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璀璨的文化,有我们所熟知的,也有我们还未曾发现的。有的神秘,有的令人神往。
我们的旅程来到了广东梅州,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这里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也遗留着许多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古宅和古建筑,这些无疑都成为了我们研究客家文化的瑰宝。
说起客家建筑,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客家土楼,从外围看就是一个大的圆柱形(也有方形或八卦形),没有过多的装饰,基本都是土黄色。除了客家土楼,客家人留下的建筑还有很多,比如围龙屋、四角楼、走马楼、五凤楼等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客家围龙屋。不管是土楼还是围龙屋,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建筑的外形都是不加修饰的,只有圆滑的墙壁和几个比较小的窗户,这是因为客家人所居住的地方必须能够起到防御的作用。
有人说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方的土著百越人;有人说客家人的主体是东迁的畲族;还有人说客家人在唐宋之际形成;也有人说在宋元时期客家才形成;还有人说最晚到明清时期才形成的。
一句九州初肇,中土发祥,这句话就是客家根系的最好证明。
早在两晋到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和饥荒,许多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便被迫南迁,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经过了五次大迁徙以后,最终散落在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
之所以会在山区定居,是因为当他们来到南方以后,平坦的地方早已有人居住,当地人对他们也十分排挤,所以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在山地丘陵定居。而居住在山间就避免不了会有猛兽的袭击,所以他们便聚族而居,建造了能够有效防御敌寇和猛兽的建筑,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围龙屋、土楼一类的客家建筑。
客家人的称呼也因为而来,他们从北方来到南方,当地官员需要为他们落户,在登记便记为“客籍”,所以也就有了客家人的称呼。
客家的围龙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未有梅州,先有嘉应,未有嘉应,先有程乡。梅州原来叫做嘉应州,嘉应州在一千多年就叫程乡,程乡指的就是如今梅州平远县一带,而平原也被称为客家第一村。
丰泰堂就位于位于梅州市的平远县,也叫丰泰围,是平原县最大的围龙屋。
丰泰堂建于清嘉庆七年,也就是1802年,是由林氏十六世祖林延炳所建,在1994年和1996年均有重修。丰泰堂坐北朝南,是四堂六横三围龙,进深75.74米,面阔65.32米,占地约三四十亩,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围龙屋了,共11厅213间20舍。
丰泰堂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自1803年建成以来,历代人才辈出,清代曾中进士1人,贡生1人。残存在屋前禾坪之上的咸丰八年进士林桂云和光绪卅年贡生林绍唐的楣杆夹,是丰泰堂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最高的见证。
丰泰堂里没有过多的雕梁画栋,给人一种朴实大气的感觉。正堂、横屋与围屋相连,环环相扣,四通八达,走在里面好像走进了一个迷宫。
丰泰堂是居住和祠堂为一体的围龙屋,在正堂的最里面就是林氏祠堂。两侧的横屋则用做储物间、饲养动物的地方,分布十分合理,也是客家人爱干净的一种表现。
从高空俯瞰,我们便不难理解什么是四堂六横三围龙了,所有的围龙屋基本都是如此,呈一个大的椭圆形。由房屋和一个半圆形池塘共同构成,池塘周围的空地叫旱地,池塘与正屋间的空地叫禾坪,平时是居民活动或是用来晾晒东西等。池塘则是用来养一些鱼虾、浇地或是当作在干旱天气时的水源等等。
在围龙与正堂之间还有一个半圆,一般是一个半坡,这块地方叫做化胎,“化胎”的斜面用作种植花木或用鹅卵石铺就,一般不用石块或三合土,寓意这里的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在正屋与化胎之间,会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堂的分界,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排水,以免正堂潮湿。
当我们走进丰泰堂的围龙屋时,会发现所有的窗户都不大,非常便于防守和攻击。走出第三层围龙,我们便走出了丰泰堂,曾经为了更好更迅速地进入防御状态,丰泰堂只有很少的几个门,快速关门之后,就开始防御,如今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开的门也多了起来。
丰泰堂现在只有少部分人在居住,大部分人早已报到周围,新盖了房子,但他们并没有舍弃丰泰堂,而是把它用作了族人祭拜祖先,后人追根溯源的地方。每一个族人都对他爱护有加。
从这些客家建筑上,我们不难看出客家人的团结,围龙屋更是展示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沿海之行还在继续,我们也将会继续探索学习更多的奇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