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朝鲜族农乐舞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朝鲜族农乐舞的风格特色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动作,也是它表演技巧的独特之处。表演时,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带给欣赏者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感觉。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唢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制作工艺
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制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于其底部,然后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木棒上。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制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
乞粒舞是自娱性民间舞蹈。它不仅吸收了拔河比赛时“双层舞”之精华,而且也把“乞粒”活动中的歌舞部分融于其中,从而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乞粒舞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不完全受传统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大家各显神通,男性晃动象帽,使顶端长缨飞旋,划出美丽的弧线;姑娘边敲击长鼓边快速旋转,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传情达意;老年的扮演者不仅注重舞之韵味,而且注重姿态,动作变化繁多,能通过即兴表演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是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的典型代表。每逢佳节喜庆之时,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这就需要有人出来主持、引导舞队进入表演场地。从舞队入场至走出各种队形变化,直到舞之尽兴,表演程式相对稳定。在“做周”、“回甲节”、“回婚节”等朝鲜族活动时,因受表演场所及参加人员的局限,就没有入场、走队形的必要。因此,表演程式相对发生变化。因地制宜,因情而变,形成了乞粒舞表演形式的主要特点。乞粒舞的表演(以节日表演为例),需要在宽敞的场地进行,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每次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但长鼓手、圆鼓手必不可缺。场面热烈,阵容强大。入场时,舞队的前面,是头戴“相帽”的小伙子和老人,他们不停地摇动着帽子上的彩色长绸。紧跟其后,便是整个舞队的总指挥,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中拿着铜钹,边走边击打着节奏,引导着舞队出场。依次是两个圆鼓手和两个长鼓手及舞队中的男女青年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舞队最后面,是表演“双层舞”的男演员。在他们的肩上,站着一个小孩,小孩的手中拿着彩绸(或鲜花),不停地舞动。在“双层舞”里,也要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居于长者应在的显赫地位。舞队出场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圆圈,圆鼓手、长鼓手、男女青年和老年,依次下到场中,表演自己最拿手的技艺。高潮过后,表演者又会在总指挥的铜钹声中,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列队退出。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甲(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村里老人都会牵头,组织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过家族传承。
习俗
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习以为常。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
文化特色
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随着节目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
现在虽然朝鲜族“长鼓舞”已被众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却误认这个舞蹈只是朝鲜族的女子舞蹈。其实,民间中的“长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长鼓”是朝族乐器中,音色最优美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它体形颀长、细腰,两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并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击,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特色。“长鼓”是乐器,同时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舞具。在悠扬的伽倻琴伴奏下,她们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从左右鼓面敲击出清脆、和谐而又不同鸣响的鼓声。乐曲声中,一队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拽地长裙,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淙淙泉水般的轻柔舞步流转于舞台。她们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蜡焰、动如垂柳地轻盈体态,如只只跃跃欲飞的白鹤悠然起舞,令人陶醉与神往。一段慢版之后,舞者抽出另一只木质鼓槌,敲打出强烈而快速的节奏,舞蹈随鼓乐进入狂放的急旋,矫健而奔放。每逢此时,沉醉于高潮中的表演者,便开始纷纷亮出显示个人“鼓舞”技巧的“绝活”,把表演气氛推向最高潮。“长鼓舞”后,接着的便是由多人持大型花扇,开始表演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舞蹈者以单扇或双扇进行摆置图案和造型表演。接下来是假形类的舞蹈。装扮成具有美丽的长颈鹤头和两只黑色双翅的一群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飞“鹤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是向来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一个个身着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先后表演处于站立、行走和支、转于地面姿态下,用头部将彩带甩出水平、垂直、倾斜方位的圆弧。更有技艺高超者置身场地中央,表演着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顿时,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千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舞者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终结。丰富而热烈的“农乐舞”之后,人们将转入自娱性的集体自娱舞蹈,作为欢度节日的继续。
朝鲜族农乐舞的历史渊源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后,古朝鲜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因此这种舞蹈也称“农乐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传承于辽宁省本溪是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的横道川和六道河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交通闭塞,独特的地理区域环境构成了乞粒舞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生态和传承的特殊环境。作为朝鲜族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有证可考,最早记录本溪及周边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可上溯到汉代。在桓仁及周边历代贵族官宦的墓葬中,出土了约5世纪前后的多种壁画,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的舞蹈情况。“双层舞”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同朝鲜族群众喜欢的“拔河”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拔河”的日子,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从筹备到结束,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拔河”活动,大体上为三个阶段:集资阶段、制绳阶段和比赛阶段。在比赛阶段,由于前来参赛的人和围观者太多,“啦啦队”的歌和舞,一时难以发挥作用。于是,就让七八岁的孩子,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连唱带舞。拔河结束后,胜利者抬着奖品——巨索,让站在肩上的孩子们高歌狂舞,通宵达旦。后来人们给这种表演形式,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就是今天所说的“双层舞”。“乞粒”活动就是乞求米粒的活动。在货币还没产生的时候,朝鲜族群众以米代替货币,进行商品交换。“乞粒舞”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朝鲜族聚居区域里,每当要办一件大事或搞一次大型活动,就要由村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牵头,组织能歌善舞的人,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击鼓奏乐,到富户人家或商号、店铺的门前表演,请他们出来资助;另一种则是为了建造、修缮庙宇,庙里和尚手里拿着铜钹,边敲边念着经文,到各家各户化缘。直到现在,乞粒舞的指挥者,手中也是拿钹而舞。
朝鲜族农乐舞的介绍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族农乐舞?是yue还是le?有哪十二部分?谁有较详细的资料?
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
朝鲜族农乐舞
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 随着节目的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
朝鲜族农乐舞
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现在虽然朝鲜族《长鼓舞"已被众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却误认这个舞蹈只是朝鲜族的女子舞蹈。其实,民间中的"长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 "长鼓"是朝族乐器中,音色最优美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它体形硕长、细腰,两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并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击,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特色。"长鼓"是乐器,同时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舞具。在悠扬的伽椰琴伴奏下,她们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从左右鼓面敲击出清脆、和谐而又不同鸣响的鼓声。乐曲声中,一队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拽地长裙,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淙淙泉水般的轻柔舞步流转于舞台。她们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蜡焰、动如垂柳地轻盈体态,如只只跃跃欲飞的白鹤悠然起舞,令人陶醉与神往。一段慢版之后,舞者抽出另一只木质鼓槌,敲打出强烈而快速的节奏,舞蹈随鼓乐进入狂放的急旋,矫健而奔放。每逢此时,沉醉于高潮中的表演者,便开始纷纷亮出显示个人"鼓舞"技巧的"绝活",把表演气氛推向最高潮。"长鼓舞"后,接着的便是由多人持大型花扇,开始表演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舞蹈者以单扇或双扇进行摆置图案和造型表演。接下来是假形类的舞蹈。装扮成具有美丽的长颈鹤头和两只黑色双翅的一群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
朝鲜族农乐舞
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飞"鹤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是向来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一个个身着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先后表演处于站立、行走和支、转于地面姿态下,用头部将彩带甩出水平、垂直、倾斜方位的圆弧。更有技艺高超者置身场地中央,表演着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顿时,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千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舞者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终结。丰富而热烈的"农乐舞"之后,人们将转入自娱性的集体自娱舞蹈,作为欢度节日的继续。
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朝鲜族农乐舞特点、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