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德黑兰第一季剧情,为什么感觉一些国家会去欺负叙利亚?
其实,早先,叙利亚曾经一度跟西方非常交好,1991年海湾战争时,叙利亚军队还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参与过“围攻”萨达姆的活动。
而且,以阿萨德家族为代表的叙利亚上流社会和其归属的伊斯兰教阿拉维派,本身就崇尚世俗化生活,家族成员多有长期在欧美生活和受教育的背景。像为西方所不容的现任总统巴沙尔夫妇,两口子都接受的“全英式”教育。
(2018年,巴沙尔总统前往医院病房探望妻子时的照片,无论是照片构图,两人衣着还是动作表情,要不是床单上的阿拉伯文字,更像是一对西方夫妇)
2000年,巴沙尔·阿萨德接了老爸的班,当上总统后,除了继续倡导世俗化的生活,还主动向西方学习,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这场改革的初期,曾被西方媒体亲切的称为“大马士革之春”。
本世纪初的叙利亚,在“大马士革之春”的沐浴下,一度跟西方非常交好。巴沙尔夫妇还成了西方各国首脑的“座上宾”,白金汉宫、爱丽舍宫、马德里王宫都用过膳,逛过后花园、喝过下午茶。
2002年12月,巴沙尔夫妇出访英国,与时任首相布莱尔共进晚餐,布莱尔政府还曾经考虑向女王提议为巴沙尔授予荣誉骑士头衔。
(与布莱尔夫妇相谈甚欢)
2009年,在爱丽舍宫,时任总统萨科齐跟巴沙尔老友般的拥抱,相谈甚欢。
甚至到了2010年12月9日,叙利亚反对派已经开始闹事的时候,法国的爱丽舍宫,萨科齐夫妇还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宴请再次来访的巴沙尔夫妇(下图)。
谁能想到,几个月后,叙利亚就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围殴”。萨科齐迅速“变脸”公开指责,巴沙尔对叙利亚人民实施了“令人作呕的大屠杀”。
不过,老友变新仇这种事儿,也不算太新鲜,当年的利比亚卡扎菲上校,生前也同萨科齐脸贴脸的拥抱过,一个桌子上吃过法式大餐.....
还是2009年,在温馨的气氛中,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克里夫妇(时任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和巴沙尔夫妇非常亲密的用餐、交谈(下图)。克里还在媒体上公开曾赞巴沙尔“慷慨、友善”;
克里曾表示——“白宫认为叙利亚和总统巴沙尔是重启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参与者……美国和叙利亚彼此都有浓厚兴趣就中东和平进程进行坦诚交流”。
而到了2013年,还是这个克里(此时担任国务卿),又开始义正言辞的批判——巴沙尔是中东和平的“障碍”、“需要推翻的暴君”。
当年,拿到过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着急去结婚去了,没接着读研)拥有叙利亚和英国双重国籍的第一夫人阿斯玛,被称为“叙利亚的戴安娜”,阿拉伯世界的“美丽轴心”、“最具吸引力的第一夫人……沙漠玫瑰”,各种溢美之词,形象简直不要太完美。
内战开始后,对阿斯玛又是冻结资产,又是指责其生活奢侈,利用特权榨取民脂等等,迅速把她丑化成了一个披着美丽皮囊的巫婆形象。
对了,还有这张跟埃尔多安夫妇和合影,如此亲密的肢体语言,不知道当今反杀到叙利亚境内的“埃苏丹”作何解释。
从与西方和北约成员国们的各种“甜蜜往事”,还有阿萨德家族世俗化的统治的角度看,显然,宗教和意识形态并不构成主要矛盾。那么,是什么让老友变新仇,把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定义成了要灭之而后快的对象呢?
关于反巴沙尔的理由,西方给的非常高大上——推翻独裁暴政,还政于民,实现叙利亚的民主自由。
当然,要说阿萨德家族专制,倒也没太冤枉他们。
比如,2000年,老阿萨德去世,叙利亚国会赶紧修改了宪法,把总统年龄下限从40岁改到34岁。为毛这么精确,不算10的话,也得取5吧,这个4是什么个讲究?
那是因为当年,眼科医生巴沙尔只有34岁。
大半个世纪以来,阿萨德家族和阿拉伯复兴党长期一党专政,实行家族式的独裁统治,大搞父传子的那一套,报复和打压持异议者和一些宗教武装团体。比如,上世纪80年代,对待要搞原教旨“圣战”并在哈马城发动起义的穆兄会武装进行的“哈马城大轰炸”。在轰炸中,老阿萨德的军团以“无差别轰炸”的形式,造成了数以万计的叙平民伤亡。
这场“哈马城大轰炸”,属于阿萨德家族最有据可考的一次“政治污点”,至今虽然过了几代人,仍然被经常拿出来说事儿。
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萨德家族和阿拉伯复兴党刚上台那会儿,人气还是相当可以的。这很大程度上跟他们画了个“出色的大饼”有关,绘声绘色的标榜自己能复兴国家,实现共同富裕。
而实际情况呢,大半个世纪过去了,21世纪的叙利亚,别说是“共同富裕”,甚至都难以实现社会公正,5%的人占有了50%的国家财富,特权阶级跟普通民众的积怨越来越深。
(美剧《暴君》影射的就是阿萨德家族,甚至男主当总统前的职业,也是纯纯的白衣天使,哥哥死于意外,被老爸紧急传位,后逐渐“黑化”)
更要命的是,治疗眼疾很在行的巴沙尔,治国还欠经验。当年号称“大马士革之春”的改革,没能结合实际国情,而是照搬了西方的经济政策。结果,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但解决不了叙利亚的经济社会问题,反而加速了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特权阶级们钻了空子趁机发了大财,并没有造福基层民众。
显然,这轮“高于生活”的改革,给日后埋下了社会危机和动荡的种子。
因为叙利亚的产业比较单一,在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下行的大环境下,国内经济运行愈发吃力。于是,政府开始大幅削减了公共财政支出,减少了此前在教育、住房、医疗、食品、燃油和养老等“民生”领域的补贴投入,同时,经济的凋敝,还导致了失业率的高涨,民怨越来越深。
再往下,各种自媒体进行“煽风点火”,一场所谓的“民主运动”,借着阿拉伯之春的“东风”,就被鼓动出来了。
此外,还有一点,貌似是在“做给”俄罗斯和伊朗看。
目前,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硕果仅存的据点和南下印度洋的通道或者进入东地中海的主要通道。要想封堵俄罗斯,顺便遏制伊朗,很显然,换掉巴沙尔,在叙利亚重新搞个亲美政府最有效。
加之,那边的沙特,也非常着急的联合西方,要让叙利亚“改朝换代”。
显然,教派纷争不是主要矛盾,分歧还处出在经济利益上。
沙特作为石油出口大国,发现中国跟伊朗、巴基斯坦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俄罗斯也在西欧市场跟自己“抢买卖”,出口份额受到了威胁。所以他需要面向南欧,还有素与俄罗斯过不去的东欧,开拓新市场。
但是,苏伊士运河的运力不能通行25w吨以上的邮轮,大型油轮只能绕远去南非好望角,路途远,效率低。因此,沙特油气出口欧洲的成本比俄罗斯的管道运输要高的多,缺乏性价比。
那么,在沙特看来,如果能打通叙利亚的这个地中海通道,把石油直接用管道卖给欧洲,一切就非常理想了。
然而,叙利亚跟俄罗斯历来交好,自然没同意这个输油管道俄规划,搞得沙特怀恨在心。一看有能换掉巴沙尔的机会,自然欢呼雀跃,出力帮衬。
客观看,叙利亚内战,确实跟阿萨德家族的专制和腐败有关。但仅凭这一点,也很难解释全部。比如,美国的坚定盟友——沙特也独裁专制,政治也贪污腐化,甚至近代国家的标志——宪法都没有,还严禁政党活动,却受到美国的百般“溺爱”。
这样看的话,所谓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也解释不通——要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文明就是本质上不相容的,那么沙特和美国怎么就那么和谐呢?
再说叙内部的教派矛盾,也并非主要原因。
巴沙尔两口子就是最鲜明的例子。阿萨德家族属于什叶派旗下的世俗化的阿拉维派,而第一夫人阿斯玛的父母均为逊尼派。
放到别的国家,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定会互相视为“异端”的,水火不相容的。
然而,叙利亚第一家庭向来过的和谐美满。此外,巴沙尔的国防部长也是逊尼派出身,巴沙尔的姐姐则嫁给了基督徒......
(2020年1月,巴沙尔与普京参观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圣母玛利亚教堂,跟大主教相谈甚欢。期间还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
总之,虽然表面上看,叙利亚的动荡是由巴沙尔政权与反对派的矛盾引起的,但更关键的在于叙利亚本身的地理位置和西方世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影响。显然,后者起了主要作用。
当巴沙尔政权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时候,西方世界就把他塑造成正面形象,积极合作,一副友善面孔;当西方发现巴沙尔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乖,换掉他可能会获得更大利益时,就赶紧“安排”他暴力镇压示威群众、使用化学武器。让巴沙尔瞬间由“绅士”,变成“暴君”。
美剧里游骑兵和三角洲特种部队有什么区别?
“游骑兵”和“三角洲”,他们都有什么不同呢?
这两支部队的性质都是“特种部队”,所以有时候确实会令不熟悉的人懵圈。
《黑鹰坠落》都看过吧?
那里面开着悍马车走街串巷接应救人的都是游骑兵,看上去跟普通部队差不多。
而那些带着小战术盔,武器精良,显得很专业的就是“三角洲”。(实际上海豹也参与了,但电影似乎没表现出来。)
这场战斗一共死了19个人,游骑兵最多,死了8个人,军衔为一等兵、下士、技术军士。
其次是三角洲,死了6个,军衔几乎都是二、三级军士长。
剩下的5个都是驾驶直升机的飞行员,都是上士和准尉。
从这个阵亡军衔上可以看出来,“三角洲”的级别比“游骑兵”略高,它们才是真正的精锐特种部队,游骑兵更像打杂的。
“游骑兵”其实不是人们通常理解中的特种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精锐的,带有特种作战性质的高机动轻步兵,打的是“特种性质的正面作战”。
他们可以用于常规作战,也因为其精锐属性,能被用于不同规模的特种作战。
化妆成普什图人的三角洲“三角洲”才是通常概念中那种兰博式的特种部队,专门执行高难度的特种作战任务,具备战略属性,秘密级别非常高。
游骑兵常常被作为军事任务前的开路先锋,他们的座右铭就是“游骑兵,带路!”这是在诺曼底海滩上赢得的荣誉,而这句话也基本诠释了游骑兵的用法。
比如D-DAY当日,游骑兵2营、5营直接参与了对奥马哈海滩的进攻。
当海滩的美军因为地势、德军火力、恶劣的气象彻底懵圈的时候,游骑兵们仍然在海滩上有条不紊地组织攻坚。
当舰队们纷纷担忧德军岸防重炮群的时候,又是游骑兵2营出手,硬是从旁边陡峭的“霍克角”悬崖爬了上去,侦查到了“德军崖顶重炮全是假的”信息,给了美军舰队抵近支援的底气。
不然真以为奥马哈是汤姆汉克斯带人打进去的?呃……好吧,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就是游骑兵2营的,他们那一船人都是。而且剧情还安排他们去拯救包围圈里的101。
真实历史上的2营C连此战打得非常勇猛,他们70个人战死了58个。
游骑兵6营参与了太平洋战场,他们45年1月才投入战斗,但上场就是高难度,组织了一个早期特战性质的突击救援队,在菲律宾的甲万那端摧毁了日本一座战俘营,拯救了500即将被处死的战俘。
活跃于中缅印战区的游骑兵50737“美林掠夺者”(Merrill’s Marauders)也相当有名,他们43年10月组建,代号取用亚瑟王传奇中的骑士名“加拉哈德”。
这支部队实际上已经在打特种战争了,他们要么不断实施轻兵突进的迂回式突袭,要么就是钻到日军背后搞破坏,与中国远征军打过不少配合。
不过,美军游骑兵虽然历史悠久,战斗力强,但长期都被当做用完就甩的一次性抹布。
游骑兵的历史可追溯到美国独立前的1774年,当年大陆会议拉了八个步枪连的民兵,组建了游骑兵,独立战争打完就解散了。
1812年2次独立战争的时候,游骑兵再次被拉起来,仗打完又是一扔。
二战、朝战、越战,统统都是如此。
不过,尽管现代的第75游骑兵团与过去的美国游骑兵没啥关联,但美国人仍然认为这二者是“继承”的。
比如美国独立之战时,游骑兵们骑着高头大马,在俄亥俄到伊利诺伊的边境上来回穿梭、哨探,这构成了当代游骑兵们高敏捷、习惯大范围穿插的精神。
又比如,当年本杰明·丘奇上尉和罗伯特·罗杰斯少校设立的19项军规,至今仍被第75游骑兵团使用。
总之美国人怎么高兴怎么来吧,反正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组建并抛弃游骑兵,直到1970-80年代,才在陆军大佬艾布拉姆斯的命令下固定了一个75游骑兵团出来。
他们不会告诉中国人,这种美国轻步兵是在朝鲜战争中挨过揍,才照着中国军队的战术依葫芦画瓢设置的。
美国人不缺重装部队,而且还有大批轻型的空降师和陆战队,但这些部队都有各自的特殊作战用途,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属于陆军的高端精锐轻步兵,还真得靠“游骑兵”来撑场子。
按照定义,游骑兵是除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属侦察连外,美军唯一可直接介入正面作战的特种部队。
看清楚了吗?他们的定义是“正面作战”的特种部队。
“三角洲”、“绿贝”、“海豹”都是打的秘密潜入、偷鸡摸狗的小分队作战,而“强侦连”、“游骑兵”们打的却是正面常规战争中的精兵作战。
像我军那种大部队静默分散为小组穿插,再重新组合包饺子的打法,放美国人那儿就是游骑兵的“特种作战”。
不同的是,游骑兵的指挥级别非常高,而且还拥有各种高技术花活儿,比如伞降、悍马穿插、抢滩登陆等等。
比如1980年解救伊朗人质的“蓝光行动”,主战是“三角洲”,但三角洲朝陆军要了“游骑兵”打支援,整个突击队由三角洲、游骑兵组成,CIA联络接应。
这118人乘坐运输机从阿曼潜入德黑兰附近,然后乘坐直升机更换位置潜伏,再由CIA的人带着卡车混进德黑兰解救人质,接着占领体育场,乘坐直升机集体撤退。
在特种潜入作战的同时,会有两架C-130携带的游骑兵部队进行正面作战,他们的任务是强攻拿下德黑兰以西的曼扎里耶空军基地。
这即是游骑兵的“特种性质的正面作战”。
但是“蓝光行动”从一开始执行就不顺利,以美军的惨败收场。
不过,这是重组游骑兵后的第一仗,美军还是加强了对游骑兵的投入。
游骑兵再次作战是1983年对格林纳达的“紧急狂怒”行动,美国四军的牛刀杀鸡之战。此战游骑兵利用机降、伞降,抢夺了机场等多个要点,还引导了天上的飞机轰炸,制止了海、空军的无序乱炸,表现得非常突出。
于是美军决定扩大游骑兵的数量,将75步兵团完全变为游骑兵部队,即“第75游骑兵团”。
之后第75游骑兵团成为美军的侵略急先锋,开始满地球地到处打仗。
1989年12月,美国入侵巴拿马,游骑兵团加入“正义事业”行动,他们一边跟着海豹突击队打登陆突击,一边跟着82空降师玩伞降,十足的多功能抹布。
巴拿马的战斗中,游骑兵俘虏了1014个俘虏,以及1.8万个不同级别的武器。
1991年海湾战争,游骑兵1营的A、B两连被部署到沙特,参与了“沙漠风暴”行动,成为战场尖兵。
1993年,游骑兵3营参与了著名的索马里“黑鹰坠落”事件,还是克林顿亲口下令派出去的。
这次任务中,游骑兵负责开路和火力援助,“三角洲”负责特种行动和抓捕艾迪德。
这再次体现了游骑兵与三角洲的区别,他们虽然被配属在一起,但一个负责特种作战,一个负责的是“特种情况下的正面作战”。
三角洲虽然最后拯救“三角洲”和“游骑兵”的是第10山地师和巴基斯坦维和部队,但游骑兵依然认为自己“提供了毁灭性火力,在自越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中杀死了约600个索马里人。”
时间进入21世纪,小布什2001年一上台就给予了游骑兵新的要求,要游骑兵脱离“应急任务”角色身份,“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发挥带头作用”。
怎么个“带头”呢?其实就是杀在最前面,依靠他们更高级别的通联指挥能力,为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空军、炮兵提供远程打击,进行“灵活性的可持续作战”。
所以,今天的游骑兵部队在不断的脏活累活锻炼下,已经经历了穿插、渗透、侦查、巡逻、搜索、空中突击、城市巷战、救援等多个场面。美军是实实在在将他们当做一支能大规模运用的,可以进行高技术战争的全球多功能快反部队在使用
如何看待一些公知的双重标准?
关于美国在叙利亚冲突和巴以加沙冲突中平民丧生的态度截然相反,可称之为典型的双重标准。这是我最近经常说的,也恰好看到一些“公知”式的人在鼓吹以色列和美国的“正义”。
总的来说,中东地区本身的各种教派冲突和种族冲突造成的乱局,是现今世界最大的乱源和火药桶之一。这其中的根源之深、形势之复杂,作为局外人是不应该随便站队的。但是对于觊觎石油利益、大搞地缘政治的美国来说,充当世界警察却不是发挥调解和平的作用,只能说是个Dirty cop!本次的冲突根源就是美国强行将驻以使馆迁到耶路撒冷,这个三大宗教的“圣城”,中东火药桶的导火索。从而引发巴勒斯坦民众抗议冲击,这是明知马蜂窝也要捅的,目的就是搅屎棍,乱了才有机会介入,和平是没他什么事的。开馆仪式上很多受邀西方国家都没来人可以说明国际社会的态度。
我想以色列军队开枪杀死数十人,打伤几千人的报导和图片甚至视频在各种媒体上都有不少,国际社会一律谴责,而美国却支持这一暴行并称为正当。美国和少部分西方政客及媒体却一直在强调巴勒斯坦的哈马斯组织(一贯被美国等国家定义为恐怖组织)挑动民众,甚至有哈马斯狙击手藏在民众中开枪。这个时候,就看到国内一些“公知”附和这一指控,并且将以色列一张宣传漫画拿出来,画面描绘以军士兵站在妇女身前以示保护,巴勒斯坦的狙击手则躲在妇女身后开枪!
我不想评论哈马斯和以色列谁是谁非,只想对加沙冲突就事论事。美以可以调查和拍到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巴勒斯坦人暗藏枪手的事实,拿出来供大家验证便可。但用故意丑化的漫画来作为证据就是莫须有的无耻了!事实上死亡的和受伤的几千人大多是平民。冲突中巴方使用的石块弹弓之类,跟以军用枪杀能够等同吗?!
那么同样是冲突导致的民众死亡,叙利亚政府受到的待遇就完全相反了。2011年叙利亚爆发民众示威,叙利亚政府军队进行了镇压,拒报道导致8000余人死亡。但是事后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承认军队镇压是错误的,美英法德等国均要求巴沙尔下台以及后续的制裁。虽然后来巴沙尔并未下台并执政至今,但其承认错误的态度和后来有一定行动的改革与以色列现在的态度是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巴沙尔原来是在西方学医,对自由和开放的接受度要比原来的政府好得多,但他原本不是总统候选人,是其兄死亡后成为接班人的,其夫人是英国国籍。之所以西方要推翻巴沙尔,我想跟他在政治上不够成熟老练有更大关系。
然而巴沙尔真的是应该下台吗?在巴沙尔的访谈中他表示他本人没有下过镇压的命令,军队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而且他表示,冲突中死亡的人中有大量支持政府的,政府军士兵和警察有1100人。虽然没有足够的第三方证据,但这种冲突的复杂性大家可以做一些思考。
但是叙利亚和巴以冲突中都有平民死亡是事实。美国却强行站边,把以色列枪杀平民的行为成为正当,并指对方有利用民众的阴谋,却不理睬叙利亚冲突中双方死亡的身份的情况。这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了!
美国等国对中东的阿拉伯之春等行为,其目的很难说单纯或进步。拿伊朗来说,推荐看《逃离德黑兰》,美国人自己拍的。片头用纪实叙述了伊朗在50年代就有自己的民选总统摩萨德,他对被美英控制的石油工业进行了国有化。随后美英密谋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德,立的傀儡总统腐败专制却又极尽奢靡。导致国内民族主义和宗教激进反对,最后于1979年冲击美国大使馆,这部电影就是反映部分大使馆人员如何逃离德黑兰的。
今天美国又撕毁伊核协议,袭击叙利亚,挑动加沙冲突。大家可以想得到中东乱局到底谁在添乱。而事实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自己深陷贪腐丑闻,让人联想其转移矛盾的目的。
同时前几年在叙利亚活跃的所谓“白头盔组织”,以揭露叙利亚所谓“化武袭击平民”出名,甚至拍摄同名记录短片《白头盔》获得2017奥斯卡,正当这群西方大佬被片子感动时,却被西方良知记者爆出化武中的受害小男孩出现在两个不同视频中扮演类似角色,事后证实多个视频都是摆拍。再后来证明该组织的建立者是前英国特工,背后金主包括美英等国。真是啪啪打脸!
再来说说“公知”。这个词是媒体发达特别是网络和自媒体发达之后,这种传播的自由化背景下产生的。公知们往往拥有大量粉丝或者拥趸,不可否认这些人有某些吸引力。但这种吸粉力来源于哪里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缺乏公正客观,在对媒体公众发声时并不是举出有力的证据,而是对一些来源未经证实的材料持选择性立场,特别是语言和暗示上具有煽动性。加上以一贯不信任官方的阴谋论和“为反而反”的态度博眼球,塑造“特立独行”的公众形象,来导向粉丝舆论。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无节操吸粉。最近沸沸扬扬的“空姐打顺风车被害”案中,“二更食堂”就用无耻的小黄文语言辱及死者,招致众怒被封号!
但是我们还要警惕部分“公知”用双重标准和煽动性可能做的另一种更居心叵测的勾当——颠覆。
我推荐美剧《国土安全》。最新一季其实主题就是假想美国总统遭到反对势力阴谋颠覆,其中特别描述了假造照片和篡改视频抹黑government、某些媒体大佬利用其影响力煽动民众持枪暴动最后导致许多人死亡的情节。而美国历史上也不乏此类真实案例。
这提醒我们,在西方,媒体和政治是紧密联系的。其中的暗黑力量也蠢蠢欲动。美国人既清楚它的危害也熟络它的用法。而我们自己则要清醒警惕,面对某些“公知”不客观的言论,乃至煽动,切不可盲从!
神盾局越狱纸牌屋毒师权利的游戏邪恶力量?
她是美剧中颜值最高的女主,没有之一。当年这部剧刚播出时,女主的清纯又妩媚的绝美容颜,立即就在全球吸粉无数。
更何况这部剧本身也是情节曲折有趣,画面拍摄精良,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美剧。
它就是吸血鬼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吸血鬼日记》。
一、《吸血鬼日记》到底有多火爆电影《暮光之城》很多人都看过,剧中的俊男靓女让人看的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然而和《暮光之城》同题材、同剧本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吸血鬼日记》比之《暮光之被》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从细节演绎上更加的完整。
《吸血鬼日记》自从2009年开播以来,一直到2017年收尾结束,总共有8季171集。《吸血鬼日记》播出时,平均观众人数390万,是CW很多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女主伊莲娜的盛世美颜,至今还是让全球的粉丝念念不忘。
二、披着吸血鬼外衣的偶像剧《吸血鬼日记》女主伊莲娜从小长相甜美,天真无邪。后来遭遇家庭重大的变故,父母出车祸而死。她带着弟弟Jeremy搬去和监护人阿姨Jenna一起生活。
伊莲娜勤奋学习,而Jeremy却自暴自弃用毒品来麻痹内心失去父母的伤痛。
这一天学校里转来一位新生Stefan斯特凡(保罗·韦斯利 Paul Wesley 饰),深邃的眼睛里充满着让人心动的灵动和帅气。
在相处和互相帮助中,斯特凡和伊莲娜相互倾心,两个俊男美女相爱了。
但是她不知道的是斯特凡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吸血鬼。没过多久斯特凡的吸血鬼哥哥Damon(伊恩·萨默海尔德 Ian Somerhalder 饰)也不期而至。
伊莲娜的朋友Bonnie也告诉她,自己其实是一名Elena女巫。这么一个小镇上一下子吸血鬼、女巫、人类全部集聚,平静的生活将再也回不来了。
三、《吸血鬼日记》到底好看在哪里1、模仿《暮光之城》那样,所有的爱情和仇恨都从校园展开。
很多人喜欢校园里纯纯的恋爱,没有那么多的复杂的因素。甜美的伊莲娜和斯特凡相爱,给人非常美好的憧憬。当然还有一些虐心的三角恋,给这部剧平添许多乐趣。
2、吸血鬼、女巫、鬼群的加入让这部爱情的偶像剧更加的惊心动魄
吸血鬼地传说在西方非常流行,这点从跟多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从中世纪以来吸血鬼发发生了太多变化。他们不怕狼人、不怕十字架和圣水。但是吸血鬼依旧非常惧怕阳光,也害怕被木头钉入心脏。
吸血鬼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长生不老,也有些反应迅速、动作伶俐的优秀能力。这部剧中,由于几个世纪的财富知识积累,吸血鬼种族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异常的强大。
3、女主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温柔漂亮,一个狠辣至极
埃莲娜在这部剧中是完完全全的颜值担当,美艳无双。性格上温柔、善良、可爱,演员对于这个角色的演绎也是深入人心。
但是对于出现的另一个角色凯瑟琳。她和埃莲娜虽然长相一样,但是脾气性格相差甚远。凯瑟琳是吸血鬼始祖,多年来她一直容颜不老,心性狠毒。
同样的演员分饰完全不同的角色,本来就是极难得挑战,然而她不仅做到了,还做得很好。
四、埃莲娜和吸血鬼兄弟等的感情戏,细腻感人,有着诸多看点埃莲娜对待朋友真诚,善良的她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相同长相的埃莲娜,自私自利,每次遇到事情,她都会见利忘义。
埃莲娜在第四季中一次意外让她变成了一名吸血鬼,塞尔瓦多兄弟俩想尽办法让她变为人类,对于他们来说,埃莲娜永远是心中那个纯粹无邪的人类。他们接受不了她成为食人血的吸血鬼。
然而来埃莲娜却并没有吃他们找来的这颗解药,反倒是始祖凯瑟琳阴差阳错服下,成为了人类。
结语:
《吸血鬼日记》里包含太多引人入胜的元素,美艳无双的女主,帅气逼人的好几位男主,再加上从校园到吸血鬼女巫的江湖仇杀,从甜蜜而又悲伤的爱情,再到种族之间的恩怨仇恨。剧情一波三折,让人看的如痴如醉。
有哪些像越狱黑吃黑和24小时的情节紧促悬念迭生全程无尿点的电视剧推荐?
情节紧促实属不易,这一类的美剧居多,国产的比较好的也有,今天就来介绍几部。
一、美剧类
1.《行尸走肉》
当之无愧的美剧之王,特别是前几季,记得当时看得简直流连忘返,主要讲的是世界末日来临,病毒爆发,人类大部分变成了可怕的丧尸,那些幸存的人们该怎么活下去?围绕这一主题,主角瑞克是一个警察,他带领我们经历了一番末日下的人类是怎样的,里面对人性的刻画非常真实残酷,这是一部不错的美剧哦!
2.《斯巴达克斯》
一部充满血腥、杀戮、性的暴力美剧,给人视觉上的感受非常好,而且剧情也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那种对自由的向往与呐喊,曾经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不带着有色眼镜去欣赏这部讲述历史的美剧,能给你带来一种分成不错的体验哦!
3.《权力的游戏》
这是一部讲述奇幻世界的大型美剧,几大势力对至高无上的权利的争夺,不乏杀戮与背叛,到处充斥这卑鄙的阴谋,让人看得直呼过瘾,对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值得推荐!
二、国产剧
1.《伪装者》
这是一部谍战片,胡歌、靳东、王凯主演,2015年上映,靳东那三寸不烂之舌和冷静的头脑令人印象深刻,胡歌的睿智勇敢重情也深深打动了观众,永远记得可爱的于曼丽,总之泪点满满,是一部国产好剧,推荐给大家。
2.《战长沙》
非常好的一部抗战片,讲述的是保卫长沙的故事,霍建华、杨紫主演,这部剧前半段能把人笑死,后半段却把人哭成个泪人,当时看完之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让我对战争年代的爱情有多了一份了解和渴望。
先推荐到这里,如果大家有觉得更好看的欢迎分享出来!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要以八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救一名普通士兵?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至今已过二十年了,但我每一次回看,都更加对这部电影心生敬意。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重塑的那段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二战场景,真实、震憾、残酷得让人不忍直视,而他对战争吞噬人性的思考,则直击着我们的心灵。
影片中,派搜救部队冒险穿越德军固守区,去拯救大兵瑞恩,这是美军参谋长直接下达的命令。
曾有幕僚反对,认为这样做无疑是大海捞针,更是让搜救队去送死。但考虑到两年前苏利文五兄弟阵亡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参谋长认为就象林肯信件所说的那样,对失去三个儿子的瑞恩母亲的任何安慰言辞都“薄弱无力”、“无法安抚她的悲伤”,除非,把最后一个儿子从战场上,活着带回家。
接到这个任务的,是刚刚在奥马哈抢滩战役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米勒上尉和他的战友们。那是一场人间炼狱般的战斗,士兵们从登陆舰仓门打开的一瞬间,就暴露在了德军机枪的扫射之中,顿时血肉横飞、残肢断腿,海面也被血水所染红。
所以,当果断坚毅的米勒上尉、忠诚可靠的霍瓦特中士、神勇狙击手杰克森、永不放弃的医疗兵韦德、勇敢顽强的莱宾、梅利西和卡帕佐,这些一次又一次,从血腥惨烈的战役中幸存的老兵,再加上菜鸟厄本(翻译员),要冒着极大危险去拯救一名陌生的大兵,不仅是他们自己,就是屏幕前的观众,也会疑虑,以八命换一命,到底值不值得?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争论,一直贯穿着整个营救过程。
心直口快的莱宾,在行动伊始就率先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我们每人都有母亲,难道我们就该死吗”;沉稳的杰克森则认为这个任务浪费了宝贵的军事资源,自己神枪手的天赋应该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米勒上尉理解队员们的牢骚。多年来与弟兄们一起出生入死,每当下属牺牲,米勒上尉最心痛,他总是以牺牲可以拯救十倍、数十倍的生命来安慰自己,而这次大家涉险却只为救一个人。虽然服从命令是天职,但他的内心何尝不充满着困惑和矛盾,“这个瑞恩最好值得我们去救”。
卡帕佐因救助小女孩被德军狙击手杀害;楼洞里,救援队与近在咫尺的德军举枪对峙,幸被其他战友搭救;误认的“瑞恩”懦弱地表示“想回家”;幸存飞行员忿然吐槽,造成22名士兵死亡的坠机事件,只是因为有人为保护1名副指挥官,私自在机舱焊接钢板致负荷过重……
渐渐地,队员们对营救瑞恩这份“苦差”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起来,终于,在摧毁德军机枪台行动中,韦德中弹、呼唤着“妈妈”凄惨死去,米勒上尉却不同意处死德军战俘来泄愤的争执中,彻底爆发了出来。
在莱宾和霍瓦特剑拔弩张、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米勒上尉说出了自己让大家一直猜测的身世,有效地化解了内讧。
原来,战场上足智多谋、身先士卒的米勒上尉,参战前竟是一名温文尔雅的老师,血腥残酷的战争让他身心受创、改变了很多,“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而营救瑞恩,是血腥的杀戮中,唯一饱含人性的任务,米勒相信它能拯救自己的灵魂。
瑞恩在兰姆勒执行重要的守桥任务,这是麦德里特河上仅剩的两座大桥之一,是盟军与德军的必争之地。战斗持续得很惨烈,指挥官阵亡了,就以下士充当指挥,以为数不多的兵力与装备,准备战至最后。
然而,瑞恩却出乎意料地拒绝米勒上尉带他离开战场,他坚持在援军到达之前,绝不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绝不离弃战友。
我相信救援队众人都在暗自佩服这个有血性、不怕牺牲的好男儿,所以他们最后也都留了下来,决定“一起为团聚战斗”。
这是一场敌众我寡、非常艰难的战斗。守桥美军以仅有的几挺机枪、两支火箭筒、十多枚手榴弹和地雷、加上小手枪和自制的“粘附式炸弹”,来抵御拥有两辆虎式坦克、两辆装甲车、重机枪、五十多名步兵的德国部队。
米勒上尉部署给力,美军将德国坦克和装甲车吸引到大街上,设置各种路障展开夹击,有效地分散了敌人,让他们无法集结。
“粘附式炸弹”炸瘫了一辆虎式坦克,里面的敌人成了瓮中之鳖;自制的燃烧弹和火箭筒又各打爆了一辆装甲车;战士们在战壕、楼房里移动攻击敌人;钟楼和移动位的狙击、机枪点组成交叉火力网……这些战术有效的抑制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中,米勒上尉严令瑞恩留在自己身边,随时保护他;就连之前成见最深的莱宾,在看到坦克炮口对准瑞恩时,也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下瑞恩,将他压在自己身下……如果说之前瑞恩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现在,瑞恩是他们共同抗敌的战友。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实力的悬殊让美军渐渐难以抵挡德军的猛烈攻势。
重型机枪的火力让美军损失惨重;虎式坦克不仅将杰克森二人所在的钟楼一举轰掉,更势如破竹般地将阵线不断推近,米勒等人只有弃战壕而逃;霍瓦特多处受伤,仍坚持断后,最后伤重而亡;机枪手梅利西打光了所有子弹,与闯入的德兵匕首相搏,他眼睁睁地看着锋刃渐渐刺入自己的心脏,那样的绝望让人窒息;而承担输送弹药任务的厄本,却早已吓瘫在室外的楼梯上……
退回大桥最后防线的米勒、瑞恩和莱宾,在虎式坦克的炮轰中,已无力完成最后炸桥的任务。米勒上尉被枪击倒下,仍徒劳地、不放弃地举枪射向坦克……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美军的战机来了,增援部队也来了。
“别辜负大家”,这是米勒上尉去逝前留给瑞恩的最后一句话,它也鞭策着瑞恩尽力活好自己的人生,一辈子做个好人。
以上就是美剧德黑兰第一季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