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足量的五色泥,揉至均匀,捏制头部、尾巴,塑出形体……走进位于喜洲古镇的苏龙祥工作室,只见一人潜心专注,手指变幻间,湿润的泥土变成了有温度、有灵魂的精致泥塑作品。
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苏龙祥。30多年来,他化泥土为“神奇”,一生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泥塑。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艺术。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大理泥塑主要有取土、筛土、和泥、创制等工艺流程。主要取洱海东面山上特有的红、白、黑三色土,筛土时筛去泥土中的石粒和杂质,用棉花和纸巾配以水,按一定比例合成粘度及软硬合适的稀泥,最后再进行成品创作。
大理泥塑,包括砖瓦窑烧制的泥塑作品、白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物件等多种类型,种类多样。在结合大理各地风格及技术的基础上,大理泥塑传承了前人精华,并创造性地把面塑、影塑、陶艺、木雕等多种技艺特点相融合,以大理各族传说故事为题材,使其更具表现力。
作为白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大理泥塑,饱含白族社会人文思想与风俗习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2013年10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前人传统泥塑手工艺术手法,守正创新,使每一件泥塑作品都神形兼具,利用泥塑技艺更好地传播大理各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苏龙祥一直在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事情。
人文、风情大理赋予更多创作灵感
祖上三代都是从事泥塑的传统手工艺人,苏龙祥自小受家族的耳濡目染,再加上8岁就在父亲身边打下手,他对泥塑物像的把握、外貌特点的拿捏异于常人,天赋尽显。
在近10年的静心观摩学习后,18岁,苏龙祥正式入行,潜心研究泥塑技艺,通过一双巧手,让泥土焕发出多彩的非遗魅力,尽显大理优秀传统文化生机。
1994年,苏龙祥以制作白族民居建筑泥塑、浮雕壁画等为主,26年间,他辗转大理、丽江、保山等地,完成泥塑、面塑作品23000多件,人生跨入另一个新阶段。
“大理,是一个被风花雪月掩盖的人文宝藏之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人文大理、风情大理赋予了我们这些匠人更多的创作灵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白族人,宽厚而祥和的苍洱大地滋养着苏龙祥,而他对这片土地也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
为此,虽然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但都饱含大理民族文化符号,诠释大理人文之美,从一手、一泥、一物、一心开始,记录岁月、表现文化、致敬时代。
本主节、哑巴节、绕三灵、花灯会、三月街民族节、蝴蝶会……几乎大理的每一个民俗节日,苏龙祥都没有“放过”。还用一泥、一手复活着他记忆里的美好大理。
极致匠心,坚持在泥塑技艺中传承大理文化
岁月磨砺,终有回响。
2010年以后,苏龙祥创作的《苍洱毓秀》《白族绕三灵》《彝族哑巴节》《马嘶开花》《蝴蝶泉边》《望夫云》《接本主》等民俗色彩浓郁的优秀泥塑作品相继诞生,被社会各界竞相收藏。
2015年、2016年、2019年,苏龙祥相继荣获大理市、大理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称号。多次在各级举办的雕塑赛事中荣获金奖,被任命为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泥塑、面塑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等。
择一事,便终其一生。
2018年,苏龙祥创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泥塑和白族面塑传习所”,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2019年,创建“大理民俗文化(瓦猫)基地”,发掘、保护、传承大理独有的“瓦猫”文化。
到2021年,苏龙祥已授徒200余人,培育一批批优秀的泥塑、面塑手艺传承人,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不断努力。
“大理,本就是一个文化异彩纷呈的地方,即使这么多年,我对大理文化之美的挖掘仍只是冰山一角……”
不管世事沉浮,苏龙祥,始终想做一个安静的匠人,一个传承大理各民族文化的匠人。
文丨杨金敏
图 | 杨金敏 赵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