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古代皇帝而言,帝王心术是他们一生的必修课。在政治上皇帝们会颁布政策分割臣子的权力,又或是营造出三角形的阵营和党派,这种种举措的目标只有一个—巩固皇权。
“郡县、三司、六部”这些种种制度都是分割臣子的权力,以此达到权力的集中。而拥有权力后的皇帝,便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整一个帝国,可事实是如此吗?这个问题历史给出了答案。
纵观中国历史,王朝的更迭无非都是三点“朝堂内乱、邻国劲敌以及人民起义”。在这其中当属“人民起义”的趋势最难被掩盖和阻挡,众多被人民推翻的王朝中明朝是一个不错的模子。
明朝是众多王朝中最为有特色的。这个朝代在许多因素下被倾覆——外敌、政乱、民反,明朝集结了所有覆灭的因素,虽然明朝的结局十分的不堪,但是这并无意味着初期的明朝是不堪的。
元灭,明起。明朝建立在元朝的废墟之上,生活在元朝末期的人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他们一方面需要忍受元朝朝堂的贪官,一方面需要接受元朝时期的种族歧视。百姓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剥削下,最终选择了起义。当时的元朝已经不再是曾经好战强大的了,元朝朝堂上的人早在奢靡和腐败下成为了烂泥。他们拥有的战力不值一提,而这给起义军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在元朝末年,各地掀起了起义的浪潮,最终的格局演变成了起义军之间的对抗。从与“胡虏”的抗战转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抗,其结果便是明朝的建立,各地分裂局势得到统一,元朝余孽北上。
明朝的建立是一次汉人的光荣战绩,他成功地将被霸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从胡虏手中夺回,汉人统治中原大陆的局面再次出现,洗刷了汉人百年的耻辱。经历了各种各样战役的明初,就像一栋破烂的大厦。
虽然很庞大,但是真正的价值和能量却极其的微小。对此朱元璋看得十分透彻,出身贫寒疾苦的朱元璋对底层人们的生活十分了解,因此对百姓民生的治理非常熟悉。朱元璋在农业和徭役上都特意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明朝出现了有名的洪武之治。如此平稳和谐的发展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晚年的朱元璋开始多疑,这导致了明朝朝堂经常会出现时而开明,时而昏庸的政策方针。
朱元璋的多疑不仅仅对明朝朝堂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还给皇权的转移带来阻碍。皇位的继承者一直都是皇帝十分看重的问题,对皇权继承者的选择每一位皇帝都会慎之又慎。
在多种因素下,朱元璋内心滋生了不小的偏心和矛盾。朱元璋有不少的子嗣,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棣是其第四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都在朱元璋四处征战时出生,而朱棣却不怎么受宠爱。
朱棣出生的时机并不好,此时的战局正处于局势焦灼。一心想胜利的朱元璋对刚出生的朱棣并不在乎,马不停蹄地前往战线,除此之外,朱棣并非一出生便有自己的姓名,他在七周岁后才有自己的名字。
天下初定后,朱元璋才安心下来照顾自己的龙子,而也是此时朱棣有了自己的名字。从小便没有父爱的朱棣很懂得自强不息,在没有父亲陪伴的童年中,朱棣总是表现得独异常独立。
从小便像个小大人的朱棣,实则非常期待朱元璋给予的父爱,可在朱棣之前有三个哥哥,而在其后有三个弟弟,这样极大的竞争压力让朱棣从渴求父爱,变成了渴求权力。对于朱棣而言权力更容易获得。
如此认为的朱棣在朱标离世后彻底绝望了。朱标离世后,其子朱允炆继承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忽视他的孩子,直接将皇位交于朱允炆。这样的结果朱棣并不能接受,但是朱元璋还在世,对此他也不能为力。
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获得皇权后的朱允炆第一时间下达了同姓诸侯王的剥削,意图将朱棣等诸侯王剥削打压后,另找理由处死。这样的结局显眼地摆在朱棣眼前,各种情绪汹涌地喷薄出来。
当剥削诸侯的旨意下达后,朱棣便准备发动类似“玄武门事变”的内乱。一开始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较量仅仅是稍有擦枪走火事例,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以山东地区为主要战略地点,两军在山东地区发动了长达三年的战争。在这期间,朱允炆和朱棣在全国各地征兵,两方的对垒导致了士兵死伤惨重,底层的人民也收到了不小的伤害。
时间匆匆的流过,最终的结果是朱棣登基成为明朝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靖难之役也到此落下帷幕,但是这场战役留下了不小的祸患。战争对人们的伤害是不可以弥消的,是无法掩盖的。
朱家自家人的争权给上东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朱允炆和朱棣不仅仅在当地强征装订额,还以讨伐的名义强征军饷。朱家人对人民无尽的讨要,成为了白莲教的导火索。
在朱棣登基后,朱棣决定把首都从南京前往北京,并且在北京大兴土木。这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对人民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负担,但是朱棣对此并无感触,依旧一意孤行,最终此举点燃了引线。
唐赛儿原本与其丈夫林三冲生活在山东,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两人的关系一直都是如胶似漆,可是两人在婚后不久便陷入了靖难之役。而林三冲意外地死在了官家的手中。
林三冲意外死亡的消息给唐赛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后来众多因素的堆加下,唐赛儿以白莲教教主的身份起义。唐赛儿的起义是众多人的心愿,因此在唐赛儿的部队在不过日便已经过千余人。
因唐赛儿掀起的起义给明朝朝堂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朱棣对此也十分的不满,于是便派兵对白莲教进行围剿。白莲教在敌我悬殊兵力下,不久便败下战来,唐赛儿也被擒下。
可不知道何种原因唐赛儿被抓后不久,竟然逃出了明兵的重重监守。朱棣听闻这样的消息大怒,让士卒全力将唐赛儿抓回,但是过了许久士卒终是没见将唐赛儿抓获,而这一件事被记录在正史上。
人们对唐赛儿的逃脱抱有种种想法,不过历史只有三个字:卒不得。意思是起义是逼不得已的。唐赛儿率领的白莲教其背后是明朝的污点,更令当权的朱棣难堪,是封建统治者自私的显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朱元璋之后的明朝皇帝都少有人可以理解,其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明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