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君正在玩命崩坏中,西方的援助对苏联二战的胜利到底有多大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等西方盟国与苏联组成了反法西统一阵线,它们除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外,还在军事上配合苏联作战。
西方盟国特别是美英两国的援助无疑加快了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脚步。但是战后,西方和苏联两大阵营为了政治需要,双方各执一词,围绕着西方战时援助的作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西方媒体大肆宣扬盟国的援助对苏联战胜德国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苏联则称西方的物质援助同苏联的战时军工生产相比微不足道,并指责盟国在二战期间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认为即使没有西方援助,苏联也照样可以打败德国。
那么,战时西方盟国的援助对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
据苏联有关卫国战争的史书载,西方的物质援助在苏联战时生产总量中只占4%,具体来说:大炮产量占总产量的1.9%,坦克占7%,作战飞机不到13%。
例如,苏联在战时共生产了13.7万架飞机、10.4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82200门火炮和351800门迫击炮,而盟国在战时一共向苏联提供了1.88万架飞机(美国15481架,英国3384架)、1.25万辆坦克装甲车辆(美国7050辆,英国和加拿大5480辆),7944门火炮,因此,“从整体上说,这些援助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的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说法乍听之下确有道理,但是我们抛开这个单一因素,综合全面从整体上来看,就不能认为其作用是微不足道了。
战时,西方对苏联的援助除了上述三项外,还有:501660辆卡车和吉普车、35000辆摩托车、1900台机车、1100辆铁路货车、90艘货船、105艘猎潜艇、197艘鱼雷艇、1艘战列舰、108293挺冲锋枪、268万吨钢材、17.4万吨铝、2.94万吨锡、24万吨铜、33万部电话机、2000部雷达、5000部无线电台、90万吨弹药和炸药、378.6万副轮胎、4.9万吨皮革、1700万双鞋和600万吨以上的食品。
英国和美国分别为这些援助付出了4.3亿英磅和12.6亿美元,当然,他们也不是省油的灯,苏联方面必须以黄金和大量稀有金属支付。
西方这些物资的援助,对苏联打赢卫国战争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可以分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西方的食品援助使苏联军民在战时免于饥饿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由于战前的一系列失误,导致开战后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先后沦于敌手,其中乌克兰是全欧洲著名的粮仓,它的失守使苏联在粮食方面处于相对困难的境地。
此外,卫国战争开始后大量青壮年男性奔赴前线,使集体农庄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依靠原始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也导致了苏联的粮食生产急剧下降。
1942年和194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只达到战前的一半,降到历史最低点。这些粮食必须供应1亿3千万人,还要部分做为牲畜饲料。
然而苏联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并没有发生国内战争时的那种全国性大饥馑,这固然主要由于农业集体化使国家能够将余粮收集在手中,但另外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盟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食品供应。
西方在战时共向苏联提供了超过600万吨的食品,其中美国援助420万吨,包括小麦、面粉、种子115吨,香肠、油脂和猪油73.9万吨,糖67.2万吨,肉类罐头78.3万吨等。
西方在战时援助苏联的食品,相当一部分是浓缩食品,如肉罐头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食物匮乏。由于苏联地处寒冷地带,人们必须多吃肉食等高热食物,而战时生产肉食极为困难。苏联的冬季缺乏牧草,牲畜必须以粮食为主食,由于战时粮食产量严重不足,无法解决牲畜的饲料问题。即使肉类生产出来,还必须经过屠宰、冷冻、储藏、加工等许多工序,需要花费许多人力。
而美国援助的肉罐头是肉类制成品,无须燃料和烤炉即可食用,为苏联节省了大量人力、燃料和运力,而且携带方便,便于行军作战。
这些肉制品使前线的苏军能够获得一定的热量和营养,这无疑增强了苏军前线部队的战斗力。
二、西方在战时提供了大量的机动车辆大大增强了苏军的突击力和后勤能力现代战争需要大量的机动车辆,无论机械化作战还是后勤保障都离不开汽车。开战前,苏联同德国相比,最大劣势就是汽车不足。
当时苏军对汽车运输的需求量为744000辆汽车和92000辆拖拉机,但实际只有272600辆汽车和42000辆拖拉机。相形之下,德国进攻苏联的军队拥有50万辆汽车,机动能力大大超过苏军。
战争爆发后,苏联计划从民用部门征收240000辆汽车,但开战后的几个月只征收到206000辆汽车。开战后两个月,苏军共损失汽车271400辆。
战争开始后,苏联为了扭转前线的形势,必须全力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汽车产量大大减少。苏联在1941年上半年生产了73200辆汽车,1941年下半年生产了46100辆汽车,1942年全年只生产了34976辆。
汽车产量的不足,限制了苏联的机动突击力和后勤运输力。从1943年开始,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汽车大批运到苏联,对苏联还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265600辆汽车,27816辆摩托车,而从美国获得了409500辆汽车和32200辆摩托车,分别为苏联战时汽车和摩托车产量的1.5和1.2倍。
战争结束前苏军的装备序列中,盟军的军援汽车占全部汽车总量的32.8%。美国是世界汽车王国,其生产的汽车性能优良,且吨位较大。当时只有美国能够大量生产10吨卡车,而德国奔驰公司生产的主要是4吨卡车。美国援助苏联的34.5万辆重型卡车,运力超过德国总运力的三倍。
在美制卡车大量到达之前,苏联一直未能妥善地解决火炮的机械化牵引问题,因为苏联的道路状况比较差。为此,战前主客军械生产的库利克元帅在斯大林面前一直坚持要求以马匹牵引火炮。
随着美制卡车的到来,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美国“斯蒂倍克”10轮大卡车的牵引力强,非常适合作为火炮牵引车。据赫鲁晓夫说,直到战后苏军的很大一部分火炮仍然用美制卡车牵引。
苏联在战时生产的汽车也得力于美国的援助。苏联是寒温带国家,国土上无法生产橡胶。美国向苏联提供了近400万条轮胎,英国则提供了103500吨天然橡胶,这些大大有助于苏联的汽车生产。
西方盟国提供的大批汽车,为苏军确立对德军的优势趣了重大作用。英国著名战史学家西顿在其所著的《苏德战争》一书说:“1943年期间可以看到苏军的一个最重大的改进是它的迅速摩托化,使苏军最高统帅能够在隆冬和冰雪融化的季节实施纵深突破。而迅速实现摩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进口的美国卡车。一度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德国军队,事隔两年竞落到了一支过时军队的境地,得到的尽是些快过时的武器。苏军的指挥官和传令兵乘坐四分之一吨吉普车,而德军仍然骑马。苏军使用“斯蒂倍克”或“道奇”牌的6轮传动卡车,而德军使用的却是农用轻便马车。“
盟军的汽车不仅加强了苏联的后勤运输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苏军的机动能力。苏军在战争后期能够向德军发动”巴格拉吉昂“、维斯瓦河—奥德河等大纵深的进攻战役,盟军提供的大批机动车辆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联后来认为,在美国战时援助中,起作用最大的是汽车。朱可夫元帅在与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谈话中说道:”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
由于盟军为苏联提供了大部分汽车,使苏联能够将工业力量集中在坦克生产方面,从而牢牢地确立了对德军的装甲优势。
西方盟国还在战时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铁路运输车辆和交通设备,包括1900台蒸汽机和66台柴油机车、11705节火车车厢、622100吨的铁轨,分别为苏联同期蒸汽机车产量的2.4倍、电气机车产量的11倍、车厢产量的10.2倍和铁轨产量的92.7%。 这大大缓解了苏联铁路交通的困难情况。同样使苏联能够将原定用于生产蒸汽机车、车厢、铁轨的大批工业设备和钢材用于武器生产。
三、西方提供的航空汽油使苏军得以维持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苏联虽然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航空汽油的生产能力薄弱,汽车用汽油尤其是是高品质坦克用汽油的生产能力不足。
苏联1940年生产的航空汽油为889000美吨(1美吨合907.1849千克),1941年为1269000美吨,1942年为912000美吨,1943年为1007000美吨,1944年为1334000美吨,1945年为1017000美吨。
航空汽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苏联空军的作战。直到1943年夏季,苏军的歼击机在战地上空执行巡逻任务时,都不能用最高速度,而是用最经济的速度。
美国在战时向苏联提供了628400美吨的航空汽油和732300美吨的浅色分馏汽油。英国和加拿大也向苏联提供了587700美吨的航空汽油和902100美吨的浅色分馏汽油。
苏联在1941年至1945年总共从西方获得2850500美吨(相当于2586000吨)的航空汽油和浅色分馏汽油,相当于苏联同期产量的51.5%。
1944—1945年苏军在反攻期间,曾从盛产石油的罗马尼亚以及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缴获82800吨航空汽油,这与本国的产量和美英的援助相比可谓微不足道。
西方的航空汽油辛烷值比苏联的航空汽油高,在保障空军作战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如果没有西方提供的大量航空汽油,苏联要在战争末期维持一支多达1.5架飞机的强大空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战时,苏联还从西方获得了大量汽车用汽油。1941—1945年,苏联共生产了10923000吨汽油,而从美国获得242300吨汽油。虽然量不算太,但同理,由于辛烷值较高,因此实际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四、西方援助的大量火药和其他爆炸物资是苏军拥有强大火力的重要因素
二战期间,苏联遇到的一个很大困难是火药不足。火药是制造子弹、炮弹和炸弹的原料,缺乏火药就无法大量生产弹药。
西方(主要是美国)及时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火药和其它爆炸物资。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将近600000吨爆炸物资,而从美国获得的爆炸物资有295600吨,为国内生产总量的53%。
西方援助的火药等爆炸物资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二战后期,东线德军最害怕的就是苏军炮兵排山倒海的强大火力。在柏林战役的第一天,仅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就向德军倾泻了123.8万发炮弹。
没有西方的火药支援,苏联是不可能在战争期间生产如此大量炮弹的。朱可夫元帅曾坦承:“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在很艰难的境地,我们就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弹药。”
五、西方的生产制造设备和原材料援助,对苏联的战时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战期间,西方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生产制造设备和原材料。单是美国就向苏联提供了价值6.07亿美元的机器和工业设备,包括38100台金属切削机床。英国则提供了6500台机床和104台冲床。
战争期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分别向苏联供应了256400、35400和36300吨铝,共计328100吨,为苏联在战争期间铝生产总量的1.25倍。铝是一种重要的战时物资,主要用于生产飞机,除此之外苏联还大量用铝来制造著名的T—34坦克发动机。苏联战时的飞机产量远超德国,西方提供的铝材援助功不可没。
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向苏联供应了387600吨铜材,占苏联战时铜生产总量的82.5%.铜是生产军用电话线的重要物资。除此之外,美国还提供了956700英里的战地电话线、2100英里的海底电缆和1100英里的水下电缆,从而大大缓解了苏联铜匮乏的状况。
西方盟国提供的大量生产制造设备和原材料,对苏联在战时生产方面压倒德国,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朱可夫在晚年新出版的《卫国战争史》曾经有这么一段话:“现在大家都说盟国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但是要知道,不能不论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资,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提供了火药和炸药,他们还给我们迅速生产提供了多少钢板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板,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而现在却被描述成了我们一切都是自力更生。“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得不提到美英等国在二战期间与苏联的配合作战。1944年6月以前,盟军虽然没有登陆欧洲大陆,但它们牵制了德国几乎所有的海军力量和相当部分的陆空军力量。
1941年和1942年,德军约有20-25%的陆军师被牵制在西欧和南欧,到1944年中期则达到42%。1941年6月,德国约有40%的空军力量被部署在西线,以保卫德国本土;随着美英空军对德国本土空袭力度的加大,到1944年这一比例达到65%。
美英空军的轰炸使德国的军事生产遭受严重打击,尤其是汽油生产能力的下降使德国空军最终处于瘫痪状态。所有这一切大大减轻了苏军在东线所受的压力。
因此可以说,二战中西方盟国对苏联的物质援助和军事上的配合作战,对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绝不是冷战时期苏联官方所说的无足轻重。
同时,西方出于政治需要将这一作用无限夸大也是不公允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苏联战胜德国主要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力量。
1941年和1942年,苏联获得的盟国物质援助还很少,但苏联战时工业仍然在1941年下半年生产了8200架飞机、4800辆坦克、7.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942年,苏联生产了2.17万架飞机、2.44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5.7万门火炮和迫击炮。
苏联农业在1941年和1942年分别生产了5590万吨和2970万吨粮食。苏军在这期间先后取得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垮了德军的精锐,决定了德军在苏德战场开始走下坡路。
斯大林格勒反攻前夕,担负实施反攻任务的苏军3个方面军得到了超过800万发炮弹的供应,比德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所拥有的全部炮弹还多。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成功地对德军实施了纵深合围作战,这一胜利是在美国滑向苏联大批提供卡车的情况下取得的。
盟军的物质援助是1943年才开始大量涌入苏联的。而苏联1943-1945年无论从武器装备生产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西方盟国的战时援助。盟军的物质援助和军事配合,主要作用在于使苏联得以大大加快取得战争胜利的进程。
从1943年底开始,苏军在对德军的作战中就基本没有再吃过大败仗。1941年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对德军实施反攻时,由于坦克和火炮等技术兵器不足,主要依靠步兵的密集冲锋实施突破,结果伤亡惨重,而取得的战果十分有限,尤其是未能合围德军的重兵集团。
而在战争后期,苏军已经拥有大量火炮和充足炮弹,在突破中主要依靠强大的火力突击,其炮兵火力之猛令德军胆战心惊,配备有大量美制卡车的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更在纵深进攻中发挥了摧枯拉朽的巨大威力。
综上,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固然加速了苏联卫国战争及整个二战胜利的进程,作用是巨大的。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苏联自身的实力及对德作战中所做出的艰苦奋战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刘诗雯被朱雨玲横扫?
看似不正常的一个比分,实际看来或许也没什么问题。如果比分反过来,刘诗雯4-0战胜朱雨玲也是正常的一个比分,这就说明了当前中国女乒的一个现状,那就是没有绝对赢球的实力,谁都能战胜,谁又都能输。
3:11 9:11 3:11 2:11 ,这样悬殊的比分,或许并不是刘诗雯和朱雨玲之间的真是差距,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比分差距呢?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1、刘诗雯求胜欲望不强。这一点相信并没有人反对吧,尤其是整场比赛看下来的球迷一定能够感觉到刘诗雯并不是很兴奋,当然了也不要用什么刚打完双打之类的理由来搪塞。刘诗雯的求胜欲望就是不强,并没有充分的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2、朱雨玲近来对阵刘诗雯胜率更高。刘诗雯和朱雨玲来人一共交手超过了20次,其中刘诗雯获得了14胜,朱雨玲则仅有9胜,看上去刘诗雯占优,但是有一个问题,近几年来朱雨玲对阵刘诗雯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2018年国际乒联年终总决赛四分之一比赛,朱雨玲同样4-0战胜了刘诗雯,比分是11-1、11-6、11-9、11-6。
3、朱雨玲状态回升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朱雨玲的状态的确是有所回升,2019年朱雨玲表现的非常的糟糕,就连她自己对自己的表现也不满意,甚至认为自己基本上没有参加奥运会的机会了,但是就在这样的状况下,朱雨玲强势回归,地表12强的比赛就是最好的证明,不仅仅是拿到了冠军,更是连杀丁宁、陈梦、孙颖莎,除了王曼昱没有交手,进入新的一年,朱雨玲已经通杀了女乒的其他主力,这并不是偶然。
4、高手过招,一点做不到位就会出现问题。还记得去年讨论的为什么刘诗雯11-0取胜丁宁吗?为什么刘诗雯不让分呢?这就涉及到了高手过招的问题,一旦稍微有所闪失,很有可能是满盘皆输,朱雨玲和刘诗雯的对阵基本上也是如此,两人实力本身差距就不打,刘诗雯求胜欲望不强,没有调整好状态,那么被状态正佳的朱雨玲打一个4-0,其实也算是正常的一件事情。
女乒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朱雨玲也在用自己的表现慢慢的赢得认可,而刘诗雯进来的状态一般,的确是需要好好的调整一番了。
如何看待手机游戏楚留香TapTap评分暴跌?
恩。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容小编给你们好好分析一波。首先小编也是楚留香的玩家,在内测的时候就玩过。说实话刚接触这款游戏感觉还是很新颖的。
特别是高自由度(还没出捏脸),画质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还有就是天气温度,生火取暖、偷西瓜、特别是有白天和黑夜交替以及npc交互系统设计的很新颖(毕竟游戏文件这么大)。就是有一点小编特别受不了。太肝了!小编有时候玩4.5个小时每日任务都做不完,那段时间又很忙,所以就卸载了(当时玩了个武当)。当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TapTap的评分高达9.0+
1.记得当时楚留香开启预下载是公测前一个星期,也就是说在一月底。游戏在TapTap上显示只需要下载300+M就可以,但是当时还没公测的时候就有很多玩家下载,进入了游戏发现又得需要下载2G多,然后下载下来发现只能捏脸?这时候就有大批玩家不乐意了。最最重要的是ios和安卓用户不是同一时间公测,早了差不多整整一周。小编就是这样,ios和安卓数据互通本来是好事,安卓公测的时候选了个名字好听的区进去,才发现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好吧。人家都70+了,我才一级,顿时心情很失落....
2.服务器优化不好也引起了很多玩家的不满,ios尤为严重,安卓好一点。玩家们想进入游戏,结果排队就排半天。这让很多小伙伴们游戏兴趣全无,也是ios评分较低的原因。
3.游戏还是太肝。有很多玩家觉得做完主线就不知道要干什么。但是凭良心来说小编感觉比内测的时候好了一点,起码任务没那么多了。但是相对于刚入坑的小白估计就难以接受了吧。
4.游戏人生设计;这款游戏主打高自由度,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剧情的发展?错了,玩了这么久,我才发现,都一样。结果都是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还有就是如果你不老老实实的做任务打副本那么修为落下的话组对别人都不愿意组你,看风景修为不够高,很容易被红名杀。
5.游戏职业不平衡,华山、暗香基本是让人吐槽最多的职业。还是改不了氪金,副本不掉装备怎么办?氪金!打不过别人怎么办?氪金!只是氪的稍微委婉一些。
6.最后,目前TapTap上评分只有7.5分,和原来的9.5分相差甚远。但是小编只看到了最低是三星评论...那么,问题来了。
楚留香这款游戏其实相比其他手游来说有了很大的创新。网易为了能让更多玩家玩到这款游戏也是在机型适配以及优化上下足了功夫,可见对这款游戏的重视。npc交互、剧情选择与分支,都有所创新。最后捏脸系统真的是抓住了一大批少女玩家的心。
觉得小编写的可以的给个关注好不好!小伙伴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评论!
为什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会败走麦城?
首先感谢官方邀请。至于为何败走麦城,我们得看看麦城前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谚语叫:大意失荆州,这句买就是说的就是关羽败走麦城前的一大事件。荆州失手才有关于逃离到麦城而后才有败走麦城!
话说后汉三国,群雄逐鹿,最终三分天下。蜀国关羽,勇冠三军。关羽的巅峰之战是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当时就连曹操都被逼的迁都避其锋芒。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但是巅峰过后便是低谷,关羽败走麦城起码有七个原因。
1.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成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2. 东吴孙权想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但不同意还辱骂了孙权的使者,孙权能不怒吗?二是关羽向来轻视糜芳、付士仁,你想啊这两位也是老将了,心里可定不舒服。他俩只提供军需物资但不救援关羽,关羽发话回去要弄他俩,这俩人下的投降孙权了。
3. 关羽打不过徐晃、曹仁吃了败仗。
4. 正确俘虏了关羽将士的妻子儿女,众将士军心涣散,关羽军队溃散了。这四点是关羽败走麦城的原因,您以为如何?
5. 骄傲自大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主要原因
6. 喜好吹捧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根本原因
7. 刘备按兵不救关云长。关羽水淹七军大获全胜后,把大荆州绝大部分兵力调去攻打曹魏,此时吕蒙乘虚而入占领了荆州。而后关羽在和徐晃的大战中折了不少兵力,荆州又回不了,只能前往麦城容身,同时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救。上述两人不发救兵,麦城又被东吴兵包围,此时关羽手下的士兵大多逃散,所剩无几。云长只能选择强行突围,结果中了东吴的埋伏,和养子关平一起被东吴俘虏杀害。
三国最厉害的大将是谁?
三国中最厉害的大将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赵云(赵云,字子龙)。
赵云
东汉王朝在董卓把持朝政的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路诸侯为争夺地盘都在互相混战厮杀。
191年,胆小懦弱的荆州牧韩馥在袁绍谋士荀谌的劝说下,主动把人口众多,广阔富饶的冀州拱手让给了袁绍。
冀州归属袁绍后, 其辖下的常山郡部将经过商议决定反叛袁绍,并推举赵云率领该郡义军数百人去投奔公孙瓒。
公孙瓒问赵云:“现在冀州的人都去依附袁绍 ,你们为什么和他们不一样呢?”
赵云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能使广大民众脱离苦海,我们郡部将经商议认为,应该投奔能实施仁政的贤明的君主”。从这可看出赵云起兵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广大民众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刘备在当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期间,因鞭打督邮为了避难,最后也投靠了公孙赞。公孙瓒当时正与袁绍交战。他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守卫齐地(今山东地区)。袁绍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夺。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分区司令),派刘备率军协助田楷抗击袁绍,赵云也随刘备出征,在军中任骑兵大队长。两人在战斗中配合默契,互相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刘备
194年,赵云因兄长去世离开公孙瓒时,刘备知道赵云因对公孙瓒非常失望不会再回来了。他久久握住赵云的手,泪流满面,舍不得与赵云分开。赵云也是非常感动,对刘备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刘备)的恩德(原话是“终不背德也”)。
200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的大败。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也在逃跑中失散。刘备不得已投靠了袁绍。刘备在邺城时,一位自称刘备旧部的小将前来求见,出去一看竟然是赵云。刘备非常高兴。每天都和赵云同床而卧,促膝谈心。刘备还让赵云秘密招兵买马,用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这个时期,赵云和刘备的感情越来越深,相互之间越来越信任。赵云从此以后一直追随刘备。
曹操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失散的关羽和张飞会合后一起商量南下去投靠刘表。刘表让他们在新野屯兵以阻止曹操攻打荆州。
202年,曹操派夏侯惇和于禁两位大将率军攻打刘备,双方在博望摆开战场。最后刘备用伏兵计大败曹军。赵云生擒敌将夏侯兰。夏侯兰和赵云是同乡。赵云知道夏侯兰对军法很精通,于是向刘备推荐他做了军正(掌管军中律法)。
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军南攻荆州。这时刘表已经去世,他的小儿子刘琮继位。刘琮惧怕曹军,不战而降。刘备当时不知情,等知道后,曹操已经率领大军到达了宛城(今南阳市附近)。刘备听说后马上率领众人向南逃往江陵。这时已有很多荆州人士弃刘琮投靠了刘备。还有十多万当地百姓也愿意跟随刘备一起逃亡。
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装前进。但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于是带着众人一起走。由于大批百姓扶老携幼,他们行走速度非常缓慢。一天仅能行走十几里路。此时曹操派大将曹纯率领五千骑号称天下第一的虎豹骑兵,一天之中追击了三百多里。最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混战中刘备丢下妻儿,仅带着数十骑向南逃逸。此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听后用手戟打那告状的人说:“子龙决不会弃我而去”。不久,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来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等地。在攻打桂阳郡时,赵云主动请战。最后迫使桂阳郡太守赵范投降。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取代赵范,兼任桂阳(今湖南郴县)太守。赵范有一个寡妇嫂子叫做樊氏,长的非常漂亮。赵范想把她许配给赵云为妻。赵云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和我的嫂子一样,这怎么能结合呢?”。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说:“赵范刚刚投降,什么心思还不知道。何况天下女子有很多,为什么偏要娶樊氏呢?”。后来赵范果真叛逃。
209年,刘备集团平定了荆南四郡,得到刘表原部属一万多人。刘备成为荆州牧,势力渐渐增强。孙权派人和刘备提议结亲,刘备为和孙权结成联盟,便娶了他的妹妹孙夫人。两年后益州牧刘璋为预防曹操攻击,特地向刘备请求援助。刘备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留守荆州,自己亲自率领三万兵马进入益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相当于荆州卫戍司令,全面保卫荆州的安全)
孙权听说刘备出兵益州之后,便派人接孙夫人回东吴,并叫她带上刘禅一起走,想把刘禅扣为人质,到时好要挟刘备。并安排了大批船只在长江上接应。赵云听说后,立即和张飞一起带兵到长江上拦截。截住东吴船队后,成功把刘禅夺回。这就是著名的“赵云截江夺阿斗”。至此,赵云已经两次把刘禅从危险处境中解救了出来。
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刘备召诸葛亮、赵云、张飞等率军入蜀。不久便开始攻打西川各郡。在共同攻下巴东郡和巴郡后,他们在江州(今天的重庆)分兵,诸葛亮和张飞去攻打江阳郡,赵云独自去平定犍为郡。犍为郡是当时蜀中的大郡,与蜀郡和广汉郡号称三蜀,是蜀中经济中心,是整个蜀中赋税的主要来源。赵云率军顺利平定犍为郡后从成都南面与刘备等人完成对成都的合围。攻下成都后,刘备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劝刘备将成都城中的房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从前霍去病曾说匈奴还没有灭亡,哪里还能顾得上自己的小家呢?现在国贼还没有清除,我们还不到安定享乐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平定天下,早日让众人返回家乡去种植桑梓,回归故土去耕作田地。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战争,我们应将田宅房产归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他们才能服兵役、纳钱粮,我们才能得到益州民众的拥护”。刘备听后,采纳了赵云的建议。从这件事情可看出赵云想为广大民众谋幸福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
218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第二年黄忠在定军山把夏侯渊打败,并把夏侯渊斩杀。不久,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前来争夺汉中。他事先运输大量的军粮储存到北山下,数量约有有数千万袋。黄忠趁机去夺取这些军粮,当时赵云属下的一些士兵也随着黄忠一起出击。
但过了约定的时间后黄忠和他所率的军队一直没有回来。赵云便料到黄忠可能是中了敌人埋伏,于是他带着一小队骑兵出军营去接应黄忠。没想到正好迎头碰上曹操的大军。敌人人数众多,赵云且战且退。最后赵云突围退入军营后,发现将领张著受伤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骑马杀入曹军救出了张著,将他带回军营内。此时曹操大军已追到营门前。这时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军营,看到曹操大军杀到,便想关门拒守。赵云却让他大开营门,然后命令蜀军偃旗息鼓。
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都不敢前进,并且不断后退。这时赵云看准时机,命令士兵擂响战鼓,一时间,鼓声震天。同时又命令弓弩手向曹军射箭。曹军吓得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还有许多曹军坠入汉水中淹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兵营察看一天前战斗的地方,夸赞赵云说:“子龙真一身是胆也!”。赵云因此被刘备封为“虎威将军”。
221年,刘备称帝。为报孙权夺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刘备决定进攻东吴。赵云上谏说:“现在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如果灭了魏国之后,吴国也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死,但他的儿子曹丕篡盗了大位,已引起民众公愤。如果这时顺应民意,先攻占关中,再占据黄河、渭水上游来讨伐魏军,那么必然会得到关东义士的拥护和欢迎。我们不应该放着魏国不打,而去打吴国。如果和吴国一旦开战,再停止就很难了。”但在气头上的刘备没有采纳赵云的谏言,执意东征。他留赵云镇守江州。
222年,刘备东征大军与吴国军队在猇亭爆发大战,结果刘备被打的大败,由秭归逃回永安(今重庆奉节)。赵云率军赶到永安来保卫刘备,吴军见状赶忙退了回去。
223年,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并被加封为永昌亭侯。227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也随着转驻汉中。
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不料因督军马谡丢失街亭,致蜀军主力大败。箕谷魏军听说后也开始全力进攻,赵云率军亲自断后。他烧毁栈道阻止曹军的追击。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惊讶地说:“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都乱成一团,但箕谷退兵时,军队编制整齐的就如同刚出军的时候一样,这是怎么做到的? ”邓芝回答说:“这是因为子龙将军亲自断后,才得以保全军需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没受损失。”。当时赵云军中还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将士,赵云推辞道:“我军打了败仗,为什么还要赏赐呢?请将布匹全部放入府库,在天冷的时候再拿出来给大家做冬衣。”。诸葛亮对赵云这种大公无私的风格大为赞赏。
229年,赵云病逝,刘禅于景耀四年(261年)三月追谥他为顺平侯。
赵云去世后,历史上好多史学家都对赵云做出了高度评价。
钟惺《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
范光宙《史评》: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光明洞达,可为滥赏之戒。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将而已。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而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宁得仅以以名将律之。
李贤《明一统志》:智勇兼全。子龙可谓有古大臣之风。
张溥《历代史论》(论赵云伐吴之言):其明大义,断大策,同于鲁肃,然度先主不能听也。
徐奋鹏: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国之完美之人。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关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
………
总上所述,赵云不仅英勇善战,功勋卓著,是三国里面的“常胜将军”;还忠心爱民,高瞻远瞩,有“古大臣识量”。不愧为三国最厉害的大将!
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何不招兵买马?
到了战国时期,维持周王朝运转的两大基础——封建制、宗法制已经崩溃的情况下,周天子基本上只能躺平等死了。他就是想当一个自力更生的诸侯,也没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周天子跟所有诸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从来都是“被保护”的对象。
当初武王伐纣获胜后,占领的其实只是商朝的“直辖区”殷都,对于东边的大部分诸侯并没有多大的掌控力。甚至对于殷都,也是采取了肢解分封给商人后裔、由自己的三位兄弟分别监督的模式。
周成王在位、周公旦辅政期间,监督殷都的宗室以及东边多个部落反叛,周公历时三年才以武力平定;随后借着这股势头,先后分封了卫、宋、鲁、齐等诸侯国,以宗室、功臣取代旧诸侯(宋除外),实现了“腾笼换鸟”。
随着这几个重要棋子的布下,周王朝的控制力实现了质的提升;当初周武王营建镐京(宗周),此时周公旦在中原营建洛邑(成周),这两大城邑就是周王室直接控制区,是为王畿;至于其他辽阔的疆域,则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地分封诸侯,要么用宗室、功臣取代旧诸侯,要么在无人区设立新封国,终于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目标。
先秦的诸侯国有多少个?有这么个说法: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
按照传统习惯,这些数量八成是虚指而已。那时所谓的“国”,最早期其实就是一个个的部落,搞不好就跟今天的村子一样;到了周朝时,由于藩国更加制度化,形成了“公方五百里,伯四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的规则。不过,到现在有名可考的藩国其实就130多个。
这就是“众建亲戚,以为屏藩”制度的巅峰时期。支撑这一分封制的,是完备的宗法制:天下都是一家人,周天子是“大宗”,其他诸侯都是“小宗”;天子、诸侯之位,都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由此世代相传,和谐快乐地共同经营天下。
在这一组织架构下,各诸侯国拥有辖区内的全部权力,只需对周天子履行朝贡、觐见、派兵为王师助拳等义务。周天子的“直辖区”,大约在千里见方,同时往下也逐层分封给宗室子弟。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分封制无疑是极为先进的。它在以下几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这些分封的诸侯,可以被视为周王朝这棵大树的枝叶、树根,更可以被看作王畿周边的保镖、护卫,他们以宗室、姻亲、功臣的身份,拱卫着周天子;
它们也等同于周王朝的拓边团、宣传队,天女散花般在各个较落后区域落地生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文化,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那些落后地区的发展进步。
总之,周王朝的分封制,对促进我国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这一稳定的体系却也具备“时效性”。
无论是周天子,还是诸侯、士大夫,在自己管辖范围内都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庶子,则被往下层逐层分封。按照这种架构,整个周王朝就是一个大家庭。
不过我们都知道,一个家族如果经过几代人后,互相间的血脉关系也会淡泊,到了后来甚至会形同陌路、变成“远亲不如近邻”。王朝也一样,在经历了大约百年的稳定和谐期后,随着关系的疏远、淡化,诸侯之间、诸侯与士大夫之间,甚至诸侯与周天子间都逐渐爆发冲突,在周平王东迁后越发常见。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率领一众诸侯前去修理不听话的郑国,结果被郑庄公(也姓姬,周王室本家)的将士一箭射中了肩膀。虽然郑庄公曾在当晚派人前来慰问,但这一事件无疑证实了周王室威严的崩塌。
由于各诸侯国发展的不平衡,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为标志),国与国之间的吞并已司空见惯,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大鱼吃小鱼的状态。
微妙的是,这个过程中陆续崛起的大国、强国,都处在边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边姜太公家族的齐国,北方的天子本家晋国,西边的后起之秀秦国,南边的“蛮夷”楚国。(还有短暂强盛的吴、越)
再往下,则是鲁、卫、宋、郑等中心地带的老牌诸侯,他们虽实力弱了不少,但由于根正苗红、底子较厚,暂时未被周边列强吞并,只是不得不在夹缝中四面逢源而已。
为什么周边的诸侯国发展得最好呢?
首先,它们在起步阶段往往与“狄夷”交错,生存压力远非内地歌舞升平的诸侯国所能比拟,却也由此造就了强悍的战斗力、顽强开拓的斗志,甚至还吸取了少数民族的彪悍作风。(最典型的就是秦、楚)
其次,也正是由于处在边疆,他们的开拓反而没什么制度、舆论压力,身边都是“狄夷”嘛,随便打,这甚至是帮助对方开化,是一项善莫大焉的壮举。
至于中心地区那些诸侯国,一方面发展较为喜人,贵族、平民的进取心相对比较薄弱;同时,身边犬牙交错的封国都比较根正苗红,往上数几代都是亲戚、朋友,让人怎么好意思撕破脸?
因此,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周边的几大诸侯国在往外拓展的同时,也逐渐往中央侵蚀。至于周王室,原本就不负责开拓业务,进取心、战斗力几乎没有,说白了就是吃老本的;周平王东迁时丢掉了镐京、仅剩洛邑,而经过一代代的层层分封后,周天子手里直接掌控的区域更是越来越小,而那些旁支小诸侯也会逐渐被周围的列强吃掉。
幸运的是,在整个春秋时期,由于宗室本家晋国的支撑,周王室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好在面子还在。
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事件,标志着全新时期的到来。晋国被三家士大夫瓜分,并且还获得了周天子的册封,这等于宣告了一个事实:以武力较高下的时代开始了,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战国”。
在这个时期,以战国七雄为代表的列强纷纷推行变革、吸引人才,以便让自己更加强大。初期最为成功的,当然是魏文侯主政的魏国,以李悝、吴起为代表的文武团队打下的基础,让魏国足足牛气了半个世纪。
那么,为啥周天子不学习魏国、也以人才振兴自己呢?
人才不是你想拉就能拉的。魏国为啥人才济济、被各国精英视为事业的起点?有两点最基本的原因:
它继承了春秋巨无霸晋国的核心资产,一个字:有钱。就像二战后的国际人才流动态势一样,为啥人们都往美国跑、而不是印度?前者富裕、生活条件好,这一点就足够了。
其次,政策开明。魏国的李悝变法,是首个以官方口径打破贵族政治、重用寒族人才的变革,无论你任何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干,都能在这里获得飞黄腾达、跻身上流的机会,为什么不来?
反观周天子,上述两项条件都不具备。
战国时期周天子的辖区,位于最小的诸侯——韩国的境内,大小仅相当于其他大国的一座城邑,实力可想而知。
举个直观的例子,战国后期的周赧王曾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组织起一支规模为5000人的军队。那你知道其他强国啥水平吗?齐国的都城临淄,在战国前期就能轻轻松松组织起21万军人。
战国时的人才投奔一个政权,无非是为了富与贵而已,就周天子这条件,你让他能吸引到谁?甭说吸引人,能留住辖区内的人才就不错了,首个纵横天下、威震天下的一流人才苏秦,可就是从这里跑出去的......
至于制度上,对于周天子而言则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周王室存在的法理基础,就是宗法制、分封制,讲究严格的等级分明、贵贱尊卑;否则单以实力而言,它早就没存在的可能了。你让周天子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不等于是自扇耳光吗?
一句话: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实力支撑的虚名不仅带不来什么好处,反而是一种负担。周王室的覆灭,仅仅是看各国的心情罢了。
以上就是剧情君正在玩命崩坏中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