价大概也是言不由衷。

也许,在这一方面,李白的观点跟曹植有些相似,认为诗文不过是"小道","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并不是太看重。

而他引为知己,在诗中表现出深情厚谊的,大都是性格、命运跟自己相似的人。

他特别推崇孟浩然,毫不掩饰地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在黄鹤楼跟孟浩然告别,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动人诗句,伤感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特别欣赏孟浩然性格中那种率性、豪放和不鸟权贵的特征,跟他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很合拍。

著名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也是他的好友,"二人数年同笔砚"。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听说后,马上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那种悲愤、同情、惆怅、思念糅合在一起的复杂感情,特别动人。

而王昌龄也是一个不拘小节、我行我素的人,《旧唐书》说他"不护细行",跟官僚集团格格不入,受排挤而仕途不顺,跟李白颇为相似,因此惺惺相惜。

而杜甫虽然自视甚高,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快意表现,但他一心只想做官,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忍受屈辱,甚至去阿谀一些名声并不好的权贵,他的《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就是违心吹捧惯会溜须拍马的草包将军鲜于仲通,希望他向奸臣杨国忠引荐自己。这跟李白的脾气是截然不同的。

3. 杜甫诗歌风格在当时也并不出彩

即使从诗歌的角度来看,李白对杜甫也并不见得怎么欣赏。盛唐的特征是富丽堂皇、繁花似锦,诗歌的主流是华丽、清奇、高妙,李白正是这一派的代表,豪放、飘逸。而杜甫比较实在,他现实主义的写法在当时显得过于朴素、黯淡,就像花团锦簇之中一枝小小的鼠尾草,毫不起眼,属于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也就难怪他难以吸引心高气傲的李白的眼球。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完全对等是很难的,何况这两位文学史上的伟大天才,他们的个性是那么鲜明,年龄、经历、背景、性格等又是那么不同。但不论谁薄谁厚,都无损他们的伟大。这篇小文也没有褒谁贬谁的意思,而只是想通过这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两位天才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