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三战将剧情电视猫,建国以后才有陈王廷创太极拳的说法吗?
“陈王廷创拳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一书,唐豪这些毫无证据的推想,本不足信;1950年后,因顾留馨支持其说,进一步发挥,才有一定影响。
民国14年(1925年)以后,新旧思潮激烈争论,在1929年(民国18年)曾有“废止中医”之事。1930年,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举行张三丰祖师寿诞典礼,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世;唐豪在1930年的《少林武当考》中首先断定张三丰“亦决不是太极拳的鼻祖”,第二年赴河南进行“调查”;他依据杨露禅学于陈长兴、陈鑫陈森的批注家谱,推出了猜测“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的论调。
1937年4月,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出版,他也抱着排除“附会”之说的态度,否认张三丰为太极拳之鼻祖,但不承认陈王廷创太极拳,认为太极拳由王宗岳“至乾隆时”传到陈家沟,“自王宗岳以上不可考”。
1950年,在北京市的一次太极拳研究会上,吴图南还不承认陈氏太极拳,认为陈发科练的是炮捶,不能作为太极拳会议的正式代表。
由此可知,当时唐豪的说法,并没有什么影响。当时的太极拳各派,均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
唐豪1959 年1月逝世,把唐豪考证固化为定论的,是顾留馨。
1961年,国家体委要编写一部集中介绍太极拳的书,顾留馨成为主编人选。
顾留馨接受了任务,并且拿到一大捆书稿和照片之后才发现,要对五派太极拳“统一整理”,并非那么简单,首先在太极拳源流上看法就不一致,这就使顾留馨犯了难,甚至产生退却的想法。他在《回忆关于太极拳的争论》(见《上海武术》2004年第4期)中说:“我又仔细看了沈家桢的太极拳的八个主要特点,自成系统,有可取 处。但以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且援引伪托拳论与牛稿相仿,又考虑了各式撰述者,对太极拳理论看法不一致,特别是徐致一的纯柔说法,否定缠丝劲,以陈式为少林拳等存见,势难融合,我很难写好求同存异的共同理论……经反复考虑了‘五式’的不易写作,于1961年4月初写信给出版社,说明我的能力和时间都不够,希予谅解,另行物色总编人选。”
也许现在的人们难以想像,在当时,就连编写《陈式太极拳》动作说明的沈家桢,也持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顾留馨说沈家桢“援引伪托拳论与牛稿相仿”,是指沈家桢也引用了和牛春明书稿中相仿的张三丰太极拳论。编写《吴式太极拳》的徐致一,不但否定“缠丝劲”,竟然认为“陈式为少林拳”,其他流派不言而喻。这种情况,确实与顾留馨的观点“势难融合”,它进一步说明了唐豪的考证并没有形成太极拳界的共识或定论。顾留馨知难而退,函辞“五式”总编,而出版社复信说,已决定出版“五式”,国家体委也知道是顾留馨负责这部书,只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云云。顾留馨只得继续干下去。
1961年要出版《五式太极拳》,太极拳源流和“共同理论”的编写任务,由顾留馨进行编写。
顾留馨本来认为,在他为陈式太极拳写的源流和理论的基础上扩充一下,就可成为五式太极拳的“共同理论”。后来发现有分歧,他就说服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作者同意他的观点。
顾留馨回忆说:“为了共同理论须取得各式作者的同意,主要是徐致一的同意……于是将源流和共同理论部分带回上海改写,然后寄去出版社请徐致一、孙剑云、李剑华等审阅。徐、孙签注的意见,主要仍为缠丝劲为陈式独有,李老则赞同我说,根本分歧已由此引起争论。”此外,顾留馨还觉得孙剑云的书中“有许多姿势不好,我建议出版社转请重拍照片,也建议能否用一部分其父孙禄堂的拳姿,但得不到回音。原为提高质量,统一姿式着想,后来成为她不愿意列为‘五式’的一个因素”。此后的协商情况,顾留馨没有说。从后来的出版事实说明,《五式太极拳》始终没有面世。
1963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单独出版了《杨式太极拳》(傅锺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1964年,又出版了《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实际就是顾留馨为《五式太极拳》所写的源流部分(“共同理论” 部分放在《陈式太极拳》中)。加上徐致一和孙剑云的原著,五式太极拳的书总算都有了。顾留馨在六本书中承担和参与了四本,任务完成了一大半。
《五式太极拳》虽然没有面世,但是,顾留馨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研究》,给太极拳的源流、历史定了调,这比唐豪早年任何著作的威力都要大得多。不仅张三丰成了封建迷信和伪托附会的反面人物,关于张三丰创拳的研究成为禁区,顾留馨还借审稿之机,将原来流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篇),一律改为“武禹襄著”。只有徐致一、孙剑云的书,在附录的拳论中仍然保留了“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原文。
此后的官方及院校论著,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武术大辞典》的“太极拳”条,都以唐豪顾留馨的考证为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太极拳”条目,就是顾留馨本人写的。当然,如果避开源流分歧,顾留馨在太极拳的出版工作中,其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也许,顾留馨对于《五式太极拳》的流产感到惋惜,很不满足。1963年,他在上海又出版了一本《简化太极拳》(后改名《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其中对简化太极拳的练习要领,强调了“缠丝劲”。如前所述,顾留馨曾打算把缠丝劲作为《五式太极拳》的“共同理论”,徐致一、孙剑云不同意。国家体委1956 年创编的简化太极拳,明确指出是由传统杨式太极拳简化而来的,而杨、吴、武、孙四大流派太极拳都讲“抽丝”而不讲缠丝劲。顾留馨用缠丝劲解释简化太极拳,就是仍然把缠丝劲作为各式太极拳的共同理论,由此,发生了一段“太极拳缠丝劲的辩论”。
作为简化太极拳的主要创编者李天骥,并没有在简化太极拳中加入缠丝劲,他和顾留馨的看法可能不同。顾留馨给徐致一、李经梧扣的大帽子(“一柔到底’论和‘刚柔相济’论之争,是唯物的阴阳学说和唯心的阴柔学说之争”),也可能触及到编辑组的整体态度。
不过,在顾留馨晚年的力作《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也摈弃了缠丝劲的说法。该书第三章“太极拳的锻炼要领”中,没有“缠丝劲”一词,并且在第五章“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若干要点”的第六点“弧形螺旋”一节说:“过去某些太极拳专家,形容这种练法为‘缠丝劲’,‘抽丝劲’,‘麻花儿劲’。” 这里虽把“缠丝”和“抽丝”仍然混为一谈,但它已经成为“过去某些太极拳专家”的形容词了。
当时,被作为太极拳祖型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发科“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始为外间所认识。”(见顾留馨《太极拳术》3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版。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这就是说,从清朝中叶到1928年之间,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不分流派),都是杨式太极拳及其分支。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也不是陈家祖传,是唐豪在1931年给陈家沟制作的皇冠。
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把《陈氏家谱》的全部“旁注”都公布出来。唐豪考证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陈氏家谱》中陈王廷的“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并把它作为“乾隆十九年最可信的史料”。 但是,从公布的史料可见,《陈氏家谱》的“旁注”,一直注到陈鑫(1849~1929)兄弟三人。在一个家谱的人名“旁”作“注”,并且注到了二十世纪,这些“旁注”是何时写的,不就昭然若揭了吗?顾留馨先生也如实记录了家谱“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森批。’字样”(见360页)。这就很清楚地看出,“旁注”的编写者,正是给唐豪提供《陈氏家谱》的陈森(1846~1935)。家谱本无“注”,是陈森做了“旁”注。
唐豪说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吸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那么,戚继光就是陈氏太极拳的祖师吧。
顾留馨在《陈式太极拳》和《太极拳研究》中,还把河北庐龙的陈王庭,说成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所以有人以为陈王廷是明末战将......也许,河北陈王廷才是太极拳创始人?
在《太极拳研究》133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第3版)和《太极拳术》386页中,引用了李亦畲1867年抄给马印书的《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话说,在1867年,杨禄禅、武禹襄都还健在。
(注:本文信息来自网络。)
隋朝十大名将都是谁?
唐朝以武功强盛闻名,但被它取代的隋朝也不遑多让。杨氏的王朝享国短短30余年,却创造了古代闻名的“开皇之治”,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成就,对李唐帝国而言等同于“巨人的肩膀”。
由于这种延续关系,隋朝的军事人才具备两大特点:
第一,具备关陇集团成员的重大共性:“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即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所谓的文武全才。后来的李世民就是这一群体的佼佼者;而在他之前的隋朝,这类型的人才并不罕见;那时几乎所有的名将,文采也都相当了得。
第二,隋唐一体,很多隋朝军事家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名人间存在形形色色的关联。比如:李世民的岳父、战神李靖的舅舅、秦叔宝的老上司等等。
下面按照在军事领域的表现,对笔者眼中的“隋朝十大名将”进行整理。
充满争议的第一人:才华横溢的“坏人”杨素隋朝的短暂强盛,离不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两大名相:高颎与杨素。俩人都是文才武略的综合性人才,相对于政治表现太过出色的高颎,杨素的军事才干更令人瞩目。
杨素出身关中大族弘农杨氏,文学、书法、兵法无不精通。早在北周时期就不断建立赫赫战功,并且与圈子里的隋国公杨坚关系密切。
到了公元580年,杨坚攫取北周大权,杨素果断支持,随后参与了平定尉迟迥的战事。隋朝建立后,他负责经略长江上游,大造战船、训练水师,并在公元589年的灭陈之战中挥师东下,摧毁了陈朝在西线的水军。
在随后,杨素的军事才华更是得到了全面体现。公元590年,江南士族发动叛乱,杨素率军进讨,先后历经大小百余战,彻底平定了江南,随后因功入朝为相,与高颎同掌朝政。
公元599年,隋军兵分三路进击突厥,杨谅(杨坚之子)、杨素、高颎分别担任统帅。在所部遭遇突厥达头可汗十余万主力骑兵后,杨素抛弃步骑混合的防御阵型,以骑制骑主动进攻,以对方最擅长的方式、送给他们最耻辱的完败:达头可汗身负重伤,突厥人的信心被彻底摧毁,残部嚎啕大哭、四散溃逃。
公元604年,汉王杨谅起兵反叛,杨素带兵征讨,兵不血刃取得了胜利。
但杨素也是隋朝最具争议的人物。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杨素的才能甚至比高颎还要强,但在人品、气度方面却差得远,有人甚至称其为“奸相”。
他治军残忍,每次打仗前都会找理由诛杀将士立威,少则数十、多则上百,血流遍地、他却谈笑自若;开战后,他的部下只能猛攻、有进无退,未能取胜却又活着返回的,一律被其就地斩杀;
他心胸狭窄、残害异己,由于嫉妒老部下、名将史万岁的功劳,他编织罪名鼓动杨坚将其当庭重棒打死;
他瞒上欺下、荼毒百姓,监修仁寿宫期间导致大量百姓被活活累死,史书称“死者以万数”;
作为杨坚的心腹,杨素曾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但为了个人利益,后期他投靠杨广,协助其夺位、迫害杨勇;杨坚离奇死亡据称也跟他脱不了干系。
第二位:接近完美的千古贤相高颎无论对于杨家还是隋朝而言,高颎都是公认的第一功臣。
高颎之父高宾是北周上柱国独孤氏的家将,两家人关系密切,高氏也因此被赐姓“独孤”;而杨坚的妻子正是出自独孤家族,因此高颎是杨坚天生的“自己人”。
因此,当杨坚决心篡权、物色心腹时,首先想到了高颎;后者则毫无迟疑地豁出了一切,甚至表示即使失败、灭族也不怕。从随后的表现来看,高颎的杰出在整个隋朝无人可比,他的综合能力、对国家的忠心令人叹服。
虽然是一名政治家、战略家,但高颎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同样耀眼,被公认为一流的军事家:
当初在应对尉迟迥之变时,前线军心不稳,盛传多名将领与尉迟氏里应外合(双方原本就是关陇集团内的自己人),此时的杨坚急需一位亲信前去监军。但面对这份苦差,心腹崔仲方、郑译纷纷以各种理由推辞,只有高颎奋勇请缨,赶往前线后沉稳指挥、缜密调度,以破釜沉舟的气魄平定了叛乱。经此一战,高颎一跃成了杨坚的头号亲信。
随后平定陈朝,高颎也是当之无愧的头功:
攻入建康的贺若弼、韩擒虎,都是由高颎举荐给杨坚;
在正式攻陈之前,高颎拟订了使陈朝士气低落、财力俱尽的策略,历时数年极大削弱了对方的实力;
攻陈之战,杨广是名义上的元帅,但实际上的操盘手则是元帅长史高颎。
公元599年,高颎率领一路隋军进攻突厥,在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北)与对方鏖战七天、获得大胜;随后追杀至乞伏泊(今内蒙内)与突厥大军展开决战、再次获胜,导致都兰可汗败逃后死于部下之手。(上文杨素杨素大败达头可汗同期发生)
高颎对隋朝的贡献是全方位的,除了带兵打仗外,他拟定制度、举荐人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品德高尚,不贪权、不恋位,对国家竭诚尽忠,甚至不惜为了国家利益得罪权贵。
最终,他因得罪独孤皇后、杨广,失去了杨坚的信任,被贬为庶民;隋炀帝即位后,被起用太常的他由于批评朝廷的奢靡政策,被以妄议朝政之罪诛杀。
作为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高颎为人正直、敢于担当重任,为国家付出了一切。因此,后世学者将其列为与周公、管仲、商鞅相提并论的顶级人物,可谓实至名归。
第三位:李靖的舅舅、死后封神的韩擒虎韩擒虎同样出自将门世家,父亲韩雄官拜北周大将军、先后出任八州刺史。而韩擒虎年幼时就具备英豪之姿,不仅饱读群书,而且胆识谋略过人,被北周奠基者宇文泰视为奇才。成年后,他先后担任新安太守、永州刺史、合州刺史,封爵新义郡公,在与北齐、南陈的战争中多次立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经高颎举荐,具备文武之才的韩擒虎被任命为庐州总管,在东线经略对陈作战。8年后,他率领500精兵夜袭江南,全程势如破竹、望风披靡,最终以区区数百兵马杀进建康城、活捉陈叔宝,在上演了一出特种兵破袭战首战。
功成名就的韩擒虎,仅仅过了三年就因病去世。但正是这种如流星般绚烂的人生轨迹,反而让他变得更加传奇。连《资治通鉴》这种严肃的史书,都大篇幅提及他死后成为了阎罗王。
当然了,韩擒虎还有个更加令人如雷贯耳的头衔:大唐战神李靖的亲舅舅。史书记载,他俩经常在一起讨论兵法,也许这就是李靖善于奇袭战的原因。
第四位:毁于多嘴的贺若弼贺若弼的人生与韩擒虎仿佛如影随形,但他们最终的结局却完全相反。
贺若弼同样出自北周将门世家,父亲贺若敦曾任金州刺史。与韩擒虎一样,他在年少时即因善于骑射、博闻强识名动一时,得到了齐王宇文宪的重用。公元579年,他跟随北周第一名将韦孝宽攻克淮南,献上了许多计策,因功被加官进爵。
隋朝建立后,作为宇文氏的嫡系,贺若弼一度被冷落,但不久后与韩擒虎一起被高颎举荐为吴州总管,受命经略一方、为灭陈做准备。
贺若弼军事才华突出,在总管任上,他一边积极买船练兵,另一方面还结合自己的战略思考,制订了取陈十策,获得了杨坚的高度赞赏。
公元588年底,51万隋军兵分8路攻陈,贺若弼兵出广陵、直面建康城的陈军主力。相对于采取突袭战的韩擒虎,贺若弼稳扎稳打、正面直推,沿途治军严明、秋毫无犯,获得了陈朝军民的拥护。
灭陈之后,贺若弼与韩擒虎并列一等功,受到了杨坚的重赏,但这也成了贺若弼人生的分水岭。
贺若弼自视甚高、性格急躁、心胸狭隘,首先因韩擒虎先于自己抓到陈叔宝,与对方闹翻,二人多次在杨坚身前争功;此后,他居功自傲、藐视群臣,并且因未能当上宰相肆无忌惮地发泄对杨坚的不满,逐渐被冷落、免官。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他因批评朝政,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同被诛杀。
第五位:擅长单挑、却被当朝打死的史万岁史万岁名字霸气,人生也曲折离奇。
与上面几位一样,史万岁也出自关中将门之家,其父史静曾任北周沧州刺史。由于这种世家背景,史万岁同样文武双全、才能出众,据称其年轻时英俊威武、精于骑射、性格勇猛、精通兵法,而且还极其善于占卜,宛如偶像、实力派的混合体。
杨坚掌权后,在平定尉迟迥之战中,史万岁“每战先登,勇冠三军”,屡屡在局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扭转战局,战后因功拜为上大将军。
后来,史万岁曾被同僚牵连贬为敦煌戍卒,他时常依仗自己过人的骑射才华深入突厥境内掳掠,让对方极为敬畏。到了公元583年,隋军对突厥发起全面反击战,史万岁主动投靠秦州总管窦荣定;随后在与突厥阿波可汗大军的对峙中,他在阵前与敌方勇士单挑、轻而易举斩获对方头颅,吓得敌军议和而退。
灭陈之后,史万岁跟随杨素平叛。面对复杂的地理条件,他率领孤军转战千里、血战无数,几乎以一己之力剿灭大半叛军。
公元597年,史万岁以行军总管身份平定云南爨翫叛军,他再次行军千余里、摧枯拉朽般击溃对方,前后俘获2万余人,获得了完胜。
公元600年,杨广、杨素出击突厥,大军此行并无多大斩获,但史万岁一部却斩敌数千、凯旋而归。杨素妒忌他的功劳,在杨坚面前进谗言,抹杀其成绩;史万岁在杨坚身前为所部将士争功,却被当庭活活打死,一代名将以最惨烈的方式冤死。
第六位:李世民的岳父、肢解突厥的长孙晟个人认为,长孙晟是隋朝最为传奇的政治人物(没有之一)。
作为关陇集团的成员,长孙晟同样精于骑射、富有谋略,曾经让杨坚赞叹不已。而且,他的射术即使放在以尚武闻名的整个关陇集团也首屈一指,并且凭此才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北周末期,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远嫁突厥,他凭借“一箭双雕”的神技彻底征服了整个突厥贵族圈,被对方奉为偶像,各部首领、贵族无不争相与其结交。(武侠小说中郭靖因箭术扬名蒙古草原,显然是以长孙晟为原型)
凭借这一独特经历,长孙晟对突厥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不仅结交了大批好友,还将突厥境内的山川形势、部众强弱掌握得一清二楚。
隋朝建立后,长孙晟返回长安。当时面对强大的突厥威胁,杨坚一度考虑修筑长城防御。而此时赶回的长孙晟犹如及时雨,他分析双方实力,得出突厥“难以力征”的事实;随后结合自己对敌人的了解,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方针,利用敌人内部的各种矛盾,采取离间分化的方式,彻底肢解削弱对方。
其后隋朝的对北战略完全按照长孙晟提出的思路执行。在十余年间,杨坚一边强化防御,一边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对其势力进行分化瓦解,使得突厥再也无法形成合力、宛如一盘散沙,被隋朝各个击破。
而长孙晟不仅是战略的制定者,更是关键的执行者。他多次深入敌后,凭借一人之力改变局面。公元599年,他将突厥突利可汗(随后被封为启民可汗)连蒙带骗带进长城,以便杨坚将其扶植为“以夷制夷”、进一步分化突厥的支点;
下一年,长孙晟以秦川行军总管的身份,作为杨广的前锋、率领归降的突厥人出征突厥。双方对峙不下之际,长孙晟凭借自己对敌人的了解,派人在泉水里下毒,突厥人畜大片死亡,由此人心惶惶、连夜遁逃,却惨遭长孙晟所部追杀。
凭借长孙晟的高超战略,隋朝以最小的代价肢解、降服了曾经强大无比的突厥。在他去世后不久,由于隋朝的政策失误,突厥势力再起,隋炀帝不得不感叹:“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很多朋友也许没有听说过长孙晟,但一定对他的两位后人无比熟悉:儿子长孙无忌——大唐凌烟阁头号功臣;女婿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顶级帝王之一。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几位尽量精简。)
第七位:饱受隋炀帝信任的来护儿来护儿乃是东汉中郎将来歙之后,并非出自关陇贵族。公元581年,当贺若弼出镇广陵后,来护儿便投奔了隋军,逐步积累战功、升任大都督等职。他还参加了平定陈朝之战,因功进位上开府。
公元590年,来护儿跟随杨素评定江南叛乱,期间依靠自己对南方的了解多次出谋划策,为平乱立下了赫赫战功,由此进位大将军,封襄阳县公。
接下来,他先后参与讨伐盛道延、汪文进叛乱,进位柱国大将军,多次得到隋文帝杨坚的嘉奖。隋炀帝继位后,来护儿被征召入朝,加封荣国公,所受礼遇之隆满朝无人能及。
公元612-614年,杨广三次远征高句丽,来护儿都担纲主力;期间,他还参与平定了杨玄感之乱。公元615年,来护儿随隋炀帝出巡塞北,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三年后,江都之乱爆发,忠于隋炀帝的他死于叛军之手。
第八位:罗士信、秦叔宝的老上级张须陀张须陀可谓隋朝最后的名将。他是北周南阳郡公张思之孙,早年间,曾跟随史万岁讨平爨翫反叛;公元604年,又跟随杨素平定杨谅叛乱。
公元611年起,山东地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军队应对无力、大多落败,只有张须陀所部勇决善战,连续击败王薄、孙宣雅、郝孝德、裴长才、郭方预、左孝友、卢明月等多支叛军,屡屡获得隋炀帝嘉奖。
由于镇压起义战功显赫,张须陀一度被升为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成了隋朝应对山东乱局的头号希望。
张须陀作战勇猛,并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出了秦琼、罗士信这两位一等一的猛将。到了公元616年,在多次击败瓦岗军后,张须陀陷入了李密的伏击,他本人虽然一度力战突围,但最终为了救出部下而死于战场。据称在他死后,所部官兵号哭多日,杨广也悲伤异常、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
第九位:比西汉李陵更有血性的悍将达奚长儒达奚长儒同样是关陇贵族,其祖父达奚俟曾担任西魏定州刺史,父亲达奚庆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达奚长儒几乎亲历了西魏(北周)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战事,从宇文泰到宇文邕,都能看到他活跃在战场、建功立业的记载。
杨坚掌权后,益州总管王谦、上柱国杨永安发动叛乱,达奚长儒奉命讨伐,并且诛杀了王谦的两个儿子。隋朝建立后,达奚长儒奋战在对抗突厥的第一线,他曾于公元582年率领2000隋军陷入十万突厥的重围。
面对悬殊局面,达奚长儒慷慨激昂、毫无惧色,且战且走、与对方鏖战三天;最终兵器耗尽,他带领将士与敌人肉搏,甚至手上的肉被打掉、骨头露了出来,仍旧毫不退缩。最终敌方毫无办法、解围而去,而此时的达奚长儒身受五处创伤,麾下将士十不存一。(这一情形与当初西汉名将李陵的遭遇何其相似,但达奚长儒显然更为血性)
经过这次血战,突厥人的士气严重受挫,放弃了对秦州、陇右一带的掠夺。杨坚亲自下诏表彰达奚长儒,提升其为上柱国。
“长儒以步卒二千,抗十万之众,师歼矢尽,勇气弥厉,壮矣哉!”在后世看来,达奚长儒几乎成了那个铁血王朝军人群体的符号。
第十位:大器晚成的刘方刘方为匈奴后裔,其家族长期为北魏、北周服务,史书称其“性刚决,有胆气”。
公元580年,他跟随名将韦孝宽平定尉迟迥之乱,因功赐爵河阴县侯;
公元583年,他跟随卫王杨爽出征突厥,在白道大破沙钵略可汗,进位大将军;
一直到隋朝后半段,刘方才真正扬名立万。公元602年,交趾俚人首领李佛子叛乱。在杨素的推荐下,刘方被任命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军平叛。他治军严明却又爱兵如子,具备杨素的优点、却无其缺点,因此军队战斗力极为强悍。最终他恩威并施,成功逼迫李佛子投降,顺利平定叛乱。
公元605年,刘方担任驩州道行军总管、进攻林邑国(今越南南部)。面对敌人的巨象阵,刘方首先挖设陷阱、其后诈败而退,随后趁对方阵脚大乱之际用弩阵击溃敌军。随后隋军连战连捷,顺利攻入对方国都,刻石纪功后凯旋而归。
但在回师的途中,刘方因恶劣的其后染病身亡,林邑王重占国土,此次远征纯粹成了杨广的立威之战。
当然了,隋朝的名将远不止上述十位,诸如周法尚、宇文述、卫文昇、屈突通、周罗睺等等,无一不是一时良将。(严格来说,李渊父子也是隋将)
结合这些军事人才的经历、特点,我们就能感受到隋朝那个时代的尚武、奋进与积极向上。隋朝的强大,不仅仅彰显了关陇贵族的彪悍,同样是一个时代整体气质的体现;这一王朝的显赫武功,实际上为唐朝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其贡献不应被遗忘、抹杀。
曹操无法一统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曹操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其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所代表的阶级和立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如此,他才无法彻底统一。
时间发展到东汉末年,此时国家机器的三根统治支柱分别是外戚、宦官和士族。外戚和宦官在十常侍之乱中已经同归于尽,而士族似乎应该踏上历史舞台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由董卓和黄巾军所导致的各地军阀并起阻拦了士族登顶政治舞台的步伐,从而导致整个三国时代,都变成了一个由军阀说话的时代。这其中最强大的军阀,自然就是代表中央的曹丞相。看起来他似乎也是最有实力统一的。
但是和士族没半毛钱关系的曹操是不可能站在士族那一边的,他的政治立场,用易中天教授的话说,就是走的“法家寒族”路线,而这个是根本与封建王朝统治背道而驰的。
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的都是儒家;而发展到汉末魏晋,则应该是士族坐天下。曹操这样做,根本地与这种趋势背道而驰。虽然他觉得自己的手腕硬,刀子尖,却还是掰不过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那就是士族。
因此,曹操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足够强大的中原士族的支持,反倒是经常有士族站出来和他唱反调。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迅速向士族作出妥协,却被司马家族摘了桃子。曹操的统一大业,也就这样被司马懿和他的子孙窃取了胜利果实。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哦!
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会爆发安史之乱?
一、李隆基登基前奏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李显称帝,他就是李隆基的伯伯。从当时情况来看,李隆基想接替伯伯的皇位有点不可能。因为伯伯李显有儿子和女儿。
然而,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儿,引起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就为李隆基称帝提供了可能。首先发生的这件事是:李显复位称帝5年后就被人毒死了,谁毒死了李显?原来是他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李裹。
韦皇后
为何要毒死李显?原来韦后和女儿李裹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但是让娘俩没想到的是,大臣们明确反对。有鉴于此,娘俩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李显的第四子,年仅16岁的李重茂为皇帝。改年号为“唐隆”,由韦皇后临朝称制。
▲唐朝第一美人李裹
说实话,李重茂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当时朝廷很快形成了两大派。韦后、女儿李裹和上官婉儿组成的后党,太平公主和朝臣等人组成的权党。
左思右想,李隆基决定效仿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那样阴养死士。还别说,李隆基真有这方面的基础,原来他曾经是宫中羽林军的头目,现在他要把他们召集起来。
▲青年李隆基
经过统计,羽林军竟有万骑,这比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多三倍。这相当于李隆基暗养了上万的杀手。
等条件成熟时,李隆基率领万骑羽林军突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唐隆政变”。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手执钢刀第一个冲进了后宫,迎面碰上探视情况的韦后,上去一刀砍了韦后。
反身来到堂妹李裹闺房,发现李裹正在对镜贴花黄,李隆基没等李裹回过神来就让她做了无头鬼。
李隆基刚走到门口,突然发现床下布幔抖动不已,他知道有人藏在里面,然后转身回来低头一看,原来是上官婉儿藏在里面,李隆基一不做二不休,把上官婉儿强拉硬拽了出来,李隆基用满是豁口的大刀砍了上官婉儿。
李隆基用一口刀砍了三位漂亮女人——风骚的韦皇后、唐朝第一美人李裹和妩媚风情的上官婉儿。讲真这是大唐三位漂亮并且有野心的女人。没有这三位女人乱唐,李隆基真没机会当皇帝。
当时父“唐隆政变”发生在小皇帝李重茂称帝一个月后,李重茂一看这架势,李隆基手握兵权。我这个皇帝肯定做不稳,他很识相,于是把皇位禅让给了叔叔李旦。
据说背后是太平公主逼迫李重茂这样做的。太平公主有他的小九九,他明白哥哥李旦也是个无能之辈。李旦掌权,就相当于她太平公主掌权。
李旦称帝后,册封李隆基为皇太子。看到了吗?李隆基不杀三个女人还轮不到他当皇帝的接班人,这一年李隆基25岁。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政治势力日益增长,随后成为他姑姑太平公主干预朝政的主要障碍。
▲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
这时太平公主为了专权,散布谣言说李隆基没有当太子的资格,说他不是嫡长子,虽然李旦声称李隆基当之无愧为接班人,但太平公主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李隆基的皇太子身份岌岌可危。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抢先发动“先天政变”,拘捕了太平公主。
当时父亲李旦苦苦哀求放过她的姑姑,李隆基断然拒绝,当天赐死太平公主。这一年李隆基28岁。父亲李旦同样识相让出了皇位,李旦成了太上皇,李隆基称帝——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二.初期英明,年老昏庸
唐玄宗和杨贵妃
提起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个深爱杨贵妃却不能给她保护,眼睁睁看着爱妃被逼死在马嵬坡的那个人。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为李隆基戴上绿帽子的安禄山。
假如晚年的李隆基听从朝臣的建议,提前下手杀死安禄山,我估计杨贵妃也不会在“安史之乱”过程中被逼死。
换言之,李隆基晚年的优柔寡断,间接造成了杨贵妃之死。可是年轻的李隆基可不是这样的人。当初他是一个勇猛、刚强、果断的临淄王,一个人的变化为何如此巨大?
在传统历史叙事结构中,安史之乱往往被认为是唐王朝内部人事因素惹出来的祸。但不管在位的皇帝是谁?或者皇帝周围的人又换成了谁,都只是在改变爆发时间而非爆发结果。相反,唐朝的历史传统与应对策略都足以说明,安史之乱是逃避不了的结局。
历史上,很多人将安史之乱归结于唐玄宗的昏庸、杨贵妃的过度受宠和杨国忠的胡乱弄政。但这些因素都不过是次要性质的,对于事情本身的趋势发展是没有太多干扰。这些因素的变量,仅仅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并直接影响那些经历安史之乱的整个经过。
以安禄山为代表的北方番将,尤其是来自昭武九姓的中亚粟特集团,从南北朝开始就在中原军队中占有很大比重。到了唐朝建立,许多粟特人在经商之余,还在内地的军政中担任军官。只不过在安史之乱前的很长时间里,他们所占比例还算有限。混迹在数量可能更多的突厥人与鲜卑后当中,不显山不露水。
三、军事架构的改变,成就安史之乱的必然
到了唐玄宗的时代,由于唐军从北周-隋朝时遗留的军事资源被消耗殆尽,非常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来加强作战水平。尤其是经历了武则天时期的重大混乱后,过去的府兵体制被完全摧毁。唐朝也借用自己源自北朝鲜卑的经验,开始进一步倚重外族战力。这个传统在武则天之前就已经十分流行,到唐玄宗时代则有点井喷式发展。
最明显的部分,就是安禄山、史思明以及麾下的众多叛军的来源。不是中亚的粟特后裔,就是来自草原各地的突厥系归化人。甚至还有新蹿起的契丹和奚人。哪怕是族谱来自内地的军官,长期身处这样的军队环境,本身也就属于其的一份子。这些人就是唐朝倚重的战力来源,并因为中亚世界的形式变化而被迫在东方寻找新的家园。所以,安禄山的叛乱本身,就是中亚的昭武九姓尝试在东亚地区建国的一次爆炸性尝试。但唐朝的固有统治模式,给了他们以很大的操作空间。粟特人从北朝时期开始 就在唐王朝大量担任军职,为此,安史之乱在唐玄宗时期发生就有很大必然性。
三国时期战斗力排名前十的武将是哪些?
三国是一个猛将如云的时代,各大阵营的猛将在这里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以求得生前身后名。
那么,三国战斗力排名前十的武将有哪些呢?正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是关于三国名将排名的一句打油诗,其实这句诗的后面还有几句,即: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这首打油诗对三国二十四名将的排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我认为,三国十大名将战斗力的排名是,一吕二关三张,四赵五马六许褚,七黄八孙两夏侯。下面我将根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第一,吕布。他是三国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手持方天画戟,胯下一匹赤兔马,那真是威风凛凛,天下无敌。
吕布在演义第一次出场,是在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当时荆州刺史丁原,对董卓的暴政极为不满。董卓就想斩杀丁原,不过被他的谋士李儒出手制止了。原来,李儒看到了丁原背有一男子,生得器宇轩昂,怒目圆睁。此人,便是吕布。
之后,吕布在虎牢关前,斩杀河内名将方悦和上党太守张扬部下穆顺,砍伤武安国,击败公孙瓒。最后,以一敌张、关、刘三人,尚且能全身而退。
第二,关羽。他曾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一战名扬天下。之后,又在白马秒杀颜良,帮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在延津三个回合斩杀文丑。这颜良和文丑,那都是袁绍的上将,勇冠三军,可是他们在关羽面前,却是如此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关羽有多厉害了。再然后,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在曹操的管辖范围内,如入无人之境。
关羽还是“五虎上将”之首,他当上前将军后,悍然发动“襄樊之战”,那真是不可一世:大败曹仁,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
第三,张飞他是三国一员猛将,面对吕布这个三国第一武将,也是毫不畏惧,两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吕布有的时候,竟会畏惧张飞的勇猛,不敢恋战,夺路而逃。
张飞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曾在长坂桥上,仅凭一声巨吼,就吓退曹操百万大军,还当场吓死了曹操部将夏侯杰。程昱、郭嘉等人,更是认为张飞是“万人敌”。不过张飞之勇,要在关羽之下。《三国志》作者陈寿曾说道: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第四,赵云。他在演义中一出场,就表现不俗,跟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又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杀死了曹操五六十员战将,名震一时。不过这都是曹操不忍杀他之故,否则赵云早就万箭穿心了。
第五,马超。他被誉为西凉第一勇士,曾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狼狈出逃。之后又和许褚大战几百回合,略占上风。此外,马超还曾和张飞大战三天三夜,毫不逊色。马超的战斗力,是极为罕见的。
第六,许褚。他是曹操的贴身侍卫,多次救过他的性命。马超对许褚也是十分畏惧,曾因为他的存在,放弃了刺杀曹操的计划。不过,许褚并不是马超的对手。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许褚即使在“裸衣”状态下,用尽全身力气,还是战胜不了马超。反而是曹操,害怕许褚有个三长两短,派人前去接应他。
第七,黄忠。他被誉为三国第一神箭手,素有“老当益壮”之美誉。他曾和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不过那时黄忠已经很老了,如果年轻的话,或许能排得上三国第一武将。
第八,孙策。他有江东小霸王之称,胆识过人,曾和甘宁大战五百回合,占据上风。但是孙策并没有以勇猛著称于世,他更善于指挥将领,坐镇后方。
第九,夏侯惇。他是曹操的族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曾追击关羽,双方大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
第十,夏侯渊。夏侯渊也厉害,称得上是三国一流名将,不过他打不赢黄忠,在定军山被黄忠一刀秒杀。
那么,大家心目中的前十位名将是谁呢?
为什么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
杨家将不是主帅,只是大将,在北宋的历史上,宋辽夏相对而立,终因燕云十六州丧失和朝政的腐败,北宋逐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到1125年辽被金干掉,宋辽对峙局面长达165年。有原来的南北对峙,演变成后来的宋辽夏三足鼎立,最后引金止渴于1127年自取灭亡。
战乱期间大家耳熟能详的便是北宋杨家将和南宋岳飞。
辽军屡屡进犯北宋重镇。虽然屡攻屡败,但是势头不减。公元982年9月,辽景宗去世,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有萧太后临朝称制。边将贺怀浦父子进言,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正是攻取燕、蓟的好机会,宋太宗信以为然,决定再度骑兵。公元986年,宋军兵分三路向北进发。
西路以潘美、杨业为正副将领,出雁门关,攻取云、朔、应等山后各州;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将,由定州出飞狐,直取蔚州;东路以曹彬、米信率领主力军出雄州,目标为幽州。然后三军会师,再齐力攻打幽州。
而此时,辽军已迅速集结,正寻机干掉西路军。在这种形势下,副将杨业主张暂避敌锋,以偏师出寰州以东,配合云、朔守将,安全撤离两州军民。这个正确的决定却遭到
监军王王侁、刘文裕的反对,坚持要求杨业率军正面迎敌,还职责杨业畏敌怯战、心怀不轨。作为主帅的潘美竟然也默认这种错误的主张。杨业无奈,只得出战,临行前与主将潘美等人约定陈家谷布阵迎接。杨业出战便遭到辽军耶律斜轸的重兵伏击,且战且退,等转战到陈家谷时,满以为会来个出奇制胜的攻击。谁知道,怕死的潘美、王侁等人早已退逃。很显然,这些人是在利用杨业牵制辽军,腾出时间来自己逃遁。这既表现出军事败退路上的缺陷,也反映出帅军将领的人员安排的重要性。如此猛将,千年难寻,损失巨大,更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
结果很明显,悲愤的杨业率领部下与众多的辽军拼死力战,全军覆灭。杨业被擒,绝食而死,杨家将的第一代就这样无声无息的陨落了。杨业素以骁勇著称,号称“杨无敌”。
他的死亡给宋军造成极大的影响,此次惨败后,宋太宗再也不谈收复燕云之事,遇到这样的皇帝也是名将们的悲哀。领兵打仗,将帅的任用决定胜负,而相信优秀将领的临战判断更是成败的关键。
以上就是杨家三战将剧情电视猫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