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阿昌族头饰特点有什么一眼就看透(阿昌族妇女为什么要头顶“屋摆”)

中国葫芦丝之乡梁河县境内的阿昌族妇女有一种极为特别的头饰,是用一条长达数尺的缸染黑布缠绕而成。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惯的少数民族中,用布料缠绕起来的头饰,阿昌族妇女为什么要包这么高的包头呢?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阳的神箭箭头的标志。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后方妇女便向高包头射箭支援。男人既从包头上获得了支援,高包...

中国葫芦丝之乡梁河县境内的阿昌族妇女有一种极为特别的头饰,是用一条长达数尺的缸染黑布缠绕而成。她们的头饰,高昂、雄伟,形成箭翎,足有一尺有五。据说,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惯的少数民族中,其高度名列前茅。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用布料缠绕起来的头饰,达到这种高度的民族,也是屈指可数。

阿昌族妇女为什么要包这么高的包头呢?

相传在远古时候,没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共同创造了人类,但恶魔腊訇造出假太阳乱世,遮帕麻几经斗斗梦,终于用神弓射落假太阳,世界又重获新生。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阳的神箭箭头的标志。

另一则传说则是说:古时候,阿昌族家园备受外敌侵扰。在一次血战中,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妇女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后方妇女便向高包头射箭支援。这样,男人既从包头上获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敌方,敌方也将箭误射向高包头。高包头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卫了阿昌族家园。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勇敢,阿昌族妇女从此就包起了高包头。

这种阿昌族妇女的头饰,梁河县阿昌族语称“屋摆”。当地人叫“包头”。因为它高,又叫“高包头”。一般的头饰,是用“戴”,而包头是缠绕起来的,故称“包”。阿昌族妇女的包头,多为妇女们自己用手摇纺车纺成线,再利用闲暇时间,一刀一棱地织成长布条,搓结好包头顶端的线头“耍须”,再进行蓝靛缸染,这才算做成了一条包头。

包头是阿昌女性身份的象征,凡有“高包头”的是已婚妇女;反之,则是盘着黑辫子的姑娘。

阿昌姑娘要包高包头,得等到结婚的时候。在她们结婚的那天,新娘告别娘家,跨入了陌生的男方家,包上了“高包头”,从姑娘跨入已婚妇女的行列。这对她们来说是既伤心又欣喜。所以姑娘出嫁要哭,要唱,这就是阿昌族古老的哭嫁风俗。通过唱哭的形式,表达她们复杂的情感。

姑娘改媳妇的包“包头”仪式叫“圆成”,阿昌语叫“扎尼航”。仪式在男方家中进行。男方请来寨子里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两位老妇,有时也请一两位姑娘来相帮。她们在新房里,让新娘梳理沐洗,然后打开新娘带来的衣柜箱子或嫁妆包袱,庄重地给她系上筒裙、围腰;扎上花带子;加上“毡裙”;扣好钉有银泡、银链、银扣、银鱼、银耳钉、银灰盒、银针筒等,穿上银饰胸佩的短“褂膀”,坎肩式的小黑罩衣;再一圈圈地包上雄伟、高昂的高“包头”。

最后,牵着新媳妇走出洞房,到院子心点竹筛子上的红蜡烛,在新娘头顶绕上七星北斗,到正堂给列祖列宗膜拜,给未来的双亲大人施礼,仪式才告结束。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素材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