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文字是什么?
"文字"是书籍的砖块,堆砌历史的地基,也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人类创造了文字,从此之后便离不开了文字,文字是人类进步的有力武器。
但,文字是什么?
文字本质上就是一种记录和传达信息的符号。每个文字都有自己的意思,这些意思便是文字所承载的信息。
而将文字组合书写成文章,其实就是将信息转化为文字,然后由阅读者再以文字所代表的意义转化为信息。
所以说,文字本质上就是一种记录和传达信息的符号。不管是中文、英语、象形文、甲骨文,都是如此。这就是文字的本质。
我国华夏文化有五千年历史,文字的使用也悠久流长,因此华夏是个有丰富和古老文化的国家。悠久的文字使用历史,让华夏文明拥有了庞大的文化信息。
可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怎么去传承和延续自身文化呢?
世界上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但这些民族并没有因为没有文字而失去自身的文化与传承。有些无字民族存在的历史也极为悠久,这种悠久不是十年、百年、千年,而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之前的古老。
像我们所熟知的苗族,其实就是个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
可我们都知道,苗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也从未断绝,对于自身文化的认知和延续也没有任何偏差。
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古"三皇五帝"时期,苗族先祖的"九黎"是曾经的中原霸主,因为战败才不得不迁徙往云、贵、川、广地区。
华夏是依靠着文字的记述才得以了解这段历史,那么苗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对于过去数千年之前事情的记述呢?
文字是记录信息的载体,可能承载信息的却不只有文字。图画,也承载信息的有效载体之一,许多历史的记录其实都是以图画的方式保留的。
而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苗族将自己的历史信息,记录在了衣服的刺绣图案,镌刻在了银饰上,图案就是苗族文化传承与信息载体。
苗族银饰炫美无比,是苗族符号化的最好体现。甚至可以说苗族银饰是一件艺术品,而非装饰物。很难让人想象,苗族先辈拥有着怎样的智慧,才能将自身的文化和历史变成美丽银饰上的图案。
那么,苗族真的存在过文字吗?既然有,为什么现在的苗族没有自己的苗文?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与曲折?
在最古老的诗歌中,苗族其实是有文字的。《峒溪纤志》等大量文献中,都有对苗族"古文"有少量的记载。在苗族本身的传说叙事和古老歌曲中,也有对于"苗文"有着一些描述。在一些地方发现的摩崖石刻,也疑似是苗族古代"文字"。
但这些都无法成为证据,去证明苗族过去曾经有过文字。可既然许多文献中苗族古老歌曲、银饰文案中都描述了苗族曾经的确有过"文字"使用记录,虽然依旧无法证明苗族存在过"苗文",不过我们却能够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去推断和假设苗族"文字"的变迁。
(1)"苗文"传说
从种种方面看,苗族在遥远的古代是存在文字的。虽然无法找到决定性的证据,但苗文存在的故事时隐时现于传说故事和各种文献中。
对于曾经存在"苗文"的传说不是存在于某一区域,而是在苗族中整体流传。对于失去"苗文"的原因,苗族的传说中都有一个共通性,那便是"因为战争,失去了文字"。
像湘西苗人的传说故事中,苗人曾经以前是有文字的,但因为战争失败而不得不迁徙。西迁的过程非常困难,在到达洞庭湖时爆发了一场"洞庭之战",大量懂得"苗文"的苗人战死,由苗文书写的许多典籍也惨遭遗失。
随着西迁的继续,懂得文字的苗人越来越少,等到安定之后,存留的文字已经连日常使用都做不到,一两代人之后,苗族也就遗失了自己的文字。
另外一种传说存在于湘西苗族古歌中,是说苗族原来和汉族共用一种文字,但苗族的文字被汉族用欺骗的手段全部给骗走了,后来爆发了战争,苗族战败不得不砍伐杉木造船迁徙,苗族被汉族骗走的文字就再也没能要回来。
贵州生活的苗族,对于苗文的传说也大同小异。
苗族曾经拥有文字,但在迁徙坐船渡河时,因为水流端急,记录文字的书籍不小心落入河中,因此失去了文字。
另外的说法也是苗族曾经有文字,在西迁时为了渡河,只能将记录文字的书籍要在嘴里,却一不小心吃进了肚子里。
其它地区的苗族也有类似的传说故事,虽然故事内容不同,可故事的主体内容却不变。
(2) "苗文"石碑
对于苗族传说故事中失去文字的过程和内容,我们先不去谈也不去设想。先来看一看苗族存在文字的其它证据。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存在着一些奇特的摩崖石刻和碑文,这些碑文和石刻上面的文字不属于已知文字中的任何一种。这些文字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苗文",只可惜无法解读这些文字所以得不到确切的证明。
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黔东南雷公山的"苗文碑",这块石碑分为两块,据研究应该属于同一块石碑。
碑文似乎是图案,但又能看出一笔一划苍劲有力。看上去甚至有些像繁体汉字,但绝对又与汉字不同。
想要解读这两块碑文,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两块碑文加起来,也只有几十个字,没有其它文献和历史文物的支持下,根本就无法解读石碑上的文字,也无从说起这些文字是"苗文"。
不过说是苗文的文字也不为过,因为在文献中是能查到资料的。像湖南城步县陡冲头村也有类似的石碑,而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在文献据《城步县志》中有记载。
乾隆年间,城步县苗族发动了起义,他们使用一种"形似蝌蚪、似篆非篆"的文字。最后起义失败,这些文字也被乾隆下诏令所销毁。
许多的学者都倾向于,这些文字是"苗文"。但都是后来局部区域内苗族在西迁之后发明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能看出汉字的影子,所以苗人在创造这些文字时,肯定是参考了汉文的。
若要说,这些无法解读的文字也能算作"苗文",但绝对不是苗族最早的文字。但从这些文字中,或许能看到一些最早苗族文字的影子。
苗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一度试图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可惜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到了现在,苗族仍旧被学者称为"没有文字的民族"或者"无字之民"。
苗族失去文字的过程先不去谈,对于失去文字的原因,各地苗族的传说几乎是一致的"因为战争"!
因为战争,苗人先祖战败所以不得不进行迁徙。看到这里,我想只要是知道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蚩尤与黄帝逐鹿中原"。
蚩尤与黄帝之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也是出现在汉族各类典籍中的事情。这个故事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后来又出现在《史记·五帝本纪》,然后《史记索隐》、《管子·地数篇》、《龙鱼图》等,都有关于蚩尤和黄帝的记载。
也就是说,苗族以前是有文字的,而这种文字的使用时间,甚至可以追溯至传说中的华夏"三皇五帝"时期。
蚩尤是苗族先祖,苗族起源于"九黎"已经是现代人们的共同认知。对于蚩尤战败之后,九黎部落的西迁也有种种文献作为佐证。
所以结合先祖各地苗族留下的传说故事与古老歌曲,不难看出一条清楚的脉络。不管这些故事的内容如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苗族曾经拥有文字,只是因为战争而流失了"。
可没有了文字,苗族怎么延续自己的文化与历史传承呢?
文字是最有效的信息记录载体,没有文字的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是很重要的。民族之间之所以有区别,其区别就在于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有所差异。
所以将文字视为文化的基础也不为过,但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有很多。可这些民族依旧延续了自身的文化与传承,归根结底这些"无字民族"采取了另外的文化传承和保持方式。
比起文字更为直观的方式是什么?
文字其实就是一种"转换码",每个字都有自身的意思,将文字组合形成信息进行传达。认识同类文字的人看到这段文字之后,就会在脑海中去解读每个文字所代表的信息。
当文字所代表的信息被解读以后,读的人自然就知道了一段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这种信息转换速度是极快的,因为我们在看到文字之后,几乎都是在瞬间就解读出了信息,明白了这些字句所代表的意思。
如开头所说,苗族先民用智慧将文化融入在了衣服的图案纹饰中,镌刻在了日常装扮的银饰中,也书写在苗族古老的歌曲中。
图案,无疑是比文字更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最简单的举个例子,我现在面前有一杯水,我在怎么用文字去描写这个水杯,与杯中的水,都不如直接让你们看这杯水的照片更加直观。
因为文字是需要去解读和理解的,而照片却是直观的视觉信息,是比文字更加直观的表达方式。
所以苗族先民在失去文字之后,选择了用衣物图饰去记录自身历史与文化,无疑也是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
唯一的缺点则在于,文字更加方便日常使用,也更加利于文化传播,而图案绘画不行。现在我们有印刷机,可以批量的印刷图案,但过去却没有。
而为了最大限度的让一个图案记录更多信息,这些信息无疑会被压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图案内容过多,难以解读。
所以说,图案能够记录历史与文化,也能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但绝对不能推动文化的发展与扩散,也难以做到文化的传播。
不过虽然在文化的传播与扩散上,图案纹饰不如文字有传播力,但在文化传承的保护上,有着不错的效果。类似一些没有自身文字,但依旧将文化传承至今的民族,采用的大多也是同样的方法。
后语
苗族曾经是有过自己文字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而遗失。
在漫长的过程中,苗族先辈肯定也想过要重新创造文字。但文字的创造不是说简单的书写几个符号,就能够成为文字。
文字是一个不段创造的过程,不是说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最早的甲骨文只有4000多字,但到了清朝《康熙字典》时,汉字已经增加46933个。到了现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已经到了60307个,《中华字海》中收录的汉字更是达到了8万多。
其中还不算以汉字为基础被创造出的其它国家类汉文,如果算上这些,收录文字将达到16万。
当然,一些苗族聚集的地区也存在过"苗文",最晚的苗文记录截止在清朝,所以不能说在这之前苗族真的没有自己的文字。
在清朝之前,肯定也算出现过苗文的,只不过这些文字流通性不强,或者本身就存在缺陷,导致慢慢被人所摒弃。
而在清朝中后期,随着清朝在云、贵、川、广地区统治的加强,苗族与外界接触日益密切,自己去创造一种文字,不如使用汉字方便和流通,也就没有了去创造文字的必要。
参考资料:
《苗族古文字之谜》
《山海经》
《城步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