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解析白族三月街文化习俗(跟着当地人去三月街赶集)

三月街赶集视频没想到年近半百,竟会被这充满烟火气的集市感动。它让我怀念起儿时跟随父母逛庙会的情景。在没有网络购物、交通并不便利的年代,买东西聚会非常不易。在大理这样一个并不落后的旅游城市,赶集仍然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活动。诠释了三月街赶集的悠久历史,后来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会,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对大理三月街进行了考察,...

文字不够看?视频在这里:三月街赶集视频

没想到年近半百,竟会被这充满烟火气的集市感动。它让我怀念起儿时跟随父母逛庙会的情景。

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接踵而至的人群,个个笑容满面;叫卖声交织着讨价还价声,着实生动不已。淳朴真实的性情里,弥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感触万千。

赶集,是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几乎是伴着人类的出现,就已经存在。我国赶集历史久远。原始社会后期,人们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就已经产生了"物物交换"的雏形。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没有网络购物、交通并不便利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相隔甚远,买东西聚会非常不易。聪明的祖先们,相约在某一固定时间地点,由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进行物资交换、情感交流。

时至今日,在大理这样一个并不落后的旅游城市,赶集仍然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活动。

穿过大理古城西面的苍山门,马路对面就是三月街。入口处立着一座牌坊,对联上写着: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一句简单通俗的话,诠释了三月街赶集的悠久历史,也蕴含着它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三月街不是地名,而是白族非常盛大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前身是佛教庙会,后来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会,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

1636年,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对大理三月街进行了考察,并在《滇游日记》中,作了详细记录。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到二十一,数以百万的人会身着盛装,聚集在这条街上唱歌跳舞、赛马购物。整个云南地区的特产都会在此亮相:普洱茶叶、宣威火腿,腾冲宝石、剑川木雕、大理石、白族扎染等等。

如果您恰好来大理旅行,千万不要错过,这一定是彼时大理最热闹的地方。

三月街的盛大场面,我还没见过。我今儿要带您逛的,是这里每月农历初二,初九,十六,二十三的固定集市。

到了这每周一次的赶集日,上千米的街上摆满了小摊,周围各个乡镇的居民,都会带着自家的农产品来集市上卖,捎带脚也买些日常所需品回去。农副产品,各地特产,传统工艺品,生活用品,服装鞋袜。吃的喝的,穿得用的,几乎应有尽有。活脱脱一个露天超级市场!

三月街牌坊前,是水果区,这里的价格一般来说是最便宜的,果子也是最新鲜的。不过得早来。沿着这条街往上走,一路上卖什么的都有。药材、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在路的顶端往左拐是一个大广场,蔬菜、日用品、牛肉、辣椒就集中在这。临街的道路上主要卖鸡鸭猫狗等活物和盆栽花卉等植物。

在这里,您能看到大理最真实的样子。上了年纪的人还穿着白族传统服饰,小媳妇们用当地特色背带背着孩子,还有那人手一个的小背篓。拥挤的人群,丝毫抵挡不住人们的购物欲望。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背篓装得满满当当的。

一圈逛下来,怎么着也得个把小时。

渴了,不用担心,您可以来一杯凉粉或者冰虾。

馋了,买份烤猪或者卷蹄等特色小吃。

饿了,找个小摊一坐,来碗豌豆粉、米线或者凉面,准保地道又美味!

如果您想深入快速地了解大理,就来赶街吧!背上手工编织的小背篓,穿梭在身着民族服装的人群中;学两句白族话,和当地人讨价还价;累了坐在街头尝尝特色小吃,看着人来人往,静静感受白族的生活传统。这可能就是在大理,最具烟火气的生活了!

介绍:我是阿呆,70后北京爷们。有一种情怀叫远方,有一种生活叫漂泊。关注“阿呆漂泊记”,带您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