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中国十大冷兵器之锏(悲情猛将留下千年遗产)

您仿佛眼前一片刀光剑影,有没有注意到——十八件强悍的中华神兵,前尘往事更如潮水袭来?更是我心头抹之不去的一道血痕,翻开记述岳飞故事的《说岳全传》。凭借一手杨家枪独步江湖,终于和岳飞再度战场相逢。操起杨家枪银蛇般卷起一阵攻击,岳飞心里不禁升起佩服,杨景将杀手锏破敌一一传授?正当杨再兴紧咬追来,岳飞回身虚晃一枪,在杨的背上刹那划过,原本威...

阿伦按:

大家好!我是李纲锏。

常言道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镋槊棍棒,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恍惚间,您仿佛眼前一片刀光剑影,鼻端一股血雨腥风,就在神游之际,有没有注意到——

十八件强悍的中华神兵,有这样一位不起眼的弟兄:

它身子瘦长,猛一看像是件棍子,但其中寒光一动,几面锋棱迎风闪耀,又暴露出它的与众不同……

没错,这便是我,我便是这把“锏”(音同简)。

大江东去,滚滚历史波涛。如今我常被大伙儿提起,多半是一句俗语“杀手锏”。

但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不是“杀手刀”?“杀手棍”?或是“杀手流星锤”?

很少能有人道出缘由。

而每逢夜阑人静,月华如霜,独自躺在博物馆橱窗,前尘往事更如潮水袭来。

“李纲”这个千年前的宋朝名字,既用一行金字刺在了我的脊梁,更是我心头抹之不去的一道血痕。

世间多少缘与劫,且待我一一道与君听。

01 锏:中华十八般兵器,为何它最特别?

翻开记述岳飞故事的《说岳全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我可是妥妥的主角:

话说那青面兽杨志的侄子杨再兴,凭借一手杨家枪独步江湖。自从败于岳飞一招“败枪式”,此后十年,他疯魔般苦练,武艺突飞猛进,终于和岳飞再度战场相逢。

见到昔日赢家,杨再兴血脉贲张,操起杨家枪银蛇般卷起一阵攻击。两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岳飞心里不禁升起佩服:十年不见,果真进步神速!

不过,虽说英雄惜英雄,但眼下该如何收服他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一位神人前来点化。这天深夜,杨再兴先祖杨景托梦,对岳飞道:

说罢,杨景将杀手锏破敌一一传授。

待到次日对决,岳飞佯装败走,正当杨再兴紧咬追来,岳飞回身虚晃一枪,紧接着杀手锏出手,在杨的背上刹那划过。

原本威猛异常的杨再兴,瞬间像撞上无尽痛楚,重重摔于马下。

经此一战,杨再兴心服口服,从此与岳飞结为兄弟。

看到没?别看我身形瘦小,可是积蓄着洪荒之力!

实际上追根溯源,除了《说岳全传》把我冠以“杀手”之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被文人武将们称作“撒手锏”,这个称呼更贴近我的本色。

请您仔细看看我的样貌:和其他兵器相比,锏最大的特征是顶端无尖,利钝兼修。

何为利钝?

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咱们中国古代的冷兵器,多半可分为利和钝两类。利兵器上装载利刃,像是刀剑一类,寒光凛凛见血封喉,除此之外,钝兵器如棍棒锤子,重力击下如泰山压顶,让人肝胆俱裂。

尽管神兵无数,但唯有我利钝皆有,方寸间蕴含杀机无限:锏的长度一般为80公分左右,重量可达十几斤,而且锏身有棱有面,其中四面、六面或八面居多。

如此一来,我既能凌空出击,以千钧之力让敌人骨骼粉碎,也能刺入肺腑,锋利棱面让人肝肠寸断。

正因为此,“撒手锏”渐而被江湖传为“杀手锏”。

至于我从何处来?远古鸿蒙至今未知。但从名称来看,“锏”古时通“简”,可以推断诞生之初,锏曾以竹木制成,可以手执击打,形似记录书籍的竹简。

可能谁也不曾料到,这如书简一般的斯文器物,之后能跻身杀伤力爆棚的兵器之列。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之所以出现如此飞跃,那是因为中国冶炼科技的进步。

事实上,自2千多年前的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不断迭代生铁冶炼的黑科技。

西汉后期,中国人创造了生铁炒炼成熟铁或钢的“炒钢术”,随后的南北朝,天下陷入大争之世,推动着新一代“灌钢”冶炼走向成熟。

而到了1千多年前的唐宋时代,无论炒钢还是灌钢,这些独特的中国科技攀上了新的高峰。

宋代钢铁冶炼和抛光,已走在世界前列,有了“百炼成钢”和“炉火纯青”的讲究。

历经岁月,纵横四海的火树银花,迸发出中华兵器的满天星斗。

就这样,此时的锏脱去了青涩的竹衫,换上了坚如磐石的外衣,成为铁鞭一样的兵器:

除了兵家的记述,我的身影也闪现在唐宋的传奇故事:

盛传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便是用锏的行家,骁勇善战立下赫赫军功,后来他成了民间的“门神”,更是守护起千家万户,手持双锏肃立门前,看尽世间的纷繁起落。

秦琼的锏什么样?可惜没有留存。不过在约1千年前,北宋末年的某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从此也成为了大家能看到的,存世最早的实物锏。

更重要的是,假如说秦琼双锏守卫着家家户户,那么我李纲锏曾守护的,则是北宋的疆土、大宋的国门!

这一切,得从我最初的主人——李纲说起。

02 李纲锏:悲壮英雄留下的千年遗产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京师汴梁城。

清明上河的富贵风流,此时已被雨打风吹去。路上行人像丢了魂,城池上空阴云密布,让人喘不过气来。

只听一声高呼,工匠脸庞被熊熊炉火照亮,我诞生在这个世界,一行金字铭文熠熠闪光:“靖康元年李纲制”,像一纸证明,刻下了身世。

而此时我的主人李纲,脸上却丝毫不见欣喜,只有紧锁的眉头。在他心头,峥嵘往事闪烁着火光,历历在目。

15年前的宋徽宗政和2年(1112年),宋廷迎来新科进士,汴京城内喜色融融。其中一位名叫李纲的年轻人,英姿勃勃地登上大殿,前程如一片蔷薇色的锦绣。

“李纲,字伯纪,原籍福建邵武”。

和儒雅文秀的同事不同,李纲除了文采飞扬,更是位有勇有谋的武将。

早在少年时,他跟随父亲李夔常驻边关,14岁就策马巡城。甚至有一年,西夏发动数万骑兵围困延安城,面对生死一线的危急,他丝毫没有畏惧。

也正是在血与火的锤炼里,小李纲渐渐成长为一员猛将。

他清醒地看到:当时北宋边患如燎原野火,愈演愈烈,西北盘踞着西夏人,北方刚走了契丹,又崛起了金国,渐渐对宋朝形成压顶之势。

汴京虽繁华如梦,却如风雨欲来前的花朵,随时面临倾覆危机。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磨练,李纲对这些对手的军事实力颇有心得:无论西夏、契丹还是金人,他们源自游牧民族,都靠着骑兵起家,其中金国和西夏尤其擅长。

面对轻甲武装的骑兵,和刀剑之类相比,锏这样的兵器有了克敌制胜的优势。

要知道,骑兵驾着战马飞奔而来,人和马往往都穿着护甲,刀剑近身只能划出铁花,很难伤到人,但锏除了能打碎护甲,还可以用来重击马头,让骑兵阵营溃不成军。

想象一下,黄沙飞舞的战场上,当宋兵与敌军近身搏杀,操起手中铜锏,捶打在马头上,血肉横飞之际,哪怕多么雄壮的战马,也会头颅炸裂!

正因为亲身试验了铜锏威力,他才命工匠将我悉心打造。

至于为何在靖康元年呢?

那是因为,金人打过来了。

就在前一年,金国大军如乌云袭来,浩浩荡荡扑向汴京。皇帝宋徽宗赶紧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宋钦宗,可面对不可一世的金兵,宋钦宗和老爸一样六神无主,不止一次和臣子们商量弃城南逃。

金国大军包围了汴京。

当此存亡关头,李纲苦苦劝阻:“祖宗社稷,当以死守!”十万火急之下,他被宋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也就是汴京的守城大将,带领万千宋兵登上了城楼。

就在那风中城墙,我目睹史书里悲壮一幕。

城下的金兵杀声盈天,李纲日夜不息,带着军士利用手边一切武器反击,滚滚巨木和弓箭像雷雨般倾泻而下,空气里血汗沸腾,一举撕碎了金兵凌厉的攻势,保住了京城!

而当神情疲惫的李纲走下战场,形势突然发生了诡异的变化——

皇帝改主意了。

原来,眼见汴京久攻不下,金兵使出了劝降计谋,惊魂未定的宋钦宗赶紧抓住机会,割让河北三镇土地议和,几个月后金兵撤退。

而李纲却因冒死反对,被钦宗贬出了朝廷,没多久更是剥夺了他对士兵的指挥权。

踏上出京的大道,我寂寥地看着漫漫长路,枯藤老树昏鸦,前方没有一点星火。

可谁也没料到的是,就在靖康元年12月,金兵竟然背弃盟约,卷土重来。危急之际,宋钦宗想起了李纲,急召他入京拯救。

但一切都太晚了。

就在李纲星程奔赴之时,少了他的宋军,像是被抽去了脊梁。

短短月余时间,汴梁城便被金兵攻破,战火蹂躏下沦为人间地狱。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一万余人被俘北上,沿路的风声如同鬼哭。

看着化为废墟的京城,我突然感到浑身一紧,那是李纲骤然间握紧拳头。也许此时的他,多渴望能一锏粉碎金兵喉咙。

更加令人扼腕的是,尽管此后宋高宗即位,意图重振河山,任命了李纲为丞相,但面对金国步步南下紧逼,加上投降派蛊惑,收复故土的壮志终究暗淡了下去。

最终,在主政短短70天后,李纲愤怒辞官。

从此,昔日威猛的老将军退隐故乡福建,还写下一首《病牛》聊以自娱:

临近人生的终点,李纲特地见了老部下韩世忠,把珍藏多年的武器悉数相赠。

紧丝战袍、镂装松文剑、镀金银缠枪……

李纲握着他的手:南渡后带在身边,想来以后北上收复能用,只是挨到晚年还是没用上,如今年老体衰,就此送给将军吧。

韩世忠热泪滚滚而下。

不过,韩将军可能不知道的是,李纲悄悄留下了一件至为心爱的兵器,那便是我。

当历史的尘土淹没了他的身躯,血雨腥风的乱世已成往事,我被他留在了世间,延续着千年前的传奇。

阿伦说:传奇再现

1980年1月,福州金鸡山后勤修械所,一位名叫周迅的军人例行检查。在堆积如山的兵器里,突然他偶然看见一只深红色木套,似是经历年深日久。

好奇心下,他轻轻打开,迎着阳光,突然一道金属的光泽照进眼眸:

这是一件奇怪的兵器,铸造了4个棱,握起来空中轻轻一挥,像有一道光在微尘里闪过。

仔细看去,手握的地方还装了木格:斜刻着精美的螺旋纹,就在靠近木格的地方,一行金字篆书跃入视线:

“靖康元年李纲制”。

军人的直觉告诉周迅:这件兵器不一般!他立刻带往福建省博物馆。文保专家经过鉴定,注视着那行铭文,激动地确定:这正是失传已久的李纲锏!

李纲锏,全长96.5厘米,内棱长约74厘米,总重量达3.6千克。

锏身渐往锋收,四棱四刃,锏首为瓜楞状,呈现四瓣花形。锏把为花梨木雕琢为圆柱形,靠近的一处刃面嵌7字金篆书,书法峻峭,为宋时风格。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这样一场偶然机缘,千载时光悠悠流过,李纲锏在一位军人的手里重回世间。

也许你会好奇:李纲锏消失千年,为何会出现在修械所呢?

原来,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李纲在福州郁郁而终。这把随身宝锏并没有随葬,而是在世间流传,到清朝晚期,被福州举人林崧祁一家收藏。

当时清朝已是风雨飘摇。1884年,法国海军进犯福建马尾,当法国人打到闽江口,一腔血性的林崧祁自发动员乡邻,奋勇设防抗击,这只李纲锏,千年后,再次挥舞在保家卫国的战火前线!

悉心收藏李纲锏的林家,亦是满门英烈。林崧祁的儿子林之夏后来投身辛亥革命,其后华夏大地多经战乱动荡,宝锏从林家被征集入修械所,完整存留下来。

周迅发现后,博物馆根据物归原主的政策,把李纲锏归还了林家后人。在1985年5月,林家将宝锏再度捐献,从此入藏福建博物馆。

曲终收拨当心画,一把李纲锏,一千年的华夏传奇。

如今走进博物馆,贴近橱窗,虽然昔日主人已然消逝,但这把宝锏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和人格。

靠近点,仿佛能听见,它沧桑的嗓音:

没错,这就是我,一个从1126年活到现在的传说!

我亲历过山河破碎,见证了华夏崛起,北宋的老将赋予我生命,十八般武器里数我最特别,一千年前我和金国人拼过性命,一千年后我让侵略者没占到便宜。

就在此时,博物馆画外音或许会插话:

李纲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锏:它既是中国古代兵器的精品之作,也是宋代冶炼与锻造高度发达的实证,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国宝文物!

灯影朦胧,李纲锏似是笑了,不多久泪光莹然:

千古星河,亘古不变。我本为武将佩戴,被武装收藏,随后进入军区,被军人重现,这份机缘绵延千年。虽然,我的主人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一寸山河一寸血,这份中华血脉,永远滚烫在今人的心头!

我是@史徒行者阿伦,欢迎关注我,每件宝藏文物,都有一段走心历史

近期精彩分享:

断臂毁于灭佛,每5年去日本展览,这尊国宝级佛像有何传奇?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收藏、转发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致谢,侵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