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有不少武将单挑的情结。特别是中国古代,每每两军对垒之时,通常是双方主将策马而出,面对面互相单挑来决定胜负。大战若干回合,或是技不如人,或是体力不支,等到一方落马或失利,这场大战就提前结束。难道真实的冷兵器战争竟是如此程序?怪不得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连两军交战也如此将就。其实,在真实的古代战争中,武将更多职责还是压阵指挥,运筹帷幄,真正事关胜败大局的,却是阵前的小兵们。前有淝水之战,后有明倭大战,无一不在用历史和血泪书写真相。
单挑对战,这似乎很有仪式感,不但有着一局定胜负的江湖豪气,更是满足了坊间无数听书人的恰恰与设想不同,古代的冷兵器作战中几乎全靠肉身贴近互博,并且更多的是靠军阵中士兵的数量。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通常的作战模式便是列阵作战,只是在频繁接触游牧部族的骑兵之后才纷纷开始组建步骑混合队伍。其中,身处对敌前线的,并非位居中军大营的将帅,而是列于战阵前的小兵们。
大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大唐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尽出,奔赴百里之外的西域。唐军一路势如破竹,不但轻松剿灭了“无番臣礼”的藩属小国,而且极大地震慑了企图趁虚而入的突厥和吐蕃。但就在唐军长途奔袭后,突然遭遇到了阿拉伯帝国军队的阻击。当时,唐军精锐装备有可供远程杀伤的弓弩,而且还有可供灵活突袭的战车和骑兵。面对气势汹汹且数倍于己的敌军,唐军列好战阵,持续战斗五日。战斗中,并没有两军主帅阵前交战,并且大战几百回合的故事情节,恰恰相反,主角却是战前前列的精锐步兵,不但压住了阵脚,并且给予敌方以巨大杀伤。
可惜的是,随唐军作战的葛逻禄人阴谋叛乱,最后和阿拉伯军队里应外合,彻底打乱了唐军的阵脚,使得唐军在两面夹击中溃败,最后只有高仙芝和副将李嗣业等人收拢数千残部狼狈逃回安西都护府,近三万余唐军士兵几乎全军覆没。在这场大战中,身为京兆杜氏的杜环参加了作战,并且在战败后被俘虏,随阿拉伯军队游历西亚乃至于北非,后来返回长安。在其笔记《经行记》中便有相关记载。
为何唐军先胜后败?其原因便和列阵的小兵有极大的关系。要知道,传统中国虽然自唐宋前后便有了原始火器,但当时的作战还是以冷兵器为主。冷兵器军团作战时,要充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一靠远程武器的杀伤,二靠战士的贴近搏杀。就所使用的武器来看,无论是远程弓弩还是近身肉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从战士自身条件来看,两军接战后,通常会陷入大规模混战,双方的后续部队很难立刻铺开并参加作战。所以,即便有数十万大军交战,也主要是两个军阵的前排武士率先进入缠斗和短兵接战。如此一来,整个战争的走向,几乎就系于阵前的小兵们了。若坚守阵地,不但可以挫敌锐气,而且还可以有冲锋的机会,可一旦力有不逮,就很可能会自乱阵脚,进而使得后续部队也跟着进退失据,进而导致如唐军般的战败。所以,为了尽可能保证对战的胜利,战前作战的士兵往往会选择稳扎稳打且经验老道的“兵油子”,让他们主动承担调动军阵的职责,而大军进退攻守的主动权几乎全在其手中。当然,将帅的军令是一定要充分参考的,但冒着敌军的冲杀和漫天的箭雨,身处前线的士兵毕竟被动地拥有了自主权。
如此,但凡被选派到战阵前列的战士,必须得是身经百战且经验丰富的“老行伍”,其实战经验无疑更可以给整个部队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如此,军心可稳,作战才可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此外,难道将帅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只让位列前排的小兵白白送死吗?换言之,阵前的小兵就一定死亡率最高吗?这就要介绍一下为何要结阵作战了:由于冷兵器作战首先拼的就是双方武士的耐力和武力,并且辅以对敌有生力量的杀伤。正如戚继光在其兵书《纪效新书》中的“便是十万人临阵,设使有一个当先,一个退缩,都查得你出,决照条内施行”,两军交战并没有所谓武林高手的施展空间,结成战阵后,哪里还有左右腾挪的余地?面对气势汹汹的敌军,不过是你来我去的劈砍和冲刺,容不下武功高手的纵情施展。
毕竟,身后的同袍由于视野受限和阵型拥挤,行动更是多有不便,很难及时判断前方的战局走向,只能靠前阵前小兵传递战场信息。不仅如此,为了严肃军纪和惩治逃兵,阵后一般都会有将帅亲兵督战,有时将帅甚至会亲自登场。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也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战局。毕竟,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这样一来,企图逃窜的士兵通常便会被震慑住。如此看来,只要能稳住阵脚,即便是身处前线,也往往能逃出生天。例如戚继光麾下的戚家军,便是多人小队并结成战阵,不但可以有效杀伤倭寇,而且自身损伤极低。在接战前,双方往往会在盾牌防护下用弓弩对射,这样一来,后方的战士则更容易被杀伤,而前排的小兵却凭阵型的保护有更高的求生率。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军纪严明和战阵稳当的基础之上,一旦像秦晋淝水之战中的前秦军队般,那便无力回天了。虽然前秦军队号称百万,史书中称,“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但能亲临长江前线作战的,不过前锋部队而已。而且,因为队伍混杂且不习水性,所以阵型混乱。如此,前秦军队很轻易地被东晋军队袭扰,不但自乱阵脚,而且就连大将也死于乱军之中。
其实,古代的冷兵器作战并不像后世所设想的那样,只是互相混战,或者只是将帅之间的阵前交锋便能决定胜负。恰恰相反,古代作战极强调军纪和战阵,无论中西。明代的戚继光曾总结其练兵实战的经验,作战无非是刀刀到肉的肉搏,如果乱了阵脚或没有抵住冲击,那么整个作战无疑将遭受重大失败。阵前小兵如何逃脱苦海?想必也就只能靠积累军功,成为稳坐钓鱼台一样的将帅了吧!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苏灿
参考资料:戚继光:《纪效新书》,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