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宁夏有哪些官方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非遗”一词渐渐热门起来。
最新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185项,截止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1557项,本次宁夏新增两项,分别为黄羊钱鞭和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但讲了这么多遍的非遗,大家真的了解吗?
今天就跟小编一起补补非遗那些小知识吧?
//剪纸艺术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定义不同
对于“非遗”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现行法律中定义略有不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昆曲
四级保护体系
由于每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存在差异,因此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体系,根据我国基本情况,在学术界多方观点碰撞后,目前较为认可的是王文章的13类分法,即:①语言,②民间文学,③传统音乐,④传统舞蹈,⑤传统戏剧,⑥曲艺,⑦杂技,⑧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⑩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⑪传统的医学和药学,⑫民俗,⑬文化空间。
//皮影戏
官方认证的宁夏非遗
截止目前宁夏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包括花儿、回族服饰、回族民间器乐、回族宴席曲、回族音乐、回族医药、婚俗——回族传统婚俗、砚台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回族民间故事、宁夏小曲、秦腔、剪纸——回族剪纸、砖雕(固原砖雕)、滩羊皮鞣制工艺(二毛皮制作技艺)、回族医药(陈氏回族医技十法)、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黄羊钱鞭和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花儿
黄羊钱鞭是什么?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看到黄羊钱鞭第一反应很迷惑,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
小编也是第一次听说,跟我一起补补课吧!
黄羊钱鞭起源于1640年间的明朝时期。
据传,当时有一家境贫穷的少年呼娃,经常以给牧主放羊为生,因他生性伶俐,把羊放牧得膘肥体壮,在过年的时候经常可以得到牧主的赏钱。
呼娃将赏钱拴在牧羊鞭上,左右前后甩动发出的劈哩啪啦、噌噌嚓嚓的声音很让呼娃满足,时间一长,鞭子快慢不同的响声不仅解除了呼娃放羊时的单调枯燥,也成了羊群左右移动或跑或站的信号,牧主也常让呼娃打这种鞭为自己取乐。
呼娃本想用这种方式自娱自乐,祈求幸福,没想到模仿、追随、赞赏他的行动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这种钱鞭舞被流传下来。
1948年,刘明(1936-)为逃避抓兵跟随父亲刘万众来到了黄羊湾,将父亲教给自己的几种独特鞭法与当地的钱鞭舞相结合,使钱鞭舞更加流行。
翌年,在云南当兵的刘恒(1930-1959)(刘明之兄)来到黄羊湾,看到弟弟玩的单鞭舞动作单一,响声不大,于是改为双鞭舞,一直流传至今。
近几年,在诸多文化艺人的不断努力下,黄羊钱鞭又融合了素负盛名的吴起秧歌、安塞腰鼓的精华动作和现代舞的扭摆动作,套路也发展到现在的龙门阵、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剪梅花、四季发财、五福临门、蒜辫子、蛇蜕皮、龙盘柱等十几种,形成黄羊钱鞭更加欢快流畅,粗犷豪放的独家风格。
非遗项目多是来源于人民生活中,传承多年,反映出这一地区人民生活习惯,记录了地方故事发扬地方风貌,非遗传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传承就在每天的生活中。
你尝试过非遗体验吗?
有哪些有趣经历呢?
快来评论区和我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