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中国历史那些著名的太监堪称只手遮天(历史上有名的一些太监)

但是服侍的对象不是皇帝就是后宫妃子,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天下,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七十多万人服劳役,淫乱秦国后宫的奇男子《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记载,以啗太后。当时的吕不韦知道秦王政已经越来越强大了,他怕被其发现他与太后的奸情而受罪,便让大阴人嫪毐去伺候太后,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就是说秦王政跟太后不合,太后不仅封了嫪毐...

太监,又叫宦官,和官宦可不是一个意思,可别弄反了。在《周礼》中,宦官被称为阉、寺、竖。周朝时将受了宫刑的男子称为“寺人”。“寺” 是 “士” 、“寸”二字构成的,“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书所称“士人”即男人;而“寸”像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士”和“寸”合连一起就是用刀割去阴茎。

太监是封建社会一个特殊的工作身份,对男人是一种残忍,一般都是社会底层穷苦人家的男孩才会吃这门饭,据说切下的玩意留在净事房保存着,等入了宫有了差事好好攒钱,等老了就去净事房把那玩意赎回来,死了后带着这玩意才能入祖坟。

太监,虽说身份卑微,但是服侍的对象不是皇帝就是后宫妃子,所以出人头地的太监那也是不少,有的是凭着狐假虎威,有的则是真本事干出来的功绩。而记入历史的有名太监也是不少,咱们来扒一扒。

(1)秦朝的有名太监

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载,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天下,秦王说,“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以后,竟将这些进言者处以宫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七十多万人服劳役,这里的“隐宫”是指宫刑,可见受宫刑的人有多少!

就是这么严厉奉行残酷刑罚的秦朝,就出现了两个有名的太监,嫪毐和赵高。

一、嫪毐,淫乱秦国后宫的奇男子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

从这段史料的记载中,便也能知道,当时的吕不韦知道秦王政已经越来越强大了,他怕被其发现他与太后的奸情而受罪,便让大阴人嫪毐去伺候太后。吕不韦的安排下,他假装成太监,进宫做了男宠。

赵太后对于他确实是非常满意的,据说二人曾在马车上五天不下来,在车上做什么事就可想而知了。

他的手段可不仅仅如此。《说苑·正谏》中记载: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

就是说秦王政跟太后不合,太后不仅封了嫪毐为长信侯,更是为他生下了两个孩子。仗着帝太后如此宠爱,他自然是越来越自大了,不仅管制国事,更是染上了骄奢的爱好。

他更是在一次酒宴上,因其喝醉,在众人面前大声说道“我是皇帝的继父,谁敢跟我抗衡”。他这一言也就彻底将他推入了地狱。皇帝知道了以后,大发雷霆,下令将其车裂。

二、赵高,改写大秦帝国命运的奸人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2)汉朝的太监,好坏都有

一、东汉-张让:

东汉末年的宦官,汉灵帝在位时,张让升为中常侍,封列侯。搜刮暴敛、骄纵贪婪、祸乱朝纲,但又极得灵帝极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何进谋诛宦官,事情泄露,张让就与其他几位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

二、东汉的蔡伦。

许多人只知道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术,却不知道蔡伦其实也是个太监。蔡伦在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当了太监,后来又因为有功于太后,升为了中常侍。

蔡伦本出生于铁匠世家,他曾经在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学习《论语》和《周礼》。但年幼的蔡伦对周边的环境十分感兴趣,他在这段学习时光中不仅变得满腹经纶,还对养蚕、冶炼、铸造、种麻等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

蔡伦在负责监管宫中各项器物的生产与制造时,开始着手改进造纸术。

在蔡伦的造纸术发明之前,纸的制造工艺复杂,材料贵重。因此纸是平常百姓家不可企及的贵重物品,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使用。

蔡伦却用破布、麻绳、渔网等废料制作成了一种坚韧又轻薄的纸。元兴元年(105)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了汉和帝的赞扬。在汉和帝下令在天下推广这种纸的生产与使用后,蔡侯纸迅速普及。纸成为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沿着丝绸之路向着西亚、西欧,向着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继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黄皓,荒废蜀国朝政的奸人

黄皓(三国时蜀汉宦官)

三国时蜀国的宦官,董允死后,在侍中陈祗推荐下,黄皓先成为中常侍并得到后主宠幸,官至奉车都尉,总揽朝政并排挤位在北 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导致蜀汉朝政败坏,“操弄权柄,终至覆国。”,并最终被魏国所灭 。蜀中常侍、奉车都尉。后主渐长,日益宠皓,景耀元年,皓始专政。甘陵王刘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

(4)唐朝的太监首推高力士和李辅国

一、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朝著名宦官。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玄宗宠信,开元末期,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己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决,高力士开了唐朝宦官干政之始。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高州),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二,李辅国

李辅国,唐朝宦官,赵高之后唯一当上宰相的太监。李辅国事奉大宦官高力士,后被推荐给皇太子到东宫办事,再后来,仗着拥立代宗的功劳,李辅国甚至跋扈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意思是我们只是坐的位置不同,但处事你要听我的。

李辅国(704年―762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之后又因拥立代宗即位,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大权在握后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最后被人刺杀身亡。

李辅国之后,唐朝又出现了程元振、鱼朝恩等只手遮天的大宦官,他们将权力渗透到军事、政治、经济等每一个角落,连立皇帝、杀皇帝都不在话下。

(5)宋朝的太监只有一个童贯最出名

宋朝位于唐朝之后,这两个王朝颇多类似的地方,因此史学家通常连起来称“唐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做皇帝后,非常警惕两种人。一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二是朝夕相伴的太监。自唐以后,武将叛乱、太监弄权,历历在目,让赵匡胤不得不谨慎对待。

为此,赵匡胤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威胁。随后,通过各种限制,禁止太监参与政事。赵匡胤的继承者、宋太宗赵光义,更是出台了太监的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太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旦太监违反了赵光义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请放心。赵光义是舍得下狠手的。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极为厉害的人物,他们治理朝政的能力相当高,太监在他们手里自然翻不起浪。可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之后的宋朝皇帝,大多数都以宽厚仁慈著称,在这些皇帝手下当太监,一定有机会把持朝政吧?

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之后,太监们的日子更加难过。如果说,在赵匡胤和赵光义手下当太监,只是面对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而到了后面,却要面对一帮“如狼似虎”的大臣。

我们知道,在宋朝时期,文官的日子空前好过。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权力则大为削弱。上至国家治理,下至皇帝私事,都要受到文官集团的约束。

一般来说,古代文臣武将权力再大,正常情况下,也很少干预皇帝的私生活。宋朝文官连皇帝的私生活都不放过。

一次,赵祯得了重病。一帮文官竟然要求到后宫去居住,美其名曰是陪伴皇帝,实际上是稳定局势,防止后宫作乱。这种事情,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出现,唯独出现在了宋朝。后宫嫔妃和太监都不敢反对,赵祯病好了后,也毫无责怪文官们的意思

此外,宋朝一开始就削减太监的数量。赵匡胤时期,皇宫里的太监数量只有区区100多人。这么一点人,还不及明朝太监的一个零头。宋朝太监一方面受到文官的压制,一方面又数量太少,在皇宫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怎么可能兴风作浪呢?

当然,宋朝太监虽然数量少,质量还是蛮高的,对国家忠心耿耿。宋朝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太监。

一是秦翰,他在宋太宗、宋真宗时,屡次参与抵御辽国的军事行动,因为英勇作战,49次负伤,屡立大功,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居功,不揽权,不谋私利。暴病身亡后,宋真宗不禁潸然泪下。

二是李宪,李宪跟秦翰一样,虽然是太监,却以打仗闻名。秦翰抵抗辽国,李宪则活跃在抗击西夏的前线,多次取得胜利。

就连宋朝太监中素有恶名的太监童贯,在打仗上也有两把刷子,不是吃干饭的。其平定方腊一役,干净利落,令人叹服。

童贯,北宋宦官。

童贯(1054年—1126年),“性巧媚,善逢迎”,北宋权宦、大奸臣、“六贼”之一,辅助蔡京当上宰相。蔡京推荐童贯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两人狼狈为奸。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宣和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宋徽宗南逃;宋钦宗即位后被处死。

(6)朴不花,元朝太监。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一个中原王朝,因为保留了大量本民族的传统,所以说宦官制度对其政治生活的影响比之前代有所减轻。后期,随着元朝的不断汉化,宦官制度也得以发展,但是因为元朝的太监制度并不完善,所以会从周边的附属国进口很多太监,比如说,高丽、缅甸、安南、占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尔汗国,北部还有漠北诸国、南部有南洋诸国。但是,其太监的主要的来源国是高丽国。

相传高丽国盛产美女,而且高丽的人都是个顶个的好看,元朝自从入主中原之后,就和高丽的关系更加好了。自从忽必烈去世之后,高丽的历代国王基本上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关系很铁。因为枕边风和保护伞的原因,所以说高丽国对于元朝是言听计从,元朝要加速汉化,完善太监制度之后,高丽国加大进贡力度,不仅是美女,还有帅哥。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元文宗时期,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位外国籍的太监,而且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籍的太监,名叫朴不花。朴不花在中国的皇宫内与奇洛皇后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官职一升再升,连朝中大臣们都要巴结他,看他的眼色行事,真可谓是权倾朝野了,也光耀了“太监”的门庭。

因为裙带关系的原因,朴不花是元朝最有权势的太监,基本上90%的官员都是靠着朴不花升官发财的。同时,朴不花也利用自己的职权,为非作歹,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年,元朝爆发饥荒,朴不花被推荐去赈灾。朴不花到达灾区之后根本不管民众的死活,继续迫害百姓,导致中原到处都是反元起义军,元朝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史料记载中,也是把元朝的灭亡归咎于朴不花。

(7)明朝,盛产太监的王朝

一、魏忠贤

当之无愧的太监界的老大。魏忠贤出身流氓恶棍,目不识丁,凭着溜须拍马的绝活儿,地位权势与日俱增。万历四十八年,年逾半百的魏氏飞黄腾达,开始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人,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身为太监,他不仅怂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纳妾,抢夺民女,令无数家庭生死离别。

魏忠贤(1568~1627年),原名魏进忠,河间肃宁(今河北肃宁)人。他生性贪玩,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长大后成为市井无赖。由于无法归还赌债,遭到众多赌徒的羞辱,他无奈之下自宫,后来进宫当了太监。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思宗(崇祯帝)即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他最终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二、王振

历史学家将明王朝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就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宠幸,逐渐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后来,王振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竟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结果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王振,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其本来是一个教书先生,后来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他-手抓住王振,一手抡起铁锤,大喊一声说:"今天,我要为天下人诛杀此贼!"说完,他把满腔仇恨都凝聚在铁锤之上,对准玉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连哼叫一声都没有来得及,就脑浆四溅,象一滩泥似的倒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明朝50万军队差不多全部被歼,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

三、刘瑾

刘瑾与王振一样是自阉入宫,并且运气不错,他服侍的花花恶少朱厚照顺利当上了皇帝,从此刘瑾便开始使尽浑身解数,怂恿少年皇帝吃喝嫖赌,不理朝事,同时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将反对他的53位大臣一网打尽,制造了“奸党冤案”。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明代宦官。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称“八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为祸最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地皇帝”之称。民间则称他“九千岁”。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

四、郑和

郑和是少有的被国人敬仰和学习的宦官,这全都源于他七次出海的经历。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出使海外这么重要的任务偏要派一个宦官领头,难道明朝就没能人了吗?这都要源于朱棣对郑和的信任。

郑和在13岁时就进入燕王府服侍朱棣,朱棣多年南征北战期间他都陪伴在侧,就连决定成王败寇的靖难之役他也深入参与,并且立下了战功。虽然郑和身体上缺陷,但是他却对领兵打仗非常擅长,朱棣对他的能力和人品都非常了解,因此才能把两万余士兵交给他管理,可以说他是朱棣从小看到大的亲信。

有这层关系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朱棣放着文武百官不用却非要让郑和挑起下南洋的大旗,就因为他有能力能担此重任。在出海后的几次战役中也能看出,郑和确实非常懂得如何领兵,几次海外战役都说明了他确实有才。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航海,最后也是死在了第七次航海中,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8)清朝太监必说小李子和小安子

一、李莲英

李莲英整整在清廷皇宫混了52年,混成了西太后慈禧身边第一红人。李莲英是一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对主子摆出奴才嘴脸,对同类却凶狠残暴,他置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文武百官多数不得不对其奉承。

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与日俱增,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又作:李连英),原名李进喜,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是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

二、安德海

安德海,清末著名宦官,自宫入宦,得到慈禧太后的宠幸,渐渐有机会干预朝廷政事。借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的机会,乘楼船沿着运河南下,一路飞扬跋扈,招权纳贿,极尽招摇。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那拉氏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结束语:太监这一职业随着封建社会结束而消失,有忠有奸,或者忠奸难辨。但他们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名号,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太监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