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风筝是谁发明的风筝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风筝到底是谁发明的)

韩信派人用牛皮纸作纸鸢,韩信又一次用纸鸢做了军事应用。简文帝放出去的纸鸢和后世的风筝很相似了,迎风放纸鸢就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了,大才子元稹在《有鸟》一诗中写儿童放纸鸢玩耍,可见孩子们已经学会了从纸鸢中寻找快乐,《纸鸢赋》中更是描绘了大唐百姓放风筝的情景,唐朝还出现了纸鸢的新玩法,宫廷中有太监将灯笼挂在纸鸢上:李邺是个放纸鸢的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人称“风筝”为“纸鸢”,也有纸鹞、木鹊、木鸢等称呼。

风筝最早是应用于军事的,作用有点像我们今日的无人机,探查敌军远近或传递消息。但是对于风筝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指出,风筝起源于“木鸢”,且由来久矣。据春秋时期的《墨子·鲁问》记载:“公输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公输先生用竹木仿着鹊鸟的形状制成飞行器,为自己精巧的手艺得意洋洋,不料却遭到墨子的批评:“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做这个东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实际帮助,因此公输班的木鹊算不上真正的“巧”。

可是在后来的《韩非子》中,风筝的发明人变成了墨子:“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画风一变,墨子变成了做风筝的人,手艺同样精巧,制造的木鸢同样无用,但这里并没有人批评他。

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造了只大木鸟,名叫木鹊。据传鲁班做木鹊它可以在天上连飞三天而不落地。

另一种说法认为风筝是汉初淮阴侯韩信发明的。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纸作纸鸢,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当西汉建立后,公元前10年,韩信又一次用纸鸢做了军事应用。《事物纪原》记载:“(汉)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不过西汉做出的纸鸢,用的材料也应该是丝绢或者牛皮。

得益于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到了南北朝时期,纸鸢再次被用于在战争中传递信息。南朝梁武帝时爆发了侯景之乱,皇帝被叛军团团围住,和台城以外断绝了联系,求救无门。羊侃向时为太子的简文帝献计,“作纸鸢,系以长绳,藏敕于中”。

简文帝站在太极殿前,趁西北风刮起时放出纸鸢,用这种办法向外界传递消息。简文帝放出去的纸鸢和后世的风筝很相似了,有长绳所系,需要凭借风力。

从隋唐时期开始,由于造纸业更为发达,纸鸢终于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纸鸢。每当春天来临时,迎风放纸鸢就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了。

大才子元稹在《有鸟》一诗中写儿童放纸鸢玩耍:“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可见孩子们已经学会了从纸鸢中寻找快乐;

刘得仁在《访曲江胡处士》中说:“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可见纸鸢不仅是孩子的最爱,也是隐者闲暇时的游戏。

《纸鸢赋》中更是描绘了大唐百姓放风筝的情景:“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于掌握之中。”其技巧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唐朝还出现了纸鸢的新玩法,赵昕《息灯鹤文》里提到,宫廷中有太监将灯笼挂在纸鸢上,夜晚放上高空,“红灯遥映碧宵空”的景象,想来令人神往。

至于“风筝”一词,最早见于五代李邺。

李邺是个放纸鸢的高手,经常与皇帝在宫中相嬉戏。有一次他在鸢首绑了一根竹笛,当纸鸢随风扬起时,风吹入竹笛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有如筝音,颇似筝。自此后纸鸢又有了新的名称——风筝。

但此时风筝和纸鸢是两个概念,飞上天有风铃声发出的纸鸢被称为“风筝”。纸鸢、风鸢才是今天的风筝。

两宋时期的娱乐生活丰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也都有放赐筝的身影,可见其受喜爱程度。

宋人也对风筝与纸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好玩,更要好看,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据说宋徽宗还专门编了一本《宣和风筝谱》,记载风筝的式样和画法。

南宋《武林旧事》中还记载了人们进行纸鸢比赛:“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的记载。更有人还想到用纸鸢来赌博,开创大宋纨绔子弟的新玩法。这样的玩法要求纸鸢线的韧性很强,当时流行用药水浸泡过的线放风筝,称作“药线”。

《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的条目下面记载了杭州城里贩卖各种手工制品的手艺人,“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以专籍为衣食之地”,其中就包括专门卖纸鸢的,卖药线的。

在当时的临安城弼教坊一带就有不少纸鸢作坊,而且扎制、绘画、配线等分工明确。杭州风筝的手工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纸鸢。

到了明清时期,风筝已经不再是风铃之意,风筝就是纸鸢,纸鸢就是风筝。

明人杨宛就写下了《看美人放纸鸢-五首》:“共看玉腕把轻丝,风力蹉跎莫厌迟。顷刻天涯遥望处,穿云拂树是佳期。”清代女诗人骆绮兰的诗中也写道:“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此时的文人墨客们,把风筝写成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

一只小小的风筝,牵系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与衣食住行,几千年世事兴衰,它们的陪伴一直都在。如今,风筝依然是国民度极高的娱乐玩具,民间也流传着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始终都带着春天的喜悦和情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