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番号樱井步剧情,历史上有哪些令人窒息的操作?
又断粮了!1951年,即便西藏阿里已经和平解放,但驻军面对的最大困难依旧是断粮,尤其大雪封山运输中断,断粮断炊几成常态。阿里骑兵支队到达普兰县时,已经断粮几天,只得靠杀战马度日。藏族小战士贡保不忍心对无言的战友下手,竟挺身而出做出一件当年轰动大西北的事情,救下全军性命。
要说贡保也是个命硬的孩子,他出生于青海湟源藏区,因家境贫寒,10岁就被阿妈带着离开家。只不过当时陪他们一起出走的不是贡保的父亲,而是一位陌生的康巴男人。
一路上风餐露宿,携带的炒青稞、糌粑、风干肉都已吃完,就连用来驮东西的马都被饿死。康巴男人不让吃马肉,因为那是藏族人的规矩,一行三人只得靠挖野菜充饥。
他们好不容易翻过唐古拉雪山口,终于看到野花盛开的广阔草原,还有几顶帐篷立在那里。贡保满心欢喜地给阿妈采来鲜花,可阿妈却用贡保与帐篷里的人交换了一小袋青稞,转身就与康巴男人扬长而去。
贡保在后面拼命追赶阿妈,可脚都磨得鲜血直流也没追上,也只得认命留下来。贡保每天帮帐篷的主人挤奶、杀羊,日子过得忙碌而清苦。
有一天,贡保奉命去找丢失的羊羔,可他却越走越远,跟着几个朝圣的人来到拉萨。贡保在拉萨八廓街奇迹般遇到阿妈,可阿妈却冷漠地递给贡保一块糌粑,告诉他哪里好就去哪儿。
12岁的贡保进哲蚌寺当了小喇嘛,却依旧吃不饱、穿不暖。贡保逃出去被捉回来,又被大喇嘛和家丁毒打一顿,然后被扔进枯井中。幸得一个小喇嘛相救,贡保才得以连夜逃出拉萨。
贡保历尽艰辛逃回故乡湟源,可阿爸对他也是冷冷的。无处可去的贡保只得再次上路,懵懵懂懂到了兰州,又恰好被部队收留,自此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50年,云南、贵州顺利解放,进军西藏已迫在眉睫。中央决定先从新疆军区抽调部分精干力量,组成先遣队先行进藏,一来摸清当地情况,二来联络当地藏民做好宣传,为后期和平解放西藏奠定基础。
贡保当时已经随部队南下入川,因其懂藏族,遂被一纸调令调回新疆军区,成为先遣队中一员。1950年8月1日,136名先遣队员在连长李狄三带领下正式出发。
先遣队此行目标就是跨越昆仑山,进入阿里地区,为后续大部队顺利进藏创造条件。高原行军有两大难关,一是高海拔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二是交通不便带来的后勤保障问题。
先遣队员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入藏,而且他们要走的路多是人迹罕至的天路,其艰险不言而喻。所以他们只能带着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疑惑,以及必胜的决心上路。
位于新、藏边界的昆仑山平均海拔5500~6000米之间,号称万祖之山。昆仑山生存环境恶劣,不仅苦寒缺氧,甚至有些地方还时有山洪倾泻而下,而且有的地方狭窄得仅能容一人一马通过。
战士们知道昆仑山地形险恶,所以即便被山石划破大腿,也不敢稍作停留,任由鲜血染红棉裤。谁料当他们进入昆仑山腹地时,面临的环境则更为恶劣。
随着昆仑山海拔不断上升,空气越发稀薄,战士与马匹因呼吸困难,体能消耗过大,导致身体疲惫不堪。而此刻的气温却陡降至零下40℃,则更加剧了战士们的高原反应。
许多战士皮肤青紫,脑袋胀痛,还有人因突发雪盲症,以致眼睛肿胀流泪不止。连长李狄三见此情景,也只得靠励志言语不断给战士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坚持再坚持。
先遣队员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互相扶持。贡保在队中年龄最小,遂得到最多照顾,在行军途中也算没受太多罪。
15天的艰难跋涉,先遣队终于进入藏北阿里地区。可是当地藏民看到先遣队员手中的枪,非常害怕,竟然扔下羊群撒腿就跑。
先遣队此行任务就是了解当地民情做好宣传,于是李狄三赶紧放下手中枪,命令战士们将跑散的羊群重新聚拢,并手捧哈达向藏民释放善意。
在远处观望的藏民,看到先遣队没有伤害他们的意思,才放下戒心回来与先遣队沟通交流。当藏民们通过翻译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先遣队是为解放穷人而来,不禁欢呼雀跃,并带着先遣队四处联络藏民,以便宣传新中国更多的政策。
然后这一切,当然不是当地反动头人所乐见的场景。于是反动头人勒令藏民不得与先遣队接触,不得给先遣队带路,甚至还禁止藏民卖东西给先遣队。
同时反动头人又借与先遣队谈判之际,提出让先遣队退出藏北等蛮横无理的要求。李狄三作为先遣队代表,对此予以坚决驳斥,并与当地政府成功签订了“五项协议”。
很快就到了十月份大雪封山的季节,先遣队接到新指示,原地开展宣传工作,以待来年开春大部队的到来。
当时西藏高原没有公路可供运输使用,新疆和田地区为让先遣队能吃上粮食,不惜征用数以万计的牦牛与驴马,可这些用来运输的牦牛,大半都倒在半路的冰达坂。
即便和田地区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可到了大雪封山时节,因供给线中断,再也无法将物资运进阿里。由于国家号召解放军进藏不能吃地方的,所以李狄三只能号召战士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没有柴火,战士们就组成砍柴小分队,到戈壁荒滩寻找一种带刺的扎麻植物。没有粮食,战士们就组成打猎小分队,在高原无人区靠打野驴、野牛度日。没有地方住,战士们就在冻土层挖地掘穴,硬生生挖出41间地窝子居住。
先遣队竭尽全力储备越冬物资,可随之而来的考验却是致命的。许多战士因在缺氧环境下干重体力活,而患上死亡率极高的高原肺水肿。
人类如果患上这种病,不仅腿部慢慢肿胀,甚至有时身体意外划个小口子就开始流黄水。许多战士为此牺牲,就连李狄三也未能幸免于难。只不过李狄三怕影响士气,一直隐瞒病情,直到腿已肿得不成样子,黄水已浸透腿上绑带,才不得不卧床休养。
短短不到8个月时间,先遣队就因断粮、断盐等恶劣的生活条件,加剧高原反应,以致半数战士牺牲。先遣队最先倒下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那可是与藏民比武连续拉断两张硬弓的勇士,可其却因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山之上。
据说巴利祥子临终前,不顾大腿肿胀,还在为连队上山打猎。其实不仅仅是巴利祥子,还有那些接二连三倒下的战士们,其悲壮倒地的模样同样使人泪目。王震得知情况后,急得直拍桌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粮食送到阿里。”
为此西藏与新疆军地双方,不惜耗费元气,也争取尽快做好先遣队的物资保障供应。
1951年5月,大部队终于抵达先遣队在阿里的驻地。可是李狄三已到弥留之际,当其听到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已顺利签署的消息时,不禁长出一口气,终于可以踏实地闭上眼睛休息了。
阿里全境解放后,先遣队大部分战士都离开这里,但贡保却自愿留了下来,因为老连长长眠在这里,所以他要留在老连长身边,继续坚守解放军的承担的责任。
谁料高原地区冬季漫长,部队后勤运输保障依旧是个大问题。阿里骑兵支队为此频频告急,支队长安德明无奈下达杀马令。已经成长为支队骨干的贡保,难以接受眼前的惨况,再加上藏族不食马肉的规矩,只能带着战友跑到水磨坊,将石磨与房梁上落得粉尘与面粉,偷偷地舔了一遍又一遍。
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3名战士陆续因长期饥饿,以致身体机能下降,最终牺牲了。支队长安德明实在没辙了,可也不能眼看着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只得让贡保做翻译,一起到普兰宗本(类似于县长)家中谈判,欲以市场价10倍价格,收购青稞,用以缓解部队缺粮危机。
普兰宗本在解放前,借统治势力欺压底层藏民,直到解放军入藏后,才开始收敛气焰变得老实起来,但其内心仍有抵触情绪,就想看解放军阿里骑兵支队的笑话。
于是普兰宗本对解放军借粮一事百般搪塞,并略带嘲讽口吻揶揄道:“我们不卖给你们粮食,也是执行国家政策,不能让你们犯错误,你们既然手中有银元,那就煮银元吃好了。”
明摆着普兰宗本受反动头人蛊惑,虽然表面上不阻止解放军在当地开展工作,但暗地里就是存心使绊子不配合。
安德明为严守部队纪律,只能带着贡保一次次登门拜访普兰宗本,希望宗本能帮助解放军解决缺粮危机。但他们一次次抱着希望而来,却一次次带着失望而归。
贡保饿得头晕眼花,眼见部队处境艰难,真的无法理解,宗本为何如此为难一心为藏民的解放军。当年先遣队的遭遇历历在目,那些牺牲战友们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贡保自知如果再不解决粮食问题,将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遂其再也不愿忍受宗本的捉弄。
于是贡保在第十二次无功而返后,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当天晚上,贡保想起普兰宗本的丑恶嘴脸,越想越气不打一处来,竟脱下军装换上藏袍,然后揣起一把手枪就走出部队大门。
贡保临走前,偷偷叮嘱一位藏族战友说:“如果明天我还没回来,你就告诉支队长到普兰宗本家,为我收尸,但你不能提前打小报告,否则我会将你和宗本一块毙掉。”
贡保自幼在底层长大,经历过贫穷带来的苦楚,明白解放军是真心为百姓做主,于是就想让已被反动头人洗脑的宗本清醒一下。
贡保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严重违反解放军的纪律,但其不愿眼睁睁看着骑兵支队,再步先遣队的后尘,白白牺牲那么多战友。所以贡保已经做好接受惩罚脱下军装的准备,只要能救战友的命,无论他得到什么惩罚都值得。
贡保趁着夜色来到宗本家门前。当时宗本家的大门还紧紧关闭着,贡保也有些累,遂倚着大门就打起瞌睡。等天色大亮,宗本家的仆人开门时,正半睡半醒的贡保一个趔趄顺势倒进门里。仆人认出贡保,可还等喊出声,就被贡保用枪管顶住脑袋。
就这样贡保顺利地跑进宗本的卧室。当时宗本正坐在桌前悠闲地喝茶,看到贡保冲进来,还未反应过来,就被贡保用枪顶着后心押了出来。
贡保要求宗本马上答应卖粮食,不然明年今日就是宗本的忌日。当贡保押着宗本快走到山下部队驻地时,迎面正碰上出来寻找他的支队长。
安德明一看眼前情景,脑袋嗡的一下就懵了,心中暗叫一声:“贡保啊贡保,你这可闯下大祸了!”
安德明连气带急,上去就给贡保一巴掌,大骂贡保严重违反纪律闯下大祸。贡保还没反应,宗本先迷糊了,遂问贡保:“你帮助解放军买粮食,他们为什么还要打你呢?”
安德明焦急地让贡保马上放人,但贡保却借连长与宗本互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气定神闲地对宗本说:“我们连长说你不配合,怪我咋没一枪毙了你,还回来这么晚。”
宗本一听不禁吓得浑身颤抖。安德明请宗本坐下来,然后好好给他解释解放军的纪律,以及解放军目前遇到的实际难题,并让贡保给宗本道歉。
可贡保却拿定他们谁也听不懂谁说什么,开始胡乱翻译,反正翻译给宗本的话只有一个意思“你不卖粮,连长还要杀你。”
宗本看着一直用凶狠眼神盯着他的贡保,心里真的有点儿慌神,当场表示签字卖粮。也只有这一句话,贡保如实翻译给安德明。
随后在另一位藏族战士的帮助下,安德明才终于知道贡保从中做的手脚,顿时心中五味杂陈,既感动于贡保的举动,但又为贡保担心,毕竟贡保不能这么做,而应该用实际行动让藏族同胞感受他们的真心。
于是安德明又给宗本耐心解释解放军的政策,诚挚地表示如果宗本能提供粮食,解放军会以他最满意的价格购买粮食。
直到此刻,宗本才搞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贡保自作主张,在心下释然之余,对贡保甘愿舍弃自己的大义之举,也暗暗生出一丝敬意。与此同时,宗本眼见解放军光明磊落说明一切原委,并严格执行他们的政策,也瞬间明白那些藏民为什么更早接纳解放军的善意,并坚定支持解放军。
贡保鲁莽的“冲动”,以及安德明耐心细致的解释,终于打破宗本心中抵触解放军的坚冰。于是宗本主动表示将青稞与豌豆,都以原价卖给解放军。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由衷地露出久违的笑容。
贡保因此事成为大西北家喻户晓的名人。可部队有明确纪律,贡保之举虽未酿成大祸,反而彻底扭转局面,但其确实违反纪律就要进行处理,所以贡保受到处分,被关了好几天禁闭。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新疆、西藏情况特殊,都是部队先行动,后勤保障随后再运输,正好反了过来。阿里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高海拔苦寒区域,当初刚解放时,当地牧民很少有人种粮食,也只有上层地主家中有粮食,而且大多都是从印度商人手中购买的。
解放军种出青稞那都是后话,当年唯一的后勤保障线,就是从新疆的皮山越过桑株达阪,再到阿里日土的驼线,每逢开山期就用3000峰骆驼,耗时两个月运一回粮。那时驻扎阿里的戍边官兵最大的期盼,就是能通过望远镜看到从班公湖边走来的长长驼队。
由此可知贡保的行为虽有些莽撞,但其中也透着些许无奈。后来,又有人翻出贡保的这笔老账,想给贡保一个处分。气得贡保大骂这些人吃饱了没良心,反正他做事问心无愧。于是领导把贡保调到一个偏远,无人认识他的连队,处分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贡保又先后参加了西藏平叛、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及战后的边防建设工作。据说贡保在西藏平叛期间被叛匪高额悬赏,曾几次遭遇暗杀幸得大难不死。
再后来组织上有意让贡保到地方当县长,可贡保说什么也不愿离开军队。后来贡保继续在阿里军分区工作,最终官至军分区副司令员,被人誉为“喇嘛司令”。
直到1996年贡保才从阿里军分区离休,整整戍边47年,这也算创下了高原军龄的最高记录。贡保退休后,组织上本想安排贡保到成都定居养老,可他执意不肯离开西藏,最后折中到拉萨定居,才离开阿里。
纵观贡保的一生,也许从他第一次踏上西藏土地时,命运就已注定他与这里连在一起。也许别人看待贡保挟持宗本之事,既为他解了燃眉之急而感动,又因担心他闯下大祸而纠结窒息。
可贡保心中却无任何杂念,只抱着不成功便成仁,为了战友,哪怕受处分也豁出去的信念。也许这就是“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最真实的体现吧!贡保去世后,遵照遗嘱和死去的战友一起埋在狮泉河烈士陵园。
清朝的国力真的不如日本吗?
这是个让清朝啪啪打脸的问题。
甲午战争的惨败,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让世界大跌眼镜来形容都不为过。
战败后的国人,在痛定思痛学习日本的同时,也在深刻反思这场战争,寻找导致清朝战败的各种因素。
都说国力差距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最根本原因,那么是不是因为积贫积弱的清朝综合国力远不如日本才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呢?
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近代的清朝虽然积贫积弱,在英法美俄等列强的打击下摇摇欲坠,但甲午战争前的清朝,仍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国之一。
清朝虽然在鸦片战争后开始不断丧失主权,尤其是海关等关乎清朝核心利益的部门被外国人把持。但也正是从被迫开埠开始,清朝的外贸收入成倍增长,日薄西山的清朝也有了经济实力开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组建了规模较大的近代化军队。
而同时期的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虽然全盘西化,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并和西方列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但甲午战争前,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认为日本比清朝更强。
虽然此时的西方早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德等国更是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当时的清朝,国土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亿,这和面积只有不到4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千万的日本相比绝对是碾压级别。
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扩军备战,但当时的清朝也没有闲着,洋务运动的前半段就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独立完成了平远舰等舰船的制造。
再说日本的军队,虽然日本7个师团人数达到7万人,加上预备役也就24万人。而此时的清朝单单常备八旗军就达到20多万人,加上60多万绿营以及数十万淮军等新军,清朝军队的数量在100万左右。
虽然此时的西方世界早已将海战作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此时的远东地区,陆军依然是战争的绝对主力。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清朝的实力都远超日本,这是西方国家不看好日本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日本的做法无疑就是以卵击石。
但,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所有人啪啪打脸,包括很多国人也想不明白,为何综合国力强大的清朝会败给昔日都不曾正眼相看的撮尔小国日本,难道真的是“天意”?
当然不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静夜史看来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综合国力从来就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最根本因素,一如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一样。
清朝综合国力再强,如果不能全部用在甲午战争上,那就是一只没有利齿的老虎,被人当做病猫吊打一点也不奇怪。
日本能够打赢甲午战争,静夜史认为有几个因素至关重要:
1、资本主义的强大动员能力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开了眼界,强了国家,而在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同期的清朝虽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封建主义仍占主流。
资本主义意味着市场交易,资本可将交易主体迅速集中,而且随着资本的扩张,能够动员更多的人。而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故步自封中享受太平盛世。
古往今来,商品经济创造的财富远远高于小农经济,这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日本,能够创造更大的财富总量,日本超越清朝也成为可能。
而清朝虽然GDP总量大,但除了被外国控制的海关,小农经济创造的财富远不足以支撑清朝的内外开支,连靠剥削为生的地主阶级也只能通过创办企业维持洋务运动后期的发展。
可想而知,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两个国家,战争将会是怎样的走向。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共动员了超过15万陆军参战,而清军的八旗和绿营早已废柴,能够和日军交战的,无论海军还是陆军,都属于团练序列,具体来说也就是李鸿章的部队。所以有“甲午战争是日本和李鸿章的战争”的说法。
尽管清朝综合实力强大,但单凭李鸿章的淮军,如何能够抵抗蓬勃而起的日本国?
2、不同基本国情的决定作用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日本根深蒂固的集权特征没有彻底改变,表面上虽然是君主立宪制,但天皇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这和清朝统治者的绝对权力异曲同工。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社会制度差距有多大,清朝和日本的博弈首先是领导人素质的博弈。
虽然“慈禧修建颐和园过生日导致北洋海军无炮弹可用”已经被证明是谣言,但清朝在北洋海军建设上确实太过滞后。
作为洋务运动的成果,北洋海军首先属于李鸿章,然后才属于清朝,这种作为地主阶级私产性质的军队战斗力几何、战果大小,几乎完全取决于拥有者的个人意志,也就是李鸿章。
而因为李鸿章在清朝政敌颇多,尤其是主管户部的翁同龢,这使得李鸿章想要充实北洋海军,根本就是举步维艰的事情。毕竟,统治者不希望属下过分强大,而同僚更希望李鸿章当场去世。
更可怕的是,地主阶级的内斗,丝毫不影响底层百姓的“冷漠”,千年以来的隔阂,使得民众普遍认为国家是地主阶级的而不是百姓的。所以对于外国侵略者,鲜有百姓自觉抵抗,因为侵略者针对的是地主阶级,所以才会有“扶梯者众”等不可思议的现象。
而这,就是千年来我国的基本国情。
那么日本怎样呢?明治维新作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毫无疑问是不彻底的,但却将统治者的意志贯彻到日本的各个角落。日本民众懂得了,打赢了清朝,日本可以腾飞,民众可以过得更好。更可怕的是,明治天皇带头节衣缩食给海军买军舰,这让日本掀起了疯狂的全民备战中。
长期以来,地震火山频发且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无论封建还是资本主义时期都渴望在东亚大陆建立根据地,这是日本全民疯狂的原动力。
而甲午战争前的清朝,和西方列强一样,对自己过分乐观,对日本一如既往地不屑一顾,一如数千年来的俯视。殊不知,西方列强被打脸,也仅仅是被打脸,清朝却可能伤筋动骨。而此时的日本舰队已经悄然超越清朝,并将在黄海大战中给北洋水师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样的条件下,你让清朝拿什么赢?拿年少轻狂的光绪和有家无国的翁同龢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二战日本一个军由几个师团组成?
中国有的地级市并不下辖县级单位
在回答问题之前,想先反问题主一个问题,你能说出中国当前一个地级市由几个县组成吗?
显然不可能是不是,地级市通常下属市辖区和县,但是数目并不确定。甚至像广东省中山市等地级市,没有下属的县级行政区,直接管辖镇级单位。
在日本内阁刊印的“职员录”中,仅有师团和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的职员名录,军本身不是一个固定编制同样的道理,二战日本的一个军,并没有固定编制,无法用类似“一个军三个师、一个师三个团”的方式,来描述日本军的规模。
而关于题主的问题,我只能回答三点,“二战时期日本的军是什么编制”、“最小的日本军有多大规模”、“最大的日本军有多大规模”,下面一一详述。
抗日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军”,其实有军、方面军、总军三级编制日本的“军”到底是什么编制二战时期,日本在师团之上还有军、方面军和总军三级编制,按照题主的描述,应该指的是仅在师团上面一级的“军”,方面军和总军则不再赘述。
其实在日本现代陆军建立之初,师团已经是最高级的编制,它们由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和熊本六大镇台演变而来,完全足够承担本土防御任务。
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为了便于管理和指挥外派的侵略部队,才开始正式出现“军”级单位。由于承担任务的不同,“军”又可以分为两类。
日俄战争中出现的“番号军”第一类姑且称其为“番号军”,它们被冠以数字番号,战时编组、战后撤销,等到下一次大规模战争时重新编组。甲午战争时日军编有第1军、第2军,日俄战争则出现了第1-4军。同样的番号,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的第1军、第2军则完全不同,下属了不同的师团。
《辛丑条约》与“清国驻屯军”第二类姑且称其为“驻屯军”,它们被命名为“驻屯地点+驻屯军”,是对某一殖民地内驻军的统称,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编制。最早出现的是“清国驻屯军”,它是《辛丑条约》的产物——允许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以及天津、塘沽、秦皇岛等地驻军。
中国驻屯军、台湾军的简要资料规模最小的“军”——中国驻屯军和台湾军要说规模,驻屯军普遍都是很小的,就连后来一路升级到“总军”级别的“关东军”,起初也只是因驻守“关东州”得名的“驻屯军”,规模连一个师团都不到。
在二战前后,所有日本军中规模最少的,当属中国驻屯军和台湾军。
中国驻屯军不仅赖在中国不走,还不断进行军事演习所谓中国驻屯军,也就是前文提及的“清国驻屯军”,他们在大清灭亡后依旧赖着不走,仅仅是改换了一个名称。这支部队的主力为1个中国驻屯旅团,下辖第1、2两个步兵联队,“九一八”之后又扩充了工兵、通信兵和炮兵部队,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七七事变前“中国驻屯军”的兵力部署直到七七事变前,中国驻屯军扩增到5600人的总兵力,编制情况为:
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天津):司令田代皖一郎中将;中国驻屯旅团(北平):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步兵第1联队、步兵第2联队;直属部队(天津):战车队、骑兵队、炮兵联队、工兵队、通信队、宪兵队。这样的规模连普通师团的一半都不到,但是战斗力仍不可小觑,是精悍短小的精兵而且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也是老资格的中将,地位并不比师团低。
《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军的建立比中国驻屯军还要早上几年,1895年《马关条约》中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日军很快开始派兵进驻,成立了台湾总督府和台湾军。
初建时,台湾军编制有3个守备混成旅团,分驻在台北、台中和台南,兵力约有2万人。台湾民众的反殖民地运动被打压至低谷后,台湾军开始减少兵力,缩减到6000人左右,主力编制为台湾守备队(又称台湾旅团)。
日据时期的台湾军司令部1935年7月,台湾军的编制为:
台湾军司令部(台北):司令寺内寿一中将;台湾守备队(台北):司令福田袈裟雄中将,步兵第1联队、步兵第2联队;直属部队:基隆要塞司令部、澎湖要塞司令部,基隆重炮兵大队、马公重炮兵大队、台湾山炮兵大队,飞行第八联队。台湾军主力“波田支队”,在武汉会战时期攻占九江从编制情况可以看出,台湾军比中国驻屯军的规模稍大,不仅有3个炮兵大队,还有两个要塞和飞行部队。而在七七事变后,台湾军也多次抽调主力台湾守备队,先后支援淞沪、武汉等多个战场,也就是所谓的重藤支队、饭田支队、波田支队。
第11军从武汉会战开始,逐步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日军主力规模最大的“军”——盘踞华中的第11军番号军的设立,本身就是为了指挥师团级以上的战斗力量,它的规模自然不会少于一个师团。
1939年8月在诺门罕前线建立的第6军,当属番号军中最小的存在,所属部队仅第23师团和第8国境守备队,以及少量的军直属部队。
第6军始建时仅有1个师团的主力普通的番号军,通常以2-3个师团为主力,根据战况编组部分独立混成旅团或支队,并直属一些炮兵、骑兵和战车部队。
但随着日军在华战线不断呈现不规则扩展,作战形势变化剧烈,就出现了第11军这样规模堪比方面军级单位的“巨无霸”。
冈村宁次曾任第11军的第一任司令官1938年7月4日,为了组织进攻武汉,日军下达大陆命第133号,在华中派遣军下新建第11军。最初的第11军由冈村宁次任司令,下辖第6、101、106师团,以及波田支队(即台湾旅团)。
此时的第11军兵力约为3.5个师团,但其实战斗力远不如华中派遣军下属的另一支番号军——第2军。第2军的司令官东久迩稔彦亲王是裕仁天皇的亲叔叔,下属第10、13、16师团都是甲种师团,而第11军中的第101、106师团都是乙种师团。
1939年9月23日起,中国战场的日军全部编入总军级单位——“中国派遣军”但是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历经徐州、武汉两场大战的东久迩稔彦亲王完成“镀金”,第2军也完成了使命,于1938年12月9日撤销,除第10师团此前已转属华北方面军外,下属的第3、13、16师团等部队全部划归第11军。
1939年9月23日,第11军所隶属的方面军级单位——“华中派遣军”也宣告解散,同时日军在中国关内战场设立第一个总军级单位——“中国派遣军”。
第三次长沙会战前日军第11军的部署第11军虽然仍是“军”级单位,但在规模上已经堪比方面军。
截止1939年底,第11军司令官仍为冈村宁次,下属第3、6、13、33、34、39、40共7个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14、18旅团,规模接近8个师团,近20万兵力。当时整个中国派遣军的师团数量才26个,第11军独占了四分之一还多。
1939年底长江流域的中日力量态势图第11军的这种“巨无霸”规模,是由其战略地位决定的。
从中日军事力量分布态势图上可以看出,第11军以武汉为中心,牢牢掌控着鄂北、鄂西、湘北、赣北、皖西南、豫南等地,如同一把利刃,在狠狠地刺向陪都重庆。但是陷入持久战的日军,依然后劲不足,这把利刃已经陷入泥潭,无法顺利刺向重庆,第11军先后在长沙、鄂西、豫南遭受严重阻碍。
为了以战迫降,并伺机攻陷陪都,日军不肯收回利刃,只能不断增兵,一面加强利刃的“锋芒”,一面给握紧利刃的“手腕”更多防护。所以直到二战结束前,第11军一直是日本陆军中规模最大的“军”级单位。
以第11军为例,可以看出总军-方面军-军-师团-旅团间的从属关系结语通过前面3个问题,我们最终可以给日军的“军”级单位做这样的定义:
“军”的级别在旅团和方面军之间,军司令官不低于中将。可以直属于“总军”,也可以调过师团直辖旅团。规模在1个旅团和多个师团之间,最多不超过10个师团,其主要任务是负责1-3个战线,或长期驻守、攻略某一地区。在名称上,“军”级单位可以分为驻屯军和番号军,驻屯军在1个师团以下、番号军在1个师团以上。随着战线的拉长、战争进入僵持状态,番号军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像第11军、第13军还兼有了部分“驻屯军”的属性。B跟13有何不同?
13是; 麻将中每方的牌数 回车键的ASCII及Unicode码 13在网上也是骂人的词,因为从象形上13其实就是分开的B。还有13也可以用来很隐晦的说别人是“断背山”,原因还是从象形上来看。 最近有人恶搞13这个的意思为“死”。 因为1+3=4,“4”在中国发音里面音同“死”,同时如果碰上星期五,整个的意思就是:星期五就(来源于4+5=9,这里也是使用了“9”的同音词“就”)4了,不能享受双休日的愉快,极度悲惨。 NBA中的13号:太阳的纳什、爵士的奥库、公牛的诺阿、猛龙的麦克詹姆斯、刚退役的克里斯蒂、步行者的大卫-哈里森、魔术的卡托、山猫的马特-卡罗尔、凯尔特人的韦斯特、尼克斯的罗斯13的特殊意义 1、13 House M.D中house的助手的扮演者——Olive Wilde奥利维亚·维尔德,即将上演的年度重磅3D大作《创:战纪》的女主角扮演者 2、王啸坤(王十三) 王啸坤本人喜欢13这个数字,很多玩摇滚的人都喜欢13,国外很多乐队对“13”这个数字也很喜爱。 火星和“13”都是摇滚乐的标志。13在摇滚中是非常推崇的专辑,有的专辑就叫13,还有的第12首歌不写12就写13。 20强比赛时,只有啸坤抽中了自己想要的号码,就是13。 现在13已经成为王啸坤的昵称,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歌迷举着“13”的灯牌。 2007年8月13发行首本新书《王十三》 3、樱井孝宏(樱13) 声优樱井孝宏 因为姓的日语发音问题,“樱井”=sakurai 业界的声优都叫樱井做“樱井桑”(sakurai san) “sakura”=樱,“i san”相当于日语中的1和3 且本人出生于6月13日,所以被fans称为“樱13” 4、孙燕姿名叫“十三姐” “十三姐”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因为早前在埃及拍摄MV时遭到暴力袭击事件,工作人员为了鼓励备受惊吓的孙燕姿,就根据《古惑仔》中“洪兴十三妹”的名字为其取名“十三姐”来壮胆;另一种说法是说,在孙燕姿出道不久时,每次的签名会都人山人海,工作人员笑言燕姿每次去签名都像是《古惑仔》的“洪兴十三妹”去打架的样子,于是就叫她“十三姐”。 5、道教12一个轮回,13则意味着超越轮回。 6、13是前德国队长巴拉克的球衣号。现德国队13号是托马斯·穆勒。 7、13是taylor swift 的幸运数字。 8、13是NBA顶级控卫Steve Nash的球衣号。 9、美国国玺上,金字塔的级数是13层,上方的那句话(Annuit coeptis)有13个字母,另一面的白头鹫两边写有E pluribus unum,这句话有13个字母,白头鹫上面有13颗星。 10、美国最初独立时有13个州。 11、蜗牛老总石海被九阴玩家叫“十三妹”。
相叶雅纪ARASHI求这期VS岚的出处?
VS岚130404相叶雅纪与樱井翔KISS
樱井和相叶一组投保龄球,貌似他们的对手好像说,他们要是没打中那个红色的瓶子,就要kiss。
然后,果然。。。。没中,两个人就假装吵架,吵着就亲上了。现场的饭,那叫一个激动。。。
以上就是动态图番号樱井步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