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凿空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融合
西晋时,张华在其编纂的《博物志》中记述道:天上银河与地上的大海相通,每年八月都有乘槎人往来于天河。在天河边的城郭里,有人见到了牛郎和织女,不仅从织女那里学得织锦技艺,还获得织女相赠的支机石。
南朝梁宗懔在其所著《荆楚岁时记》中,将这一传说演绎为张骞使大夏,穷河源所经历之事。明代曹学佺在其撰录的《蜀中广记·严遵传》里,对此传说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述:汉武帝遣张骞使大夏,探寻河源,乘槎来到天河,见到了牛郎织女。张骞从织女那里求得织锦技艺,织女将织机上的支机石赠予张骞并让其带回人间。蜀人严君平认出张骞所带回的石头,乃是天上织女的支机石,张骞便将此石留在了蜀郡。
与宗懔同时代的诗人庾肩吾、庾信父子,以丰富的文学思维和浪漫的思想情感,将这一美好传说故事引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庾肩吾在《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一诗中写道:“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来映水,织女欲攀舟。汉使俱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针楼。”
其子庾信在《七夕诗》中也写到:“牵牛遥映水,织女正登车。星桥通汉使,机石逐仙槎。”
此后的千余年间,从唐代上官婉儿的“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 ;杜甫的“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李商隐的“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 ;到宋代钱惟演的“乌鹊飞来接断云,祇贪清浅渡星津。不知一夜支机石,却属乘槎上汉人” ;郑思肖的“牛女宫中事若何,亲身曾得上天河。逢人莫说支机石,漏泄苍苍意已多” 。历代文人墨客以张骞乘槎泛游天河,织女馈赠支机石的传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还派生出诸如词话、戏曲、绘画等体裁的作品。
张骞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影响
随着张骞与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国内许多地方都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历史遗迹。如上海嘉定南翔镇的仙槎桥、广州的锦纶会馆、佛山的张槎镇、成都的支机石、长白山的织女峰、牛郎渡、乘槎河和连云港的古海州博望门及乘槎亭等等。这些年来,笔者曾探访了以上大部分遗迹,尽管这些遗迹大都属于穿凿附会,但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氤氲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为以上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
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天池,本是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口积水而成,民间却传说,天池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从瑶池流淌下来的河流便是天上的银河。王母的小女儿织女,因向往人间自由生活,私自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妇。被王母发现后,将织女召回天宫。张骞乘槎泛游天河时,在织锦室见到织女,对织女夫妻生生分离的处境十分同情,便几度让牛郎乘槎渡河与织女相会。织女为报答张骞,将自己织机上的支机石相赠。有一次,正当牛郎乘槎与织女相见时,被巡河的天兵发现并告知了王母。王母将木槎打翻在天河边,把牛郎化成了石人(即牛郎石)。织女见牛郎化成了石人悲痛万分,便与王母抗争,不愿再回到织锦室。于是,王母将织女化成了一座石山(即织女峰)。从此,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在江苏连云港市,民间口耳相传,黄河曾从海州(连云港之古称)入海,但河道变迁极为频繁,由于没有稳定的入海流路,致使民众饱受河患之苦。张骞出使西域时,在探寻河源的同时,对黄河屡发水患的原因进行了勘察。张骞出使归来后,用其勘察掌握的河源水文资料,并总结前贤治水得失,对黄河进行了治理。他根据地势水情,疏导沟洫,清理淤积,固定河口,终将黄河顺利导入大海。张骞之禹风厚德感动了天上的王母,王母便请他去天宫做客。张骞从织女那里学会织锦技艺并带回人间,教会人们植桑养蚕,织造锦缎,民众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据称,张骞当年是由海州西门外海边的孔望山乘槎去的天宫,人们便在孔望山修建了乘槎亭以示纪念。《海州志》载:“海州城西门曰‘博望门’,以张骞得名,其名盖古。” 清代学者、江苏学政王先谦曾写过一首《乘槎亭》诗,描述了其乘夜色出博望门,登乘槎亭远眺沧海云天的感慨:“博望门前贯月华,蓬莱山外引云车。岁时著记从荆楚,牛斗穷源说汉家。世事又看尘起海,我来真是客乘槎。青盘苜蓿分明在,月与曜仙一笑夸。”
在广州锦纶会馆的碑廊中,镶嵌有清嘉庆二年的《重修碑记》和清道光六年的《重建锦纶会馆碑》两块碑刻。碑刻除详细记载了锦纶会馆的创建、修葺、改扩建等事宜外,还向世人揭示了锦纶会馆身世之谜——锦纶会馆的创建,是为了奉祀锦纶行业的先师张骞。广州锦纶行(即丝绸织造业)认为,虽然相传在黄帝时期便产生了丝织业,但丝织技术的成熟、发展并向外传播,却得助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锦纶行信奉,张骞曾乘槎泛游天河,相遇织女,并得到织女真传。张骞将天宫的织锦技艺传回人间后,人间才织出华丽的锦缎织品。为感念张骞恩德,锦纶行在此修建会馆以示纪念。
与广州相邻的佛山市禅城区张槎镇,不论是白发叟者,还是垂髫学童,都知晓张槎镇地名源自于张骞乘槎的传说。
张槎镇是由北江冲积而形成的陆地,从北江分流出的东平河从它的身边缓缓流过。相传,张骞乘槎泛游天河时曾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便在此居住下来,并教授人们植桑养蚕,缫丝纺绩。为提高织造技艺,张骞乘槎由东平河直达天河,从天上织女那里学会织锦技艺。张骞回到人间后,将织锦技艺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人们见张骞乘槎而去,乘槎而归,便将此地称作“张槎” ,并在东平河畔为张骞修祠建庙,将东平河渡口称为“仙槎渡” 。
在成都,与著名宽窄巷子相邻的支机石街花园内,陈放着一块奇石。此石看似普通,却以不同寻常的来历,吸引着不少游人驻足观赏。这块奇石,便是传说中织女赠与张骞的支机石。
据称,曾有专家对支机石作过考证,确认这是一块古代陨石,但也有专家否定了陨石这一说法,说它是古蜀国的遗存。不管它是陨石也好,还是古蜀国的遗存也好,由于与织女、张骞相关,人们便赋予它无比神奇、美好的想象。杜甫客居成都时,在其《天池》一诗中写道:“飘零神女雨,继续楚王风。欲问支机石,如临献宝宫” ;李涉的《逢旧》诗曰:“将作乘槎去不还,便寻云海住三山。不知留得支机石,却逐黄河到世间” 。张大千先生也留有:“地老天荒总费辞,海枯石烂亦何为。成都留得支机石,银汉应无再会时”的诗句。
在张骞故里,张骞所长眠的墓地两侧,两尊雕凿于汉代的石虎雄踞在高台之上,千百年来一直忠诚的守护着张骞的英灵。石虎虽已残缺无首,却不失其轩昂气势。人们传说,石虎便是当年织女赠与张骞的支机石。因此,人们来墓地祭拜张骞,都要虔诚的给石虎披红挂彩,以祈求织女赐予一双灵巧的手。
作者简介:许黎明,张骞文化爱好者,编著出版有《说古道今话张骞》《邮苑奇葩话汉中》《仿古探微话武侯》等。现为城固县张骞文化研究会主席,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来源:城固文旅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