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大将军司马懿分级剧情

织田信长突然来了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织田信长吞并美浓国,织田信长废黜幕府将军足利义略,织田信长与武田信玄武田胜赖父子作战,但在织田信长的火枪之下溃不成军。秀吉以其在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聪明能干很快展露头角,秀吉出任京都守护,秀吉追随信长出生入死屡屡立下杰出战功。织田信长率部来救。平时受欺压太甚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变,将织田信长突然包围于...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大将军司马懿分级剧情,以及和大将军司马懿分级剧情相关的内容!

大将军司马懿分级剧情,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家族?

日本战国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是个重新洗牌的年代,大批旧贵族也在战乱中纷纷丧生,新兴武士“国众”崛起,全日本分为六十六国大名。其中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18岁即位,却顽劣不堪,终日胡作非为,眼见得祖上的江山就要毁在他的手里,有忠心家臣实在看不下去,竟自杀以谏,织田信长突然来了个浪子回头金不换,从此幡然悔悟,从新做人,一变而为励精图治的英主。

1567年,织田信长吞并美浓国,仿周文王歧山起兵故事,建造岐阜城,以示一统天下之雄心,就此开始了统一日本大业。织田信长大军使用葡萄牙火枪,锐利无比,在统一战争中所向披靡。1568年,织田信长大军占领京都,从此挟天皇而令诸侯。1573年,织田信长废黜幕府将军足利义略,室町幕府亡。1575年,织田信长与武田信玄武田胜赖父子作战,武田氏的骑兵骁勇,闻名全日本,但在织田信长的火枪之下溃不成军。

秀吉,出身贫寒,八岁时丧父,随母改嫁,连姓都没有。因少年时生活太过贫苦,身体瘦弱,被人送了个“猴”的称号。秀吉不甘心如此贫苦一生,一无所有的他在二十岁时即投身于兼并战争的洪流中,在织田信长的部下做一小卒,结果就此发达。

秀吉以其在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聪明能干很快展露头角,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护,1573年,更被织田信长封给大片领地,跻身于大名之列。此后,秀吉追随信长出生入死屡屡立下杰出战功。

1582年,秀吉出征被围,织田信长率部来救。途中在京都本能寺安营休息,平时受欺压太甚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变,将织田信长突然包围于寺中,变起突然,织田信长毫无防备,既无援兵,又不甘被家臣俘虏,最后干脆自焚了事。秀吉得知,迅速回军,讨伐叛军,很快击败明智军,将叛臣杀死。

此时织田信长的统一大业刚完成了一半,所有六十六国,织田已得半壁江山,余下的未竟之业是由秀吉完成的。秀吉杀死明智光秀后,便以信长继承人自居,引起信长部将反抗。秀吉接连镇压了信长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后继续统一日本的战争,终于1587年基本统一全国。 1583年,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以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成为日本第二大城市。秀吉以统一有功,向天皇求“征夷大将军”之位,但天皇的大臣们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坚决反对,秀吉只好降格以求,求“关白”之位,又被群臣斥为非分之想,天皇却慑于秀吉之威,不顾群臣反对,封其为关白,又赐以丰臣之姓。秀吉一直为他的出身所困扰,后来还编造了其母服侍过天皇的传言,暗示他可能是天皇之后。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可能是因为丰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没什么条条框框,不象日本社会中上层那样对中华文化奉若神明,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思想。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丰臣秀吉决心抛弃日本对中华文化的仰慕,而是要将中国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鲜,最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这是此后数百年来日本征服亚洲思想的发端。1592年,丰臣秀吉亲率十八万大军发动对明帝国附属国朝鲜王国的战争,迅速占领朝鲜大半,国王出逃,向宗主国明帝国求援。

此时的丰臣秀吉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他很快要到大明国的宁波府居住,因为那里离印度较近,便于他指挥征服印度的战争,还命其子丰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围一百县,迁都北京,让天皇在北京居住。

1592年,明大将李如柏率四万明军进入朝鲜,与日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所率日军激战,收复汉城。丰臣秀吉返回日本,留小西行长等留驻朝鲜南端。日本与明和谈,但因立场差距太大,和谈破裂。1597年,丰臣秀吉再派水陆军十四万进入朝鲜,决心与明帝国见个高低。

明军在大将邢玠老将邓子龙的率领下,大破日军。丰臣秀吉征服朝鲜的梦想破产。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国内骂声一片,那些本来就看不起他的贵族大臣们更是群情汹涌,丰臣秀吉病倒不起,终于1598年8月18日气病而死。日军也被迫完全撤离朝鲜。

丰臣秀吉死后,丰臣政权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丰臣秀吉原有一个独子,于1590年夭逝。秀吉将外甥丰臣秀次过继为养子。但是,1593年,秀吉亲子丰臣秀赖出生,使得丰臣秀次十分不安,自暴自弃,荒诞暴虐,引起了共愤。秀吉将其放逐至高野山,又把他杀了,把关白之职交给了刚刚出生的丰臣秀赖。

丰臣秀吉逝世时,秀赖还不满6岁。秀吉临终前顾命五大老的首席和次席——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由利家辅导幼主,由德川家康摄理国政,待秀赖成年后奉还大政。1599年,前田利家突然病逝。德川家康趁秀赖年幼无助,决定取而代之。

1600年9月,他命此时同为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胜赴京向自己称臣,当然地遭到了拒绝。家康宣布上杉景胜叛乱,并兴兵讨伐。9月4日,石田三成等五奉行联署檄文,宣布德川家康的十三条罪状,汇集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等大老以及长宗我部盛亲、小早川秀秋、岛津义弘等,组成讨伐德川家康的西军。

此时能够有效协调各种力量的前田利家、羽柴秀长、丹羽长秀、小早川隆景等都已经作古。德川家康与其余四大老和五奉行的对抗已经不可避免!丰臣政权实际上已经解体。1601年9月15日清晨,85000名西军与德川家康攻伐上杉景胜折返的75000东军在美侬国大垣城附近的关原相遇,双方激战但不分胜负。

但小早川秀秋与石田三成在作战策略上发生争执而叛变,导致战局出现了逆转。至下午岛津义弘撤退,西军已经完全溃败。“关原之战”后,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被斩首,西军将领或被罢官,或被流放。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将中央政府从大坂迁到江户(今日本东京)。1603年,家康在江户设立幕府。

随着丰臣秀赖长大成人,按丰臣秀吉遗嘱应亲政,德川家康年老体衰,开始十分忧虑。他决心推翻丰臣秀赖,合法地掌握中央政权。1614年冬,他宣布秀赖的罪状,调集了30万大军,匆忙向大坂进发。

丰臣秀赖闻讯迅速向全国发布征兵诏书,10万在关原之战中失去领地和主家的武士和浪人纷纷涌向大坂,参加保卫丰臣氏的战斗。家康原以为长期失去对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丰臣秀赖不堪一击,没想到在大坂城下遭到了守军异常奋勇的抵抗。无奈间,德川家康向丰臣秀赖提出停战请求。双方议定。德川氏不得攻击大坂,大坂的外壕予以拆除。

停战后,家康背弃和约,调集矿工在拆除外壕的同时也拆除了内壕,使大坂成为不设防的城市。1615年夏,德川家康再次突然向大坂发动了攻击,受到守军的顽强抗击,许多驰骋疆场多年声名显赫的战国武将纷纷战死。最终,守军将领、日本第一强兵真田幸村在保卫丰臣秀赖的战斗中和全部守军一起力竭殉难。大坂之阵,双方伤亡是日本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坂城破后,丰臣秀赖自杀,丰臣氏灭亡。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却努力奋斗,统一了日本。困于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拼命地证明自己,却在事业的高峰错误地发动了对明战争,这场战争最终成为对他的致命打击,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族衰。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司马懿哪一年出生?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三国时被后人遗忘的割据势力辽东?

在三国鼎立的时代,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割据政权,便是辽东的公孙氏政权。这个政权是个怎么样的存在,它又是如何灭亡的呢?

下面,我就略说一下辽东公孙氏的割据史。

第一,辽东政权的奠基者:公孙度

辽东是中国偏远的一个郡,公元189年,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给了他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中,公孙度是颇为出色的一个。他本是一个小公务员,凭着自己的才干步步高升。到了辽东后,公孙度以铁腕治理,威名渐立。当时中原诸侯大打出手,谁也没有理会边远地区的辽东,公孙度乘机扩张势力,出兵征讨高句丽、乌桓,夫馀国与濊貊部落皆前来归附,威震海外,俨然成为东北一霸。对公孙度来说,太守一职显然太小了,他索性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公孙度去世后,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业。

第二,辽东政权的第二个统治者:公孙康

公元207年,曹操发动北征乌桓之战,旨在消灭逃亡到乌桓的袁氏残氏势力。此役,曹操大破乌桓,袁尚、袁熙逃亡到辽东,投奔公孙康。

此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上统一中原。当时曹军将领纷纷提议,一鼓作气进军辽东,擒杀袁氏兄弟。曹操判断,公孙康肯定会自动把袁尚、袁熙的人头送来。他分析说:“公孙康向来惮忌袁氏的力量,若是我们发动进入,他为了自保,定会与袁尚、袁熙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如果我们撤兵,他们就会相互猜忌,自相残杀。”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袁尚、袁熙以及乌桓单于苏仆延逃亡到辽东后,公孙康与袁氏兄弟非亲非故,为什么要接纳他们,而与实力强大的曹操为敌呢?于是他暗下杀机,假意盛情邀请袁尚、袁熙,暗地里在马厩埋伏刀斧手。还没等袁尚、袁熙两人入座,刀斧手便一拥而上,把两人放倒,砍了脑袋,派人送到曹操那领赏了。

由于公孙康献上这份“投名状”,曹操十分满意,辽东政权也得以避免兵祸之灾。

公孙康去世后,其子公孙渊继承其位。

第三,辽东与魏国关系破裂

魏国取代东汉后,辽东归顺臣服。不过辽东名义上虽归属魏国,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政权。从汉末公孙度到公孙康,再到公孙渊,已是三代经营辽东。随着魏、蜀、吴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公孙渊蠢蠢欲动,要把天下三分改变为天下四分,他自己也要加入到这场争霸天下的游戏中。

公孙渊阴谋独立,但是辽东在地理位置上是比较不利的,不像蜀、吴相连,可以相互策应。能够给予公孙渊帮助的,只有孙权,开通一条由辽东通往江东的海上航线,就可以绕开魏国的封锁。与此同时,孙权也积极联络公孙渊,除了希望他能在北方牵制魏国军队外,还有另一个打算:从辽东购买大批马匹,以弥补吴国战马的不足。

公元232年(吴嘉禾元年),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北上辽东,洽谈购马事宜。尽管公孙渊还没有明目张胆宣布脱离魏国,然而他竟然跟吴国人做生意,要知道当时买卖马匹,就相当于今天买坦克、买军火,这无疑是叛乱。魏明帝曹睿认为不可纵容公孙渊,必须派军队前往弹压。他下令汝南太守田豫统率青州各路人马走海道奔袭辽东,同时,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兴师讨伐。

至此,魏与辽东关系破裂,战争爆发。

公孙氏统治辽东那么久,根深蒂固,哪是那么容易摧毁的。田豫、王雄两路人马很快就碰了钉子,出师无功。皇帝曹睿只能干瞪眼,灰头土脸下令撤军。

第四,首鼠两端的公孙渊

与魏国反目后,公孙渊转而投靠东吴。他派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前往吴国,奉表称臣。孙权当然大喜,遂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率一支一万人的舰队前往辽东。

然而,令孙权没想到的是,公孙渊居然首鼠两端。东吴使团抵达辽东后,公孙渊竟然杀掉吴使张弥、许晏,送往洛阳,向魏国求降。公孙渊的表现令魏明帝十分满意,魏明帝授予他大司马之职,加封乐浪公。

公孙渊之所以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反复无常,究其原因,在于他钻了三国纷争的空子。公孙渊的政治立场就是没有立场,魏明帝曹睿当然知道公孙渊就是个投机分子,阴险狡诈的小人,授其高官厚禄,只是先把他稳住罢了。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连年的北伐中止了。与此同时,一直被魏国朝廷视为北疆大患的鲜卑首领轲比能被刺身亡。这时,收拾辽东公孙渊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五,第一次伐辽东

公孙渊有什么资本跟魏国对抗呢?

他有三大资本:其一,公孙氏统治辽东,已历三代。从公元189年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始,经公孙康到公孙渊,前后近五十年,经营辽东达半个世纪之久,统治可谓根深蒂固;其二,辽东是中国东北最偏远的一个郡,山高皇帝远,地处蛮荒,远征困难;其三,辽东拥有颇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有“控弦十万”,而且“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这是公孙渊妄自尊大的最大本钱。

为了平定辽东,魏明帝下诏命令毋丘俭率幽州兵团以及鲜卑、乌桓骑兵,进军辽东。

魏军杀到眼皮底下,原本就阳奉阴违的公孙渊毫不示弱,派军队在辽隧(辽宁海城西)阻击毋丘俭。时值初秋,中国气候属于季风性气性,雨带正好北进到幽、辽一线,连续十余日倾盆大雨,辽河水位猛涨,给魏军的军事行动造成极大的麻烦。眼看进攻受挫,大雨令运输线中断,毋丘俭只得撤至右北平休整。

开弓没有回头箭。公孙渊与魏国一刀两断,他自立为燕王,年号绍汉。他接纳豪杰,拉拢一批鲜卑部落酋豪,侵扰魏国北疆。

第六、辽东公孙渊政权的灭亡

为了平定辽东,曹睿决定由司马懿指挥东征。司马懿率领四万人马出征,临行前,魏明帝问他:“公孙渊会采取方法应对进攻?”

司马懿答道:“公孙渊若是放弃老巢襄平(辽宁辽阳),这是上策;在辽东组织兵力抵御,是中策;若是坐守老巢,必定为我生擒。”

皇帝再问:“这三策里,他会选择哪一策?”

司马懿答道:“只有明智的人,才会审慎考察双方力量,作出必要的放弃。不过,公孙渊没有这种智慧,他认为我孤军深入,不能持久作战,定会先在辽水一线抵抗,然后退守襄平。”也就是说,以公孙渊的智慧,只会选择下策。

公元238年,司马懿的远征军进抵辽东。

面对汹汹来犯之敌,公孙渊果然采用硬拼的办法,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步骑兵数万人在辽隧阻击司马懿。卑衍广筑墙、深挖沟,构建一条长达二十多里的防御工事。魏国将军们纷纷请战。司马懿不准,硬碰硬有什么意思呢?避实击虚才是高明的谋略。

于是司马懿分出一部分兵力,佯装成主力南下。卑衍一见魏军南下,赶忙南下阻截。岂料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懿的精锐主力悄悄渡过辽河,向北推进,直逼襄平。司马懿略施小计,坚固的辽隧工事被轻而易举地抛之身后。卑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心中大骇,赶忙撤兵,回援都城襄平。这时司马懿兵锋已进抵襄平西南的首山,先声夺人,进击卑衍,大破辽东兵团,兵临燕都襄平城下。

然而,司马懿遇到与毋丘俭同样的难题,辽东进入雨季,大雨整整下了一个月,辽河水位暴涨。魏军兵营都泡在水晨,将士们忍无可忍,纷纷提议把营垒转移到高地。司马懿的答复是:“有敢说移营者斩!”

公孙渊越发相信魏国第二次北伐将与上次相同,无功而返。不仅公孙渊认为司马懿会因天气原因而撤兵,在洛阳,朝臣们也纷纷上书皇帝,认为进攻受阻,不如退兵。曹睿是个意志坚定的皇帝,他毫不含糊地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擒住公孙渊指日可待。”

经过一个月漫长的等待,司马懿终于迎来雨霁日出的时候。

魏军很快实现对襄平城的合围,接下来便是轮番猛攻。司马懿的攻城战术,采取上、中、下三路进攻。下路就是挖地道,从城外挖到城内;中路就是采用冲车,撞击城墙;上路就是堆土丘、架云梯,梯子一端的钩子钩住城堞,士兵攀登而上,同时箭矢、石块齐发以为掩护。

公孙渊兵力虽多,但围城日久,粮食断绝,饥荒蔓延。辽东士兵开始哗变,将军杨祚打开城门,向司马懿请降。城池终于陷落,公孙渊带着他的儿子公孙脩以及数百名骑兵,从东南方向突围而出。司马懿马上派大军紧紧追赶,终于在梁水河畔追上,斩杀公孙渊父子。公孙氏在统治辽东半个世纪后,这个独立王国终于寿终正寝,未能上演一出“四国军棋”的好戏。

诸葛亮空城计针对谁?

针对司马懿

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1]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时间线详细解析?

《三国演义》的时间轴

188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打破黄巾军

189年,汉灵帝驾崩,国舅何进被诛,董卓霸京师,废汉少帝立献帝并迁都长安

189年,曹操献刀,发矫诏联合十八镇

191年,孙坚战死沙场,孙策开始逐步立业

192年,司徒王允使连环计,联合温侯吕布刺杀董卓

192年,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逃走,王允被杀

194年,黄巾起义覆灭,曹操攻打徐州太守陶谦,吕布任兖州牧

195年,曹操濮阳大败吕布,吕布投靠刘备

195年,李傕郭汜覆灭,孙策立业收降太史慈

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

196年,刘备征讨军阀袁术,吕布袭取徐州大破张飞

196年,吕布辕门射戟

197年,曹操被张绣击败,爱将典韦阵亡

199年,曹操攻取徐州杀死吕布,董承受衣带诏讨曹操

200年,董承事泄,与王子服等一同被曹操所杀。

200年,曹操击败刘备收降关羽,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重围,千里走单骑

200年,曹操官渡大胜袁绍,孙策病逝

202年,袁绍病逝

205年,曹操消灭掉袁谭

207年,郭嘉亡故,袁尚、袁熙投奔公孙康被杀,曹操征讨乌丸

207年,刘备跃马过檀溪,徐庶投奔刘备,同年,离开刘备(史书上不是这样)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08年,孙权收降甘宁,剿杀黄祖,诸葛亮火烧新野(这没有的事)

208年,赵云单骑救幼主。曹操南征,周瑜火烧赤壁

209年,孙权战张辽,太史慈阵亡(历史上是206年,而且太史慈不是阵亡)

209年,周瑜计赚刘备入吴

210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210年,周瑜去世,庞统投靠刘备

211年,马腾被杀,马超兴兵战曹操,九月马超大败,刘备入驻西川

213年,庞统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张飞义释严颜,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曹操平定汉中,逍遥津之战,张辽差点活捉孙权。

218年,张飞智取瓦口隘。刘备帐下老将黄忠击斩魏将夏侯渊,夺取汉中

218年,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被杀

219年,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将杀死。

220年,曹操病逝,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国,张飞被手下所害。

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征讨东吴孙权。孙权向曹魏称臣,被封吴王。

222年,吴将徐盛击退魏主曹丕。

223年,东吴大将陆逊营烧七百里,刘备逃到白帝城,驾崩,太子刘禅登基。

223年,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224年,徐盛火攻,击败曹丕。

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七次收服蛮王孟获。诸葛亮开始北伐。

228年,蜀汉北伐失利。诸葛亮收降天水守将姜维,魏文帝曹丕驾崩,曹睿继位。

228年,司马懿擒杀叛将孟达。蜀将马谡拒谏,失掉重地街亭,被诸葛亮斩首。

228年,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将曹休,蜀汉丞相诸葛亮击斩魏将王双。

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231年,魏将张郃被蜀军乱箭射死于剑阁。诸葛亮发明运粮工具木牛流马

234年,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幸免于难。

234年,诸葛亮病逝,部将魏延与谋士杨仪闹矛盾,魏延被斩。

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大将司马懿征讨辽东太守公孙渊,公孙渊被杀。

239年,魏主曹睿驾崩,太子曹芳继位。

249年,魏国都督司马懿诈病,诛杀了魏主党羽曹爽一族。

251年,司马懿得病,薨。

252年,吴大帝孙权驾崩。孙权之子孙亮继位。

252年,吴国大将丁奉于雪中大破魏兵。

253年,吴国大臣孙峻密谋诛杀大臣诸葛恪。

254年,魏主曹芳被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废除,另立高贵乡公曹髦。

254年,魏将夏侯霸投蜀,蜀汉大将姜维战败牛头山。

255年,蜀汉将军姜维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

255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辞世,其弟司马昭继任。

258年,魏国将军诸葛诞谋反,东吴大将于诠,为救援诸葛诞,阵亡。

258年,诸葛诞被魏国镇压,诸葛诞被杀。

258年,吴主孙亮密谋讨伐权臣孙綝,事泄被废,立孙休为帝。

258年,吴主孙休与大将丁奉、张布等,定计斩杀孙綝。蜀国后主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黄皓。

260年,魏国高贵乡公曹髦密谋征讨权臣司马昭,与忠臣王经及其母,一同被杀。

262年,黄皓霍乱蜀汉朝纲,大将军姜维恐自身难保,就在沓中屯田避祸。

263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与魏将钟会联军,蜀汉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263年,蜀汉大将姜维结交钟会,姜维开始使用诈降计来光复蜀汉。

264年,姜维与钟会密谋反魏,事泄,钟会被魏兵所杀,姜维自刎而死。

264年,邓艾与其子邓忠被田续杀死。

265年,司马昭病亡,其子司马炎逼迫魏主曹奂禅让,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魏国灭亡。

265年,吴主孙休病逝,其子孙皓继位。

278年,晋朝老将羊祜病逝

司马懿走什么路线?

司马懿走的是能装能忍的路线。司马懿这个人老谋深算,善于掩饰自己。在曹操,曹丕,曹叡三朝都隐藏的很好,同时慢慢的拿到了曹魏的大权。

等到曹叡病逝曹爽执政时,假装自己老迈不堪,退居家中。待到大将军曹爽掉以轻心,司马懿便发动了雷霆一击。成功夺取政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站到了权力的顶峰。

以上就是大将军司马懿分级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