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多数学者认为《江格尔》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
江格尔,蒙古语意为“圣主”或“强者”。叙述阿鲁宝木巴(蒙古语意为“北方的乐园”)地方以江格尔为首的十二名英雄率六千勇士,抗击入侵之敌,收服众多部落,建立起强盛国家的故事。语言优美,风格粗犷,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
《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主要以口传方式流布,也有抄本和刻印本。它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
这部史诗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通过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描绘了洋溢着草原生活气息的风景画与生活图景,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江格尔》的结构颇为独特,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角和主情节线索,数十部作品独立成篇,合成整体。独立的各部分在时间和情节上都互不连贯,各有各的主角和完整故事,因而相互间也没有因果关系和时序。《江格尔》包含的故事类型很经被整理成很多,最主要的是结义故事、婚姻故事和征战故事。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搜集和记录《江格尔》的工作,至今已有境内外多种文字的版本刊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至今,《江格尔》仍在蒙古族中传唱。
演唱江格尔的艺人称为“江格尔齐”,他们是江格尔史诗的保护者,传播者和创作者。江格尔的演唱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用乐器伴奏的弹唱形式,另一种为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清唱形式。其中所用的伴奏乐器有陶布舒尔、三弦、四胡、马头琴等,但多用陶布舒尔进行伴奏。
江格尔史诗是蒙古族早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珍贵的史学价值,对于研究蒙古族远古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江格尔》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形势十分严峻。著名的民间艺人有的已经过世,在世的也都已经年届高龄,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危险。因此,对《江格尔》传承人和资料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必须抓紧,以使这部宝贵的史诗长唱于世间。
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江格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I-26。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路雪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