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发编程 正文

php怎么求圆的半径

哈勃在观测行星方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细节上看的也不会比地面望远镜更清晰,想要看到宇宙中那些发光的恒星。观察行星上一些细微的东西需要多大口径的望远镜,如果以哈勃现在的2.4米口径去观察太阳系行星,自然不能只是观察几个星球那么简单。...

php怎么求圆的半径,怎样有效的学习cad?

相信大家一直都有个烦恼,就是新手学习CAD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因为很多人初学CAD感觉很吃力,看看CAD大神总结出的5个经验,让你学习更加轻松。

一、快捷键不能少

新手初学阶段,强迫自己养成快捷键进行绘图,将来等你熟练掌握快捷键了,能让你的工作效率提高10倍。这45个CAD常用快捷键,建议收藏一份。

二、临摹再临摹

临摹能打开思维,学习别人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学习CAD其实没有什么要领,看个人制图习惯,把命令记熟,鼠标用得灵活就好了,CAD只是一个制图工具,还是看你画图的思路和技巧。

三、贴近行业

CAD制图包含:建筑、室内、机械、园林等,不要学的太杂,专注自己的专业。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你了解多少,而是你掌握多少,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学的精、学的透彻。

四、指定模板

自己常用图层、文字、标注、图库等,要收集归纳好。设计图纸考验的是你的灵感,多参考优质的设计图纸,从中取长补短,大家可以在迅捷CAD图库中查询你需要的图纸。

举个例子,你是学室内设计的,那么在图库中搜索“室内”,即可为你匹配出相关的图纸了。点击一个预览效果,觉得还不错的话,可以免费下载,图纸都是高清、免费的。

五、保持单身

据统计,99%的CAD大神都是单身,虽然今日是七夕情人节,没有对象也不要慌,年轻人要以事业为主,等你功成名就了,自然水到渠成。好吧,当做自我安慰,绘制一朵小花花送给自己。

看完了CAD大神总结出5个经验,个个都是绝妙的,最后一个你做到了吗?

那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观察星球?

哈勃在观测行星方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细节上看的也不会比地面望远镜更清晰,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放到现在来说已经是有些落后了。

想要看到宇宙中那些发光的恒星,用普通望远镜就可以观测,虽然看的不是太清楚。

可如果想要观察行星表面,那就需要有很高的分辨率,这个看的是望远镜的口径,而哈勃的口径仅仅只有2.4米,这个尺度对于遥远的宇宙星体来说是不够看的,哪怕只是太阳系内的行星也不会看的太清楚。

关于口径和分辨率有一个简单的公式:

分辨率=1.22*波长/口径

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算一下,观察行星上一些细微的东西需要多大口径的望远镜。

假如要观察火星上一个两米长的物体:

分辨率=长度/距离=1.22*波长/口径

口径=1.22*波长*距离/长度

波长是指人眼可见光波,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一般波长范围在400nm-760nm之间,为了使望远镜口径能更小一点,我们按照最短的400nm计算。

距离是地球到火星的距离,最近大概5500万千米,最远则超过了4亿千米,我们也按照最近的路程来计算。

长度指的是两米的物体,那么:

口径=1.22*4*10^-7*5.5*10^10/2

口径=26840/2=13420米

换算一下大概是27公里,要跑上大半个马拉松,如果是在城市里开车,差不多也需要半小时。换成高度的话,更是达到了民航客机的飞行高度。

这么大的口径,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来看是有点难度的,更何况这也只是看到火星,如果去看木星就又差了点意思。

当然,如果以哈勃现在的2.4米口径去观察太阳系行星,虽然不至于太清楚,但也比地球上同类望远镜要强上不少,毕竟少了大气层的气流干扰,接受的光线只会受限于星光的衍射,达到了能观测的极限。

而之所以不用哈勃去观测行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哈勃有自己的任务。大部分望远镜都是待在地面上,能上天的不多,而哈勃作为少数能飞出地球的望远镜,自然不能只是观察几个星球那么简单。

哈勃的任务是对宇宙做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观测更遥远的星系来追寻宇宙的本源。对于地面的望远镜来说,因为会受制于大气层,会被天气影响,无法长时间的曝光,所以在远距离观测上哈勃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不过由于一些星系极其遥远,所以哈勃经常会对着某一个区域保持着固定角度,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以积累更多光线。

比如在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哈勃对着天炉座拍摄了113天,累积了足够的数据,才拍出了著名的超级深空场,为人类展现出了大概130亿年前10000个星系的面貌。

所以哈勃其实挺忙的,一般太阳系内的星球都不太值得去拍,除非是1994年的彗木相撞那样的大事件。

不过不用哈勃观测行星还有另一个原因。

因为现在随着科技的提升,人类已经往宇宙中发射了不少探测器,除了旅行者,其它的都是在太阳系内执行着任务。

这些探测器上也都是携带着各种影像设备,并且由于距离上比哈勃更近,所以在拍摄效果上,哈勃反而不如一些普通的拍摄设备。

比如哈勃和朱诺号探测器拍下的木星对比:

哈勃从1990年发射到现在已经有30年时间,拍下了宇宙中不少的神秘往事,给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立下不小功劳,不过它的年龄确实不小了,这些年里已经几次传出要退役的消息,恐怕离退休真的不远了,希望它能有个安好的晚年吧!

谁知道当年俄国人为什么要搞超级钻探?

1970年,前苏联准备实施“超级钻探”计划来挖穿地球,但当他们钻到地下12000米的时候,工人们一夜之间全都害怕的逃跑了,大量的金矿都没开采,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却很少为人所知。

当年俄国人为什么想要“钻穿地球”,他们想得到什么?

这里就得先说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作为战胜国,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实力日渐强大,逐渐成为了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对于两个超级大国来说,谁不想当世界的霸主呢?于是两个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较量,为的就是一分高下,看谁能当大哥。

1947年美苏冷战正式爆发,以美国、北约组织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华约组织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对抗。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并不想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他们并不会正面交战。而是从多个领域分个高低,比如:你搞原子弹,我也搞;你上天,我就入地;你发射卫星我就登月,反正谁都不肯认输。

1945年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紧接着1952年又试爆了氢弹。苏联虽然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时间比美国要晚一些,但是为了体现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苏联在1961年试爆了一枚爆炸当量为5000万吨TNT炸药的“沙皇氢弹”。

这枚氢弹的爆炸,其威力是二战所有炸弹总量的十倍,爆炸产生的蘑菇云甚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两个“超级大国”不但在军事实力上一较高下,其他领域也是铆足了劲要超过对方,太空竞赛、科技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1945年德国战败后,美国拿到了重要的V-2火箭图纸,并且还把图纸的设计师沃纳·冯·布劳恩带走了。

苏联虽然只找到了一些残缺的 V-2 图纸和一批搞机械的蓝领科学家,好在运气还不错,他们的劳改营里有一位神级人物叫做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就是这个人物的出现,凭借一己之力让前苏联的航天工业迅速发展,并且稳稳压制了美国十几年。

要知道,美国打劫V-2火箭的图纸可不是为了探索太空,而是要给导弹插上翅膀,送到敌人的领土之上。

前苏联这边在得到科罗廖夫之后不久就搞出了V-2 pro,这种火箭可以直接把导弹打到西欧国家。但是前苏联军方一听,竟然打不到美国,那不行,继续研究。

随后科罗廖夫又进行了改进,造出了火箭【R7】,不但能够携带核弹头,还能打到美国本土的任何城市。

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上天了,这一下子美国慌了。赶紧把从德国带回来的冯·布劳恩放了出来,这位也是个人才,只不过一开始没得到美国的信任,放出来后的第二年就把美国卫星送上天了。

但是即便如此,美国依旧没有跟上苏联的脚步,苏联那边进展得实在太快了,在太空竞赛中,先后实现了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和载人飞船三连冠。

美国那边一看,不能光跟着苏联搞了,我要搞点自己的东西。于是美国把目光放在了月球,当然一开始并不是登陆,而是要核爆月球。后来因为一系列原因,美国又把目标改成了人类登月。

1969年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陆月球,这也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美国拔得了头筹。

美国这边欢呼雀跃,苏联这边却是愁眉苦脸。既然在太空竞赛中丢了面子,我那就钻地,一定要把这个面子挣回来。

于是,“超级钻探”计划启动,苏联想证明自己比美国先探测到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 (地壳和地幔的界限)。

前苏联在“超级钻探”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挖到金矿都没开采?

1970年5月,苏联正式开始“超级钻探”计划,他们把钻井的地点选择在了科拉半岛,随着钻头开始运转,这一项长达十几年的钻地工作正式开始了。

此项计划,苏联投入巨大,很多当时的科研人员工资很高,每个月的薪资甚至达到了大学教授一年的年薪。

在钻到地下7000米之前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钻过这个深度之后,钻头进入到了较为不坚硬的层状岩石,在这期间,钻头经常掉落或者卡住,因此在钻到7000米深之后钻探进度慢了下来。

当钻头钻到9500米深的时候,钻头进入到了一个充满黄金和钻石的矿层,工作人员赶紧把采集的样本送到了研究中心。

科学家看到检测结果后,十分吃惊,这个矿层的含金量竟然达到了每吨80克。要知道对于金矿层来说,含金量达到每吨四克就已经具备开采价值了。

但是苏联人并没有对这个金矿进行开采,具体原因主要是这个金矿层的位置实在太深,仅仅打一个洞到地下9500米都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更别提开采了。

就算能够开采,各种成本加起来已经超过金矿本身的价值了。所以,苏联科学家没有去管这个金矿层,而是选择继续往下钻。

到1983年的时候,科拉超深钻井的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但是挖到这个深度之后,钻井工作几乎进入到了停滞状态,一直到十年后的1993年,钻井深度仅仅只增加了262米。

那么,在钻到地下12000米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对于前苏联在地下12000米深的时候挖到了什么,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说法。据说当时挖到地下7000米之后,钻头总是出现不明原因的脱落、损坏等情况,而且还有大量的地下水不断涌出地面。

当挖到地下12262米的时候,该项目突然被中止,工程师和工作人员一夜之间撤离了现场,甚至连设备都没搬走,只是用一个大铁盖将洞口死死的盖住了。

有人说,当钻到地下12262米的时候,在地下的深井中传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一开始科学家对这种声音比较好奇,还往下放了一个耐热的传感器,用来收集声音。

当录音器拿上来的时候,科学家都被里边录下的声音吓坏了,在场的人们都说那声音就像地狱中罪人的呼喊声,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很多人都说下边有可怕的生物,不能再往下挖了,这个声音就是地狱生物对他们的警告。所以,这个“超级钻探”项目就这样突然停止了,没人敢继续进行下去。

其实这个说法明显带有科幻的色彩,而且也不足以让人们信服。最重要的是关于“地狱之门”的传言并没有真实的依据,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前苏联突然停止“超级钻探”计划应该是国家没钱支持了。

1991年,前苏联宣布解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轰然地倒下,不但标志美国在冷战中的胜利,也标志着前苏联已经不复往日的强盛。

冷战已经失败,再去搞“超级钻探”去和美国赌气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项工作极为费钱,当时的资金链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进行下去,所以不得不突然停止。

如果前苏联将“超级钻探”计划继续搞下去,有没有可能钻穿地球?

答案是:不可能,即使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联手,也不可能钻穿地球。至于原因,有这么两点:

1.地球太厚了,根本挖不穿

我们平时生活的地球就像未成熟的核桃一样,外边一层,中间一层,最里面一层,总共三层,这三层由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首先地球最外边一层叫做地壳,平均深度大约17000米,地壳中的化学元素较为丰富,元素周期表中80%的元素都能地壳中找到。

地球中间的一层叫做地幔,地幔的厚度约为2800千米;地球最深处叫做地核,它是地球的中心。

从地壳到地核大约6400多千米,想要挖穿地球的话,需要挖一个13000千米深的大洞,这根本不现实。

要知道,前苏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耗时十多年仅仅只往下挖了12262米,这几乎只挖了整个地球深度的0.1%。不考虑其他因素,即便是不停地挖,那也需要好几万年才有可能挖穿。

2.地核温度太高了,目前的科技根本挖不下去

地球形成之初经历过一段高温的阶段,后来地表渐渐冷却才有了生命的诞生,但是地球内部的核心温度还是很高的。

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会增加,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就会增加3℃。其中美国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地核交界处的温度可以到达3500℃,地核中心的温度更是到达了6000℃以上。

在这样的高温下,即便是钢铁放进去也会立即融化。当前苏联钻探到12000米的时候,钻头就因为400℃的高温而经常损坏,想要钻到地核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根本就造不出能够耐受6000℃高温的钻头和钻杆。所以以人类目前的科技而言,想要挖穿地球是不现实的。

写在最后

最后总结一下,当年俄国人搞“超级钻探”是为了在“冷战”中压制美国,凸显自己的霸主地位。但由于后来的苏联解体,该项计划没有进行下去。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挖到了地核深处,或许人们并不会兴奋,而是恐慌,因为地核深处全都是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这些岩浆会顺着洞孔喷涌而出,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

所以,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这也是在保护自己。

IT技术在这次疫情中起到什么作用?

与2003年面对“SARS”时不同,如今我们已从2G步入5G时代。2020年这场突入其来的疫情,在AI、5G、RTC、大数据等科技技术的帮助下:

一方面,从技术和数据的维度对疫情期间的预警、防控、追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帮助信息透明,将正确信息、政策快速传达,控制谣言的扩散和快速辟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疫情扩散和得到控制之前,在线办公、教育等平台,也能够有效的帮助人们让工作、学习、生活尽量不偏离正常生活太多。恐慌和焦虑持续存在的情况下,社交直播、网络游戏等线上娱乐平台也在某些方面帮助人们在紧张之余不缺失娱乐生活和社交沟通,得以调节心情。

AI、5G、RTC、大数据——疫情期间的技术关键词

在这个全民停工、停课的时刻,人们看到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线上应用场景的价值。而支撑这些场景得以实现和良好体验的基石则是实时音视频(RTC)技术。一时间,RTC技术从“冷门”成为了一项与AI、5G、大数据齐名的技术,站上了风口。

AI 算法,缩短疑似病例基因分析至半小时

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一度紧缺与检测结果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阿里达摩院,通过AI算法实现了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从而大幅缩短确诊时间。除此之外,该AI算法还能够精准检测病毒变异情况进展。

AI快速体温检测仪,每秒15人高热预警

随着疫情的变化,火车站、机场等各类人员密集公共交通场所开始部署体温检测仪,据了解,AI测温的解决方案在北京市海淀政务大厅和部分地铁站展开了试点应用,它在筛查发热人群的任务上可以实现“疑似高热报警每秒15人”的超高速度,同时丝毫不影响通行效率,每分钟精准测试300人。

△ AI 体温检测系统

AI疫情预警系统,提前告知疫情

2019年12月31日,加拿大健康监测公司BlueDot已向其客户发出了疫情消息,早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公开发布。据了解,BlueDot提供的AI驱动算法,可以搜索外语新闻报道、动植物疾病网络和官方公告,通过每天分析65种语言的约10万篇文章,来跟踪100多种传染病爆发情况,建立了一个早期预警系统,并将报告发送给相关客户。

5G基站+云网融合,技术速度助力火神山

2月4日上午9点,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强“云监工”项目的火神山医院在10天内火速落成。据了解,如果采用传统方式部署安装IT设备,火神山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上最少需要10天时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则在3天内就交付了全覆盖的5G基站+云网融合等资源。

△ 火神山医院建设卫星对比图

RTC支持线直播课,停课不停学

为应对疫情对教育行业带来的影响,做到“停课不停学”,无论大中型教培机构、在线教育公司、公立学校,都纷纷以线上直播课的新模式对线下教育进行补位和升级。根据实时音视频云服务平台声网Agora公布的数据,在疫情期间,其教育行业客户的使用分钟数峰值较以往增长了7倍。声网服务的教育客户包括新东方、好未来、VIPKID、沪江CCTALK、火花思维、学而思网校等。以及为教育行业提供直播解决方案的SaaS客户,包括伯索、百家云、保利威、奥鹏教育、欢拓、希沃云课堂、学点云等。

△ 新东方云教室直播课堂

RTC支持视频会议,远程复工

RTC技术也同样让大部分企业更早、更高效的进行远程复工成为现实。2月3日全民开启“远程复工”模式。大量的企业都选择了视频会议、语音会议开启新一年的工作。RTC技术为企业、团队的远程实时沟通提供了有力保障。2月3日全国上千万家企业、近两亿人在家办公。同样据声网Agora公布的数据,疫情期间其远程办公行业客户的使用分钟数峰值较以往增长了10倍。

RTC支持远程医疗,减少感染风险

在线医疗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医学科普解决了健康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人们在特殊时期对于医疗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知道去哪些渠道获取真正权威的医疗知识;另一方面,依托于RTC技术的远程医疗凸显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应用于政府机关远程指挥疫情、医疗机构远程协诊等场景,在这个普通流感高发季,也为更多患普通感冒发烧又不想去医院增加患病风险的人来说提供了更便捷的问诊渠道,也包括在家隔离期间的心理咨询。

△ 医视圈支持医院感染隔离区域多学科会诊

大数据确诊患者同行查询工具

人民日报微信端发出了具有患者同行查询工具的消息。只要输入日期、车次和地区等信息,即可查询到对应的行程,给同行者提供早预防、早隔离、早救治的条件。

大数据确诊患者生活轨迹追踪

在1月28日央视《新闻1+1》,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连线白岩松时表示,专家利用大数据技术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轨迹,追踪人群接触史,成功锁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为疫情防控提供宝贵信息。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基于手机信令能够有效定位用户的手机位置,互联网企业也可以通过APP授权调用用户手机位置数据。

比肩AI、大数据的RTC技术为何“卡”住了?

这次全民大型线下转线上的实践,让线上教育、办公这些原本已有的价值被展现的更透彻。虽然这些价值本来就存在着,但是之前一直有其他可替代的选项,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其中的意义。

然而,在这些价值背后,首次站在聚光灯下的RTC技术,其实来头并不小。RTC即实时音视频,在视频会议、视频电话、社交直播、游戏连麦中都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的,但因为站在背后,所以不为人知。

与录播的无时限不同,与IM的即时不同,与CDN5-10秒的延迟也不同——RTC延迟为毫秒级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实时互动,质量问题非常难以保证。

也因为技术难度非常高,RTC此次并非一出场就表现得非常完美。很多企业在复工的第一天,使用视频会议都出现了数小时或数天不同程度的卡顿、限流和服务器宕机现象。

RTC技术是非常典型的高质量要求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影响终端用户体验的几大质量问题主要是:延时、流畅度、清晰度。在实时互动中,若延时高,用户之间没有办法正常沟通。如果出现的卡顿,声音杂音大、有回声,视频画面模糊,用户的体验会非常糟糕。

教育直播平台Classin 面临卡顿情况,很多用户不得不转战只能语音不能视频且没有课堂互动辅助功能的QQ,后续经过积极扩容,同时通过限制临时排课的措施,控制容量,解决了卡顿的情况。

△ Classin官方公开信

不仅仅是在线教育平台,即使是钉钉、微信这样的大厂也同样遇到类似的技术问题。各大企业线上远程开工第一天,就有网友发现钉钉、企业微信视频会议功能均已出现严重延迟、卡顿或无法进入等情况。

随后,企业微信向媒体回应称,企业微信会议功能访问量激增,出现短暂限流情况。企业微信团队已做紧急修复,并做了扩容保障,恢复该功能。

在多家平台都出问题的时候,有一家RTC技术PaaS服务提供商不仅服务一直保持稳定,而且没有降级、也没有限流。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声网Agora,2月17日晚声网创始人&CEO赵斌的一条朋友圈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提到,声网在此次疫情中扛住了压力,续写了成立6年以来无全网事故的记录。

△ 声网Agora创始人&CEO赵斌发文

对于多个平台出问题的情况,赵斌认为不必过多苛责,他向媒体表示过,“直接面向用户的企业,需要同时承担业务系统和实时音视频系统的双重压力,确实负担过重,出问题不必过多苛责,关键在于怎么去把问题解决。

很多平台的视频会议、直播课出现卡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平台本身过载。不同大小的厂商提供的平台并发能力、可用性都些差别,这和系统架构设计、运维能力都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是实时音视频技术的高门槛。突出的难点可以总结成三点:

一是RTC实时音视频对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拿声网来说,平台每天高峰期数百万用户同时使用音视频服务,是全球范围内(包括教育、社交等行业)最大的实时音视频网络。这其中,有教育行业的明星老师在上付费课程、有网红明星在做直播、有医疗行业在做远程会诊、有金融保险行业在做视频面签/核损、有企业在开全员大会,只要出现不到秒级的延迟用户都会有感受,百万分之一的用户或时间出现问题,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无论视频会议还是在线教学,绝大多数都是走公网的,只有少数是专线传输。可以将互联网看做是机场的安检大厅,每个人都是数据包,公网是大多数人日常通过的安检口,专线则是仅为 VIP 开设的专属通道。由于IP协议是无连接协议,Internet网络中没有服务质量的概念,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吞吐量和符合要求的传送时延,只是尽最大努力(Best-effort)来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如果不采取新的方法改善网络环境,在遇到大规模业务发展的时候就很容易会出现问题。

二是互联网中包括网络、硬件、软件在内的绝大多数组件都并不完全可靠:硬盘故障、服务器死机、交换机重启、机架断电、数据中心主干网故障,这些问题司空见惯。尤其在一个包含数万节点的大型分布式系统中,几乎每天都会有一批组件发生故障。基于不可靠的组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出一套极致可靠的大型分布式系统,来满足客户、用户实时音视频通信需求,这是非常有挑战的。

三是用户的终端、操作系统、网络环境千变万化。可能最先进的5G终端正在与一个普通的3G终端进行视频会议,也可能坐在高铁上高速移动的用户与在万人演唱会现场的用户两人正在进行视频通话。这面临的是成堆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终端适配、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等等。

不崩、不限流,声网Agora如何做到?

作为全球第一家将实时音视频技术(RTC)作为专业能力提供给企业和开发者的云服务平台,声网Agora截止到2019年末,日均服务的实时音视频分钟数超8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使用量级。服务客户涵盖社交直播、在线教育、游戏、IoT、金融保险、医疗等10余个行业,抖音、斗鱼、虎牙、新东方、好未来、小米、陌陌等巨头、独角兽互联网公司都在使用声网的服务。而SaaS平台中不少企业也选择在RTC这一极为专业的技术底层上选用声网的服务,例如保利威、博索、WPS,等等。

△ 声网Agora服务覆盖社交直播、教育、游戏、金融、IoT、医疗等行业客户

在此次疫情期间,声网日均通话分钟数较平时增长近一倍,达15.6亿分钟/日。但声网仍然扛住压力,续写了6年以来无全网事故的纪录。面对如此大量级的用量,声网为什么仍然可以做到“不崩、不限流”?

首先,声网在现有的公共互联网基础上构建了一层新的虚拟网络。从成立之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建软件定义实时网SD-RTN™,目前在全球拥有250多个核心节点,自定义并提供给客户通讯级的SLA/QoS质量保证,可用性99.99%,而不是Best-effort网络。因此在此次事件中,面临教育、医疗、企业会议等行业中客户们的突增高并发,目前皆运行良好。

其次,声网在后台架构设计上的高可靠、高可扩展、高可维护做的非常好。声网的架构师团队在做架构演进设计是要考虑10X以上负荷。比如,如果平台在高峰期需要支持100W用户同时在线时,那么系统从架构设计上要有能力支撑1000W;高峰期请求QPS在1K时,系统要至少具备10K的处理能力。

第三,声网面对的客户众多,其中大量的上市公司、流量平台及爆红黑马,早就在此次疫情之前有丰富的经验历练,建立了用户应急响应机制,使得响应足够及时和有序。对于声网而言,一家技术专业的公司是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不需要在特殊时期临时抱佛脚。

从线下到线上的模式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不仅在技术上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用户意识和习惯的普及也同样需要时间。虽然目前大多数平台还存在体验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RTC技术在未来一定会赋能更多行业。

技术服务商在面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时需要意识到,只有工具、功能是不行的,要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到如何去保障质量和服务体验上,正如声网CEO赵斌所说,“RTC是一项服务,每一秒钟的质量都需要得到保证,而不是功能。”

对C端企业来说,在经历过此次事件之后,在选择RTC这类技术专业性强、需要大量积累的基础服务时,需要考虑的是选择最专业的技术服务商,而不是只看知名度。

至于普通用户,这次疫情将会是一次大规模的用户教育,他们会发现,“线下转线上”这种可能性已经存在。在未来,随着RTC等基础技术的日益成熟,他们会慢慢习惯,并且有更强烈的意愿去尝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