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禁宫八大酷刑详细剧情

25岁貌美如花的宫女出宫后竟然连乞丐都不愿意娶,古代宫女实际上也很凄惨,为了能维持生计迫不得已进入到皇宫之中低声下气做事,宫女通常情况下都是从进入到宫中那一刻开始始终熬到老;有可能清朝执政者觉得这一些宫女着实凄惨,清朝宫女在30岁前后便会被送出宫,紫禁城每一年都会在满清八旗之子的家中招募漂亮的15岁女孩。出宫的宫女结局很大一部分都不太...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禁宫八大酷刑详细剧情,以及和禁宫八大酷刑详细剧情相关的内容!

禁宫八大酷刑详细剧情,宫女出宫后下场如何?

下场除了悲惨还是悲惨,25岁貌美如花的宫女出宫后竟然连乞丐都不愿意娶,按照常理来说,宫女出宫也是正值青春,花一般的年纪竟然无人敢娶,令人不敢相信。

古代宫女实际上 也很凄惨,这一些宫女很大一部分也是穷苦人家家庭出身,为了能维持生计迫不得已进入到皇宫之中低声下气做事,她们的日常生活仅有孤单和枯燥乏味,压根丝毫没有任何自由可言。

清朝之前,宫女通常情况下都是从进入到宫中那一刻开始始终熬到老;清朝之后,有可能清朝执政者觉得这一些宫女着实凄惨,因而准许她们到了一定年龄就出宫:清朝康熙,清朝宫女在30岁前后便会被送出宫,而到了雍正时期,他就略微变更了一下改成25岁出宫。

通过清朝的秘史记录,紫禁城每一年都会在满清八旗之子的家中招募漂亮的15岁女孩。这一些女孩到了皇宫后,既得不到钱,也不可以回家,只有在宫中承受极度的疲劳和残酷无情的日子。

她们大部分都要承受到25岁才从紫禁城被释放出来,这就是宫女。可以想象到,在宫中这10年的日子,她们是有怎样的难熬,而这也正是封建社会大部分女性的命运。

可为什么宫女出宫后,却始终嫁不出去,甚至是连叫花子都不会想要娶她们呢?从逻辑关系上讲,宫女们走出宫殿时才25岁前后。恰逢青春年少的时期,像是正在盛开的牡丹花,娇媚而美丽。在这个时候,结婚生子是她们最好的选择,但令人费解的是,宫外的人却极少瞧上这一些美丽的女子,甚至是连流浪汉都瞧不上她们。

出宫的宫女结局很大一部分都不太好,除去少部分被皇帝瞧上在宫里留下来做妃嫔的,大部分出宫的宫女很多也是结局惨淡,有给人做侍妾的,有的孤独一生,更优的看破红尘直接皈依佛门了。

极少有人真正可以嫁给而言的意中人,这就是现实,很残酷无情,这样的话这一些漂亮的宫女为什么没有人娶呢?

25岁在古时候是属于“大龄女青年”

现代社会,25岁是一个小姑娘刚刚踏入社会,人生道路迈向美好幸福的时期,可以算是大好青春年少的开启,可在古时候25岁的姑娘就像是我们如今常常说的的“大龄女青年”。

是不是觉得很吃惊,这为什么就变成大龄女青年了呢?但是实际上正是这般,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大多数都不会高,从如今的数据资料来讲,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就在40到50岁前后,到了战争时期就更为低了。

中国历史上有差不多几百位皇帝,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竟然也就仅有40几岁,皇帝尚且这般,更别说普通民众了?

在现如今不乏见到有的人30岁甚至40岁才刚刚结婚生子,但是在古时候这是属于雷人现象,40岁在古时候对于一个人而言有可能马上是迈向生命的终点。

因而为了人口数量考量,古代推行的是“早生早育”的制度,清朝的康熙皇帝,十三四岁左右就开始成亲了,在我们还在读初中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儿子都有可能开始会打酱油了。

这样的话假定一个姑娘到了一定年纪都没有结婚生子会怎么办呢?一句话:结局惨淡。

如果一个姑娘到了18岁还没有结婚生子,那么接下去她可就惨了,她的父母会挨罚,缴纳一大笔巨额的处罚金,她自己也会遭遇强制性分配的可能性,就是属于非常典型的“包办婚姻”。

“净身”的缘故可能会无法生育

除开年纪大以外,清朝宫女还有一个缘故也让那一些光棍汉避而远之,:那便是有一些宫女没有办法生孩子。

皇宫当中宫女唯一一个接触到的男性便是皇帝,而皇帝每一天遇到这么多美若天仙的姑娘,保不准啥时候就临幸了她,某一些妃嫔为此出现忧患意识。

尽管很多人提及“净身”,认为那基本都是太监才被这样对待,可实际上许多的宫女也遭遇这一个可怕的命运。

为了能把这类风险降至最小,在古代皇宫当中,也是有宫女被“净身”的例子,而古代人注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宫女都没有了生育能力,自然而然是不会受人待见的,为此大龄剩女加一个没有办法生孩子这就会让许多光棍汉避而远之。

宫女和太监的“对食”让她们备受诋毁

除开没有办法生孩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故便是一大部分的宫女的名声不好,而这一个就来自于古代皇宫当中的一个特殊的习俗:对食。

古代宫女大多数也很悲哀,她们尽管基本都是旗人,但是许多都是包衣佐领管领下的女子,她们许多人的命运从一出世就早就已经被安排好了,送进皇宫当宫女。

在皇宫当中除开皇帝妃子以外便是太监,这两个人群常常受到为难,为此两个同病相连的最底层人群就出现了与众不同的情感,为了能缓解这类枯燥乏味和孤独寂寞就抛下世俗的眼光,和太监组合成了为名上的“夫妻”,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食”。

其实这就是两个人生活在一块儿,平常吃饭的时候聊一聊家长里短,和一般的普通家庭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除开夫妻那些事不能干来说。

在历史上这类事还很多,例如明朝著名太监魏忠贤和天启皇帝的乳娘客氏组合成“对食”,也许是由于天启皇帝的无视,这两人在末期权倾朝野。

可太监本身声誉就不太好,并且你一个宫女竟然和太监组合成“对食”,这样子的行为表现在正常人看起来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的,为此在明清宫廷当中也是被明令禁止的,如果一旦被发现了会驱赶出宫乃至可能性乱杖打死。

而有句老话叫做“人言可畏”,一旦你的这一段陈年往事被人们晓得以后或多或少会被人指手画脚,长此以往,坏名声就传出来了,而宫女也只有在这种指指点点的环境之下孤独一生。

大多数宫女晓得自己今后的下场,为此早就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今后

其实许多宫女尽管都晓得今后自己的下场,说到底每一年出入宫的人这么多,社交圈子就这么大,再怎么样也能时不时听见点内幕消息,当了解到这一段消息以后,有一些宫女或多或少有一些小心思。

而有一些宫女则相对比较聪慧,明白今后的下场,就提早为自己规划好退路,在皇宫当差时候逐渐开始攒钱或是阿谀奉承来赚“另外工资”。

在清代皇宫当中,宫女的月钱每个月大概是4两到20两左右,根据古代而言,这就已经是属于“高工资群体”了,并且皇宫当中也是管吃管住,而不需要多大花销,所以许多宫女在光荣退休的时候就就已经攒了一笔家产来承担她后半辈子的生活。

她们当中有的就准备出宫以后找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嫁了,不需要彩礼钱,自己买房买车“带上陪嫁上门”,这相对于一些家庭生活不富有娶不起媳妇或是游手好闲的人而言可以说就是天大的福利,所以有的人便会选择和这一些宫女结婚生子。

当然了,一些相对比较聪慧的就选择留到皇宫当中,她们可以凭借其“高情商”获得皇帝妃子的喜爱,进而留到身边,这种人是属于到哪里都受欢迎的。

诸多宫女前车之鉴在前,有一些聪慧的宫女在皇宫当中就已经为自己规划好了打算,而这一部分宫女通常最后混得还可以,当然了留到宫中就不太可能结婚了。

结语

而那一些都没有准备的,很有可能就是属于“情商较低”的,长时间处于深宫当中和社会脱轨太长时间,出了皇宫无法迅速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外加上皇宫当中很有可能大风大浪见多了,出了皇宫瞧不起一般人,导致了我们如今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清朝宫女出宫以后并没有有好的下场,这原因很扎心,有社会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

一代女宰相上官婉儿?

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视为股肱之臣,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但她也是绝对的“易燃易爆品”,威胁了武则天的利益,被武则天处罚以“墨刑”。

何为“墨刑”?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

所谓墨刑,就是在犯罪的脸上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先用铁器做上标记,等刻画出大体轮廓后,涂上墨水或者其他黑色的的颜料,从而让在身体上的标记形成永久性的标记刺字。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墨刑在脸上运用得最频繁,而且刻字时非常痛苦,给犯人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屈辱。

后来,黥刑的应用越来越广,甚至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愈演愈烈,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当年,上官婉儿犯下大错惹怒了武则天,但武则天感念在上官婉儿的才情,舍不得将她赐死,于是就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便留下了一道不可愈合的疤痕。

为了掩饰伤口,上官婉儿费尽巧思,她用朱砂笔在眉心处描出美艳的梅花图案,不仅遮盖了疤痕,还显得面貌更加的妩媚动人。

自此之后,唐朝宫廷内的妃嫔、宫女,以及达官贵人的女眷争相效仿,纷纷用胭脂在额头点花瓣,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美其名曰“红梅妆”。

后来,梅花妆传到了京城外,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

《酉阳杂俎》中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 ”

书中提到梅花妆起源于上官婉儿,是为了掩饰“黥迹”。

上官婉儿所犯何事?上官婉儿究竟有什么能耐,让武则天大动肝火又不忍杀之呢?

说起来,武则天既是上官婉儿的仇人,也是恩人。

上官婉儿出身于名门之家,但她比较倒霉,在她还是襁褓婴儿时就遭到了家族牵连。

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因参与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遭到了武则天的报复,她的爷爷和父亲被武则天诛杀。

上官家族的男丁都惨遭杀害,女眷则被发配到唐宫的掖廷当起了奴婢。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虽然入宫为奴,生活艰苦,但她对年纪小小的婉儿依旧用心培养。

在母亲郑氏是的熏陶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她不仅擅长吟诗作对,还异常聪明通透。

更出乎人意料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官婉儿出落得温婉动人,虽穿着朴素,但难掩自身的典雅气质。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上官婉儿的芳名从掖廷传到了后宫,也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

公元677年,武则天怀着好奇之心,召见了14岁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来到内殿,她不卑不亢,仪态大方。武则天出了个题目考核一她,上官婉儿挥毫泼墨般地,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一气呵成,恭敬地等武则天过目。

武则天接过文章,脸上的笑容仿若一株盛开的牡丹。

只见上官婉儿的书法娟秀有劲,文章既辞藻优华,又立意清晰。

武则天大喜,立即下令褪去她的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

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更是以“内舍人”的身份,成了武则天寸步不离的亲信,随侍女皇左右。

上官婉儿能力突出,武则天也十分惜才,她任命上官婉儿拟定朝廷所有的诏书,还兼任着处理百司奏表的工作。

后来,武则天更是让上官婉儿参加军国大政、给她生杀大权,并让她处理政务,行宰相的实权。

作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儿的前途一片光明,大家都送她“巾帼宰相”的美名。

武则天给了上官婉儿无上荣光,上官婉儿也十分聪明,她将武则天视为栖身大树,她对武则天百般恭敬迎合,精心伺候,深得武帝的欢心。

如此识时务的上官婉儿,究竟为何得罪武则天,遭受了“墨刑”之苦呢?

关于这件事,其实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男宠私通。

据唐代小说《控鹤监秘记》记载,武则天把上官婉儿作为心腹,武则天晚年时与男宠张昌宗行床榻之欢时,也不避讳婉儿。

公元697年,73岁的武则天发现她的男宠张昌宗竟然和上官婉儿在一起幽会。

一个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小鲜肉,一个是她最信任的心腹闺蜜,武则天顿时感受到了双重背叛,她怒不可遏地怒斥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

说罢,武则天拔出金刀,对准了上官婉儿的脖子。

被抓了现行的张宗昌吓得赶紧跪地求情,上官婉儿也跪地认罚,武则天念及自己也离不开上官婉儿,于是就免其死罪,赐了墨刑。

这部野史通篇意在讲述武则天和男宠之间的床帏事,史料价值并不高。

结合史实来看,萦绕在上官婉儿身边的男人可谓有权有势,就比如太子李贤、侍郎崔湜、唐中宗李显等。

武则天有男宠,上官婉儿一样的有数不清的情人,按照她自身的条件和性格,她是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个“小白脸”去得罪女皇武则天的。

话说回来,就算上官婉儿真的与男宠有点私情,武则天是个格局非常大的女人,她也未必会因为区区男宠去羞辱自己的心腹。

真正让武则天无法忍受的,还是威胁和背叛。

这种威胁背叛,不是男女情爱,而是武则天最在意的江山权力。

这也就是史料记载的第二种说法:上官婉儿谋逆犯上。

武则天晚年时,朝堂局势十分不稳,无论是李家人,还是武家人,都盼着她早日仙去,好继承皇位。

一次,武则天破获了一起谋反案,在谋反策划的名单上,她意外地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名字。

换做别人,武则天或许不会这么愤怒,但上官婉儿,却是武则天一手培养,最为信任的心腹之臣。

武则天大发雷霆,她迅速召来上官婉儿:“昔日你祖父(上官仪)有罪被诛,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我。”

武则天又气又恨,她恨不得立刻将婉儿杀掉泄愤。

权衡再三,武则天下令将上官婉儿处以黥面之刑。

《旧唐书》有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意思是说,武则天称帝时期,上官婉儿忤逆圣旨,按律当杀。但武则天怜惜她的才华,最后只给了她“黥面”的惩罚,以示警告。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比较高,别看上官婉儿长着一张楚楚动人的脸,她可是个十足的野心家。

她虽然深得武皇的器重和信任,但随着武则天年纪越来越大,晚年的武则天受男宠的谗言挑拨,再加上朝堂局势十分不稳,各种谋逆之事层出不穷,武则天也做了很多误杀之事。

其中,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都含冤而死,已严重威胁到了前朝和皇室家族,直接导致武则天母子关系和君臣关系都十分紧张。

上官婉儿可不是武则天的“死忠粉”,她一直都在关注局势变化,随时准备择良木而栖。

武则天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当年舍不得杀上官婉儿,但上官婉儿最终还是被自己的野心给害死了。

上官婉儿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公元705年,武则天已达81岁高龄。

此时,上官婉儿站进了太子李显的队伍,在他们的里应外合之下,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

李显登基后,他将上官婉儿纳入后宫,封为昭容。

入了李显的后宫,上官婉儿的目标可不是常得君王带笑看,她开始讨好皇后和安乐公主,经常和她们聊武则天的故事,煽动韦皇后做武则天第二。

韦皇后也是个不安分的女人,李显对她百依百顺,但却无法满足她渴望着权力的野心。

韦皇后虽有野心,却缺乏经验。上官婉儿又充当起“引路人”的角色。将自己多年的政治辅佐经验倾囊相授。

此外,她还拉拢官员,给韦皇后增添羽翼。

在韦皇后的一众心腹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名叫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他无才无德,当年靠着与武则天的亲戚关系混了个官职。

后来,武则天将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赐婚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也就是说,这个武三思不仅是韦皇后的近臣,两人还是亲家的关系。

在上官婉儿牵线搭桥之前,武三思跟韦皇后只是保持着亲家关系,还比较单纯。

随着三人经常一起秘密共事,武三思开始长期周旋在婉儿、韦后之间,三人混乱宫闱的丑闻传得沸沸扬扬。

唯一被蒙在鼓里的,也只有唐中宗李显。

在李显眼里,这一切再正常不过。韦皇后和婉儿都是自己的女人,武三思是亲家公,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岂不快哉!

仗着李显的纵容,武三思越发贪婪,他甚至还想要废掉当朝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并非韦后所生,所以武三思便鼓动儿媳妇安乐公主在李显及韦后面前谗害李重俊,想让李显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

太子李重俊本来就对武三思极度不满,再加上武三思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彻底激起了他的怒火。

公元707年七月,太子发动兵变,杀掉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随后又直奔内宫,扬言要杀死上官婉儿。

为保住性命,上官婉儿急忙跑到李显和韦后面前告状:“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杀皇后和陛下。”

上官婉儿这招“借刀杀人”的把戏果然有效。唐中宗听闻勃然大怒,随即调集羽林军二千余人,将太子李重俊兵队困杀于太极殿。

化险为夷之后,上官婉儿依旧改不掉见风使舵的习性,她发现太平公主的势力壮大,她又依附上了太平公主。

上官婉儿阳奉阴违的功力了得,她表面上与韦后站在一起,私下里又与太平公主谋划着大唐霸业。

公元710年6月,李显驾崩,朝政大权落到了韦后的手里。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私下里起草了一份遗诏。

遗诏中写明:“立李重茂(李显第四子)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

这份遗诏遭到了韦后一派的拒绝,当朝宰相宗楚客、韦温拥护韦后做第二位女皇,打算彻底清除李家势力。

就在韦后以为龙椅近在眼前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了一个李隆基。

当时李隆基还是临淄王,他发动了神龙政变,韦后和安乐公主都被杀身亡。

韦后势力倒台后,上官婉儿风吹墙头草,迅速又向李隆基做出“表忠心”的反应。

在得知新帝李旦、李隆基父子回宫当夜,上官婉儿亲自率领宫女出来恭迎。

随后,上官婉儿又将之前与太平公主拟写的遗诏拿出来示众,想以此来证明她的立场,始终是和李氏系统站在一起的。

上官婉儿万万没想到,她翻弄两朝风云,却栽倒在了李隆基的旗下。她那慷慨激昂的陈词,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李隆基。

李隆基可不傻,虽然他与上官婉儿没怎么接触,单就她历经唐朝两代皇帝还混得风生水起,就可想象其智谋和手段。

因此,李隆基没有买她的账,他直接下令,将上官婉儿斩于旗下。

自此,牵制李氏唐朝30余年的上官婉儿,定格成为了浩瀚烟波里的凋零之花。

如果李隆基怜香惜玉,动了恻隐之心,很难说历史不会被改写。

如果上官婉儿不死,如果她凭借美貌和才华迷倒了新皇帝李旦,说不定武则天之后,又冒出个“上官则天”,那李隆基可就功亏一篑,努力白费了!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

嘉庆帝表示:不准把隆宗门上的箭头拔掉?朕没说过这种话。

第一次在故宫看到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时,就感觉心里堵得慌,皇宫中,那块带着瑕疵的匾额显得格格不入,而刚开始,其实也不知道上面的小黑点是一支断箭的箭头。

地处乾清门前广场西边的隆宗门,门内北侧就是军机处的值班房,门外正西侧就是故宫的养老院慈宁宫,明清两朝,隆宗门作为内廷与外朝之间的通道,也是紧靠皇帝寝宫的重要禁门,非奏事待旨或者皇帝宣召,就算是王公大臣也不能随便出入。

至于隆宗门上的箭头,如今最普遍的说法是认为是嘉庆时期遗留下来,而主要的依据是《清史稿》的相关记载,后人借此推测出来的。

《清史稿·仁宗本纪》记载:奸人陈爽数十人突入紫禁城,将逼内宫,皇次子用枪殪其一人,王大臣率健锐、火器营兵入,尽捕斩之。

《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嘉庆十八年九月,从幸木兰秋狝,上先还京师,而教匪林清等犯阙之变作,是月,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余贼溃散,乱始平。

这些记载说的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嘉庆十八年的九月,当时的嘉庆帝带着宗亲与王公大臣前往木兰进行秋狝,而紫禁城之中防卫松散,白莲教分支天理教趁机发动起义,买通了宫内的太监等人之后,直接攻入紫禁城,当时提前返回尚且还是皇子的旻宁用火枪毙了两个贼匪。

按照相关的历史记载,天理教数十众从东华门进入,一路抵达隆宗门正对的景运门,结果被堵住,另一分支从西华门一路攻入,抵达隆宗门。而隆宗门与景运门,都是隔离内廷与外朝的重要门户,里头就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内宫。

天理教众攻破隆宗门一事,让嘉庆帝非常震怒,听闻此事立即回京,而后嘉庆帝下罪己诏,表示紫禁城之变,“酿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也因为这段记载,有人认为,隆宗门上的断箭就是当年天理教众攻入皇宫的时候所留,嘉庆帝下令去掉了箭杆留下了箭头,以表示警醒。

不过实际上,这种如今看来似乎板上钉钉的说法,其实在清代的相关典籍之中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明的记载,至于所谓“嘉庆帝下令不准将隆宗门上的断箭拔掉”的说法,也没有任何记录,若当年的嘉庆帝当真有如此下令,绝无可能没有记载。

同时,当年攻入皇宫的天理教起义军本身是乔装打扮之后进入的宫城,他们随身所携带的兵器主要是短刀之类,像是长矛、弓箭这样的长兵器是根本无法携带入宫的,自然也不可能在隆宗门上留下断箭。

而原来的国家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吴空先生也曾撰文,认为隆宗门上的断箭出自天理教攻城的可能性极低,他遍访单士元等专家,确认隆宗门断箭一事既不见于史料文献的记载,也没有确凿的相关铁证,只是传闻而已。

上世纪五十年代紫禁城进行清理维修的时候,隆宗门上其实有很多的断箭,门柱、门扉、门额上到处都是,若当年天理教的武力强到这种地步,实在不可思议,再者,清朝皇室也不可能把一个被断箭扎成刺猬的隆宗门留了一百多年,这实在说不过去。

至于隆宗门上的断箭到底是谁留下来的,现在有个新的猜测,那就是逊清皇室自己弄的。

宣统帝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内廷之中的王公子弟们将隆宗门的门匾当成靶子练习射箭,而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以往逊清相关人员后裔的证实。当年的溥仪在宫内闲的无聊,常召溥伟、润麟等人入宫陪伴,这些自幼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无法无天,在宫里随便射箭,而对着隆宗门也很有可能,毕竟这里距离养心殿很近。

不过,这支断箭未必是溥仪所留,因为溥仪从小就重度近视,当年其迎娶皇后执行射礼的时候都被一群人给拦住,因为大家怕眼神不好的溥仪把未来的皇后给送走。

说白了,隆宗门上的断箭到底是谁留下的,都至今没有任何准确无误的记载与证据,出自嘉庆时期天理教起义军之手的说法虽然流传很广,但终究也只是猜测,更别说“当年的嘉庆帝曾经下令不准拔掉隆宗门匾额上箭头”的这种说法,就更没有任何依据了。

为何还会被子婴轻易除掉?

《大秦帝国》原著里表述过一个这样的观点:那时候赵高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天下人都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他唯一的生路就是把子婴推到帝位上,自己躲在帝位的光环下作威作福。

赵高能得到秦国大权,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例如说秦始皇生前犯了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都让赵高找到了空隙,窃取了大权。。。这是偶然。

赵高能掌控朝堂,也得益于他自身过人的素质,以及他长期潜伏在心中的黑暗。。。这是必然。

不过赵高能看清楚秦始皇留下的纰漏,能看清楚李斯的软弱,却看不清楚自己。。。他根本不清楚,自己并没有能力去治理这个国家。。。更加不明白,当时秦朝已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这样的船不是凭他的本事能驾驭的。

赵高是一个很好的办事人员,能把秦始皇交待的任务做得极为漂亮,他就犹如秦始皇的手手脚脚,让秦始皇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手就能代替头脑。

事实证明,赵高跟了秦始皇这么多年,只学到了秦始皇权斗的本事,却没有秦始皇理政的能力。

短短三年,就把秦始皇留下的江山弄得一塌糊涂。

赵高不自量力去治理国家是一错;

赵高执政期间坑害忠良,把秦始皇留下的人才杀得几乎殆尽更是错;

而赵高做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杀了秦二世,这一下子就把自己放在了众矢之的的位置上。

而随着秦国自身力量的日渐式微,赵高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天下人皆恨其入骨,恨不得吃其肉寝其皮

秦国朝堂上也有人恨不得把他除之而后快,

这样的局面,即使赵高大权在握,也不免一死。。。即使子婴不要杀他,天下人也不会放过他,等到刘项大军杀进咸阳,也必定杀他以谢天下。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14800795616952371&origin_type=&origin_id=110427561155_3514801976665875165&alkey=1306_110427561155_0_3514801976665875165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514801976665875165\",\"product_id\":\"3514800795616952371\",\"title\":\"大秦帝国孙皓晖著原著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全套6部11卷【正版自营M】\",\"cover\":\"https:\\/\\/lf6-cm.ecombdstatic.com\\/obj\\/temai\\/971d496556798b24ed9e87bdfdb8806c720bd266www800-800\",\"price\":28800,\"market_price\":28800,\"cos_fee\":1440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14800795616952371&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22,\"item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14800795616952371\",\"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大秦帝国》原著正版\"}","commodity_id":"3514801976665875165","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14800795616952371&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288,\"price\":288,\"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14800795616952371\",\"shop_goods_id\":\"3514800795616952371\"}","img_url":"http://p3-item.ecombdimg.com/obj/temai/971d496556798b24ed9e87bdfdb8806c720bd266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288,"promotion_id":"3514801976665875165","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大秦帝国孙皓晖著原著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全套6部11卷【正版自营M】"} --}

历史上最好的宦官是谁?

我认为历史上最好的宦官是郑和,最坏的宦官是赵高。

说实在的,宦官其实很可怜,作为男人,阉割掉了引以为傲的命根子,对生理和心理都是莫大的摧残,想做个好人太难了.

一、最好的宦官郑和战功赫赫:

今天先说说一位好宦官郑和。

作为男人,他并没有因阉割而失去雄风。

郑和,原名马三保,也叫三保太监。他自小进入燕王府,长年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一次又一次立下赫赫战功。

1399年,朱棣挥师南下,打败了建文帝,自称皇帝,即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

在这场战役中,郑和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明成祖朱棣仼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统率二万名官兵。

二、郑和七下西洋:

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指挥才能让郑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自己和大明的赫赫雄威。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足迹跨跃半个地球,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明朝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三、最坏的宦官赵高篡改遗诏:

这样功绩卓越的宦官不太多,倒是祸国殃民的坏宦官一抓一大把,比如说张让、魏忠贤等等,今天说一个人恨的牙根发痒的坏宦官赵高。

赵高原本是秦始皇身边掌管玉玺和发布诏书的宦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的途中,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继位。

赵高欺负皇家无人在身边,诱导并联合丞相李斯篡改遗诏,逼迫公子扶苏自尽,改立昏庸无能的皇十八子胡亥为王。

为了一己私心,赵高将秦朝万千百姓的幸福和大好江山送给一个不靠谱的人手里,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赵高大开杀戒:

赵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屠杀功臣,将丞相李斯腰斩于闹市。在朝中,赵高培养爪牙,铲除异己,稍有不顺他意的大臣都惨遭杀害。

胡亥愚蠢昏庸,易于控制,但秦始皇其他儿女还很年轻有为。为了斩草除根,赵高又将屠刀指向秦王室。赵高怂恿胡亥,将他的二十多个亲兄弟姐妹全部杀死。

最残忍的一次屠杀在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赵高设计将胡亥的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可怜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儿女就这样被屠杀殆尽。若秦始皇九泉有知,会气成啥样?

五、最坏的宦官,没有之一:

铲除了朝中上下的隐患,赵高又上演一出指鹿为马的丑剧,将皇帝和众朝臣愚弄欺骗于股掌之间。在赵高的淫威下,众大臣噤若寒蝉,朝庭一片乌烟瘴气。

可怜千古一帝秦始皇打下的江山,被赵高弄得千疮百孔,秦朝气数,丧失殆尽。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嘉靖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宫女政变?

前言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宫女政变的说法不太准确,政变是指国家执政权力的突然非法更替,而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帝,只是长期遭受压迫,被迫反抗的举动,没有政治动机,并且后来也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证明,宫女们是受某个政治势力指使的。只能说是个宫女刺杀事件。

背景

明朝皇帝大多短命,多有服仙丹妄图延长寿命的做法,嘉靖帝也不例外,他迷信方士,崇尚道教,听信道教炼就长生不老仙丹药,为求长命,苦炼不老神丹,大量征召年轻的宫女,采补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嘉靖道听途说为了让自己的丹药能够起到最大的功用,让西苑伺候自己的宫女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

过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有一名叫杨金英的宫女忍不住了,她认为这样活下去,不是被饿死,就是被打死、折磨死,迟早是个死,不如找机会杀死这个暴君。这名宫女当时的想法应该和陈胜吴广差不多。杨金英撺掇了十多位宫女,决定找个机会杀死嘉靖帝。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11月)十月二十一日夜晚。嘉靖帝睡在端妃宫中。杨金英等人悄悄潜入卧室,把嘉靖帝死死摁住,先用布团塞了嘉靖帝的口,又将黄绫抹布蒙在其脸上。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套,把嘉靖皇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

嘉靖帝拼命挣扎,她们便又打了一个结。但就是这个结打坏了,两个死结套在一起,越拉越紧,就是勒不死皇帝。有几个宫女急了,她们拔下自己的金钗、银簪,朝着皇帝身上便是一顿乱刺。皇帝还是勒不死,有人害怕了,认为皇帝是修道修成了半仙之体,凡人是杀不死的。于是一个胆小的宫女跑出翊坤宫,直奔皇后住的坤宁宫自首。皇后听说一群宫女谋杀皇帝,大吃一惊,连忙带人赶往翊坤宫救驾。将行刺的宫女们制服、并下令凌迟处死,首犯凌迟处死后诛灭九族。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王宁嫔也一并斩首。

影响

由于这个事件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是壬寅年,又在后宫发生,所以当时的人们和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宫女发动的“政变”。

宫女们发动的"壬寅宫变",是“官逼民反”的必然结果,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了自己的利益,视底层人民的性命如同蝼蚁。宫女们单纯的报复行动,勇敢直接,明知成也是死,败也是死,依然毫不畏惧,这种反抗精神值得赞扬。

此后对嘉靖朝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开启了嘉靖帝不上朝的序幕,嘉靖帝从此独居西苑,潜心修道;

第二,直接导致严嵩专权乱政的出现。

第三,壬寅宫变是嘉靖朝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后世纪念

明十三陵帝王宫蜡像馆内,有一组宫女要勒死皇帝的场面,那正是壬寅宫变中的场景。

以上就是禁宫八大酷刑详细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