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电视剧剧情简介,减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罪行?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进而引发了德国、法国、奥匈帝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八国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华。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领导者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向西外逃,将京城百姓丢给了八国联军。
当八国联军攻进京城后就开始了烧杀劫掠时,是京城的名妓赛金花挺身而出,力劝当时的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不要枉杀无辜百姓,并劝被清军杀害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的遗孀放弃仇恨,让清政府为克林德修建牌坊纪念平息了追究克林德被害之事,一时之间京城百姓无不对赛金花感恩戴德,并在民间称其为“议和人臣赛二爷”。
后来民间又多传闻赛金花实际是牺牲了色相,用身体取悦了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因此才换来了八国联军停止骚扰和杀戮平民百姓,那这件事是真的吗?下来就来具体说一说这件事。
赛金花原名赵彩云,长大后入苏州花船为妓改名傅彩云。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时候,同治时期的状元洪钧当时因母丧回老家苏州守孝,在守孝期间洪钧出入花船等烟花场所结识了当时在苏州花船颇有名气的名妓傅彩云也就是后来的赛金花。洪钧对当时年仅16岁的赛金花一见钟情,于是将其纳为小妾,此前洪钧已经有一妻一妾了,赛金花是第二个小妾了。因此这一年47岁的洪钧就纳了年仅16岁的赛金花做了自己的小妾。婚后洪钧为其改名为洪梦鸾。
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洪钧被朝廷任命为驻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洪钧的嫡妻王氏不愿意跋山涉水远赴欧洲,更喜欢见洋人,因此她将诰命夫人的服饰借给了赛金花,让她诰命夫人身份代替自己陪同洪钧出使欧洲。
赛金花在这种情况下就陪同洪钧出使了欧洲,并有幸和洪钧周游欧洲各国,还结识了不少欧洲上层统治者,赛金花和洪钧曾经受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维多利亚皇后接见,而德国的元帅瓦德西据后来赛金花自己回忆称就是在这时所结识。
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洪钧已经与赛金花在欧洲恩爱了五年了,在此期间两人还生育了一个女儿洪德官,在这一年的年底洪钧任期已满,被清廷召回京城出任兵部侍郎的职务,于是洪钧带着赛金花和女儿一起回到了京城。
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下半年洪钧却因病去世,由于洪钧嫡妻和另外的妾侍陆氏都在洪钧的苏州老家,于是弱女子赛金花一路从北京带着女儿洪德官护送洪钧灵柩回苏州老家。
赛金花回到苏州洪家之后却受到了洪钧大妾陆氏的刁难,陆氏认为本来应该是自己陪着洪钧出使欧洲,是因为赛金花的出现才让夺走了洪钧对自己的爱,于是在赛金花护送洪钧灵柩回来之后,陆氏对赛金花处处刁难,而洪家此时由洪钧嫡妻王氏做主,陆氏毕竟常年与其在苏州老家相守,两人感情比较深,因此王氏也支持陆氏刁难赛金花。
在此情况下赛金花决心离开洪家,于是她一狠心将年幼的女儿洪德官留在了洪家,自己单身离开了洪家跑到上海重操旧业,做起了风尘生意。不过赛金花可并不是自己出来做这些,而是买了两个姑娘来做生意,并打出了状元府人和公使夫人的名号,一时之间在上海滩就出了名了。
陆氏听闻赛金花在上海滩打着公使夫人的招牌做风尘生意,更加生气,她的父亲也是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因此陆氏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陆润庠,而陆润庠也对此事很生气,于是陆润庠找到上海知府,命其将赛金花赶出上海,因此赛金花就这么被赶出了上海。
赛金花于是北上到了天津,她也是租在了天津金花妓院旧址重操旧业,并为此改花名为赛金花,组织金花班继续经营风尘生意。
到了光绪十五年(1899年),赛金花生意做的不小了,又从天津搬到了北京,赛金花利用交际能力,与京城名儒富商卢玉舫结拜为兄妹,从此在京城站住了脚。也因此有了赛二爷的外号。
之后就到了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匆忙西逃,弃京城百姓于不顾,八国联军在京城四处掠杀。赛金花正好会一些德语,因此她与联军有过接触,并未联军筹措提供了军粮,再加之赛金花曾与联军司令瓦德西认识,因此赛金花利用这些劝阻瓦德西杀戮无辜中国民众。
由于赛金花的风尘生意,因此当时民间都认为赛金花是用身体讨好了瓦德西,使得联军停止了对平民的掠夺杀戮。
在义和团起义爆发初期,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被八旗军官恩海枪杀,这也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而此后克林德的妻子坚持要为克林德讨回公道,为此瓦德西也十分为难,而赛金花在这时苦苦哀劝克林德妻子平息怒火,并答应劝清政府为克林德立牌坊,还要将枪杀克林德的军官恩海在牌坊前正法。也因此八国联军才彻底停止了对京城的攻势。
按照这些民间传言来看,赛金花确实是为了保护京城和保护普通民众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些大多是民间传闻,它是真的吗?
实际上这些传言绝大多数都并不是真实的,主要在于事后赛金花本人对于这件事都是闪烁其词,赛金花最初否认与瓦德西相识,后来又自认确实与瓦德西同居,并自我标榜自己是为了拯救京城民众。
在民国时期认同赛金花用身体取乐瓦德西的主要是诗人樊增祥的《彩云曲》和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所著的《孽海花》,而晚清官员大多认为赛金花与瓦德西的事纯属民间谣言和花边消息。
清末民初学者刘半农与学生也是后来的现代明清史专家商鸿逵曾经对晚年的赛金花本人进行过采访,并依据赛金花本人的采访写出了《赛金花本事》一书,在书中通过赛金花之口描述出来,她与瓦德西曾经有过数面之缘,只是相识。
但赛金花也承认她对瓦德西并没有多大影响力,而且她即便想见瓦德西也是十分的不容易。瓦德西出身德意志亲王家族,本身就是贵族,加之他本人在联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而且当时瓦德西已经68岁,因此他本人十分自重,一直独居,并未与任何人同居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赛金花也不可能和瓦德西同居。
与赛金花有一定交情的清末民初的戏曲家齐如山也曾经说过她的德语并不好,连日常交流都说不好,有时还需要略懂德语的齐如山帮忙翻译。赛金花的手下被德国人抓走,还得靠齐如山去出面与德国人交涉,才得以放了回来。
据齐如山描述,他曾看到赛金花有两次与德国中低级军官交谈时,远远地看到过瓦德西路过,而赛金花在这时却和德国中低级军官一起回避了瓦德西,她并不敢上前求见瓦德西,因此连瓦德西面都不敢见的赛金花哪还敢劝瓦德西少造杀戮。
所以齐如山认为赛金花只是在德国时可能与瓦德西有过数面之缘,但属于泛泛之交,赛金花只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只是因为与联军中低级军官有生意上的往来,她可能劝说过一些德国中下级军官少杀百姓,但她对于联军司令瓦德西和整个八国联军来说并没有影响力。
另外据民国学者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曾听一位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军人说过在中国流传的关于赛金花和瓦德西的花边消息完全是子虚乌有,美国当时与德国属于竞争关系,因此美国人一直紧盯着德国的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他们巴不得德国人闹出点丑闻来,所以连美国人都没发现瓦德西与赛金花的同居消息,那肯定这件事就是子虚乌有。
而且根据赛金花自己曾经标榜在八月份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她很快就求见到了联军司令瓦德西,并进言不要对北京的无辜百姓进行杀戮。
但是根据瓦德西回忆录和现有历史资料都能证明,瓦德西就是一个空头司令,他是在十月份战事基本结束时,才从德国动身带领九百名增援士兵来到中国。所以赛金花不可能在八月份见到瓦德西。
而且在瓦德西回忆录中对于赛金花是丝毫没有记载,根据瓦德西回忆录和德国方面的历史文献都能得知,是当时欧美各大媒体报道了当时八国联军在中国的暴行之后,引起了欧美各国民间爆发了抗议活动,而瓦德西在得知这些抗议活动后就曾建议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要整顿军纪,停止暴行。
所以说禁止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是瓦德西和威廉二世商讨之后的决策,并不是单单一个赛金花能影响的事情。
历史上的赛金花很可能充其量就是利用自己会一点点德语,与一些德国中低级军官有生意往来的时机,劝过一些德国中低级军官不要杀戮无辜百姓。后来民间将她传的是越传越神,赛金花也想利用此机会为自己营造名声壮大自己的风尘生意,所以才会让她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说法。
当然,赛金花义救京城百姓的传闻传的如此广,也与当时的老百姓憎恨慈禧太后有一定关系,高高在上且主动对各国宣战挑起战事的慈禧老佛爷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抛弃了京城百姓,自己出逃到了西安,而一个社会地位低贱的风尘女子居然挺身而出,义救京城百姓,这不就是鲜明的对比嘛,这说明慈禧还不如一个风尘女子有担当。
其实赛金花算是那个时代悲剧女性的代表人物,她做为妾侍在丈夫去世后不容于丈夫家族,只能靠风尘生意来维持生计,一个女人是有多么不容易。
而且关于赛金花的后续身世也是非常坎坷,在1911年赛金花曾经短暂嫁给了沪宁铁路段稽查曹瑞忠做妾,但是很可惜她嫁给曹瑞忠一年多之后,曹瑞忠病逝。赛金花无奈之下只得在上海继续重操旧业,继续经营风尘生意。
1913年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宋教仁被暗杀,北洋军阀袁世凯开启独裁统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遭到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的强烈反对,李烈钧举兵讨袁,爆发了二次革命,但是很快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追随李烈钧的同盟会骨干魏斯炅也受到袁世凯的通缉,李烈钧逃亡日本,魏斯炅先跑到上海,也准备从上海逃往日本。
魏斯炅在上海期间结识了赛金花,后来还是赛金花帮助魏斯炅顺利逃往了日本。1918年魏斯炅重回上海,他为了报恩,在上海新旅社与比自己大两岁的赛金花结为夫妻。
魏斯炅对赛金花是极为宠爱,关于魏斯炅和赛金花的婚姻,很多人都劝过魏斯炅,娶一个人到中年的老女人还比自己年龄大有什么意思,魏斯炅却说甘蔗老头甜,越老越新鲜。还有人劝魏斯炅,赛金花是风尘女子,可不能做活王八。魏斯炅却说剩下的都属于我,有何不可?
从这些可以看出魏斯炅对赛金花是真的很喜爱,他曾对赛金花说过,以后只喊她的乳名彩云,不喊她别的名字,因为那些名字代表着赛金花屈辱的过去,后来魏斯炅更是为赛金花改名为赵灵飞,其意就是灵魂就此飞跃,进入天堂。
虽然外人都不看好魏斯炅与赛金花的这段婚姻,但是革命先驱李烈钧先生却十分支持两人的婚姻,并且亲自为二人证婚并主持了婚礼。
婚后赛金花很怕看到当时民国时期流传的关于她的戏曲作品,但是魏斯炅却总告诉她前尘旧梦,一笑而过。
此后赛金花与魏斯炅幸福生活了三年多,1921年魏斯炅去世,由于魏斯炅的家属都十分鄙视赛金花的出身,因此赛金花哭着哀求魏斯炅的家人她不要任何钱财,只想拿走魏斯炅和她的定情信物,于是赛金花拿着魏斯炅和她的定情信物离开了魏家。
此后赛金花为了魏斯炅没有再从事风尘生意,而是和一位年老的保姆相依在了贫民窟之中。赛金花本可以重操旧业继续风尘生意,但是她曾经说过如果再重操旧业,她将来死后有何面目去见魏先生,可见赛金花对魏斯炅也是极为深情,她宁可贫困潦倒,也要为了魏斯炅不再重操旧业。
赛金花的一生可谓非常坎坷,她虽然沦落风尘,但却最怕被人看轻,而魏斯炅对她极为尊重和以诚相待,所以她在晚年曾说过她一生男人无数,但是最动情的就是洪钧和魏斯炅,洪钧爱她青春貌美,带她脱离了花船火坑,还带她游历欧洲,这是极大的恩情;而魏斯炅以诚相待,给了她一个做女人的尊严,这是真情。
此后赛金花的卧室中始终挂着她和魏斯炅的结婚照,直到1936年年底,赛金花在穷困潦倒中走完了她凄惨坎坷的一生,终年66岁。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陈季常柳月娥结局?
柳月娥(关咏荷饰)和陈季常在辽使的帮助下,夫妻合好。
剧情介绍:
陈季常(廖伟雄 饰)自觉才貌双全,生活中招蜂引蝶风流成性,他的好友苏东坡(林家栋 饰)恋上了名为卢小蝶(傅明宪 饰)的美丽女子,为了成全朋友的恋情,陈季常毛遂自荐为苏东坡出谋划策。陈季常发现小蝶的身边经常伴着名为柳月娥(关咏荷 饰)的侍女,他决定采用迂回战术先和月娥搞好关系。
如果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的场景放到今天还有没有情趣?
《清平乐•村居》:让人向往的生活
这次疫情让很多被困钢筋水泥里、只能望望天空的中国人有了田园梦。说件小小的事:往年过年后不久就能在街上买到各式野菜,尤其是荠菜,是我家的最爱。结果今年春节疫情爆发,封村的封村,封小区的封小区,菜店超市里蔬菜水果是很充足,但是往年由乡下零散挖来的野菜却出不了村摆不了摊了。我大前天才终于在街上买到荠菜,而且都已经老到开花了。晚上和老家亲戚聊天,表哥随口说了句:外婆爱挖荠菜,已经连着吃了二十多天了,餐餐必有,他真是要受不了了。“二十多天,餐餐必有”这太令我羡慕了,表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以前觉得城里或乡下在哪生活都一样。世界都互通有无了,没什么不方便的。如今看来,《清平乐•村居》里描述的田园生活图景何止是有趣,真是让人非常羡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住在乡下,房屋不必精心设计,简单舒适就好,有清澈的小溪,有青青小草,与自然作伴。大家说着方言,熟悉又美好。聊聊天,看着往来的路人。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孩子们开心玩闹甚是可爱。
《清平乐•村居》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
很想自己能在乡村有个小房子,被小小的院子围着,从外到内都随心布置。院子里种上一棵果树,桃树或者苹果树都可以,长叶子时在树下乘凉,结果时轻轻摘下,自己吃也送给邻居们。房子周围被各种四季的花们围着,每一季都至少有一种花开放。也欢迎野花野草来,悉心梳理,只要它们别没过要走的路,就让它们开心地在这里安家。养两只漂亮的鹅,从它们还是黄色的小鹅时收养,起名“吖吖”和“嘎嘎”,带它们散步、去水边游泳,看它们精神抖擞地在院子里巡视。养几只小鸡,每天撒几把没有脱皮的麦粒给它们,好天气的日子去田地里割些小鸡们爱吃的草,带回院子跺得碎碎,拌着麸皮和水,为它们换个口味。
隔几天做顿复杂的好吃的,擀面皮或者搅团,做得多多,让香味飘得远远,做熟了端给邻居们一起品尝。请有经验的邻居们指点一二,火候过了或者料调得不对都认真记下,争取早日厨艺精进。也会不期然收到邻居送来的自家美食,每一样都是某家的特色,从不会撞味。开心收下,饱餐一顿,再洗干净送来的碗,还回去时给碗里放几个我蒸的包子。
能有块地更好,不论多大小,都精心经营。翻土、浇水、施肥,让这块地以最好的状态去滋养撒给它的种子。韭菜成行,小白菜籽随便地散开,土豆切成块、埋起来,做标记,西红柿也要来两棵,盼着由青转红。给吐蔓的黄瓜插上竹竿,让丝瓜绕着地边的篱笆长。还有,等到秋意够浓的时候,从萧瑟枯黄的地里要露出几个黄灿灿的南瓜。
不必说,乡下的空气是够好的。晴天的夜晚看得到星星,雨天隔着窗看风景,下雪的日子搓着双手在门外立一个雪人。没有无聊的时候,搬着凳子看树下的蚂蚁都可以过完快乐的一天。
真希望田园生活能从诗书走入我们的日常。
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走过一生仍是少年,在他65年的人生当中,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不计其数。
嘉佑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并评价:“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从当官起大起大落是他的人生,宠辱不惊是他的气魄,在乌台诗案之前,他都算是官场得意。
他不同意王安石疾风扫落叶的变法,跟皇帝上书强调变法要润物细无声,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就请求离开首都,在苏轼离京的日子,一群奸诈小人正在研读他的文集歪曲他的文字,布下文字狱的天罗地网,苏轼写诗歌咏钱塘潮,变法派说他讽刺皇上大兴水利,劳民伤财,苏轼写诗自喻蜇龙,变法派说他自比真龙天子,有不臣之心。
在小人的诬蔑之下苏轼的罪名板上钉钉,后来他在乌台,被辱、被打、被踢、被骂。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乌台诗案结案他被贬黄州5年,由罪犯之身连升6级,后来又连降7级,贬去蛮荒之地岭南那些奸诈小人,从朝廷发出一声变态的奸笑。
苏轼豁达即使在岭南,他也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朝中死敌听到这样的话,真是气愤难眠,于是他被贬去更远的海南儋州,他感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放言,我本儋耳氏,寄生在西蜀。他办学堂修路修桥改善民生,苏轼虽然一生漂泊,但在身边总有那个那么爱他的红颜知己,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他悲伤不已,写下动人词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第二任妻子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东坡被贬黄州,王闰之与他相伴同甘共苦,第二任妻子去世时,他在祭文中写道“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又立下“唯有同穴”的誓愿。
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他遇见红颜知己王朝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还在六如亭下,给朝云写下墓志铭,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和弗印是好友,最有名的就是那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苏轼入狱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让他幸免于死。王安石罢官,苏轼跋山涉水前去慰问。
他们上朝时,你我针锋相对,下班后吟诗作对。我不赞同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张先八十岁娶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媳妇,苏轼调侃他说:鸳鸯被里成双对,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传奇的一生,大度大爱,他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也想驾一叶扁舟,从此远离人间的纷纷扰扰,江海寄余生。但始终他热爱着人民,他甘愿在人间经历艰难困苦。
他走过一生,心仍然磊落得如同少年,他在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他心态乐观一直都是少年,又何曾老去,他又豪放地唱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有的人在岁月的长河里,经历风经历雨,却永远不曾老去。苏轼就是这样一个,走过坎坷一生,归来还是少年的才子。
郭沫若妻子整理丈夫遗物时?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郭沫若,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虽然一开始是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可是郭老在各个文化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是新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新诗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文学上有《女神》这样的新诗代表作,也有《屈原》这样的抗战作品,为国家的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有就是郭老在甲骨文上面的研究也是很深的,还因为这当选为中国研究院院士。可以说郭老绝对在现代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郭沫若虽然是一个时代的大文豪。可是人品却直线下降,与自己的文学水平简直差的十万八千里。郭沫若一生有五个女人,结婚的妻室就有三位,下面我们先看一下郭老的“情史”,然后在回答题目中的“秘密”。
郭老的首位老婆张琼华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无奈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结婚,和大多数的包办婚姻一样,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郭沫若是在母亲的胁迫下被逼结婚,所以结婚五天后,郭沫若就离家了。
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但是两个人没有正式离婚,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么多的手续,所以不用办任何证明,不在一起就相当于离婚了。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从郭老的首任老婆看出,也不能怪郭老,因为毕竟包办婚姻,建国后很多这样的婚姻都不做数。
第二位妻子是个日本人,叫佐藤富子。她是一个不错的女孩子,1916年8月与郭沫若相识,她们相识后便书来信往,佐藤富子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陶醉。郭沫若就是一个激进的青年人,对于自己的爱情极其大胆的追求,这在日本基本上很少见,佐藤富子觉得这个男子很特别,后来在多次的书信来往中,两个人产生了感情。
不久,她毅然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郭沫若还为她取了中国名字郭安娜。
然而佐藤富子与郭沫若的感情却没有得到佐藤富子家人的允许,佐藤富子毅然和家人决裂也要和郭沫若这个异国男子在一起。后来郭沫若进入九州帝国大学深造,妻子安娜主动承担家务,忙里忙外,洗衣做饭,两个人生活过的很艰苦。郭沫若拼命的写稿子,翻译东西赚钱,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下,安娜没有任何怨言,并且为郭沫若生育了五个孩子。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由于中日关系变成敌对,郭沫若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由于安娜是日本人,所以郭沫若不告而别,毅然回国。后来两个人有很短暂的联系,在这之后就杳无音讯。后来十一年过后,安娜打听到了郭沫若的信息,不远千里来中国寻夫,可是当她得知郭沫若有了新的妻子和孩子,根本不想见她时,她心酸的说了句,我走……
后来在周恩来的关照下,留在中国,居住在大连。并且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安娜还一直称自己为中国人,或者在她心中有着嫁夫从夫的态度吧,又或者她喜欢中国。后来她的儿子都说,他们的父亲对于国家来说是有贡献的,可是对于家庭来说一点都没有。这件事确实是郭沫若做的不对,当年毅然回国可能是形势所逼,后来再结婚也无可厚非,可是当自己的老婆孩子来找自己时,却避而不见,确实没有男人应该有的责任。
第三任妻子就是题目中要说的于立群,著名的抗日夫人。于立群是郭沫若回国后认识的,于立群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祖父是同治皇帝年间的“榜眼”。后来做了广东学台,是为洋务派,为广东的教育做出了贡献。可是等到民国时期于家家道中落,于立群的父亲没有钱就变卖祖产度日,并且移居上海。后来连于立群兄弟姐妹的学费都交不起,最后还是于立群的大姐于立忱靠卖春联交学费。于立群的大姐于立忱写的一手好字,为了让妹妹们有学上,每到过年就去学校门口卖春联,由于于立忱字写的好,人长的漂亮,竟然把学费挣够了。所以于立群一直很感激并且爱自己的大姐。
后来于立忱考上了大学,后来又做了《大公报》的记者,1934年,于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报》的津贴,到日本治病并兼东京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面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好一个标准的女记者。就这样和郭沫若有了感情。《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
后来《大公报》不在承担于立忱的在日费用,不得已只能回国。回国后没过多少天于立忱竟然自杀身亡。有一种说法是于立忱在日本怀了郭沫若的孩子,但是郭沫若这时一改平时的态度,让于立忱打掉孩子。于立忱觉得自己被骗了,一开始郭沫若说和安娜没有感情了,会对于立忱负责,可是后来郭沫若却这样狠心让她打掉孩子。所以于立忱回国后就自杀了,有人认为她是疾病缠身,精神不正常所以自杀。自杀前留下了“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十七字遗书。
而郭沫若也在这时回国,后来阴错阳差的认识了于立群,郭沫若或许是因为于立忱的原因,有想要照顾好于立群的意思。后来两个人感情升温,在周总理的见证下,郭沫若和于立群结婚。结婚时,周总理还说,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结婚,意味深长啊!郭沫若和于立群结婚后,两个人生育了三子两女。两个人在一起相守到老,感情很好。
直到后来郭沫若去世,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遗物时,发现了当年姐姐写给郭沫若的信,她这时候才知道姐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老公郭沫若,突然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了,害死姐姐的凶手竟然成了自己老公,再加上疾病缠身,也自缢身亡。
关于于立群自杀,可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两个儿子在“文革”中死去,后来也精神不好,多次住院,在知道了自己的姐姐和郭沫若竟然有这样不伦的关系后,打击太大,所以自杀。于立群书法很好,并且在支持丈夫工作上做的很好,抗日战争时为了国家而奔走,有抗日夫人的称号。
纵观郭沫若的情史,或许郭沫若有着自己的无奈,可是总的来说还是他辜负了人家。自古才子多风流,可是郭沫若确实做的有点过了。但是看人要全面,郭沫若在学术和文艺上面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正如他儿子说的一样,郭沫若对国家对人民是有很大贡献的,可是对于家人对于情人,他确实没有负好责任,这一点一直被大家诟病。儒林外史景玉主要情节?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具有教育意义的一部作品,由清代的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而蘧景玉却是这部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在《儒林外史》中蘧景玉是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在全部小说中占有的比重并不多,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也还是因为《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主题,毕竟这是一部讽刺当时社会现状的小说。整部小说中关于蘧景玉的事情有两件:
一是在小说的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一节中,蘧景玉给一位老先生讲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最后把范进套进去了。
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本来只是个笑话,却把范进的迂腐和无知赤裸裸的给暴露出来了。这里的范进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学到过的《范进中举》之后的故事。
二是在小说的第八回,蘧景玉代替其父,向王惠交接工作。在王惠奉承之后,蘧景玉却给泼了一盆冷水。
老先生,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晚生只愿家君早归田里,得以菽水承欢,这是人生之乐之事。
之后更是用自己的三声,“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对比官场的三声,讥讽王惠。他却不明就理,也是被套进去了。
整部小说,只有这两个故事和他有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暴露性讽刺的方式,不是靠读者去体会到的,而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来的。蘧景玉在这里充当了读者的角色。
但是从整部小说来看,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小说后来写道,蘧景玉30多岁就死掉了。这完全不符合小说情节设计中的,正面人物往往需要长存不衰的安排模式。
为什么在这部小说中,如此难得的蘧景玉,藐视科举功名利禄,遵守儒家道义的人物,却被作者很快就写死了呢?
答案在另一个文人身上体现出来,当时的名士王冕,听说要被征召,不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得意,而是立马逃进深山。
因为在无道、无德、无义的时代,贤才志士往往无用武之地。倘若违背意愿,踏入宦海便是人生痛苦的开始,远不如淡泊名利,退隐江湖,更加潇洒自在!
这里就看出来作者吴敬梓的两个意图,一个是当时的现实黑暗无比,表达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不满。
第二个用意是蘧景玉的早早离世,并不是因为他父亲说的,是为官的报应。而是说明了那个时代没有贤能之人的容身之处。
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系通过小说中的事迹,达到第一重讽刺的目的。再通过读者,达到第二重的讽刺,从而起到了双重讽刺的效果。蘧景玉的出现也只是作者达到讽刺效果的一种方式而已。
对这部小说的相关情节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儒林外史》原著。对蘧景玉的原型做更多的了解。
以上就是苏东坡电视剧剧情简介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