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满族“合合”(满语:妇女)穿的长袍!旅稳在满语中称“衣介”,分单的、夹的、皮的和棉的四种。这同汉族同胞上衣下裳的服装截然不同,是一种精美别致的连衣裙吧。过去,满族“合合”多穿鲜艳绸缎制成的旗袍,以镶上十八道衣边为美,宽袍大袖,显得格外端庄大方。辛亥革命后,旗袍由肥变瘦,有长有短。一般式样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上纽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两侧开又。由于改进后的旗袍能使妇女显出体形的曲线美来,穿上文雅大方,所以,旗袍已成为东方妇女所喜爱的“中国服”了。
但是,这旗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话说,在满洲人的故乡:长白山下的黑龙江边,住着家旗人,全家三口人,以打“雅马哈”(满语:鱼)为生。老俩口身边儿只有一个“萨拉干追”(满语:姑娘)。这姑娘长得细皮嫩肉的,可水灵了!她心灵手巧,做什么想什么,里里外外一把手,拿得起来放得下,干什么营生都不“利巴”(外行)。始娘打小跟着阿玛(满語:父亲)上山打柴、下河捕鱼,风里来雨里去,晒得黑不溜秋的,大家伙都叫她“萨哈连赛音格格”(满语:黑色的好姑娘)。她的阿玛额娘(满语:父母)嫌黑姑娘名字不好听,便起名叫“乌英珠”(满语:九十),祝愿姑娘长寿。乌英珠长大了,再不能象“哈哈珠子”(满语:小男孩)一样,赤胳膊露腿的不讲究穿衣服了。可是穿上肥袍大袖的衣服干活,也实在不利索!不是打鱼拖泥帯水,碍手碍脚;就是上山钩三挂四的“连鬓胡吃麻糖一一撕绝不开!
乌英珠手脚麻利,那受得了这份儿别扭?她手拿剪子,比量着身子“喳喳”几下子,就把肥袍大袖改成了紧身合体的新衣一一上组绊儿,下开衩儿,干净利索的长大褂!
乌英珠新裁的衣裙可称心了:下河捕鱼时,她把下摆往腰间一别,袖头、裤腿往上一挽,利利索索;上山打柴挖“棒槌”(入参)时,她把套裤一套,裤腿一扎,既避虫爬蛇咬,又不伯枝划刺扎,安全又稳当。 一时间,长白山下,黑龙江畔的满族人家姑娘们都效仿鸟英珠的样式缝制衣裙,做得了穿扮起来。 后来:乌英珠还把织鱼网的棱子插在头上当簪子,把一头浓黑的头发分两绺,缠成了高高的板子头饰,更加引人注目。天长日久,便形成一种新的发式一一大板头。每逢过节,还要把头翅儿换大一些,变成高挺直板的大两瓣头。 为了显得身条儿高大,鸟英珠还别出心裁地把高晓腿儿锯掉,只剩一小截儿,钉在绣花鞋底上,做成一种新的高木底儿花鞋。后来,满族合合们都效仿她,在吉庆的日子穿这种鞋。因为这种鞋底象一只花盆底儿,因此,人们管这种鞋叫做花盆底鞋。
据说,后来皇上把鸟英珠召入宫内当了黑娘娘。入官时,她梳着大两瓣头,头戴一朵牡丹花;她身穿一件珍珠镶着宽边儿的长衣裙;她脚踩一双缀满珍珠的高底花鞋,一走“咯咯儿”响;又体面又讨人喜爱!因为她这套奇特精致的穿着打扮,加上碎步轻摆的走形,更显得典雅大方、婀娜多姿了。一时间,轰动了京城。从此,乌英珠的穿扮天下闻名了!又因为她是八旗“格格”(姑娘),所以,她的头饰便被人们称作“旗头”,她的衣裙便被人们称作“旗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