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约第三部的剧情简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个汉语短语。比喻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其实关于蛇吞象可以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字面意思,这个典故是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还有一句是出自战国楚·屈原《天问》: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这两个典故的含义其实是相反的,《山海经》中的蛇,叫巴蛇,身长有800尺,它是可以吞的下大象的,但是大象的骨头要三年后才能吐出来……
《天问》中的蛇屯象,就成了不自量力的意思,一条蛇再大,怎么可能吞的下大象呢?
当然,还有第三个延伸的意思,这就是一个传说了:
这个“象”其实指的是一个人,你可以理解成这个人的名字叫“象”,也可以理解成这个“象”字写错了,应该是“相”,宰相的意思,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叫“象”的人,某天去采药,发现了一条受伤的蛇,他本来也是一个医生,于是就帮蛇疗伤,把它带回了家……
这条蛇呢,其实并不是凡蛇,而是龙蛇,后来伤养好了以后,蛇也吃的越来越大,于是“象”就带着蛇到发现它的地方,把它放生了,并且商量好,跺脚三声当作暗号联系。
后来“象”也去找过这条蛇几次,关系不错。
再后来,“象”某天去城里卖药,看到了一张皇榜,说的是公主生病了,求治疗,必须蛇肝才能救命,这个“象”想了想,就去找蛇了,蛇答应给他一点肝!
于是“象”就割了一块蛇肝高高兴兴的给公主治病去了,治好了病,皇上也大悦,封了他为大官!
结果没多久,皇帝的宠妃又病了,还是同样的病,皇帝跟“象”说,如果你能再次治好宠妃的病,就升你为“宰相”! “象”想了想,就又去找蛇了,蛇再次答应了他的请求,结果他在蛇的肚子里狠狠的割下了一大块蛇肝,把这条蛇活活的疼死了,而这个“象”也就没能再出来,随从救出来时,他已经死了…… 所以,这就是整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这个“象”即是人名,又是代指“宰相”,表明人心的贪婪!
关于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来源,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主要是以下三个故事:
1. “象”挖蛇肝从前有个樵夫在路上捡到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就带回家精心的饲养,后来这条小蛇修炼成了一条巨蟒,将自己的肝脏给樵夫的后代“象”拯救了员外的女儿,让“象”富裕起来,以此来报恩,但是让巨蟒没想到的是,“象”并不满足,公主也得了怪病想要蛇肝,“象”再次向蛇索要肝脏,蛇就让他顺着喉咙爬进去割,结果就合上嘴巴在没让“象”出来,后来人们就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告诫世人。
2. 王妄挖蛇眼王妄母子精心的治疗了捡到的花斑蛇,后来蛇长大后,王妄的母亲受了惊吓,后来蛇让王妄取下自己身上的3块皮熬汤给母亲喝,才让她醒了过来。后来皇帝张贴皇榜想要夜明珠,蛇就将自己的一个眼睛献给了王妄,让他能够加官进爵,以此来报恩,但是后来娘娘见了也要一颗,于是王妄狠心的想要再挖蛇的一只眼,之后蛇便一口将他吞下,贪心的人没有好下场。
3. 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经》中“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就像巴蛇这种传说中的蛇,也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消化一头大象,更何况是那些小蛇,所以也是后来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成语点评这个成语故事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和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地方。
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聂小倩》的诉求是正直善良、心胸坦荡的人,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
要理解聂小倩的诉求,或要知道作者想通过聂小倩表达什么。首先要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聂小倩》是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第二卷中的一篇。仔细品读《聂小倩》文中的人物,就会发现,这些人今天也生活在我们身边。
一、两个控制聂小倩的女鬼宁采臣在月色下偷听到,聂小倩姗姗来迟,两个女鬼苦等时的对话。
中年妇女的言语,明显透露出对聂小倩不友好。当然,她欺凌压榨聂小倩,也不可能友好。另外一个原因,她是中年妇人,还可以抓住青春的尾巴,去骗吃骗喝,还可还去坑裂缝的鸡蛋。
老婆婆表面句句帮衬、维护聂小倩,对聂小倩娇艳如花的美貌赞口不绝,极力巴结聂小倩。其实是城府阴沉,她年老色衰,风韵无存,没有中年妇人容颜的资本,不得不靠年轻貌美的聂小倩。
当然这不能理解她是有求于聂小倩而心底善良。例如,兰溪书生主仆死后,聂小倩陷入了再无人可杀的恐惧不安之中,就知道她对聂小倩的凶残。
二、僧人与寺庙在《聂小倩》这篇文章中,尽管寺庙里的僧人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但僧人是文中悲剧的根源。
聂小倩的故事,就在寺庙门前开始的。由于僧人自始至终没有露面,就看寺庙。
这个寺庙“殿塔壮丽”,“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大殿东角,有一片稠密翠绿的修竹,台阶下有大池塘,野藕莲花已经朵朵盛开),环境清幽雅静。
聂小倩的墓地就在寺庙北面。应该说,聂小倩最初找的归宿(墓地)选址不错。附近有寺庙,可以沾一点佛光、可以压制邪物;有白杨,杨树高大挺直,代表正直正义。
按理说,为非作歹、欺凌压迫聂小倩的两个女鬼,没有什么法力、手段也不高明,只能控制依靠花容月貌、美艳绝伦的女鬼聂小倩色诱害人。她们本该怕寺庙、也应怕僧人,
可天理难容的事情,偏偏就在这种不该发生的地方发生了。
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僧人只知道找平民百姓化缘,而不干正事、不除害扬善。(自然,这应对住在气派雄伟的衙门里面的官吏,只管征收赋税,不为民做主,不为民谋福。)
这么好的寺庙,本应该是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士农工商来往不断的地方,因僧人不作为,才导致寺庙门前“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因僧人不称职,所以聂小倩墓地旁的杨树上有乌鸦,而且还是久居不去的“乌巢”。
僧人不称职,鬼魅横行,但世界也不是一片黑暗,还有一些阳光,阳光就是为民除害侠肝义胆的游侠燕赤霞,有品质高尚、一身正气的宁采臣母子。
三、游侠剑客——燕赤霞。文中,这个燕赤霞笔墨不多,可也是刻画得栩栩如生。
燕赤霞人还没有出场,就与僧人大不一样。他住的“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只有南面一套小房子,门锁像是新的),不像“东西僧舍,双扉虚掩”(东西两套僧房没有锁,门只是关着,一推就可以进去)。
僧人为什么自己出门而不锁门!是没有责任心,还是故意制造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假象?也许二者兼有!反正欺上瞒下、虚报政绩,说天下太平的官吏多如牛毛。
燕赤霞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自然知道应该对自己负责,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官吏虚造假象的鬼把戏。
燕赤霞出场了,他是“士人”打扮,是因为到此的读书人多。如此打扮,说明他行事低调。不低调不行,个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无论能力多大,也管不了太多的世间不平之事。
再说,灭妖除魔,为民谋福,是僧人分内之事,特别是在这寺庙门口,更属于僧人门前之雪,本该僧人出面除垢清污。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尽管僧人(官吏)尸位素餐、不务正业,门前蒿草不清理,导致心毒手辣的几个鬼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飞扬跋扈。但僧人(官吏)又极度自私、要面子,还嫉贤妒能。如果别人管了抓了妖魔鬼怪,他们反而会不高兴,甚至还往往会让“多管闲事”的人吃不了兜着走。
但完全不管,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游侠剑客良心上又不忍,道义上过不去。
故而,燕赤霞需要考量选择才出手。
四、兰溪书生主仆之死当天,也有一个赴考路过的兰溪书生,还带着仆人,到了寺庙住宿。
在宁采臣拒绝女鬼聂小倩献媚掷金的第二天早上,兰溪书生“寓于东厢,至夜暴亡”!而第二天夜里,仆人与他的主人书生相同的症状,也死了。
当时为什么燕赤霞不救他们,而好像是故意躲着、让他们俩被鬼弄死似的?
聂小倩害人手段,主要凭靠花言巧语,用色诱与金子,而且还是假金子!兰溪书生主仆二人之死,毫无疑问,是因好色,贪财!
如果再仔细看他们主仆二人死的地方:“东厢”,就会想到,他们的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讲规矩,没有礼貌。
寺庙有三套厢房,即“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东西两厢是僧人住,但僧人暂时不在。另有“南扉”空置。
宁采臣到来时,南边房已经上了锁。燕赤霞回来说:“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晚惠教,幸甚。”(这一间房没有主人,我也是偶尔在此寄居。你如果能忍受冷清简陋就住在这儿,早晚还能向你讨教,真是荣幸)。于是宁采臣兴高采烈,“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找来蒿草铺垫当床,又支架起木板当茶几书桌,计划在这里多住几天)。
由此可见,燕赤霞先来,没有去主人房间住,而是住空房,自己还配了锁。宁采臣后到,也没有去使用主人的房间。而是对燕赤霞行礼,目的是想晚上有住的地方。这二人都没有住那两间有主人而主人不在的“东西僧舍”。兰溪书生主仆二人却私自做主,去东厢住。
明显,兰溪书生家境好,出门带有仆人。而宁采臣妻子病重,家境差多了,为了省钱才到这个地方来。
礼节规矩,不分贫富。
人家主人不在家呢!没有经主人同意,不能动别人的东西,更不能私自进别人的住宅。这一点足以证明,兰溪书生主仆与燕赤霞、宁采臣的人品有天壤之别。
这种人,对于一个走南闯北的游侠来说,没有必要救!人品太次,自己没有救,谁也救不了。
“东厢”为什么一直空着,是不是僧人与女鬼暗中勾结,属是一丘之貉,故意让人进去?文中没有说明,但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五、聂小倩求救兰溪书生主仆二人死了!
半夜,聂小倩第二次来找宁采臣,说了自己的姓名与鬼的身份,接着说自己遭遇:“辄被妖物威胁,颜向人,实非所乐。历役贱务”(聂小倩说她自己常常被妖物威胁逼迫,做用色相勾引人,厚颜无耻地伺候别人,我实在是不乐意这么干。)
聂小倩为什么此时才来对宁采臣说自己的痛苦,而在害兰溪书生主仆之前不来呢?
是聂小倩此时不忍害宁采臣吗?不是!是此时她们害不了宁采臣!因“与燕生同室可免”(宁采臣现在与游侠剑客燕赤霞住在一室,可以避免灾祸)
接着,聂小倩说了自己以前害人的方法:先用美色勾引,然后用锥子刺脚,摄取人血;或用黄金引诱(实际是罗刹鬼骨),截取心肝。最后聂小倩苦求宁采臣:重新安置墓地。
从聂小倩的话中可以知道几点
1、聂小倩聪明,知道她们三个鬼惹不起燕赤霞,还猜测到燕赤霞不帮兰溪书生主仆,但一定会帮助人品极佳的宁采臣;
2、聂小倩了解她们同伙不会停止饮用人血,会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害人,这样面对燕赤霞,简直是自取灭亡,她们会逼着、带着自己一起毁灭。
3、聂小倩之所以在害兰溪书生主仆之前不来,是因她虽是受害者,但没有完全走到绝境,还有两个人可以杀,在那两天不至于遭受更大的凌辱。
如今没有贪财好色的人。如果错过今晚,宁采臣走了,几天没有人来,自就会遭受更加凄惨的折磨,这种折磨也许比厚颜无耻地贴近男人更恐怖,而且无休无止。
故而,无论成败,聂小倩必须求救,而且还给书呆子宁采臣支招,去依靠燕赤霞。
聂小倩的这种心理,也符合今天的一些受害人,变施暴人的矛盾心理活动。
于是也明白了,前面宁采臣在月色下偷听到女鬼谈话,聂小倩姗姗来迟的原因,是她极度不情愿过下贱的生活,是想摆脱被别人欺凌压迫,不想为非作歹,但自己无能无力。
这就像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自己极不情愿不想做某一件事,可又不得不做,往往表现就是慢慢腾腾,不在乎让别人多等一会。
六、刚直不阿而无往不利的宁采臣宁采臣,性格直率,彬彬有礼、不贪财不好色的书呆子,根本不懂世间险恶,知道不能有害人之意,不知道还要有防人之心。
例如,燕赤霞说兰溪书生主仆二人是鬼魂害死的,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例如,他不知道燕赤霞多厉害,只是因为燕赤霞不是当地口音,怀疑他不是赶考的书生,但还是与他交往。
善良者无畏!事后明知聂小倩是鬼,还要听鬼的话去求助不知底细的燕赤霞。女鬼聂小倩半夜求救,以及告诉宁采臣去依靠燕赤霞后,无论性格古怪、言语不多的燕赤霞怎么推辞,宁采臣非要与他挤在一间屋子里过夜。
门外汉就是门外汉!宁采臣与神神秘秘的游侠剑客——燕赤霞共处一室躺了一夜,宁采臣虽然一夜无眠,可人家把妖鬼打伤击退了,还没有看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书生就是好学习!听燕赤霞说,已经打退了魑魅魍魉,宁采臣马上求他传授避邪驱鬼的剑术。行侠仗义的人自然不会拒绝忠信刚直之人的要求。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学了避邪剑术的宁采臣更是侠肝义胆,更什么都不怕。他遵守信约,到聂小倩指点的寺庙北面,找到了有乌鸦巢的白杨树,将她的尸骨收敛起来带回家。
既然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把尸骨带回了,就得找个好的地方安置,对读书人来说,书房自然是最佳位置,于是,就在紧靠书房外面的荒野,重新营造了坟墓。
此时,聂小倩真正开始了人鬼之恋,大胆泼辣地说:“十死不足以报。请从归,拜识姑嫜,媵御无悔。”(我就是死上十次,也不足以报答你的恩义忠信!请求带我回去拜见公婆,即使做婢妾,也无怨无悔。)
在白天,在阳光下,笑靥如花的聂小倩,更是亭亭玉立光彩照人,只见她“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
聂小倩凭借自己的勇敢与智慧,使自己改恶从良,遇到好人脱离苦海,变得欢呼雀跃阳光灿烂。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关键时刻,也能遇到好人相助。宁采臣的善良淳朴,让鬼变成了人!
七、母亲、女儿和《楞严经》1、普通的母亲①宁采臣的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婆婆,得知儿子把女鬼带回家“惊顾不遑”。②宁采臣的母亲就这一个儿子,希望他传宗接代,“不敢令有鬼偶”。(不敢要儿子娶一个鬼媳妇。)③尽管感觉到聂小倩“绰约可爱”,但日暮,母畏惧之,辞使归寝,不为设床褥(天黑了,害怕聂小倩,让她回坟墓去安歇睡觉,不给她安排床铺被褥)
2、善良的母亲,①明知聂小倩是鬼,自己害怕,但当时没有强行赶走无依无靠的聂小倩;②自己担惊受怕遑恐不安,更担心生病的儿媳妇,母戒勿言,恐所骇惊;(母亲让宁采臣不要对老婆说,怕吓着重病在床的儿媳妇)③自己为照顾重病的媳妇忙的“劬不可堪”(累得疲惫不堪)
宁采臣的母亲是许许多多做儿媳的人,梦寐以求的好公婆。
普通而善良的母亲,好人有好报!聂小倩聪明贤惠,她在宁采臣母亲面前,自称女儿;勤劳,帮母亲料理一切家务,包括照顾重病在床的嫂子。
主动读《楞严经》。《楞严经》是佛家经书之王,《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跟着就灭了。表示聂小倩脱胎换骨,彻底告别了过去,洗心涤虑,积极做一个真正的人!与宁采臣一起消灭了前来闹事的厉鬼。
宁采臣的老婆死后,母亲同意娶聂小倩为妻。随后又满足母亲不能娶一个鬼媳妇的愿望,宁采臣又纳了一个妾。
不久,儿子宁采臣考中进士,后来三个孙子都光宗耀祖!(当然,宁采臣纳妾,是作者蒲松龄借宁采臣母亲之口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毕竟人鬼有别)。
故而,《聂小倩》一文表达了:心底无邪,百鬼不侵!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勇敢努力,追求与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多行善事,心想事成!坦坦荡荡,世界上就没有让自己真正值得害怕的东西!真诚待人,既有现实的回报,也有心灵的愉悦!
通用合同示范文本特点口诀?
记忆口诀(一):施工合同文件的组成与解释顺序
(1)协议书(如有);
(2)中标通知书(如有);
(3)投标函及其附录(如有);
(4)专用合同条款及其附件;
(5)通用合同条款;
(6)技术标准和要求;
(7)图纸;
(8)已标价工程量清单或预算书;
(9)其他合同文件。
记忆口诀:协议中投标,专用通用标准,图纸清单预算书。
记忆口诀(二):合同特点
具有标的物特殊、周期长、条款多、内容繁杂、涉及面广的特点。
记忆口诀:特长多杂广。
记忆口诀(三):确定谈判人员的组成因素
根据谈判项目的大小、技术难易程度以及对手的情况、竞争局面、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确定己方谈判人员的组成 。
记忆口诀:小易对手的竞争战略。
记忆口诀(四):项目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
谈判准备工作中要提前掌握合同对方、项目的各种基础资料、背景资料,包括对方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发展阶段、已有业绩,以及工程项目的由来、土地获得情况、项目目前的进展、资金来源等。
记忆口诀:信约展业来获得展金。
国画印章使用讲究?
印章一般分“名章”与“闲章”两类。又有阴阳两种(或叫朱文、白文),还有多种不同的“形状”。在一幅作品中,印章不单单为了证明是作者的“亲笔”,更有“平衡画面”或“协调画幅”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补空:画作中空的过多,一个小小的红点可以把所谓的“空”补上。
二、引气:画面是由各个方向的气或势构成的,如果感觉向某一方向的气势不够,可以选一个“黄金点”盖上一个小印章,这样就可以把气势增强。
三、平衡画面:整幅画画完以后,如果感觉某一位置“重”了,可以在相应的位置盖一印章来平衡。
四、协调画幅:一般用的名章有阴阳两个(名或字或号等)同时盖在落款处,这样有时会显得红太集中,往往要选一位置盖上“压角”,“起首”,“贴边”等来协调。
由于书画毕竟不一样,所以,盖章的讲究也不尽相同,书法用印比较“程式化”,而画作用印就明显变化多样。至于具体的怎样用印,还得视画面而定。如果觉得有两处以上地方可以考虑用印,就把印章盖在一小片纸上,然后在画上看,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盖二印,要上阴下阳才可匹配。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已经落款盖印,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起码的常识。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否则作品就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要潜心研究,不可忽视。
盖图章,是完成一幅画的最后一道工序。我国传统习惯常用盖图章来表示明守信约与郑重负责。画上铃印,除了表示这种作品为某人所画的标志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在白底的纸上,黑色的画迹中,盖上一方深红色的精美印章,能够使画面相映生辉。所以中国画家常拥有各种印章。让它们在画面上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常用印章有:
1、名号章。一般用两方配合使用,是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方刻姓名,一方刻字号;或一方刻姓,一方刻名字。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用时,朱文红色轻,用在上边;白文红重,放在下边。印章大小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盖章的位置,如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下边,如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
2、压角章,亦称画角章。可根据画面需要,用在画的左下或右下角。压角章比名号章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朱白文不论。内容可以是格言、警句,统称闲章,如“师造化”、“得山水趣”、“江山如此多娇”等。也可以用斋馆名,称为斋馆章,如文征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等。
3、引首章。多为长方形,也有作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根据画面的需要,用于题款开头二三字的右侧,故称引首。内容与压角章相似。
西门豹治邺是一个什么故事?
战国时期,魏斯(魏文侯)当诸侯王的时候,派西门豹出任邺令。
一上任,西门豹便四处查访民情。一天来到漳河南岸的永乐埔(今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丰乐镇),见这里田地荒芜,镇上许多人家的门窗都用土坯垒了起来,感到奇怪。他就召集地方德高望重之人,询问原因。这些人告诉他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巫祝一同私分那剩余的钱。”
他们还说:“为了给河伯娶媳妇,女巫要巡查每户人家,发现漂亮女子便说她适合当河伯的媳妇,于是马上下聘礼娶走。然后找个良辰吉日,让该女子像出嫁那般,坐在床铺枕席上,然后把她浮到河中,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大家都担心自己女儿被这样祸害,所以有姑娘的穷苦人家只好封门闭户,背井离乡,带着闺女逃往外地。这样一来,镇里人越来越少,生活也越来越贫困。”
西门豹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告诉他们河伯再次娶媳妇时,务必通知他一声,他要看看河神怎么娶妻。
到六月二十四日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时,西门豹真的去了。他说要看河伯的媳妇是否漂亮,看了一眼后对三老、巫祝、父老乡亲说:“这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师去河里禀报河伯一声,需要重新找个漂亮女子,过几天再给他送去。”说完就叫人将巫婆丢入了河中。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叫她的弟子去催一下。”于是又将她的弟子抛入了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见这个弟子也没回来,就再派一个人去催,这样一共丢了三个弟子下去。西门豹说:“巫婆和她的弟子都是女人,办事能力有限,还是劳烦三老亲自去说明情况。”接着又将三老给丢到了河里。
此时站在一旁的长老、廷掾和县吏胆战心惊,吓得面如死灰,身上直打哆嗦。正当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没回来,打算再派一个廷掾或者长老去催他们时,这些人赶紧跪在地上给西门豹磕头,请求饶命,保证以后再也不装神弄巫,祸害百姓了。从此之后,当地再也没人敢提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那些远走他乡的人,也携儿带女回归故乡。唐人汪遵写诗一首赞到: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西门豹为政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他对魏文侯身边的人不去巴结,使得这些近臣十分气恼。再者,投巫于漳水触怒了一部分有神论官僚绅士的地位和利益,于是他们相互勾结起来,在魏文侯面前说了不少西门豹的坏话,罪责就是西门豹把邺县治理的一塌糊涂,使得官仓无存粮,钱库无银两,军队少装备等等。
对此,魏文侯亲自到邺县调查,情况基本属实。他就责问西门豹,要他说明原因,否则就治他的罪。
西门豹说:“邺县的官仓无粮,那是因为粮食积储在百姓手中;金库无银,那是因为银钱都在百姓兜里;武库无兵器,那是因为邺县人人皆兵,武器都在百姓手中。大王若是不信的话,我这就上楼击鼓,看看邺县钱粮兵器如何?”
只听西门豹擂第一通鼓后,邺县百姓披盔戴甲,手执兵器,迅速集合到了楼下;第二通鼓后,另一批百姓用车装着粮草又集合到了楼下。魏文侯见状龙颜大悦,让西门豹停止演习。西门豹不同意,说道:“民可信不可欺,我好不容易才和他们建立了信约,今天既然把他们都集合了起来,如果随意解散的话,百姓就会觉得受骗了。燕国经常袭扰我边疆,夺我百姓,大王不如让我带他们去攻打燕国。”
魏文侯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最后西门豹发兵攻燕,收回了很多失地。
西门豹深知兴修水利的重要。他亲自率人勘察水源,发动民众在邺城之西的漳河上开凿渠道,并挖修支渠,使大片干涸的土地得到灌溉,成了旱涝保收田,产量比原来提高了四倍。这条渠被后人称为西门渠,也叫漳水十二渠。
【出典】:
《史记》卷126《滑稽列传·西门豹》3212、3213页:“西门豹曰:‘呼河伯媳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yù狱,年老女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cù促,通“促”,催促)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zān糌,插发髻之条状物,用金、玉、骨制成)笔(把像毛笔之簪子插在帽上)磬(qìng庆,古代打击乐器,像曲尺,用玉、石、铜制成)折(弯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片刻)。’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上巳节为什么被人淡忘?
中国有很多的古文化和习俗,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被大家所遗忘。这些文化习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本来应该被好好保存和流传。特别是很多民族节日,民族节日的形成带有很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现实意义,节日的消亡也侧面体现了民族情感的淡化。上巳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上巳节是不是消亡了呢?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跟水有关的古老节日。春天风和日丽、万物复苏,除了文人们的曲水流觞外,还有妇女们的临河浮卵、沐足驱邪等活动。人们选在这个日子去旧迎新,寓在祈求希望和新生,而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更与生命繁衍联系在一起,成为男女相会表达爱慕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继承到今天,因为农耕文化的消亡,有些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被其他节日掩盖合并,上巳节也不例外。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就包含了古老的寒食节和上巳节风俗。
虽然上巳节在逐渐被淡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很多地方会在三月三进行庆祝活动。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又称“乌饭节”,传说这天为谷米的生日,家家要吃乌米饭。乌饭是用一种叫“乌稔子”
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饭染黑制成。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古时称为"地蚕会",适逢冬去春来、春耕播种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带着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间地头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这也象征着把田里的害虫都吃掉,期盼当年获得丰收。后来,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变为布依族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同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
以上就是信约第三部的剧情简介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