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远方来,
多以三道茶相待。
大理是“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交叉路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出名茶。在众多名茶中有一道极具“戏剧性”的茶——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独有的茶道文化,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白族人民的待客礼仪。
源起
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据樊绰撰写的《蛮书》中记载:“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其中添加花椒、生姜、肉桂一起经烹饪饮用的方法,与发展至今的白族三道茶极为相似。
徐霞客曾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
“注茶为玩”指的是三道茶的艺术性,“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则是三道茶的头道苦茶、二道甜茶、三道回味茶。
喻意
白族三道茶风味各不同,一道是苦味、二道是甜味、三道是回甘味,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
三道茶蕴含的人生哲理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神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为第一镜,此境界是说成大事业者,必先要登高望远,正如三道茶中的第一道苦茶喻意:“要立业,先吃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第二境,其精神实质与二道苦茶的喻意:“人生在世只有吃得了苦,愿意吃苦才能尝到其中甜味。”相似。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为第三境,要达到第三种境界必然会对前两种境界尽力,此时再回首,顿开茅塞,犹如第三道回味茶:“凡事多回味,切记先苦才能后甜。”
工序
第一道“苦茶”的冲泡方法是先将水烧开,再把沱茶放入一只小砂罐上烘烤,烘烤时需不停的转动砂罐,让茶叶在砂罐内翻滚,均匀受热,待茶叶变成黄色,香气弥漫时注入沸水。
第二道“甜茶”是在“苦茶”的置茶、煮茶、烤茶的基础上加入大理特产乳扇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配料。
第三道“回味茶”,就是将“甜茶”的配料换成了肉桂末、花椒、生姜、蜂蜜等。此茶可谓是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其味甜中带辣,回甘无穷。
典故
三道茶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典故。相传,在苍山脚下,有一位名叫杨诏月的老木匠,他有一徒弟,木匠认为他的徒弟只学到了他技艺的半分。
有一天,他给徒弟出了一道题:让徒弟上山锯木,并把木抬下山。烈日当头,徒弟锯木途中饱受折磨,师父却不允喝水休息。
日落西山,木已锯好,此时老木匠给了精疲力尽的徒弟一块红糖,语重心长的说:“这叫先苦后甜,学手艺和做人是一样的,你要好好领悟。”
这个故事在大理广为流传,也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白族的三道茶演变为白族前辈传授技艺的礼俗。
传习所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三道茶传习所于2018年11月在大理镇龙龛南生久村成立。
传习所为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占地面积300㎡,建筑面积450㎡,分为展示区、操作区及体验区三部分。
传习所自建成以来,先后开展了多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承培训活动。
活动不仅仅单纯的传授白族三道茶制作技艺,还结合白族三道茶的历史文化渊源及茶道文化等进行系统教学培训。
系统教学培训使学员在掌握技艺同时,还从根源上更清晰地认识这一传统文化,传习所还结合很多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进行融合教学,比如白族大本曲、洞泾音乐等。
传习所致力于白族三道茶文化的系统化,规范化,规模化推广,进行常态化免费教学,计划建立一些集散式教学点,进行三道茶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制定,形成观赏、品茗体验一体,以点带面的把三道茶文化延伸至社区、村落、机关、学校、企业。
传习所还推出白族三道茶体验游、研学等非遗融合旅游发展的新项目,使白族三道茶得到传承保护的同时,更好地合理利用。
现在的白族“三道茶”与白族歌舞服饰表演相结合起来,在大理的热门旅游景点,你都可以看到三道茶的歌舞表演。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风花雪月大理,一定要体验一下这特别的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