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是什么(新疆这些有意思的少数民族节日)

而充满民族文化的节日仪式,包含着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肉孜节回历每年9月,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过这个节日。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也是蒙古族最盛大的庙会,是由佛教点灯仪式演变而来的宗教节日,在每年农历10月25日举行节日庆祝活动,蒙古族年节蒙古族的旧历...

节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充满民族文化的节日仪式,则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各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新疆的多民族文化里,包含着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的节日,总是能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和希望。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是由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和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他季节。

古尔邦节

又称宰牲节,相传真主安拉曾命令先知易卜拉欣宰杀儿子献祭,忠诚的易卜拉欣听从真主的命令准备杀子,此时真主命他以羊代子。这一天是肉孜节后的70天,即回历12月10日,人们将这天定为在宰牲节。在这些节日里,穆斯林们都要沐浴整装去清真寺做礼拜,还要走亲访友,杀羊烹肉款待客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肉孜节

回历每年9月,又称开斋节,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过这个节日。在这个月里成年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都要“封斋”(意为斋戒),他们进食只能在日落后至日出前,白天则绝对禁食,到斋期结束才“开斋”,恢复正常的白天进食习惯。这是个重大的节日,需要连续三天隆重地庆祝。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相传为弥勒佛的诞辰纪念日,时间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也叫麦德尔经会,来源于藏传佛教(喇嘛教)。因新疆和静巴仑台黄庙修建落成时,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西藏达赖13世喇嘛赠给黄庙1尊麦德尔佛像,佛像揭幕的时间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新疆蒙古族很重视这个节日。这一天,也是蒙古族最盛大的庙会。

每逢这一天,喇嘛们要斋戒、沐浴、诵经,举行盛大的经会活动,信众赶来参加,朝拜麦德尔佛像,还要举行摔跤、骑马比赛。一些喇嘛扮作萨满,头戴假面具,扮作阎王鬼、滑稽神、白骨怪,不戴面具的喇嘛扮作菩萨,身着异服,手拿法器,跳神驱鬼,求神保佑。

祖鲁节

“祖鲁节”也叫明安珠勒节、千灯节、千佛灯节,是由佛教点灯仪式演变而来的宗教节日,在每年农历10月25日举行节日庆祝活动。该日人们会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祖鲁节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亦称“白节”或“白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年节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蒙古族年节,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年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除夕夜达到高潮,正月十五正式结束。此节源于元代,当时农历正月初一,部落的首领要穿白袍,各氏族酋长要向他献白马,散白银,赠白哈达。

那达慕节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敖包节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新疆喀纳斯景区是蒙古族图瓦人在中国唯一的聚集地,被誉为人类农耕文明之前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馆。至今,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誉为“云间部落”、“林中百姓”。

图瓦同胞敖包节当天欢聚一堂,互祝平安,喇嘛祈福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人们还向敖包献上醇香的奶酒,将五彩的布条系在树枝上,许下心愿;跟随喇嘛祭祀,举行诵经及祭敖包等仪式,让先祖保佑图瓦人的生活。

马奶节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把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哈萨克族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人们能歌善舞,在一些重要日子总能听到他们悠扬的歌声和动人的舞姿。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两个(前文已提及)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在这三大节日中,历史悠久的当属纳吾鲁孜节。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节

每年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为“纳吾热孜节”,这是哈萨克族独有的节日,意为辞旧岁、迎新年。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那吾热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巴罗提节

回历巴罗提月的头两天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灯节,又称巴罗提节。节日前一夜,全家人围着一支支代表家庭成员的蜡烛,由家长按辈分大小逐个叫唤家人的名字,被叫者必须应答,然后将蜡烛一齐点燃,以示吉庆,祈祷后才能共进节日晚餐。为召唤吉祥,入夜时要将一支酥油火把插在房顶,即“点天灯”,并堆草点火在房前,能驱鬼辟邪。第二天,全家到家族墓地祭扫并在墓地上共进晚餐。

肖公巴哈尔节

每年的3月21日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相传,加米西德大帝是在肖公巴哈尔节那天坐上他的宝座的,在那天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庆贺。从此,每年隆重庆贺这一天相沿成习。在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之际,人们将“肖公巴哈尔节”这一天看做是祝愿新的一年美好愿望的时日。

节日前,家家户户要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在墙上画一些花纹,并向天窗和柱子等处撒面粉以祈福。节日当天,所有的家庭集中在一起,村上的男女老少全部来到这里进食,充分体现了高原民族的团结、和谐。之后,人们在众人推举的“肖公”带领下去各家拜节。

西迁节

西迁节又称“四·一八”节,是新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是公元1764年, 即乾隆二十九年他们从东北出发西迁的日子。因此,现在每年的这一天,新疆的锡伯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撒班节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的特有的民间节日,亦称“犁头节”,每年春耕农忙结束后举行。届时,人们穿着民族服装,相互聚会、祝贺,人们开展歌舞,摔跤、拨河、赛马等集体活动。最受欢迎的是“赛跳跑”。每个参加者将一个鸡蛋放在匙中衔于口内,鸡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胜。

各家还准备“古科底诶”(大米加奶酪杏干烤制的一种饼)、“伊特白里西”(南瓜加大米、肉烤制的一种饼以及用蜂蜜发酵制成的“克儿西麻”、田野葡萄酿制成的“克赛勒”等饮料来招待客人。

复活节

俄罗斯族复活节是中国新疆等地俄罗斯族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又叫“帕斯喀节”,是为了纪念耶稣死后复活。没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间。

节前,人们按照宗教传统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顿饱饭,其余两顿只吃半饱,且只能吃素,戒期也不许唱歌跳舞。节日当天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每家准备“比切尼”(糕点)、煮熟的彩蛋(复活节彩蛋),将煮熟的鸡蛋涂上红、黄、蓝、咖啡等色彩,每当客人来到,主人就分一个彩蛋,以象征生命的昌盛。

节日拜访中,主人要拿出丰盛的食物宴请客人。此外,还要举行室外聚会。能歌善舞的青年人拉起手风琴,弹起三角琴和吉他,唱着悠扬的俄罗斯民歌,跳起节奏强烈的踢踏舞。在不断地相互邀请下,男女老幼齐登场,聚会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节日的美好,不仅在于可以品尝美食,纵情歌唱,同时又能犒劳自己,关爱亲友,给人们日渐疏远的生活建立起温情的纽带,重回过去的美好。

人们因节日而忙碌,也因节日而相聚,那些充满着欢庆与热烈的节日,也让人们的心灵更亲近,血脉更相通。

来源:船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