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阿昌族的厚重文化体现在什么地方(“锦绣·非遗”贫困县再发现丨云南梁河县)

温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质一在土司衙门旧址里,杜德光在校音杜德光的妻子正在安装葫芦丝这里是滇西,在旧土司衙门大门旁的廊房里获得一个两层门店,在葫芦顶部塞入塑料吹嘴,并排地装上三根用紫竹做的吹管,主管前侧已并排钻了6个圆孔”前侧已经切开一个四方的孔洞,在需要时塞住或取下。簧片的簧舌受气箱的气流影响而震动发声,杜德光的老婆是娴熟的葫芦丝安装工,...

2015年3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锦绣版

【21世纪经济报道2015.3.31锦绣版·云南梁河县走访报道】

葫芦丝:温婉傣族人的情感介质

在土司衙门旧址里,小女孩杜娇娇递给我一张父亲的名片,正面写着:

“杜德光云南省傣族民间艺术葫芦丝传承人制作大师”,下面是电话、手机和QQ号。”

翻过来,背面还有一段:

“本人是哏德全的表弟和徒弟,熟练掌握各种葫芦丝、巴乌调制作与演奏技巧,经常参加国内演出和展演,曾几次出访缅甸交流演出。”

杜德光在校音 杜德光的妻子正在安装葫芦丝

这里是滇西,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以傣族、阿昌族等为文化特色。南甸土司衙门是本县的注明历史建筑,曾是土司的住所与官邸,现今是一个收门票的景点。

杜德光和土司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因他擅吹葫芦丝,也擅长制作,在当地颇有名气。梁河又被认为是葫芦丝的发源地。于是,他获得一个机会,在旧土司衙门大门旁的廊房里获得一个两层门店,向游客展示和售卖葫芦丝。

他的老婆正坐着,专心地做葫芦丝。已经晒干的葫芦,底部挖了三个并排的孔,中间的较大,两边较小。葫芦内的瓤已被掏空了。葫芦顶部,就是和藤缔结的头部,也被切平了,同样挖了一个孔。

这是她今天的主要工作:在葫芦顶部塞入塑料吹嘴,往底部的并排三个孔里,并排地装上三根用紫竹做的吹管。

吹管很像竖笛。中间较粗,直径约二十厘米,叫“主管”;两边的较细,直径只有十来厘米,叫“副管”。主管前侧已并排钻了6个圆孔,看起来就是竖笛的孔,孔和孔之间的距离并不均等。后侧也钻了两个圆孔。

主管内部的竹节已被打通,但两端都堵住了。一头是要装入葫芦内部的,前侧已经切开一个四方的孔洞,并嵌上黄铜材质的簧片。簧片就像人的舌头,葫芦丝发声就靠它了。

两根副管,一根能发声,一根不发声只起平衡、装饰的功能。发声的那根副管,也打通竹节,塞入葫芦内的那头也装了簧片,但漏在葫芦外的这一端,则不塞死,而是另绑一个小塞子,在需要时塞住或取下。

葫芦丝发声原理就是,人嘴通过吹嘴往空葫芦内注入气体,这时葫芦变成了一个气箱,簧片的簧舌受气箱的气流影响而震动发声,并进入竹管内,激发管内空气柱,形成共鸣发声。

杜德光的老婆是娴熟的葫芦丝安装工,借助一系列工具的帮助,把这些事先通过机器做好的葫芦、主管连在一起。一天下来,她能安装上百个。

不过,这只是最开始的安装。她最关键是要让葫芦的孔能和竹管相吻合,孔口太小就用铁磨具刷几下,直到大小相契合。然后,在竹管上缠一些白胶带,将其固定住,也不会漏风。

下一个工作就交给丈夫杜德光了。由他一把把地对葫芦丝进行校音——对簧片进行处理、对主管的吹孔进行完善。不过,现在杜德光不在店里了,我只拿到了一张名片。杜娇娇告诉我,父亲明天才能回来。

杜娇娇只有9岁,但随便拿起一把葫芦丝就吹奏起来。《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名曲都不在话下。

已是春末,滇西的天空非常晴朗,午后阳光异常明媚,甚至还带点火辣。旧土司衙门的黑瓦、白墙、红色的门板窗棱,都被照得异常耀眼。葫芦丝绵柔的声音穿越时空,土司和过去都变得影影绰绰,像是和当下重叠。

梁河的清晨,朝露未退。我住在县城边的一家宾馆,窗下是一个人工湖。晨风细微,湖面微微吹皱,退去,又泛起。

杜德光早早起来。周一,他开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早早送女儿去小学,再回到旧土司衙门里开张店面。

我早早地来到旧土司衙门里,他和妻子一天的忙碌已经开始了。他个头中等,蓄着大胡子,腰绕围巾,在门前小长桌前校音。

他先把昨天妻子安装好的葫芦丝拆开,分离出主管,后用嘴将整个簧片都覆盖住,吹响主管。手指快速弹奏,耳朵敏锐地抓住发出的这些音符,并判断它们高低是否准确。

没有经过处理的簧片,发出的声都太过生涩。簧片其实是一块长方形状的黄铜,中间裁出“簧舌”。簧片的发声,靠的是簧舌的震动。

簧舌是一个根部宽、头部尖的梯形或三角形。高音葫芦丝的簧舌形状为三角形、低音葫芦丝簧舌的形状为梯形。簧舌发音的高低与它本身的振动部位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音高,簧舌的主要震动发声区域是不一样的。从靠近簧舌根部的位置到簧舍头部,震动的位置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大不同。

竹管材料

调整簧片

杜德光会先用一把刀子对簧片刮上一番,簧片变薄了,尖尖的头部翘了起来,变得灵活而敏感——这个过程让人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巧舌如簧”。如果声音不满意,他还会再将簧舍再刮一刮或压一压。

主管上的孔也决定了声音是否准确,太大或太小都不行。所以他也准备了一把刀尖细长的匕首,将太小的孔来回旋钻几下,直到合适。这些刀具大部分是杜德光自己打磨的。

都满意了,杜德光才把竹管放入葫芦丝里。接下来,妻子会进行最后的安装:用绳子把三根竹管捆绑固定,再用胶水把竹管和葫芦瓜的接合处彻底粘死。一把葫芦丝就做好了。

杜德光老家在梁河的傣族村子。葫芦瓜就是他自己种的。每年种上几藤,就够一年用,因为一藤就能长许多葫芦瓜。葫芦瓜成熟后,摘下来晒干,瓤掏掉,就能用来做葫芦丝了。

梁河还有一种乐器叫“巴乌”。巴乌很像是去掉了葫芦瓜的葫芦丝,但竹管更粗长一些,发出的声音很厚重,和葫芦丝的绵柔区别明显。杜德光说,葫芦丝就是套上了葫芦的巴乌。

梁河本地多竹,也多葫芦,他们的相遇共鸣,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总会有人让这两样常见的东西拼凑起来。葫芦丝是当地青年男女表达爱情、倾吐爱慕的主要途径。在傣族村子,一个小伙如果擅长吹葫芦丝,又擅长制作葫芦丝,那总会大受女孩欢迎。

葫芦丝音域很窄,但这个窄窄的声音区间,却能将听者的心攥得紧紧的。它声音绵绵不绝,柔和、圆润而委婉,像是柔弱温和的表达,然而情感却非常饱满充沛。它的声音像小小的钢丝一样,柔软却坚韧,含蓄却又明了。

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汉话曾名为“葫芦笙”、“葫芦箫”。葫芦丝不同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没有簧片的“箫”。后来就定名为“葫芦丝”。

葫芦丝从何而来,现在已不可考。人们广泛认为,梁河县勐养镇是葫芦丝的起源地,现在还被称为是葫芦丝发源地。

民间传说,在古代,在勐养江畔曾发生过一次山洪爆发。勇敢的傣家少年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心上人。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并传向德昂、景颇、阿昌等民族,继而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传承至今。

葫芦丝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葫芦丝是云南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内流行的乐器,却鲜为外界所知。但通过一系列人的努力,葫芦丝走出了云南,逐渐被外人所喜爱。

在上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德宏州的龚全国对葫芦丝的创新发展、演奏技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参与创作和演奏的葫芦丝名曲《竹林深处》,将人仿佛带入竹林或傣家竹楼,极能打动人心。这首曲子使葫芦丝声威大振。

1982年,电影《孔雀公主》热映,唐国强主演的傣族王子召树屯,俊朗且谦和、勇敢而智慧,风靡万千少女。而影片的音乐正是取材于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民歌、民曲,其中有不少民歌乐器正是来自梁河县。这部电影也对葫芦丝的全国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为葫芦丝的推广上,哏德全、杜德光都是当事人。

哏德全已经去世了,去世时年仅50岁。他1958 年出生于梁河县勐养镇帮界村。这个勐养镇,就是前述传说里的葫芦丝诞生之地。

帮界村里,人人会吹葫芦丝。哏德全的舅舅是葫芦丝制作和吹奏行家,母亲是有名的民歌歌手,从小受熏陶,他也成了村里的葫芦丝高手。

据说在孩提时,哏德全就表现出了对葫芦丝的先天敏感。每当他哭闹时,只要听到葫芦丝发出的音乐,他就不哭了,仿佛能听懂。

不过这个农家少年,在初二的时候就休学,回到村子,跟父亲学木工。不过他不甘于再当一个木匠,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葫芦丝的吹奏、制作和研究上。他从舅舅那里学到“内换气”的演奏技法,也就是循环换气,吹完一曲都不用张口换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葫芦丝一度被“革命”,作为傣族男青年向女青年传递爱情的一种媒介,葫芦丝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葫芦丝的音乐又在吹响了,小伙子们重新启用葫芦丝来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

那段时间,哏德全到了镇里的一家糖厂的水泵房工作,工作之余他学习音乐知识,制作和改良葫芦丝。水泵房成了他的小作坊,葫芦丝做好了,他拿一些送给朋友,另一些则拿去卖钱。

哏德全使得葫芦丝这种乐器变得更加的“标准化”。之前,人人都做葫芦丝,也都能吹奏,但声音各不相同。这是葫芦丝一直被视作是原始的、粗糙的、音准较差的民族乐器的重要原因。

哏德全在对簧片、原材料、外貌造型及校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良。他对葫芦丝的制作工艺和步骤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改变了民间制作葫芦丝的随意性、不分调类、音调不准等弊病,使民俗乐器向专业化的民族乐器转变,并能够作为舞台上的演奏乐器使用。

他统一了葫芦主管的长度,对副管也要求严格,并且严格校音。对葫芦丝进行改良后,葫芦丝的音域也大大扩大。最先的葫芦丝仅有五个音,后发展为八个音,改良创新后扩展到了十一个音,而且发音准确。同时,哏德全还分别制成了高音类、中音类、低音类等音类的标准乐器,既分归了调类又保持了葫芦丝原有的音色与风格。

1984年,云南省歌舞团排演大型傣族歌剧《葫芦信》,哏德全被抽调去担任该葫芦丝、巴乌等音乐主奏任务。哏德全此后越来越出名,后来还得到了“傣族葫芦丝王子”的美称。

有几年时间,杜德光跟着哏德全,学习吹奏和制作葫芦丝。提起哏德全,杜德光的语气充满尊重。哏德全是杜德光的表哥,也是他的师父和偶像。

傣族的音乐,和这个民族的心理息息相关。外人来到傣族地区,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性格非常温和的民族。

1982年的电影《孔雀公主》里,唐国强所饰演的傣族王子召树屯,就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所认为的各种美好品质:温和而谦恭,勇敢而执着。正是这些品质,使得他最终战胜了邪恶、救回美妻——孔雀神女婻吾婼娜。

《孔雀公主》是傣族的史诗。它和其它傣族文学和曲剧共同揭示了,只要一个人为人温柔而执着、忍让而刚强、健康而快乐,他总能在最后获得各种礼物——往往是美丽的妻子和闪亮的皇冠。

召树屯是一个典型的优秀的傣族男子。而我却在杜德光身上发现了召树屯的一些影子。他同样热爱生活,性格亲切友善,举止柔婉温和。而他们的歌曲和乐器,尤其是葫芦丝,正是这种民族性格的体现。

也有人认为,傣族的性格“如水”,缺乏战斗的精神。这是因为傣族人深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多少抱着一种“出世”的生存哲学,因而缺乏进取抗争的精神。表现在音乐上,葫芦丝的音域很窄,音调平和、缠绵,缺乏高低起伏,缺乏铿锵之气质,也缺乏内在的动力性。

“傣族的诸多乐种都表现出吟诵性的特点和柔和抒情的气质,而这种柔和、自然和平易作为傣族音乐普遍的性格特征,实际上正是傣民心地善良、慈悲为本、爱好和平、反对残暴、与世无争、乐于助人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在这一点上,傣族人与主要聚居在贵州黔东南的侗族人颇为相似。他们都是幸福、安详的民族,他们的音乐,都是一种自在的抒情,而他们的生存哲学也以和平主义为主。只是侗族人的音乐里多了一份神秘感,而傣族人的音乐更多的是绵绵的情义。

葫芦丝里也能听出一些悲伤,但那是节制的悲伤、健康的悲伤,不会让人沉溺。在傣族的心理世界中,美好多于苦难、平和多于动荡、欢乐多于悲哀,故较少汉族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尚悲”与“凝重”倾向。(编辑 许伟明)

梁河葫芦丝

【延伸阅读丨梁河:葫芦丝的发源地】

滇西,多彩而神秘。丰富的阳光、充沛的雨水,造就了这里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这聚居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等等,也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色。

滇西,多彩而神秘。丰富的阳光、充沛的雨水,造就了这里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这聚居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等等,也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色。

在滇西梁河县,傣族人在这里世居,繁衍着独特的傣族文化。无论是建筑、宗教、服饰、音乐、舞蹈、民俗,傣族的文化始终能给人带来惊艳。

本期《锦绣》,我们试图从葫芦丝这一把傣族最常见的乐器为切入口,深入了解傣族人的乐器制作、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门乐器,读懂傣族人的丰富的心灵。(许伟明)

【关于“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

2012 年,《21 世纪经济报道》发起“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致力于通过对“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贫困地区”走访以及传播,发现沉默的文明,传播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公益价值,以及潜在的商业价值。

2020 年,“锦绣·非遗”在全面总结过去八年贫困地区“非遗”走访的同时,继往开来,携手亚洲旅游产业年会,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活动构成

3-11月 「锦绣·非遗」系列走访及专题报道

3-11月「锦绣·非遗」智能报/网上博物馆

9月/12月「锦绣·非遗」主题论坛等线下活动

(主题论坛/致敬仪式/非遗产品展/摄影展)

·联系方式

活动咨询

何女士 020-87372580 heyan@21jingji.com

媒体合作

陈女士 +86-20-87375795 chenhl@21jingji.com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