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郑成功为什么叫国姓爷南明隆武帝的赐姓(为何今天仍然称“郑成功”而不称“朱成功”)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应该姓朱,郑成功的本名是郑森,隆武帝极为欣赏郑森,郑成功这个名字是非常古怪的,在郑成功被赐国姓后是不会出现的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郑成功的姓氏是什么时候改回来的“郑成功本人并未改回来?所以郑成功自从被赐姓名以来,比如郑成功起兵抗清的时候多自称”那郑成功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是清廷的称呼”...

大家知道,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但这个称呼其实是习惯问题,理论上来说,郑成功应该姓朱,别忘了,郑成功一般是被称为“国姓爷”的。郑成功的本名是郑森,但南明隆武政权成立后,隆武帝极为欣赏郑森,赐其国姓“朱”,并赐名“成功”。

在封建时代,这可是天大的荣耀。郑成功这个名字是非常古怪的,我们仍然称赐名“成功”,但却未称其赐姓“朱”,而是称其本姓“郑”,改叫郑成功,可谓是各取一半。这就奇怪了:要不叫其郑森,要不叫其朱成功,各取一半叫“郑成功”是什么情况?

“郑字旗“在郑成功被赐国姓后是不会出现的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郑成功的姓氏是什么时候改回来的?

其实,郑成功本人并未改回来,他就姓朱,不过他本人一般不自称“朱姓”,因为这种赐姓太特殊了,所以郑成功自从被赐姓名以来,其一直是以“国姓成功”自名。比如郑成功起兵抗清的时候多自称“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称“罪臣”是因为其父亲郑芝龙降清),而对荷兰、西班牙交涉时,多数自称“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但是,在其自拟之函件或者诗文, 落款写的都是“朱成功”三字。

漳州军饷,纹样便有“朱成功”的字样

那民间呢?中国民间自然称其“国姓爷”,或者“郑国姓”,荷兰人等洋人不懂汉语,直接称“国姓爷”的音译。而和其有联系的日本人,则直接称其为“朱成功”。

那郑成功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是清廷的称呼,清廷对于朱明十分敏感,所以清廷的文献一直是称呼“郑成功”的。比如,在清朝史料就常见“逆贼郑成功”、“海贼郑成功”等字样。毕竟,如果是正规的明朝皇帝赐的姓,清廷认也就认了,但这是南明皇帝赐的姓,清廷根本不可能承认南明是正统,所以南明的赐姓清朝不可能承认。

郑荷之战荷兰降书,这其中荷兰人的称呼是“Koxinga”,即音译的“国姓爷”

也就是说,郑成功本人是认“朱成功”的,但是清廷叫其“郑成功”,由于后来康熙帝统一台湾,清廷的说法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于是现在的称呼就变成了“郑成功”。当然,也有偶尔的例外,在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康熙皇帝立刻对此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不过此时是明郑政权已被消灭的时期,康熙这么做有明显的怀柔意味。

台南市南区的藩府二郑公子墓(郑成功四子郑睿与十子郑发逝世后合葬),该墓为少数未被清朝迁回中国大陆的明郑古墓。

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郑成功的后代姓什么呢?是姓朱还是姓郑。

这个问题本身很好回答:姓郑。台湾郑氏政权后面还传了两代,分别是“郑经”和“郑克塽”,他们的后代现在也均姓郑而不姓朱。这么看来似乎其后代还是姓郑,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是清廷改的,还是他们自己改的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历史上没有详细说明此事。先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历史上是有“朱经”的说法的(“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经出师,取泉、漳、潮三郡之地”——《《清史纪事本末/卷九》》)。但郑经本人西征时的自称也曾称呼过“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罪臣郑”,即认为自己姓郑。

盖有“国姓爷”标志的西班牙硬币,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

也就是说,郑成功后代的正式姓氏应该还是“朱”,但由于此事的特殊性,称“郑”姓一般也都能理解。

但到了第三代郑克塽的时候,一般就直接只称“郑”姓了。因为已经降清了嘛,后代自然全改回原姓氏,所以现在郑成功的后裔仍然均为郑姓。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台湾方面是有人提出,尊重历史事实,改郑成功为朱成功。2008年,台湾台南市的文献委员谢碧连便提出建议:把郑成功更名为朱成功。因为“郑成功”是清廷的贬低和侮辱性的称呼,但是,台南市文献委员会讨论后认为,不论是“朱成功”、“郑成功”、“国姓爷”、“延平郡王”等称呼,都是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主观认定,但“郑成功”一名已被一般民众接受及使用。所以并未接纳此建议。

图中这种别人当面称其“郑成功”,郑成功也表示接受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无论如何,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郑成功自称为“郑成功”的情况,都是完全错误的。郑成功本人从未用过,也不可能会认同这种称呼。

作者:云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