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十大草包将军之范雍(大宋最强建筑工程师)

今天聊一下一直想写却迟迟不敢动笔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的毕生追求想要达到的无上境界,范仲淹的一生酷爱搞建筑,他的发迹、他文学和军功的最高成就都和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继父最初还在地方上当着一个小官,我们范大人可是喝出了境界!范仲淹少年时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诗书。当初的寺中僧人因为修葺寺院来求帮忙。范仲淹终...

今天聊一下一直想写却迟迟不敢动笔的范仲淹,没办法,这是一个被南宋人认为“本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的传奇人物。不要说赵宋一朝,就算是放到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范仲淹也是一顶一的人物,无怪乎连元朝人都说他“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无论文治还是武功,范仲淹都已臻化境,不过真正让他为后人所敬仰的还是其人格精神和操守,他以身作则开创了宋儒的新气象,他的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的毕生追求想要达到的无上境界。正如李贽所说“宋亡、范公不亡也”。

想写这样的人物生平,即使一本书也很难将其讲清楚,不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范仲淹的一生酷爱搞建筑,他的发迹、他文学和军功的最高成就都和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就从这个小切入点入手,来窥探一下这位大宋第一“包工头”传奇而又不失悲壮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两岁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最初还在地方上当着一个小官,不过后来辞官不做回家了。家境也是越来越不景气。

我曾经很无聊的数了一下宋史中的范仲淹传,发现长达三千多字的传记中,描写三十岁以前的文字只有区区一百余字。没办法,不怪修史之人懒,如果让我写还能更简化,四个字足以:喝粥、读书!说到喝粥,我们范大人可是喝出了境界,实乃千百年来品粥第一人。史书中记载,范仲淹少年时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诗书,为了给家里省钱,他每天就用两升小米熬粥,放冷后用刀切成四块,浇一些醋,放点薤菜根茎就着,早晚各吃两块,以此充饥。久而久之,范仲淹还吃出了艺术,他将薤菜用大缸腌制好,颜色碧绿味道鲜美,嚼起来嘎嘣脆,愣是吃出了dao ruai mi fa sao la xi。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不过正所谓贫贱不能移,虽然穷,但是青年范仲淹安贫乐道,一次他在寺中发现了一包银子,然而却不为所动,原封不动藏好。多年后他已经做了大官,当初的寺中僧人因为修葺寺院来求帮忙,范仲淹修书一封,告诉了藏金的位置,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言归正传,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终于结束了闭关修炼之路,他顺利的考中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正式步入仕途。不过这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小官,范仲淹真正声名鹊起,还要到6年后的天禧五年,他担任泰州西溪(位于现江苏省东台市)盐仓监开始说起,这个官也不大,但却是个要害职位。盐税是当时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在范仲淹之前,吕夷简和晏殊两位后来的宰相都在这里收过盐税,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

按理说皇上如此信任,你就好好在这里收税,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呗。但范大人偏不,他发现当地唐朝时候修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已经不起作用了,海水经常倒灌,淹没良田、毁坏盐灶,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修堤的利害之处,强烈要求把堤坝修好。他的越轨举动得到了言官的吐槽,有人跳出来指责他不务正业,不守本分。不过范仲淹的一句话很快就让这些人闭了嘴:“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修筑堤坝,就是我的分内事!”范仲淹的建议得到了张纶的鼎力支持,他被朝廷任命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我们的北宋第一包工头终于通过个人拼搏接到了人生第一份建筑合同。

激情澎湃的范仲淹全身心投入到了热爱的建筑事业中去。没工具没事,自己造,没劳力不怕,发动民夫四万。但是没经验可就真让范大人吃足了苦头,开工没多久,潮势忽涨,吓坏了这支没有建筑资质的施工队,兵民相率而逃,陷入泥泞中淹死的就有二百余人。这等重大安全事故引起了朝野震动,反对者趁机再次阻止,多亏张纶据理力争工程才得以继续。后来范仲淹母亲病逝,他辞官守丧,工程最终由张纶主持完成。但是当地百姓并没有忘记他们施工队长的功绩,将堤坝命名为范公堤,甚至纷纷改为范姓以纪念。興化之民往往以范爲姓。

虽然没能亲眼看到自己承包的第一项工程竣工,但是这也足够让范仲淹声名鹊起,正式走进了官场大佬们的视野。

时间到了康定元年(1040年),我们的范大人也即将迎来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在建筑上的天份马上就要闪瞎众人的眼睛。

西夏皇帝李元昊这些年很活跃,一直找宋朝打架,当时的延州(延安)守将范雍是个十足的草包,被李元昊打的满地找牙。无奈之下,宋仁宗任命夏竦为一把手,范仲淹和韩琦为副手,组成了新一届抵御西夏领导班子。范仲淹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这时的宋夏边境上,呈现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韩琦是个狂热的主战派,天天四处找寻李元昊想要一决胜负,看看谁的拳头更硬。范仲淹则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只是躲在家中搞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我们要简单科普一下当时的形势以及两方军队的优缺点:

宋朝:财大气粗,有钱能耗,不过军队战斗力低下,统帅都是文官出身,缺乏专业军事人才。

西夏:统帅李元昊诡计多端,深得兵不厌诈的精髓,然而军队攻城能力很弱,穷的叮当响,耗不起。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科学推论,对付西夏,不用好勇斗狠,耗就能耗死他。结果也很快证明了这一点,一心求战的韩琦吃了个大亏,在好水川他的军队中埋伏,几乎全军覆没,30多名高级将领全部殉国。

再看范仲淹,则将自己的建筑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年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修城。他的指导思想很简单,我不跟你野战,我就带着军队从宋朝边境开始朝着西夏境内一个一个的修军寨(据点),每多修一个我就多占一片土地,我们的口号是,让西夏大地上遍布宋朝的军寨。

这方法乍一看很幼稚,甚至很无赖,每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都会对其嗤之以鼻。但是仔细一琢磨,不得不说是真高明。这就好比双方下围棋,一方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把自己的棋子摆成一排朝着对方延伸而去,对方要想pj只有两个办法,第一用数倍旗子将这个无赖的对手团团围住,让他没有气,不得不弃子;第二就是从中间打断这条线,然后分而围之,各个击破。

联系一下我们刚才谈到的双方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两种办法李元昊都做不到。西夏根本没有这个兵力来团团包围这条线,至于各个击破更是做梦,别忘了我们刚才说过,西夏军队的攻城能力几乎为零,你就算给一座全是猪守的城,他都不一定能攻下来,更何况范仲淹的城池还都修的固若金汤,完全不给李元昊念想。

据不完全统计,范大工头总共修了有27座城,而且越修越熟练,越修越飘逸。比如大顺城,就直插西夏腹部,让李元昊欲哭无泪。因为考虑到该城地处险要,西夏肯定会来阻挠,范仲淹完全保密,只安排儿子范纯祐和将军赵明先偷偷驻扎此地。自己带大部队随后到,当士兵们到达目的地时,地上已经摆好了各种建筑材料。早已经熟悉了此套流程的士兵二话不说,甩开膀子就干,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从史书的这段记载就不难看出范氏建筑公司效率之高,也难怪。李元昊对范仲淹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逢人就说: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

建筑天赋让范仲淹在军事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文学上的巅峰居然也跟建筑有关。因为他一不小心创作了史上最有名的房地产广告,彻底捧红一座楼。

范仲淹有个同年中举的好友叫滕子京,为人有大才但却桀骜不驯,为官场所不容,贬官至巴陵郡(今岳阳)。在这里,滕子京将矗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进行了重新的修葺,并拜托好友范仲淹代为创作一篇散文。

看到了好友信中所托的范仲淹心潮澎湃,这时的他已经57岁了,历尽宠辱兴衰,看遍人生百态。他的一生与老天斗(修堤),与敌人斗(西夏),与文武百官斗(推行庆历新政),甚至还要与好友斗(韩琦)。他是一名斗士,但是在时代洪流面前却显得那么无力。他改变不了这一切,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所忠于的大宋王朝一步步病入膏肓,走向坟墓。

满身伤痕的范仲淹换来的是什么呢?只是一次次的被贬官,被下放。每当边关紧急,他就被启用,为皇帝效犬马之劳,一旦边患解除风平浪静,就又被打发的远远的。毕竟他的行径操守接近一名圣人,谁会愿意让一名圣人整天呆在身边,衬托出自己的渺小和不堪呢?遇边鄙震耸,则骤加进擢;及后晏静,则置而不用!

然而,他毕竟是范仲淹,是大宋三百年来第一名臣,纵使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这个自己又爱又恨的大宋,对这普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他却始终无法割舍。白纸上,他挥毫立就,力透纸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横空出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需要何等宽广胸襟,何等人格境界才能写出的句子啊,只此一句,足以让范仲淹名垂史册,受万人敬仰;也足以让我们读到此处时,由衷的感叹一声:范公千古!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