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在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很喜欢用数字来表述一些事物。比如我国传统行业的种类,常听说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还是三百六十行之分。但这些数字是怎么由来的?它们具体都指是什么?以及它们相应的演变过程和包含在里面儿的一些民间传说,很多人估计就不太清楚了。今儿个,我就和您聊一聊,与其有关的这些“数字之谜”。(此内容,有相对应的视频,您可以来看看)
关于社会上的各种行业,我们一时之间根本无法数清,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现代化新兴行业的涌现,我们更加无法说清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行业了。当然,如果要分大类,那比较容易,比如农林牧渔、工业、手工业、建筑业等等,但是要细分,我们就实在无法统计了。但对于过去的传统行业,那到是有相应的统计。如:三十六行、七十二行、还是三百六十行之说。这些数,其实都是虚指,并不代表具体的数字,因此您也别太较真儿。
说到这些数字是从何而来的?它们难道仅仅是因为古人喜欢?就没点儿来源依据了吗?您别说,还真有!咱先来说说这三十六行。咱们国家有句挖苦人的老话,是的说:三十六行就没您这一行的。这里边儿其实说三十六行是个虚数,可能有些“冤枉”了,因为还真有人具体研究过这三十六行。俗话说得好:“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关于“行业”之分,自唐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据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录》中所记载,我国唐代社会的主要行业分为“三十六行”,其具体包括:“酒行、肉行、米行、茶行、柴行、纸行、巫行、鲜鱼行、海味行、酱料行、花果行、宫粉行、汤店行、药肆行、棺木行、丝绸行、成衣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故旧行、仵作行、网罟行、鼓乐行、杂耍行、彩舆行、珠宝行、玉石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铁器行、陶土行、花纱行、驿传行。”
上面儿这些,可以算是当时官方统计的版本了。在旧时,还有个民间版的,并且还是个顺口溜,说的是:“一耕二读三打铁,四五航船磨豆腐, 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纺十织织布郎,十一裁缝做衣裳,十二是个修锅匠,十三卖杂贷,十四打磨工,十五皮匠鞋子上,十六拉锯木匠苦,十七和尚做外场,十八尼姑清弹唱,十九道士唱凤凰,二十僮子数的土地堂,廿一叮当算命的,廿二相面看眼光,廿三打卦穿长衫,廿四渔鼓道情唱,廿五樵夫在山上,廿六郎中卖假药,廿七兴乐把戏唱,廿八打拳强身体,廿九做百戏的武艺强,三十下雨出门去修伞,卅一天晴出门磨剪刀,卅二最脏修屋的,卅三挑的八根系,卅四重丧花轿行,卅五是个剃头匠,最后一行看牛郎,上行下行三十六,行行总出状元郎, 若问看牛哪一个? 就是皇帝朱洪武。” 通过最后一句,您就可以听出,这个版本必定是到了明朝以后的。
其实,从唐时的三十六行开始,至了宋代,就已经增加为七十二行了。因此在老北京,就一直流传着有关七十二行的说法儿。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有位叫陶行知的教育家,他写过一首《自动学校贺诗》的诗,其中有句说的是: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由此可见,七十二之说不仅是在北京,对于全国来讲,都是由来已久的。那么过去的政府,是如何统计出来这些行业总数的呢?其实在旧时,您要从事某种行业,也得经过政府批准、备案,比如您想开个渔业公司,得有渔帖,开个饭店、办个商行,您也得有执照。这样相对来说,就比较好统计了。当然,那时的统计是否这么准确?是否真的就这么巧,正好是七十二行,那也未必。
还有就是,估计您还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也不知流传多少年了,反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这所谓“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业的行当,也就是社会的工种。中国古文化中以6为吉利数。6的60倍也是吉利数。因此这就是那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由来。关于这些行业,在我国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叶元清的人,被钦点为了状元,当他正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的在大街上走到一个路口时,只见前面一个樵夫,不避不让,不紧不慢的照旧往前走。衙役们高喊让他回避让道儿。这樵夫停在路口,有些不服气的说:“新科状元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小时候能够上学,现在也是一个状元!”叶元清闻言大怒,喝道:“山野村夫,焉敢如此不自量力!樵夫不以为然地说:“天下的学问多是,就拿砍柴来说吧,我想怎么砍就怎么砍,你能吗?”状元不信。于是椎夫拿过一块儿方木,在上面画了一条线,举起斧头往下一劈,正巧沿线劈开了木头,一点不差。这时,又走过来一个卖油翁,嚷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是樵夫,我也能这样!”叶元清一听,就说:“哦,好啊,那我买你一斤九两油,一两不能多,一两不能少,并且你还得用手来倒,不能用秤。”卖油翁听完后是哈哈大笑,并立刻从家什里拿出一个小瓶儿,又在瓶儿口放了一个铜钱儿,随后拿起油桶便往里倒。只见油如同一根线一样,通过钱眼儿,流入小瓶儿中。事罢,一称重量,真可谓是分毫不差。状元看了两人的表演后,惊叹了口气说道:“真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啊!”后来这则故事就被流传了下来,并且人们又把三十六行增加为了三百六十行,也就成了我们现在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了。
说到这儿,很多人估计就有点儿懵圈了,在正史里,到底是三十六、七十二、还是三百六呢?具体来说,就是这“三十六行”是如何发展成为“七十二行”,再到后来,又怎么成为了“三百六十行”的呢?这个演变过程,是因为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觉得三十六行不足以作为社会行业的代称了,于是给它翻了个倍,变成了七十二行,但后来,还是觉得不够,于是乘以了个十、就成了三百六十行了。在清末学者徐珂,他所著的《清稗类钞·农商类》中就曾说过:“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据考证,在元朝时期,就有了先把“七十二行”转记为“一百二十行”的记载。如元代,关汉卿的《金线池》中所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至于“三百六十行”之说,最早见于明代田汝成的《游览志余》,谓“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在明杂剧《白兔记·投军》中也有此说。因此可见,“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约数,民间所流传的有关“三百六十行”,只是个统称。这是因为多年以来,人们已习惯成自然,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所以一直到了现在,说起行业,大家还是笼统称其为“三百六十行”。
其实不管是三十六行、七十二行、还是三百六十行。它们都含有天下全部行业之意,是前人对各行业的统称,这些都不是实数,而是虚指。其用意,只是为了形容行业之多。并且因为中国人还喜欢这样的数字,当然,这跟咱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比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周天三百六等等。事实上,自古之来,社会行业的分工,远不止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发展到今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与其相适应的,便产生了更多的,难以记数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用“三百六十行”计算,是远远不够的。要细分的话,三千六百行也不止。
今儿个,和各位聊了下咱们国家传统行业的划分,其实这里面儿还有种更简单点儿的划分方式,甚至还有个“外八行”之说。如果您要是想要了解这些,敬请期待我下期的精彩节目。
那好了,今儿就先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