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生死罗布泊电视剧剧情

曾经存在过一个绿洲国家——楼兰,我们频频见到楼兰姑娘的身影,楼兰姑娘的经历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故事。而现在楼兰姑娘栖身之所,楼兰最先被匈奴征服,恼怒的汉朝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但一些史料仍然会称其为楼兰,而在楼兰国改名为鄯善之后。楼兰古城就不再是国都了(当时迁都了),楼兰古城呈正方形,如今的楼兰古城。人们在楼兰城址一带。在一个船形棺木中...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生死罗布泊电视剧剧情,以及和生死罗布泊电视剧剧情相关的内容!

生死罗布泊电视剧剧情,世界上恐怖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也是位置最偏西的省份。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在这个沙漠的东边,曾经存在过一个绿洲国家——楼兰,一个光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地方。

楼兰,就是神秘和遥远的代名词,而楼兰姑娘那秀丽的面庞和曼妙的身姿,又不知道让多少人动容。在新疆、巴音郭楞、若羌县的宣传资料中,我们频频见到楼兰姑娘的身影,她几乎成了若羌旅游的名片。

然而,事实上,楼兰姑娘的经历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故事。而现在楼兰姑娘栖身之所,更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

楼兰兴起于何时,已杳不可考。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认知里,是在西汉时期。有个说法是楼兰出自黄帝后裔东楼公,与楼烦人同族。如果属实,那么他们也是华夏支流,只不过后期融合了很多白种人的血统。

楼兰很小,西汉时,这个国家大概只有1.4万人,极限兵力不到3000。楼兰的命运很悲催,因为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弱小就是原罪。

楼兰最先被匈奴征服,汉朝开拓西域之后,楼兰又臣服于汉朝。

但楼兰并未真心臣服,一直对汉朝阳奉阴违,频频作梗,事实上成为帮助匈奴对抗汉朝的间谍。后来,恼怒的汉朝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将曾在汉朝为质的王子立为国王,并将国名改为“鄯善”。

虽然已经改名,但一些史料仍然会称其为楼兰。

此后,鄯善国长期向中原王朝称藩,直到被北魏灭掉。从此,鄯善成为郡县,不再是一个国家。

而在楼兰国改名为鄯善之后,楼兰古城就不再是国都了(当时迁都了)。后来,楼兰在风沙的侵袭下,逐渐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死城。东晋时,僧人法显从楼兰经过,那里已经无人居住了。

楼兰古城的遗址,在新疆巴州的若羌县境内,但离县城的距离达到了220公里。古城遗址环境恶劣,周边都是荒漠,到处分布着雅丹地貌。

历史上,这里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的河口三角洲,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这里曾挖出直径达1米的大树)。

据考古学者考证,楼兰古城呈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总面积10.82万平方米。

如今的楼兰古城,只有一些城墙和建筑的残迹。其中,包括一座10.4米高的佛塔、一座“三间房”遗迹、一条古渠遗迹、一座烽火台等。

人们在楼兰城址一带,得到了许多文物,包括五铢钱、贵霜钱币、唐代钱币、汉文残简、纺织品、漆器、木器、玉器、铜器、料珠、金银饰品、玻璃器等。

然而,这里出土的最珍贵的“文物”,却是包括“楼兰姑娘”在内的干尸。

1934年,一个中西联合考古队进入罗布泊,在一个船形棺木中发现了一具女性干尸,身高约1.6米,头戴尖顶毡帽,脚穿毛皮靴,脸上看不到痛苦与忧伤,反而带着微笑。

不过考古队并没有带走干尸,他们标记完位置后,退出了罗布泊。发现干尸的墓地,后来被称为小河墓地,而考古者把所发现的干尸,被称作“小河公主”。

但随后的半个世纪里,人们依照这些考古者所绘的地图,却再也找不到这些古墓了。小河公主就成了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

1979年,我国的考古学家重返罗布泊。这次考古没能发现“小河公主”,但意外地发现了“楼兰美女”。

楼兰美女距今约3800年,被发现时,她仰卧在一个风蚀土台里,墓穴上面覆盖着树枝和芦苇,身边放着羊角、草篓等物。

她身穿毛织物和羊皮,足穿毛皮靴,头戴尖顶毡帽。她死亡时年龄约45岁(博物馆资料显示为25岁),身高1.55米,有着深深的眼窝和大大的眼睛,鼻子很高,拥有典型的欧罗巴人种特点。

她的皮肤呈棕褐色,被发现时还有一定的弹性。脸部较丰润,不像其它干尸那样干瘪而狰狞。在“干尸界”,她毫无疑问是一个美女了。

2000年,考古者终于再次发现了小河墓地;2003年,传说中的“小河公主”重现人间。

现在,人们已经在楼兰周边的墓地发现了数万具人类遗骸(只有少数是干尸),年代跨越数千年。其中的绝大部分,收藏在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人类学的库房里。而更具研究价值的干尸(例如小河公主),基本上都留在了新疆。

小河公主和楼兰美女所对应的年代,是中原地区的夏朝。那时的楼兰与汉朝时的楼兰,也许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来有专家通过技术手段复原了小河公主和楼兰美女的相貌。从复原的结果看,她们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堪称美艳动人。

遗憾的是,“小河公主”存放在新疆考古研究所里,不对普通民众开放展览。但幸运的是,“楼兰美女”收藏在巴州若羌县的楼兰博物馆内,免费对民众开放。

楼兰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大概也是唯一一家)。只不过,这个博物馆你喜不喜欢看,就不好说了。对于胆小的人来说,这个博物馆还是不要看了。

这个博物馆里收藏了各类文物607件,包括木器、青铜器等。

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却是包括楼兰美女在内的8具成人和儿童的干尸。

楼兰美女虽然被各类文字所美化,但她现在依然是一具充满死亡气息的干尸。

而且,她的死亡也没有关联到什么美好的故事。专家发现她的小腹微微隆起,而且身下有大量凝结在衣物上的血迹,猜测她是因为难产而死的。未出世的胎儿,依然留在她的体内。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年纪,楼兰美女的生命嘎然而止,一尸两命,成为那个时代医学落后的凄婉悲歌!

而其它的干尸,更是不堪直视,大都面目狰狞,阴森可怖。在博物馆那幽暗而又刺眼的灯光衬托下,气氛更显诡异与凝重。

每个参观者都怀着沉重而复杂的心情,无声地在博物馆内挪步。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景象足以让你背上发凉,说不定有些人都要落荒而逃了。

不知道友友们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没有?感受如何呢?

投弹的飞机又是如何逃脱的?

为了加速日军投降,也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尽快落下帷幕,美军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作为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杀伤性武器,日本有幸成为揭开它狰狞面目的“见证者”。

1945年八月六日凌晨,美国派出了当时国内性能最优越的B-29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这架飞机在当时被称为“空中堡垒”,此架飞机不仅拥有着强悍的载重量,更是美军众多轰炸机中速度最快的一架。

在飞往日本广岛的路上,全体机组人员保持无线电缄默,并提前穿好了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即使驾驶如此性能优越的轰炸机,并且配备如此周密的防护措施,机组仍然是提心吊胆。

当时在美国本土试爆的时候,美国专家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得和爆炸中心保持十三公里的距离才能保证安全。在巨大阴影的笼罩下,谁也不知道能否在这短短的几十秒内能躲过死神的追捕。

在次日八时十分,飞机到达广岛上空,在万米高空中,机长透过云层看见了广岛,此刻人们正在进行着与往常一般无二的生活,却不知道死神已经悄悄来了。八时十四分,这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炸弹——小男孩,脱离了机舱,优雅地、缓缓地向着它的目标城市广岛进发。与此同时,飞机迅速掉头,向着远方驶去。

四十五秒后,飞机的尾部受到一股气流的剧烈冲击,整个机身顿时颤抖起来,几乎无法掌控,机长几乎把飞机拉升到最高躲避冲击,所幸的是余波并没有持续很久,飞机最终安全的离开日本本土。

据当时的飞行员回忆说,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冲天而起,接着一股巨大的蘑菇云随之升起。爆炸的正中心除了留下一个巨大的弹坑,所有的物体均化为齑粉,惨状一直持续到十公里的范围,甚至能看见余波过后人类尸身的残骸。

一些稍远距离的人也不好受,虽然存活了下来,受到的灼伤却很严重,有的双目都被灼烧掉了,只剩下两个空洞洞的眼窝。

这么强大的威力,飞机是如何躲避的呢?

第一点呢,就是飞机的逃生距离和路线经过了精确的计算。

当时小男孩的爆炸点被设置为离地面550米的高度,从万米高空到下落到五百五十米的距离至少需要四十五秒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可以让飞行员安全撤离的。也就是说飞机需要在四十五秒的时间内,飞离距爆炸点十三公里外的地方才能基本安全。而且美国还为飞机设置了最佳逃离路线,那就是投出原子弹后,B-29需要掉头以155度的姿势反方向飞行,因为当原子弹脱仓后,惯性使然,它会继续保持一股原速度与飞机一起飞行。所以飞机必须反方向逃离。为何不是180度呢?倒是想,做不到,因为当时飞机最佳安全的转角度数就是155度,超过了这个度不仅飞机的速度会受到影响,而且连飞机的安全都会受到影响,再就是飞机在高速情况下做出180度转向容易发生解体。

还有一点就是,在以155度飞行的状态下,飞机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冲击波首先席卷的是机尾,不至于损失机头或者发动机。

第三点就是,机组人员全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级别人物,无论在专业素养还是心理素质上都是出类拔萃。

而且驾驶该飞机的机长,曾驾驶美国有名的轰炸机B-17多次参加欧洲和地中海战区的轰炸行动,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突发事故处置技巧,被誉为当时美军最优秀的飞行员,当然他也是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层层训练才终于被上层同意驾驶该飞机,并没有因为他的王牌飞行员的身份而为他一路绿灯。

第四就是B-29轰炸机性能卓越,尽管当时日军的防空系统在美军一番又一番的轰炸下沦为摆设,但是为何还是要派出如此性能优越的战机执行该任务?B-29飞机在当时享有空中堡垒之称,能拥有称号,岂是浪得虚名。

没错,它是当时美国最具科技成果,最先进的飞机,是全世界排得上名号的最快轰炸机,因此,为了这次任务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完成,最终派出B-29执行此任务。

第一次原子弹的成功释放,也为第二次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足够的数据,随后的第三天,第二颗原子弹成功在长崎爆炸。

后来有记者采访当年投放原子弹的两位飞行员,你们后悔投放原子弹吗?

他们非常坚定的回答:从来没后悔过。此次执行任务的指挥官保罗.蒂贝茨也辟谣,别指望我会因为这次计划感到内疚,生活在谴责里,多想想南京大屠杀吧,这是因果关系。

这两枚原子弹,随着保罗.蒂贝茨极度令人舒适的解读,为二战的落幕画下了重重的句号。

中医这么厉害为什么唐朝人均寿命才27岁?

寿命与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卫生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了人们寿命的长短。

唐朝平均寿命27岁,清朝皇室平均才39岁,可见人均寿命就更短了。当时的孕妇辛苦怀胎十月,婴幼儿胎死腹中,母子双双夭折,目不忍睹的惨状太常见了。

战乱不断,瘟疫流行,就是今天很普通的疾病,那时也可以夺去好端端的生命,而且被狼虫虎豹所吞噬的生命也比比皆是。

多种悲惨遭遇交织在一起,人们的命运何等的痛苦不堪,那时人们的寿命,怎么可能与今天同日而语呢?

因为曾经人们的寿命太短,又拿"厉害"的中医说事,无知又有无耻的质疑!今天的美国,全球经济总量持续处于第一位次,医疗水平不能不说不高明厉害吧?

可是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已经被新冠疫情夺走了近34万鲜活的生命,不知将他们的人均寿命拉低了几岁?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医发展过程中,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中国的疫情控制最好,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有些好事者,怎么就睁着眼睛看不见呢?

(网络图片,原创回答)

山海经记载的逐鹿之战好像高科技战争?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的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其书亦非一人之力完成的。《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书中记载了很多奇人异事,远古神话和寓言,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

《山海经》中包罗万象,记录了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众多方面。

其中对于神话的记录,也十分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呢,像今天的提问,《山海经》中记载的涿鹿之战好像是高科技战争,那为什么现代的文明达不到书中的水平?是现代文明退步了嘛?

涿鹿之战,是黄帝部落联和炎帝部落与蚩尤开展的一场旷世大战。

《列子·黄帝》记载有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这十者均为十大部族图腾神兽,这十大部族曾为轩辕黄帝(有熊氏)在阪泉之战立下大功。

《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涿鹿之战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最终炎黄一方取得胜利。那么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又有哪些人物参加这场旷世大战呢?

据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在大战中,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为其助阵,又有夸父等大神前来相助,甚至还出动了野兽军团。反观黄帝这方,实力也不弱。除了有多方助战的神仙英雄,还有迷雾中自行指路的指南车,而黄帝本人更是有一把能劈山开峦的变色宝剑“轩辕剑”。这场战争要说战力,双方可是旗鼓相当。

当时这场战争涉及了很多重要人物。而战斗场面也是飞沙走石,迷雾遮天。相传,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派人作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手下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能自行指路的指南车才冲出了迷雾。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GPS导航啊。还传说黄帝在受困时得到了玄女的帮助,制作了八十面夔皮鼓,而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将其皮用来蒙鼓,把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这场旷世大战中有逐日的夸父,有被砍头颅仍以双乳为目,脐为口作战的刑天,要是在现代的话,人别说被砍了头,就是头受伤了也很难保证还有战斗力,这也恰恰证明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人物多为奇人异士。

涿鹿之战确实可以称为当时的“高科技”战争,但是要以此来评价现代文明,认为现代文明退步了,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现代文明涉及互联网,核武器,以及上能飞天的航天飞船,下能入海的蛟龙号。现代这些科技也是炎黄时期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山海经》是人编撰出来的,内容也多有夸张成分,而今时今日科技之成就,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类总是在探索中不断的演化,文明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步的。

今年毕业想去国内沙漠旅游?

我觉得“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敦煌的鸣沙山不错,是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沙漠景观。下面先讲一下我的亲身经历。

去年10月份我有幸来到这片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边塞城市,在行程途中沿路观看了隔壁、荒原、高山、草地等景观后终于抵达这片心中早已向往许久的沙漠,它深深的触动了我、震撼了我,在敦煌的几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去鸣沙山爬一次沙山,听听来自大漠深处风吹来的声音;围着月牙泉走一走,看看沙漠中那片古老的建筑,那轮弯弯的月牙泉。感受千百年来它那生生不息的源泉,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敦煌—丝绸重镇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位于甘肃酒泉下辖敦煌市,敦煌是我国古代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边疆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而闻名全国。千百年来多少商队在这里穿梭行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敦煌文化”。现在的敦煌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地理优势,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月牙泉和鸣沙山以“沙水共存、山泉共生”的自然奇观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月牙泉

月牙泉号称“千古不枯”,南北宽约100米,东西宽约5米,最深处5米,地处沙漠腹地,四周被鸣沙山包围,是敦煌诸多景点中的佼佼者,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以“沙漠奇观”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从汉朝开始,就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在古代这里水草丰美,泉水面积比现在还要大几倍,可通行船只,水中亦有鱼生存,许多垂钓者在此乐此不疲,享乐其中。

月牙泉南岸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等古代建筑数百间,宫殿建筑宏伟,殿内金碧辉煌,收藏有大量的壁画、书画等文物瑰宝。宫殿与月牙泉周围零零散散生长着古老的胡杨林、梭梭林等树木,这些树木经历上百年的风吹日晒,却依旧挺拔,与沙漠共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冬天,泉水涌水量减少,湖面大部分结冰,成百上千的麻雀等候鸟在空中盘旋,它们时而追逐、时而停留、时而觅食,呈现出“千鸟追逐”的景观。

鸣沙山

鸣沙山怀抱月牙泉,南北宽约20公里,东西长达40多公里,总面积达两百多平方公里。这里是荒芜人烟的沙漠浩海,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边缘。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为流沙积成,呈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

沙山相连,绵延起伏,堆成一个个的山头,各沙峰千姿百态;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宛如一座座金山;峰如刀刃,一遇风吹草动,边隐隐作响,轻如丝竹、重如雷鸣,故叫“鸣沙山”。敦煌鸣沙山是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敦煌八景之一。

鸣沙山景区建有辅助人登山攀爬的梯子,可沿梯子攀爬至山峰顶端,从高空眺望月牙泉全景。登顶后也可继续向沙漠深处景区规定的范围内攀爬,这时完全依赖人的体力和耐心。阳光直射,沙子松软,走起来比较吃力,不过能看到沙漠深处奇特的景观。这里有零散的沙漠特有灌木类植物,登高远望,可观看敦煌市全貌。回首远处的沙山高昂挺拔,隐隐作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看着脚下自己走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顿时疲惫感烟消云散。

门票信息

月牙泉鸣沙山景区还有滑沙、跳伞、骑骆驼遨游、沙漠越野摩托等众多娱乐项目。景区门票价格优惠,旺季110元,淡季仅55元。而且景区还可二次入园,出景区时在出口处有二次入院人像采集处,记录一下个人信息,第二天即可免费入园继续参观。

交通

月牙泉鸣沙山交通方便,距市区不过五公里左右的距离,打车费用在10元左右。

敦煌火车站位于兰新铁路支线,距景区约14公里,建议打车,费用约二十多元,没有直达公交(公交只能到市区)。在敦煌站可乘坐高铁8小时直达兰州。高铁沿线经过嘉峪关、酒泉、张掖等城市。火车可到达乌鲁木齐、西安、兰州等市,不过时间较长,不建议乘坐。

敦煌机场距离景区约16公里,离敦煌火车站很近。机场有巴士通往市区,票价10元,不过一天只有三趟。建议打车前往景区,敦煌出租车起步价5元,到景区也就二十分钟左右,价格三十元左右。敦煌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兰州、武汉、杭州、成都等城市直达航班。

美食

敦煌著名的美食有胡羊焖饼、驴肉黄面、烤全羊等,市中心有沙洲夜市,是敦煌最大的夜市美食街,从市区各大酒店步行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打车价格5元。

敦煌市其他景点

敦煌还有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古城、玉门关等众多旅游胜地。是体验大漠戈壁风光、边塞风景、感受历史、欣赏石窟建筑特色、邂逅千年壁画佛像的绝佳之地。

月牙泉和鸣沙山是我国两大独特自然奇观,有机会一定要去这座古老的“丝绸之路重镇”体验一下沙泉相依共存的美好风光。

两弹元勋的故事简短?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其父是清华、北大哲学教授。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从1958年至1986年的28年间邓稼先都全身心地投入“两弹”的研发工作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见到阔别21年的老友邓稼先。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职业,临别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是这样的吗?”此时,邓稼先在机场为前往上海的杨振宁送行,听到这话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严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

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邓稼先的婚恋故事

1953年,曾经青梅竹马并结下师生之谊的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了,婚后度过了5年宁静的幸福生活,此后便是长达28年的两地分离。然而,28年的分离并没有疏离许鹿希与邓稼先夫妇间的感情,反而加深了彼此的思念与牵挂。幸福宁静径一天内被转变

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的头几年,一家人住在中关村的科学院宿舍。许鹿希每天乘坐的30路公共汽车乘客稀少,离家最近的车站也有两站路之遥。每到晚上,邓稼先总是骑着自行车到车站接她。路边稻花清香青蛙欢唱,萤火虫闪闪烁烁,就在这如诗的恬淡中,他们相偎相依,感受着家的温馨与青春的甜蜜……

然而,人生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到来。

很多人都问过许鹿希,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挨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挨冻。她说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因为要造原子弹而和自己分离28年之久。

28年,常人很难想象邓稼先是怎么过来的。

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邓稼先领着他挑选来的大学生们,平地、砌墙,在北京郊外建起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基地。不久,研究基地就迁到了我国西北的荒漠地区。后来,又迁往一个更为隐秘的角落——新疆罗布泊。

新疆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沉寂了1600多年的荒漠上成功爆炸。

原子弹成功爆炸后,邓稼先又受命率领原班人马研制氢弹。工作的繁重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邓稼先的家受到了冲击。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邓稼先进京汇报工作,终于见到了梦牵魂绕的妻子。然而,清秀的妻子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显得清瘦而疲倦,14岁的女儿也被下放到了内蒙古。邓稼先争取到一个出差机会,赶往内蒙。女儿整个儿变黑了,头发黄黄的。女儿太小又受了太多的苦,曾连着吃了一个星期野菜糠窝窝头。看着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着他带去的肉罐头,邓稼先强忍着酸楚,把泪水咽进了肚里。

1971年夏天,邓稼先的老朋友杨振宁从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第一个要见的就是他。周恩来总理立即将邓稼先召回北京。邓稼先又得以与久别的妻子见了一面。许鹿希吃了一惊,当年那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的汉子,如今头发花白,背也有些驼了,穿着旧灰制服和绿军便鞋,哪里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博士。

而且,生活对邓稼先的打击一个接着一个。1973年父亲病故,1976年岳母病故,没几天,周总理逝世,邓稼先的身体本来就因为长期的核辐射变得异乎寻常地衰老,经过这些打击,他彻底垮了下来。

在一次偶然的核事故之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住进医院,检查结果表明,他的尿液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这一天,是 1985年7月31日。

8月10日手术,许鹿希噙着泪水守候着。几天后,因白血球数目太低,血相太差,必须中断治疗,医生建议邓稼先回家休养。由妻子陪着,邓稼先到地坛逛庙会,各种小吃,各种土特产,各种表演,都深深地吸引着他。 1986年3月29日,邓稼先又做了一次小手术。预感到日子不多了,他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一份建议书和那一本书。”他指的是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规范论。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突然过上了一种使他很不习惯的生活,他身不由己地被记者们的鲜花、相机与话筒包围着。1986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头版刊登了《两弹元勋——稼先》的长篇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与报纸摘要”中也播发了这则新闻。

如今邓稼先离开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家中的陈设一如既往。许鹿希将丈夫的用具都标上了年代,使用日期,连邓稼先坐过的沙发上的毛巾都没换过,看着老人摩挲着那些用具,不禁让人涕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以上就是生死罗布泊电视剧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