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美剧千古掘密剧情介绍

周总理后来直接拒绝了郭沫若挖长陵的建议,可郭沫若想要无限接近历史的疯狂念头却挥之不去,于是他疯狂地撰写各种关于挖掘帝王陵墓建议的报告,很多人也加入了申请挖掘帝王陵墓的大军。郭沫若最开始想要挖掘的是秦始皇的陵墓和武则天的陵墓。...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美剧千古掘密剧情介绍,以及和美剧千古掘密剧情介绍相关的内容!

美剧千古掘密剧情介绍,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郭沫若是想拿定陵练手,他真正的目的是长陵,只不过因为一点意外,才导致定陵躺枪了,而随着定陵挖掘带来的惨痛后果,周总理后来直接拒绝了郭沫若挖长陵的建议,所以只有定陵被郭沫若挖掘了。

那郭沫若为什么要挖长陵呢?因为郭沫若认为长陵里面有《永乐大典》,而郭沫若研究的一项内容就是古文字和古文学,随着他的研究到达瓶颈,他就把主意瞄准了躺在地下的封建帝王们。

那一个文人怎么会有这种疯狂的念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一下,这位号称“才子加流氓”的郭沫若与帝王陵墓的那点事。

郭沫若是一个著名的文人,翻开他的资料,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后面跟着一大堆介绍。可以说,郭沫若的文学造诣非常高,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但郭沫若的感情生活却更加丰富,这也是很多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的原因,甚至鲁迅先生都曾评价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而郭沫若目前之所以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曾力推挖掘帝王陵墓,并在成功挖掘定陵之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话放在郭沫若身上非常恰当,作为文人,喜欢历史本无可厚非,但是郭沫若的喜欢却跟别人不一样。

别的历史研究者,都是从现存的资料中,发掘历史背后的真相,但郭沫若却想要另辟蹊径,他要更直观地审视历史,拿到第一手准确资料。

那怎么才能直观地审视历史呢?如果真有穿越的方法,我相信郭沫若一定会第一个去尝试,因为那是最直观地看历史的方法,但很明显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没有研究出穿越的方法。

可郭沫若想要无限接近历史的疯狂念头却挥之不去,这种念头在他中晚年时更是无比强烈,于是他疯狂地撰写各种关于挖掘帝王陵墓建议的报告。

由于当时郭沫若在文学界、历史界的影响非常大,属于权威性的人物,所以在他的力推下,很多人也加入了申请挖掘帝王陵墓的大军。

郭沫若最开始想要挖掘的是秦始皇的陵墓和武则天的陵墓,因为在郭沫若看来,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武则天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他俩的影响非常大,身上隐藏的秘密与疑团也非常多,如果把秦始皇和武则天的陵墓挖掘了,一定能有新的发现。

特别是武则天的乾陵,一直有传言乾陵中藏有《兰亭集序》的真迹,这可让好奇心极重的郭沫若痒痒得不行,但是他的这个疯狂想法一直没有获得批准。

于是郭沫若又把目光放在了朱棣的长陵上,正如我们文章开头所说,郭沫若认为长陵中藏有《永乐大典》正本,于是他就不断号召当时的文人、历史学者撰写报告。

在这些报告中,不断阐述挖掘长陵的好处,并且不断鼓吹说,挖掘后不但可以让很多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还能还原诸多历史细节等等,反正就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鉴于当时很多历史文化名人联名要求挖掘长陵,加上之前没有挖掘帝王陵墓的先例,也就不知道挖掘帝王陵墓带来的损失,所以政府就批准了这一行为。

郭沫若在得到批复之后,立即组织成立了一个饱受后人争议的“长陵发掘委员会”,自此挖掘长陵的工作就正式提上日程,但我们知道后来挖的是定陵,为什么没挖长陵呢?

因为,当这些人在挖掘长陵过程中,耗费了足足一个星期,也没找到长陵地宫的位置,连“门”都找不到,还谈什么挖掘?

可是上级已经批准了,如果就这么放弃,似乎又非常可惜,于是郭沫若就和大量专家在一起商讨对策,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长陵修建的非常庞大,肯定不好挖,众人又没有挖掘帝王陵墓的经验。

因此,应该先找一个小一点的陵墓练练手,于是众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万历皇帝的定陵呢?

因为,众人一致认为,万历皇帝当了48年皇帝,在万历皇帝身上肯定有很多秘密,因此从他的陵墓中应该能找到很多历史资料,话说万历皇帝也够倒霉的,他绝想不到自己的坟被挖了竟然是这么个理由。

不过说是练手,其实定陵也没那么好挖,从1956年5月开始挖掘定陵,足足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挖掘人员才找到地宫入口。

找到地宫入口后,其他工作相对就要简单很多,很快众人就把定陵的地宫打开了,进入地宫后,果然不负众望,里面有着大量的奇珍异宝。

可就在众人还没来得及高兴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大量色彩鲜艳的丝织品、字画、古籍瞬间变黑,很快就在众人的注视下灰飞烟灭了。

原来,由于地宫的打开,大量空气进入地宫,破坏了几百年来地宫内的独特环境,导致丝织品、字画、古籍等被快速氧化,彻底损毁。

可以说,这里面的原因,既是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更是负责挖掘人员的经验缺失导致的,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起人为制造的悲剧。

定陵的挖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那段历史,但惨痛的损失并不足以弥补考古发现,人们也终于意识到,挖掘帝王陵墓所带来的问题。

于是,又有很多人撰写报告,要求停止挖掘长陵,以及一切帝王陵墓,由于这次挖掘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所以郭沫若也不吱声了。

大家原以为,郭沫若是在反思自己,可谁也没想到,郭沫若对长陵依旧耿耿于怀,等到这件事情彻底平息后,郭沫若又开始打起了长陵的主意,由此可见郭沫若是非常执着的。

那是1965年,距挖掘定陵已经过去了近10年,郭沫若又撰写报告申请挖掘长陵,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支持他了,周总理甚至毫不留情面的对郭沫若说:“十年之内不准开挖帝王墓,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

至此,郭沫若对挖掘帝王陵墓近乎疯狂地执着念头,才被彻底阻止住,自此我国再也没有主动挖掘任何帝王陵墓,定陵也就成了我国唯一一座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

今天,明十三陵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当我们到达那里后,可以进入被挖掘后的定陵地宫之中,虽然我们感叹定陵地宫的宏伟壮丽,但定陵挖掘的背后实在有着太大的损失。

所以,政府决定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是非常正确的,希望在挖掘条件成熟之前,不要再出现像郭沫若这样疯狂执着的人。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喜欢挖掘帝王陵墓的郭沫若?欢迎留言讨论!

去两个苏州园林?

如果去苏州园林,求推荐两个的话,那么我推荐拙政园和狮子林。

苏州有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而拙政园又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苏州园林之首。拙政园旺季门票90元,淡季门票70元。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中的水无处不在,亭台楼阁依水而建,错落有致。漫步在园林中,欣赏江南园林美景,感受园林的曲径通幽,心旷神怡。如果跟着导游一起,听过讲解之后,对园林的历史文化会会有更深的了解。拙政园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个季节都美如画。春天的拙政园不但花木为胜,有本来就生长在园中的林木,还有精心布置的春季花圃:杜鹃花、鸢尾花、紫藤花……五颜六色,姹紫嫣红。

春天的拙政园还有绣球花,在古建筑衬托下越发显出它的美和洁白,异常耀眼。冬天的拙政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雪》中曾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南很少下雪,下大雪更是少见。去年年初苏州下了一场大雪,喜欢雪的我、喜欢园林的我,第一想法就是想看看雪中拙政园的景象。当时的拙政园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人们不尽感叹大雪让拙政园更美!真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每次去拙政园的感受总是不同,每次想去园林的时候,我都会首选拙政园。人间最美四月天,而我要说:苏州最美拙政园。从拙政园出来,步行五分钟就到了狮子林。狮子林的门票40元。狮子林始建于元代,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国之美誉。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见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乾隆皇帝对狮子林都如此钟爱,你是否也对狮子林情有独钟呢?漫步在拙政园和狮子林完全是不同的感受,不同朝代建筑的园林,让我们对苏州园林如醉如痴,累了坐在元代的凉亭中,感受这天堂的美景。

人进去以后能在墓穴里活多久?

2004年,捷克一个苦行僧为了探究活人殉葬究竟能生存多久,竟然以身犯险,让助手将自己关进棺椁,埋进数米深的墓穴里,并与助手约定10天后再将他挖出来。10天期限一到,助手挖开墓穴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位苦行僧叫旦涅克.扎赫拉德卡,因为捷克这个国家百分之八十是不信教的,扎赫拉德卡为了向世人展示宗教信仰的神圣,也为了探究活人埋在地底下究竟能生存多久,便决定以身犯险,将自己活埋。

在扎赫拉德卡之前,也有人用同样的条件,做了同样的实验,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活人被埋在地下,不吃不喝,最多能活4天。

而扎赫拉德卡这次要挑战的时间是10天,所有人都觉得这种挑战实在是太冒险了,不仅不人道而且根本不可能成功,毕竟吉尼斯记录也才4天而已。

扎赫拉德卡却偏偏不信邪,他让助手帮自己放进一口事先准备好的木质棺材里,再将棺材埋进一个三四米深的墓穴里。

扎赫拉德卡在棺材里与外界的联系,只有一条通风管道。由于是活埋,人体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会使得棺材的温度升高,所以他的助手帮他在棺材上开了一个小孔。

10天后,助手依照约定挖开了墓穴,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令人意外的是,扎赫拉德卡竟然还活着,只是人消瘦了一大圈,嘴唇全是干裂,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对助手说:“快给我点水喝!”

扎赫拉德卡说,在10天的“活埋生涯”中,最痛苦的就是太渴了,渴得他几次都想咬自己的舌头,但是通过这次挑战,他也在黑暗之中重新认识到了生命之美。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就以为,古代的活人陪葬,也能活4-10天?

真实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无论是扎赫拉德卡的10天挑战还是在他之前的4天吉尼斯记录,他们都不是完全封闭的状态。棺材上有一个小孔,而且棺材与外界还有一条通风管道,至少说明是有氧气进入墓穴里的,而且墓穴里只有一个人,没有其他人与他抢空气。

其次,苦行僧的体质和耐力毕竟还是和普通人不一样。作为苦行僧,他们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受严寒酷暑等,来锻炼自己的忍耐力。

第三,活埋的墓穴条件也与古人不同。扎赫拉德卡的墓穴是比较松软的土壤,空气多少还是能够进入到墓穴里的。

而古代能让活人陪葬的,身份都不一般,墓穴都不可能只是盖上一层土那么简单,会建得跟个房子一样,密封性非常好,深度也绝对要比挑战者的临时墓穴深很多。埋葬之后,墓穴就直接从外面封住了,里面留有的空气是有限的。

2012年,斯里兰卡就有一位名叫贾纳卡.巴斯纳亚克的24岁男子,让他的家人将自己活埋在一个深3米的地沟里,棺材上面用木头和土壤完全密封,没有任何通气的环境,结果在被埋6个半小时后就不幸身亡了。

如此说来,古代的活人殉葬,密封条件做得那么到位的情况下,是不是最多也就只能活几个小时呢?

这就要从我国活人殉葬制度的发展说起了。

活人殉葬制度在有国家出现之前就有了,一共经历四个阶段

1、殷商时代人殉最为残酷

活人殉葬制度在我国具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但根据1959年考古挖掘的大汶口遗址,是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在发现的墓葬中,就已经有人殉的痕迹。

说明,我国的活人殉葬制度早在史前文明出现以前就有了,在出现了国家之后,也就是夏商时,活人殉葬就开始盛行,直到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活人殉葬的制度依然存在。

在不同朝代,活人殉葬的残酷程度不一样,但殷商时期的活人殉葬是最残酷的。

殷商君王死后,会把他们生前所享受的一切带到地下,包括他们的仆人和妻妾。他们认为,在他们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也需要有人侍奉。

因为当时是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奴隶,把他们当成“牲畜”一样,在殉葬之前,会把他们和牛羊一起,用各种方法虐杀,最常见的就是砍头和焚烧,此外还有剁碎、血祭和活埋等,总之非常残忍。

当然,对于他们的妻妾,一般不会用这么残忍的手段,还是会让她们以完整的身躯殉葬。

在我国已经发掘的古墓中发现,殷墟侯家庄(发现甲骨文的地方)商王的大墓中就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zǐ】)墓有16人殉葬。考古学家对这些骸骨的骨骼进行鉴定,发现全都是年轻的女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虽然进一步发展,但殉葬制度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变成一种常见的风俗,不仅仅是一国之君,连稍微有点身份的贵族,在死后也会用活人陪葬。

《史记》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秦穆公死后,“从死者177人”,其中有三人还是他的良臣。

2、儒家时代强烈反对人殉

殉葬制度虽然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后,又开始反弹,但当时儒家是强烈反对的。

《礼记.檀弓》记载,齐国大夫陈子车死在卫国,他的妻子和管家就商量说要人殉,并且还拟好了人殉的名单。子车的弟弟子亢回来奔丧,他的嫂子对他说:“你大哥是因病去世的,我们担心他到了地下没人服侍,打算派几个人殉葬。”

子亢是孔子的学生,认为殉葬不合礼制,就说:“我哥虽然是得病需要人服侍,但要说服侍得好,谁能比得上他自己的妻子和管家呢?我是不主张人殉的,如果真的要,我认为二位更为合适。”

两人听到这话后大惊失色,再也不提人殉的事了。

到了秦朝,虽然秦始皇是以法治天下,但他也欣赏儒家思想,死后以兵马俑来陪葬。

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他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暴虐招致民怨是深有体会,因而废除了这种惨无人道的人殉方式。

除了刘邦以外,汉朝的帝王们基本都不主张活人殉葬,很多皇帝也都明令禁止人殉的制度。比如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儒生董仲舒上书“去奴婢,除专杀之威”,建议汉武帝废除人殉制度。

这一建议也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并且影响了之后皇帝们的行为。汉宣帝时期,缪王刘王(汉景帝刘启的曾孙)死的时候,就强迫侍女殉葬。大鸿胪禹便将此事上奏给汉宣帝:“(元)病中遣令,令能做乐的奴婢从死,迫胁自杀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

汉宣帝确认属实后,废除了刘元封国的称号。

3、辽朝以后人殉死灰复燃,明朝最为疯狂

可以说,杀生殉葬在两汉基本上都是被禁止的,甚至一度就要消失殆尽了。

然而,到了五代十国,少数民族大量涌进中原,使得中原文化开始倒退,他们当中的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便又恢复了人殉的制度。

而将这一方式制度化的是辽国,辽国不仅恢复了人殉制度,在方式上也有所改变,在“杀殉”的基础上增加了“活殉”。

也就是先前的人殉,殉葬者在进入墓穴时已经被杀死了。而到了辽国,他们会直接抓走大量的百姓,将他们赶到墓穴之后封死大门,让他们活活饿死憋死,是所有人殉方式中最为残忍的。

史书记载,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殡当天,朝廷将陵墓附近放了一头活狮子,由于附近的百姓都没见过狮子,觉得十分好奇,便纷纷前去观看。

当他们走近陵墓时,守陵的官兵二话不说就将这些百姓推进陵墓,然后将墓门封死。这些观狮的百姓就这样成了耶律阿保机的殉葬者,总共有100多人。

但要论残忍程度,耶律阿保机还是比不上元朝的成吉思汗,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记载,成吉思汗死的时候,陪葬人员超过了2万名。

到了明朝,中华大地的统治者虽然又换成汉人,却比之前的任何朝代都要疯狂。《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死的时候,要求后宫嫔妃一律殉葬,总共46人,给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则有30人。

在明朝,殉葬的女人被称为“朝天女”,殉葬女子的家庭被称为“朝天女户”,朝廷会对“朝天女户”一定的奖励,“朝天女户”的家属不仅可以加官进爵,官职还能世袭。这一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废除。

但是到了清朝,殉葬制度又卷土重来,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死的时候,都有后妃殉葬,但相对于明朝或者前朝来讲,清朝的殉葬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只是一些没有子嗣的妃子。

清朝的人殉制度一直到康熙十二年,康熙才下令废除。

不过在中国的活人殉葬制度中,大部分都是“杀殉”,“活殉”相对比较少。“杀殉”就是殉葬者在殉葬之前,就以各种手段比如赐毒酒、白绫、灌水银等先杀死。

这是因为活殉非常的残忍,被活殉的人们通常都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被迫殉葬,他们在死前的挣扎会打扰墓主的安息。甚至,因为殉葬者强烈的求生意志,会使得陵寝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为了活下去,强者会杀掉弱者,用他们的血肉补充能量和水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殉葬古墓被挖掘后,墓中的骸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痕的原因。

那么活人进入墓穴中,究竟能活得多久呢?活人进入墓穴的存活时间,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的女儿因为对父亲有怨气自杀。

阖闾非常悲痛,除了给女儿大造坟墓,放了许多金鼎、银樽、珠宝等作为随葬品外,为了给女儿撑排面,竟然在送葬那一天,还用一只鹤引百姓观看,到了墓地后,将观看的百姓全部赶进地宫,关上墓门。这些观鹤的百姓,就这样成了阖闾女儿的殉葬者。

一开始,人们还能听到从墓穴中传来哭天抢地的哀嚎声,三四个时辰后,哀嚎声就慢慢变得越来越小,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了。

这和科学家用现代科学进行的推测基本上是一致的。

科学家认为,一个人一天的吸氧量大概是550升,古代的陵墓大概是150到300平方米左右。以一个300平米的陵墓来举例,300平米的空间大约含有30万升的氧气,理论上来讲,足够100人吸吸5.4天。

但是通常来讲,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一点氧气后才死掉,长期在缺氧的情况下生存就会窒息而死,因此大多殉葬者最多只能坚持3天左右,很多可能在第一天第二天就死了,真正活到4天以上的非常少。

而那些能活3天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的,基本上是靠着一些非常极端的方式存活着,比如吸食同伴的身肉。

因此,古人的活人殉葬,他们在进入墓穴后,能活多久,取决于陵寝的大小,以及殉葬的人数。空间越小,殉葬的人数越多,活的时间越短,相反越长。

但是根据一般的常识,一个人不吃饭只喝水可以活10天-15天左右,不进食不喝水3-7天左右,而在一个没有食物没有水还缺氧的环境下,人能存活的时间就会更短了。

只不过,对于这些活殉者来讲,活得时间越长越痛苦。

想想看,在明知自己必死无疑的情况下,却因为生理本能,需要蚕食同伴的血肉,没有尊严地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该是多么的绝望啊。

相比较来讲,“杀殉”对于殉葬者来讲,就要痛快多了。

但无论是“杀殉”还是“活殉”的人殉,都是极其不人道的。

虽然中国在康熙朝时就下令废除殉葬制度,但国人的封建思想仍然十分顽固,加上政府本身也鼓励“夫死而妻以身殉”,称这种行为为“殉夫”“殉节”,“殉夫”的女人则被称为“烈妇”,政府会给这些人立牌坊,民国时期就还有很多所谓的大家族逼女子殉节。

幸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百姓的思想得到转变之后,中国历史5000多年的人殉制度终于彻底走向灭亡了。

真实的杨广应该是什么样的?

纪录片《大隋王朝》的主题曲对这位饱受非议的君王做了最好的诠释: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只道是并吞八荒,

功盖万古;

横槊赋诗,

笑傲前尘。

却不料,

南征北战竭民力,

予雄予智失民心。

眼看着,

如画的江山都丧尽,

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

只落得,

一代英雄归黄土,

几行烟柳掩孤坟。

这才是,

运河悠悠连今古,

载舟覆舟俱凡人。

我们所认识的隋炀帝,都是从电视剧或是小说、评书 《隋唐演义》里面的隋炀帝,这里面一般是这样介绍他的 :隋炀帝, 姓杨,名广。陕西华阴人。隋文帝之次子。其父杨坚,为北周静帝之外祖父,弑君篡位,即隋文帝也。杨广唆父贬兄,夺得太子位,后欲早登基,弑父杀兄。即位后,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长城,建离宫。荒淫无度,为欣赏琼花,开运河,造龙船,载美女,游扬州,乐而忘返,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被宇文化及所弑。因之,引起群豪蜂起,各据一方,大者称帝,小者为王,天下大乱,黎民遭受涂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里面塑造的隋炀帝形象是昏庸、淫荡、爱好女色、治国无能、任用奸臣的隋炀帝,甚至有书中对他做了如下评价:

评曰

弑父篡国 性凶心拙 荒淫无道 丧失山河

至死不悟 崇尚干戈 暴君如此 阿弥陀佛

偈曰

虎狼蛇蝎凶又毒 畜鬼地狱堕三途

为赏琼花运河辟 因饱思欲泰山欺

男女裸体逞游戏 百姓含羞作马牛

独夫无知失天下 古今唾弃传万秋

这真的是杨广吗?一生在位就只是淫乐?就只是荒唐?

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杨广,他应该是像秦皇汉武一样有为的君主,只不过是他太心急,太想看到成绩,加上自己原本就有的好大喜功的缺点,所以急功近利,不顾人民死活,不断征发劳动力,最终酿成惨剧。

首先我们说说让隋朝走向灭亡最重要的一件事-----开凿京杭大运河

唐代诗人皮日休诗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并非是为自己南游,目的有三:

1.漕运带动军事动员能力和物流能力

2.减少物流成本,提高运输量

3.利用南方军备为征伐高句丽做准备

现在我们仅仅知道大运河是605年开凿沟通的。隋政府投入了包括妇女在内、人数达100多万的劳力。难以置信的是,整个工程在短短的5个月里就完成了。

再说说另一件事-------三次征伐高句丽

首先为什么打高句丽:高句丽的位置很重要。 东北是东亚地区第二大平原,仅次于华北平原,而且还有山脉阻隔,是帝王基业。它就跟关中平原一样,自己可以固守,又可以打出去。不像蒙古高原干旱缺水,东北水利充沛可以发展农业,有农业就可以发展手工业,而且隋唐时期气温高,东北比明代可以容纳更多人口。所以在东北能扎下根的政权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隐患之一。 唐玄宗时期,渤海国就能跨海攻打山东半岛,还烧了登州城,这就是东北巨大潜力的体现。后来的契丹、女真、满清也不例外,都是以东北为根据地的。 所以隋炀帝打高句丽是很正确的,如果不灭掉它,等高句丽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向西进入大兴安岭一代接触游牧民族获得马匹,变成农耕-游牧二元帝国,足以吞并中原。连唐太宗说都,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

虽然隋炀帝失败了,但他做的事情是很正确的,后世号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基本延续了他的政策。隋炀帝打高句丽,唐太宗也打高句丽。隋炀帝开大运河,唐太宗也开大运河。只不过唐太宗节奏把握得好,这些事情做成了,于是他就是圣君。

总之隋炀帝这个人败就败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上。

五个月完成大运河的开凿任务,这对百姓是个多大的负担,一次征发百姓一百万人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田园荒芜。隋文帝给隋炀帝留下的家底连唐朝最兴盛的“贞观之治”时期都比不上,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和文帝时期的家底差不多。可隋炀帝在位十几年竟然挥霍一空。

面对民变四起、国库空虚、士族门阀离心离德的境地,隋炀帝仍然决定征伐高句丽,损耗了民力,《资治通鉴》记载: “先是,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四方兵皆集涿郡” “诏征天下兵集涿郡。”

《隋书 列传第三十五》:【 会帝复征辽东,征兵吴会,士卒皆相谓曰 :“去年吾辈父兄从帝征者,当全盛之时,犹死亡太半,骸骨不归;今天下已罢敝,是行也,吾属其无遗类矣 。”于是多有亡散,郡县捕之急】 刘元进起义,【三吴苦役者莫不响至,旬月众至数万】。

但三次都失败了,隋炀帝见陆路失败,便决定走水路,他命大造战船,不顾工匠们的死活,有的工匠常年泡在水里,腰部以下竟然生蛆。

隋代五牙战船

如此暴虐怎能不败。 隋炀帝征高句丽,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而南方士兵的损失、死亡率还很高,一征高句丽南方士兵“死亡太半,骸骨不归”(太半,是三分之二,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二征高句丽,征兵于南方时,造成了逃亡与刘元进等人的起义,起义军很快达到数万人。

就连对他自己带到扬州的军队出现逃跑的情况,他也是气急败坏的出台了连坐制度,通俗的讲,就是士兵逃跑杀排长,排长逃跑杀营长,营长逃跑杀团长,一路杀下去,搞的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逼的自己身边人没办法,只好军队哗变,杀了他。

开凿运河和征伐高句丽两件事方向都是正确的,奈何太急功近利,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连唐太宗也晚年也受挫于高句丽城下,以他一代如何能做成,要知道如果隋炀帝能够眼光放长远一些,把这些事放在三代四代人去完成,那可能不止能够避免天下动荡,农民起义频发的局面,甚至被称为千古一帝也犹未可知。

一个学校的好和差是因为生源还是师资?

一个学校的好和差是因为生源还是师资?我的回答是:偶然看是生源,必然看是师资,或者说短期看在生源,长期看在师资。既有好的生源,又有好的师资,这所学校一定差不了。所以,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更为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师资。理论上讲,有好的生源、没有好的师资,出不来多少人才,可能就浪费、甚至践踏了优等生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反过来讲,有好的师资队伍,但生源整体不行,也培养不出多少优秀人才,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朽木不可雕也。实际教学实践中,只要付出努力,有时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试举几例:

1、学生甲受家庭和遗传影响,智力低、基础差,老师课堂讲课根本听不进去,也跟不上趟。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倒数一、二名。班主任老师没有嫌弃,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扶,让其从头开始,一步步来,学笨鸟先飞。用在这一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超过十个正常学生。功夫不服有心人,一年下来,该生成绩在班内稳定在接近中游水平。2、学生乙智力发达,记忆性强,精力充沛,老师课堂讲课内容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有时思维还抢在老师前头,考试成绩班内前列。但有个好动的毛病,上课坐不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常戳七弄八、打打闹闹,扰乱课堂秩序,影响他人学习。班主任女老师教语文,拿他没办法,数学老师性子急,每每把他揪出课堂,老师们把他当另类看待。久而久之,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产生逆反心理,开始破罐子破摔,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3、新学年开始,初二年级四班班主任没人接手。原班主任考核落聘,被交流他校,别的老师了解该班的学生情况,都避而远之。重任落在了刚分配来的某青年语文教师肩上。这个班的现状是:学习基础整体较差,成绩年级垫底,班风不正,管理混乱,经常给学校招事。老师们的评价是‘’一片树林砍不出个橛子来!‘’新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改变了班级管理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做了大胆尝试。一是班干部民主投票选举,学生轮流当,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相互竞争,班内自治。二是多组织课外活动,如班会、演讲比赛、学校文艺节目汇演、集体劳动、野外社会活动等。每次活动先让学生们设计方案,好中选优,过后总结奖励。三是课堂教学,每学新课文,经常是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轮流上台、学着老师试讲,学生作文也是轮流先在班上念,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此这般,既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又启发了学生思维、开发了智力、诱发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两年下来,班风正学风浓,中考成绩全班30%考入重点高中,60%考入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全校轰动,成为奇迹。

嫪毐是因为什么功劳被封为长信侯的?

嫪毐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长期被人“误会”的一个角色,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就是一个靠下半身“搬弄是非”的人物。关于他为什么能够受封长信侯,很多史籍索性将之全部归结于了赵太后的宠幸……大概其就是嫪毐用下半身伺候好了赵太后,赵太后给了他荣华富贵,包括那个长信侯爵位!

二十等军功爵制度

自秦孝公在位时间推行的“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乃至日后的秦王朝一直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在这一制度的大框架下,所有爵位都必须与军功挂钩!任你是秦宗室、还是太后的情人,没有军功在身,一切免谈……最著名莫过于秦宣太后的情人魏丑夫了,宣太后的权势远胜于赵太后,她甚至做了秦昭襄王四十年的主!但是,直到宣太后临终,也从来没有提到过给魏丑夫封侯之事。为什么?因为有制度。秦国是典型的“以法制国”,讲的就是“令行禁止”,即便宣太后这样的权势熏天的太后,也不能随意违背秦法。因此,即便赵太后宠幸嫪毐、甚至跟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只要嫪毐没有军功在身,他就没有在秦国封侯的可能性。

赵太后的权势

赵太后这个人在秦庄襄王去世之前,一直都只是个“小媳妇儿”、是吕不韦与秦庄襄王之间政治交易的筹码而已!连自己的命运尚且无法左右,就更别说是掺和到政治漩涡之中去了。秦庄襄王去世之后,虽然赵太后成为了秦王之母、秦国的太后,但她上面还压着两位太后——秦庄襄王的嫡母华阳太后和生母夏太后!在外,朝堂的权力基本掌握在权相吕不韦手中,吕不韦虽然与赵太后“有一腿”,但把手中的权力让给这个曾经被自己送人的女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夏太后活到了秦王政七年,华阳太后活到了秦王政十七年。换言之,赵太后彼时虽然是太后,但头上一直压着两位婆婆!尤其是夏太后,这个女人虽然在秦孝文王生前不得宠,但她毕竟是秦庄襄王的亲生母亲。在秦庄襄王在位期间、包括秦始皇在位前期,在后宫中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可想而知,赵太后彼时的权势能有多大?而且,这种权力基本只局限于后宫,朝堂之上做主的依然是吕不韦,即便夏太后的权势也很难完全伸向秦国的朝堂!

除此之外,从后来嫪毐谋逆时赵太后的反应来看,这个女人对政治的兴趣似乎并不大,能力也相当有限。试问,如果宣太后还活着,自己的情人威胁到了儿子的地位,她会怎么做?义渠戎王的死足以说明任何问题了!但赵太后却选择了暧昧,暧昧就是默认,这也是后来秦始皇幽禁赵太后终生的原因所在。这样一个女人,恐怕还真谈不上是什么“宫斗”的高手,就更别说是干预朝政了。

嫪毐因何得以封侯

既然赵太后做不到越过秦始皇和吕不韦、直接给嫪毐封侯,那么嫪毐又是如何成为秦国的长信侯的呢?有一个时间节点非常值得注意,在嫪毐封侯的前不久发生了两件大事——夏太后去世、长安君成嶠谋逆。

长安君成嶠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也是秦始皇有史籍记载的唯一的兄弟。其生母出身夏太后一系,因此夏太后对成嶠也远比对秦始皇亲近。夏太后在世期间,虽然各种政治势力都在有意无意地攻击成嶠,但成嶠的地位却一直无人能够撼动。从成嶠的封地长安也能看得出,长安是后来汉王朝的都城所在,关中平原最为富庶的地域之一,而且毗邻秦国都城咸阳。将这块地域封给成嶠作为食邑,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夏太后的干预,真的很难说。毫不夸张地讲,成嶠是彼时秦国对身为秦王的秦始皇威胁最大的人,甚至比权相吕不韦的威胁还要大。吕不韦要的只是权势,成嶠威胁的却是秦始皇的秦王大位!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去世,长安君成嶠失去了唯一的靠山。不久之后,著名的“成嶠谋逆”发生,成嶠在率兵攻赵时突然“谋反”,最后在秦始皇的打击下兵败、被迫流亡赵国,至死也没能再回故土……史籍对“成嶠谋逆”的记载让人感觉相当“儿戏”,以至于人们看一眼便觉得是秦始皇或/和吕不韦设下的一个局!带着军队“谋反”,竟轻而易举被秦始皇击溃,似乎秦始皇早有准备、守株待兔一般,不是吗?

这一年,秦国除了“成嶠谋逆”之外,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对外战事。嫪毐想要靠军功封侯,参与平定成嶠的叛乱是唯一的机会。加之他与赵太后的关系,赵太后为虽然不能直接给他封侯,但帮他争取立功封侯的机会还是可以做到的。与此同时,面对成嶠的威胁,赵太后与儿子秦始皇的利益是一致的,二人之间拥有达成“协议”的可能性。秦始皇与赵太后已经达成了“协议”,吕不韦就算想反对,恐怕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是不是吗?

可见,嫪毐封侯靠的不只是下本身功夫,在秦始皇平定成嶠的叛乱过程中,嫪毐应该是立下了战功的。当然,这个战功肯定是秦始皇想要让他立的。为什么呢?彼时秦始皇已经渐渐长大,吕不韦却一直把持着朝政,年轻气盛的秦始皇想要夺权,却又苦于没有“突破口”,而嫪毐实际上就充当了这样的“突破口”。说白了,秦始皇就是想要通过培植嫪毐来作为自己的一条“咬人恶犬”,与吕不韦对抗,从而收回吕不韦手中的权力。

在彼时的秦始皇看来,嫪毐在朝中无根无基,他想要上位,只能甘心做自己的一条“恶犬”!至于嫪毐与赵太后的私情,这在秦国根本不算什么。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不仅有情人,而且还和其中一位情人义渠戎王生下了两个儿子。有宣太后的先例在,赵太后与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根本算不得是什么“大逆不道”。相对于政治利益,这一切都是秦始皇可以容忍的。包括吕不韦当初与赵太后的“奸情”,也谈不上什么“大逆不道”。吕不韦后来之所以疏远赵太后并献上了嫪毐,并不是因为怕“奸情”被秦始皇撞破,而是因为相邦与太后搅在一起政治色彩太浓。说白了吕不韦是为了避嫌,防止过早地激发与秦始皇之间的政治冲突。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秦始皇即位时已经十三岁了,在那个时代已经可以结婚生子了!说秦始皇对赵太后的这些风月史一无所知,恐怕说不过去。说白了,这一切无碍政治大局,秦始皇根本没有必要去深究。

聪明一世的秦始皇显然也严重低估了嫪毐的野心!嫪毐在获得巨大的权势之后,已经不再甘心做秦始皇的“咬人恶犬”了,他想要完全取代吕不韦的地位,嫪毐与吕不韦之间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在阴谋暴露之后,嫪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想要直接拿下秦始皇,把自己与赵太后生下的两个儿子推上秦王大位。早已得到消息的秦始皇又玩了一手阴的,让吕不韦去平定嫪毐的叛乱,在嫪毐伏诛之后又借嫪毐的事情发难,逼吕不韦“退休”。最终,嫪毐和吕不韦都成了秦始皇的弃子,嫪毐被五马分尸、吕不韦也落得个自尽身亡的下场……秦始皇却赚了个盆满钵满!

说到底,嫪毐和吕不韦自认为高明,其实都让秦始皇给玩了!他们都成了秦始皇政治棋局中的一枚棋子。需要时,秦始皇可以给嫪毐一切、利用嫪毐牵制吕不韦;不需要时,拿下嫪毐和吕不韦时秦始皇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甚至连自己同母异父的两个亲弟弟都给扑杀(活活摔死)了……在这位“千古第一帝”心中早已没有了所谓亲情,政治需要才是第一位的。赵太后以及他与吕不韦和嫪毐之间的情情爱爱,又何尝不是儿子秦始皇政治棋局中的一步呢?赵太后又何尝不是儿子秦始皇的一枚政治棋子?

以上就是美剧千古掘密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