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见玉舞人皆为长袖、折腰翩翩起舞的女性。她们是典型的女乐形象,是专业的舞蹈伎人。从夏商开始,女乐表演就已经成为宫廷享乐的主要形式。到了汉代,上至官廷,下至诸侯富商,豢养女乐的情况极为普遍,乃至女乐的多少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玉舞人多出土于诸侯亲属等墓葬之中,正是这种供贵族阶层享乐的女乐的证明。
为了迎合贵族们对女乐的需要,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培训女乐的机构。早年长沙汉墓出土的一件漆卮上的彩画,真实描绘了当时贵族之家训练舞伎的生动情景。她们所跳的舞蹈有袖舞、七盘舞、巾舞等。汉人喜欢这些舞蹈,便取材这些舞蹈的造型制作成了玉舞人。
另有玉舞人兴盛是由于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能歌善舞,汉人以其舞姿来纪念她的说法。舞人佩早在战国已有,而非两汉独创,汉人只是继承发展而已。因此,戚夫人之说应该是不可信的。
以玉制作舞人佩,最早见于战国,但最兴盛的时期则在两汉。战国与汉代玉舞人多为片状平雕,既有单舞人也有双舞人,均有穿孔,都是作为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舞姿基本上是长袖舞。
战国与汉代玉舞人仍有不同点:就人物发型来说,战国舞人发型雕刻极为精细,发型在头顶部呈扇形,两边披下,鬓角鬈曲,发根整齐,丝丝入扣,着意刻划女性秀发之美;而汉代则把发饰放在次要位置,不太注重发型的修饰,头部没有雕刻,借助舞姿一只手在头上,用长袖盖住头顶,另一只手在下面。
战国与两汉玉舞女佩的最明显区别在服饰上,战国刻划的形象是宽袍大袖,衣着瘦长,领缘较宽,绕襟随身旋转而下,尤其是袖口、裙边、腰部上的飘带多刻蜷曲弯勾的纹饰,使我们看到了战国服饰的华丽及用料的讲究,舞人好似在旋转,苗条秀丽,高贵潇洒,神形毕肖。
而汉代舞人的服装却没有过多的纹饰,只用简单的几道阴刻线来表示衣纹,没有细节雕刻,突出的是用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的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汉代舞人的长袖大多是直筒,上下基本一样粗,呈现的是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及粗线条、粗轮廓的构图方式,生动地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无华的特点。
汉代玉舞人有线刻、镂雕和立雕三种,其中立雕者,是集三种技法于一器,代表了玉舞人佩琢制的最高水平与成就。均作仕女形,身着长袖束腰长裙,一手举于头顶,一手甩于腰侧或前后,呈翩翩起舞状。舞人佩均于头顶和足间各穿一孔,知它可供与其.他器物结串为佩。至于与他,器组佩结缀为佩时的具体情况,以往均因单个发现而不清楚。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一件,经按原佩带情况及附近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知其为与水晶、玛瑙等制作的珠管组串为佩。
更多玉器鉴定知识,点击下方杨震华《古玉鉴定系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