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姓氏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姓氏是多元的文化体系,包含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受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早在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姓氏,但从前的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两者是有区别的。
姓是母系氏族的族号,作为母系氏族部落的图腾,也表示了古代曾经历过母权社会。姓的主要作用是明血缘和别婚姻,同姓的男女是不可以通婚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在生活中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纽带自然是母系。许多古姓都是带有女字的,就好比上古八大姓氏,都是有女字,姬、妫、姞、姜、姒、妘、姚、嬴,在同一个部落祖先女性生的子女,就是同一个姓。随着由母系社会发展成父系社会,姓也就从随母亲变成了随父亲了。
氏的出现是从姓分支出来的,部族分散到各处,分支的后代子孙除了保留部族的姓,还会以封地、官职、功绩、爵位等等作为称号,这就是氏。例如秦始皇,他是嬴性赵氏,祖先姓嬴,被分到赵城,便获得氏,为赵。在《说文》中讲述了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氏了,“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氏在当时是用作明贵贱,用来表明是身份地位的,贵族有姓有氏,平民百姓有姓无氏。等级制的规则,让姓氏带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在《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同氏不同姓的男女可以结婚,三代之后,姓氏为一,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春秋时期,通过宗法制分支后,源自同一血缘的姓,所衍生的血缘群体关系已经变得十分淡薄了,以氏为宗族的地位逐渐上升,世代相承。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结束后,旧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也清除了,姓和氏的区别几乎就不存在了。姓和氏,二者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合而为一后,再也无贵贱之分。姓氏标示着家族的文化、起源,历史社会的信息,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