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电视剧分集剧情,为什么会发生「弑君三十六」的惨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一款游戏,就是开局一个城池,然后抽将卡带兵去打地,一块一块的打。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各自发展,不用几天就开始闹矛盾起冲突了,你抢我的地我抢你的地,惹急眼了还叫一伙儿人来把人家的城给轮了。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还是不说游戏名字了。春秋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太史公说诸侯忘其本也,其实跟这游戏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大家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互相接壤了,利益有冲突了,于是开始拼武力了。
上古时代,人少地多,到处都是渺无人烟的广阔土地。西周分封诸侯,公候一类的诸侯,地方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西周也有将近三百年时间,史书上鲜有记载诸侯之间有征伐灭国之事,各国的国君也都能安安稳稳寿终正寝。本质原因就是大家离的太远了,土地根本不是什么稀缺资源,就像阳光空气一样,不需要争也不需要抢。最重要的是,还有个周天子居中调停,就算有点小矛盾也能及时化解。
西周初期的诸侯国星罗棋布,大多数都不会比现在的乡长更威风。
周天子的威严被周天子自己给慢慢毁掉了。周懿王听信纪国的谗言烹杀齐哀公,直接导致诸侯对周天子失去了信任。到了周宣王时候又凭自己喜好干涉鲁国的太子人选,自己把周礼给破坏了,大家更加看不上周王室。周平王东迁后,开始猜忌立了大功的郑国,要削郑庄公的权,被郑庄公一顿数落,吓得他把太子都送到郑国做人质,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后来周桓王继位,讨伐郑庄公报仇,却被庄公打败,还被一箭射在胳膊上,从此诸侯再也不把周王室当回事儿了。
郑庄公一家子。
既然天子不管事儿了,大家自己玩吧!春秋第一位被弑的君主就是郑庄公的对头卫桓公。我们都学过“郑伯克段于鄢”的课文,后来共叔段失败后,逃到了共地,派他的儿子公叔滑去忽悠卫桓公为他出兵讨伐郑国,卫桓公还真同意了,两国你来我往打了好几年。卫桓公有个弟弟叫州吁,宠而好兵,被卫桓公驱逐出卫国,州吁跑到共地和共叔段做了朋友。大概是在共叔段的支持下吧,州吁招降纳叛的组织了一批人杀回卫国弑了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报答共叔段,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郑国,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卫桓公是春秋第一位被弑杀的君主,表面上看是兄弟篡位,实际上就是郑卫两国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两国接壤,郑强卫弱,即使没有州吁,卫桓公的下场也好不了。有意思的是,自立为君的州吁很快也被臣下杀了,成为第二位被弑杀的君主。
上面说的是大国欺负小国,还有大国自己内讧的,本质上也是利益冲突。春秋大国晋国有过一段跟“郑伯克段于鄢”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故事,不过晋国的正经国君失败了。晋文侯有个弟弟叫成师,受封曲沃,号称曲沃桓叔。曲沃也是大过晋国的国都翼城,桓叔渐得人心。没几年,有个大臣叫潘父就把晋昭侯弑杀了,准备迎立曲沃桓叔,结果晋国人不同意,暂时作罢。但是曲沃一族处心积虑,祖孙三代隐忍六十多年,先后杀害晋国五位国君,最终灭掉晋国正宗,由他们取而代之,史称“曲沃代晋”。
鲁国也是这样,鲁国也强胜过,鲁桓公时期几乎可以与齐国并驾齐驱(对了,这个鲁桓公也是弑君而立的,他听信谗言杀害了一心一意爱护他的哥哥鲁隐公,而他自己则是被大舅哥齐襄公派人暗杀的),但是鲁桓公留下了三支后代,史称“三桓”,第一桓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庆父,这家伙杀了一个太子,一个国君,自立为君后又被逼自杀,总之好乱的。后来三桓自己增设三军,把鲁国民众和土地瓜分,留给鲁国国君的寥寥无几了。再后来鲁昭公攻打三桓之一的季氏,反而被三桓联合赶出了鲁国,成了流浪狗,到死也没回到鲁国。鲁定公继位后重用孔子准备重振君威,结果最后孔子被赶跑,定公郁郁而亡。鲁哀公更可怜了,他在街上见到三桓之一的孟孙氏,于是问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我问问在你的手下,我能好好的活到死吗?一个国君混到这步田地,也是可悲可叹。
夏桀被谁夺位?
中国存在最长的朝代是周朝,不过只有西周时强盛,大约存在两百多年,后来的五百多年分为春秋战国,基本已经名存实亡了,其实在周朝之前的夏朝,也是很长久的朝代。在夏朝之前,一般是禅让制的继承王位,当王位传到大禹身上时,按照当时的情况,本应该传位给伯益,他跟大禹一起治水,功勋卓著。
不过大禹功劳太大了,当他死后,人们自发的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了,从大禹之后,开启了世袭制度时代,这就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世袭制朝代,夏朝从约前21世纪到约前16世纪,大约500年时间,一共经历了17个帝王,最后一个是桀。
正当夏桀整日沉迷于美色与酒池肉林中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势力在不断强大。商部落的首领商汤看到夏桀遭到百姓的怨恨,便利用百姓的这种心态,积极地准备消灭夏朝。
夏桀听说有人带兵谋反,便调动从属夏朝的韦国、昆吾国和顾国三个小国的军队来与强大的商汤军队对抗。商汤先派兵灭亡了韦国和顾国,又将昆吾国打败,随后指挥大军向夏朝的重要城市挺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夏桀亲自带兵与商汤交战,士兵们鲜少有听从指挥的,士兵们不是投降,便是四处逃散。大势已去的夏桀只好逃往昆吾国避祸,最终夏桀和昆吾国都被商汤的军队消灭了。夏家天下,就此灭亡。
夏朝,一个介于传说时代与信史之间的王朝,史料不足,年代久远,文物稀缺。这段故事依靠口耳相传,最终被后人记下了一些,最为系统的记录整理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司马迁的记录也并不详细。但这不代表我们会在读史之时忽略这个时代。
所以,商汤要灭夏,必须要有其他部落的支持。这时候,费伯昌看清楚了形势,率领全族毅然决然的投奔了商汤,并且做了商汤的车右。商汤在和昆吾氏大战之后,退到了故土景亳,并在此召开诸侯大会,史称“景亳之命”,此时费伯昌率领全族投奔商汤,商汤实力大增,并由此得到诸侯的拥护。随即灭了夏桀的死忠韦国和顾国。吹响了伐夏的号角。
那么,这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费伯昌是谁呢?
他就是当年费侯伯益的后代,也是后世秦人的先祖。春秋时期秦公簋上的铭文,就记录了自己的祖先曾经服事夏王的事迹。而费侯伯益在死去近500年后,他的子孙费伯昌终于报了夏启当年夺位之仇。夏桀灭亡,原来是源于500年前那场夺门之变。
你最厌恶编剧把哪个人物强行洗白了?
电视台连番地播放系列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使得大家对纪晓岚这位清代的名人都“熟悉”的很。
事实上,金古清楚地知道,电视剧上面的纪晓岚都是“戏说”的,很少有还原历史的真实情节。历史上的纪晓岚也的确是个大文豪,不过也是大色-鬼。据说这位纪晓岚出生的时候就像个猴子,在相术中誉为“兽形骨”。
相术中有“禽形骨”和“兽形骨”之分。“禽形”又以鹤形为贵,比如说邵逸夫老先生就是鹤形骨,入朝为将相,下野为富贵。而兽形中又以龙行虎步为最贵,豹子,猴子次之。据说这纪晓岚就是猴子变的,所以天资极高,做官能做大官,不过在男女方面却没节制,甚至连他自己都自称乃“野怪”转世,每天至少要做那种事儿5次:清晨入朝前甩一火,回家甩一火,中午甩一火,傍晚甩一火,睡觉前再甩一伙。兴致高的时候,还往往额外来几次。更有记载说,他只要一天不那个啥,就肤欲裂,筋欲抽,磨皮躁痒。
纪晓岚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主要都在当考官和修书。除四库全书外,他还纂辑有《热河志》、《历代职官表》、《河源纪略》、《八旗通志》,并参与主持方略、会典、三通诸馆。除了合一众名家之力,由他裁定的《四库提要》、《简明目录》外,他别无学术著作,仅有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亦写鬼,亦写人,也抒情,也议论,奇怪而好看。鲁迅对此书评价不俗:“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孙犁也将此书推为“与《聊斋志异》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
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纪晓岚流露出对世故的高度把握,这来自其生活中的压力。没有一种人生是真正的喜剧,在喜剧背后,往往藏着若干苦涩与艰辛。中年的流放且不说,在翻脸如翻书的乾隆面前,纪昀从未真正被尊重。乾隆曾骂他“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当时纪昀已是协办大学士,仍被视为倡优。
对纪晓岚这种文人来说,这是一种耻辱,而这种耻辱,大部分的人估计都无法接受。
乾隆喜爱他的才华,却很反感他这个人. 毕竟乾隆朝缺啥也不缺才子... 从王尔烈到刘墉再到董诰.再到王杰...当然,乾隆对于纪晓岚的嫌弃不仅仅是如此,在《东华续录》中有记载,乾隆甚至还曾经公开表示“其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之腐儒,原不足具数”。由此不难看出,对于这些读书人,乾隆是不耻的,他认为他们都是迂腐之人,除了文采之外,一无是处。而在乾隆一朝,真正在跟和珅斗的有三个人,一个是状元宰相王杰,一个是名将阿桂.一个是太子太傅朱珪。
王杰跟和珅的故事多少有点接近宰相刘罗锅里的情节. 多次明里暗里讥讽和珅,和珅也曾几次暗算王杰. 但因为乾隆偏爱王杰也一直没能得逞。
而阿桂就是和珅一生的劲敌了,因为阿桂出身名门,身份高贵,加上战功卓著,到乾隆朝晚年,朝堂上已经是阿桂和珅两大阵营。朱桂相对比较聪明.. 他是嘉庆的老师。他等的是嘉庆上台。
宰相刘罗锅里对刘墉的书法造诣倒是没扯淡.喜欢微服私访这部分也不是瞎编. 不过大部分故事来自纪晓岚跟王杰。
铁齿铜牙里,大部分纪晓岚参与的大案多是来自阿桂。比如陈辉祖,王亶望案. 与乾隆的关系这块,参考了董诰。
铁齿铜牙纪晓岚全系列,至今拢共拍了4个系列,将近170集,它不跟你讲什么严肃的追求,就是轻松、诙谐、有趣。毕竟是架空历史剧,不能真当历史看,也就图乐一乐吧!
但是
自从知道了了历史上纪晓岚日御五女不倦的英雄事迹后,便再也不能直视这部剧了。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清朝官场剧《宰相刘罗锅》片头曲里面的一句,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明朝那些事儿观看完了可以再看什么?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值得一读。有些人说书中有错误、作者功底浅,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还有错误呢。几处错误,真的是瑕不掩瑜。作者功底浅,跟史学大家比,肯定有差距,但史学大家写的东西,又有几个人能看得下去。学究气太盛,搞研究的人都不见得去读,我们就没必要死磕这些书了。
一切不考虑读者、不照顾读者的作者,都是在自寻死路。古人可以这么做,现代人就不能这么做。因为古人士大夫服务的是帝王,而现代作家要服务普罗大众。
什么是好书?
主题深刻、研究有料、逻辑顺畅、笔法有创造性,就是好书。不要问能得到什么,先问能不能读下去。好书那么多,为什么非要在烂书上花时间?读所谓高大上、专深精的书,就是在折磨自己。真有功力的作者,就是量子力学都能给你讲得绘声绘色。而且,所谓什么大家也不会写书,就是拿几个大词在忽悠人。甚至,有些问题,连他们自己都没想清楚。
《明朝那些事》,可以看作是历史通俗畅销书里的一个巅峰。不要看别的,就看销售量就行了。那么多人愿意花钱买,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这本书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其能够让人读下去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作者是去认真想问题了,去用心感悟历史了,因为你能看到作者在跟你交流。
另一个是笔法上很有创造性,把历史写得活灵活现,人物塑造得比小说还让人觉得亲切。
至今为止,我还没找到那本历史类书籍能超过它。如果要围绕《明朝那些事》去推荐,我认为你也会喜欢孙皓晖的《大秦帝国》。老教授跑到深山里写了16年,写了500万字,就冲这份执着,他也不会粗制滥造。
起初我看的时候,一开头的文采飞扬就把我吸引了。这个人确实有功力,也有想象力,否则不会有这么好的文采。因为老先生的史料功底比较深厚,所以这本书要比《明朝那些事儿》要厚重的多。言以载道的分量也比较足,从原生文明的形成发展来阐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且,一改过去各种不负责任的黑秦朝,把秦战国到秦帝国的百年历程写得情怀满满、激情荡漾。
但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这本书不如《明朝那些事》的笔法吸引人。当年明月的笔法更具创造性,就是让人觉得更有意思,很多地方都能让你止不住地笑出来。但是,《大秦帝国》就稍微严肃一点儿了,可能让你激荡一下,但真得笑不出来。这跟两个人的年龄背景有关系,当年明月有点儿网文的路子,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得让人爱看。老教授孙皓晖就过于刻板了,写得一板一眼的。而且,《大秦帝国》后面的章节,明显感觉老先生有些心力不够了,写得有点儿对付。但这是跟前面比、跟自己比,要是跟别的历史小说或历史畅销书比,后边差点儿意思的章节也是碾压级的存在。
所以,《大秦帝国》值得一读。
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蔡东藩的历史通俗演义也可以。但是,史料功底方面,蔡东藩确实是大师;讲故事方面,蔡东藩差点儿意思。简单说,就是书是好书,但读起来不流畅。这有时代的差异,毕竟蔡东藩跟我们相隔太久。
还有没有其他的,如果你要是读小说、读故事,并想在其中有所得到的话。我觉得就这些了。如果你想在思辨层面有所深入,读郭建龙的《中央帝国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以及施展的《枢纽》都可以。你要是喜欢当年明月,而且觉得他还不够深刻,那么这几本书应该够深刻了。
尤其是施展的《枢纽》,是大历史研究方法的精彩呈现,所以视野够开阔、观点有创新。这个作者是工科出身,所以论证逻辑很严密,没有那些太多学究气。关键一点,就是写得还算好看。
其实,我是不怎么喜欢中国作家的,可能是个人偏见,就是感觉国人在做学问方面太浮躁,功底不够扎实,而且视野不够开阔。国外的历史类书籍,最好去看看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即《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人类简史》最好,然后越来越差。这跟电影拍续集一样,第一部最好,续集就越来越差。
虽然作者是个同性恋,但是盖不住才华,而且视角可能更独特一点儿,胸襟也更开放,这个可能是自带的。性取向不同,也许会开出另外一扇窗户。有时候真的就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飞花摘叶皆可杀人,葵花宝典只能属于东方不败。这是玩笑了。
为什么说这几本书好?因为赫拉利是在用当前科学理解来支撑历史研究。人类学、经济学、脑科学以及宗教学,等等这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全都成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所以,能够得出颠覆认知的观点,而逻辑却极为自洽。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文采可以、翻译的笔法更可以。能把外国图书翻译得这么好,必须得感谢林俊宏老师。一些国外比较牛的书,但是到了国内就成了垃圾,因为很多时候就是翻译的问题。比如《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这本书,丹尼特写的应该很不错,但就是被首师大几个博士给翻译烂了。还什么青年才俊,我真想一口盐汽水喷死他们。能翻译好就去翻译,翻译不好就留给别人去翻译,让社科院去翻译不行吗?你们非要上,结果就翻译成这德行。凯恩•凯利的《失控》就是东西网的一群爱好者分包翻译的,最后被主导者整合了一下。但是,这个翻译质量都不错。所以,现在的所谓博士,找不到工作,不用同情他们,因为水准都不如深刻一点儿的网民。
简史三部曲也有不足之处,但这也是跟自己比、跟《人类简史》这个第一本比。就是后边的观点,赫拉利想得还是不够深,打磨得不够精。也许是第一本卖火了,想赶紧捞钱,所以得加快出书的速度。不是他自己想,而是后边的团队和出版商想。所以,好书既需要有才华的人,更需要时间来磨砺。没有时间的磨砺而只靠才华,就真的会差点儿意思。而且,后边的观点,比如神人将会取代智人等,可能站不住脚。至少小编我不这么看。如果神人真能取代智人,那就真有上帝了,逻辑论证上有些问题。
鸟儿的翅膀上要是绑上黄金,也许就真得飞不远了。现在的尤瓦尔•赫拉利,就不如之前锋利了,说的一些观点,只考虑政治正确而不想着怎么去创新。因为有团队了吗,以前单枪匹马闯江湖,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现在是带着一大群人,就真得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了。但是,简史三部曲,真心值得一读。作者的笔法和翻译的笔法,跟《明朝那些事儿》有点儿神似,而且可能更高明。但是,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有些人总是人云亦云地说什么手机上和网上全是零散观点,都是不成系统、不成体系的。所以,一种非常愚蠢的观点就流行开了,就是别在沉迷网络了,多去读几本书吧。这种人就是典型没读过书的。网上的观点或知识,是不是零散、是不是不成系统,得看你这个读者。你要是有系统、有见地,什么零散知识都能被纳入你的体系,然后成为武器。
书里面就有成体系的知识吗?现在有人写书就是拿一个观点,然后拼命凑字,看完这样的一本书,还不如去读篇网文。即便书中真有成体系的知识,到你脑子里也成了零散。所以,还是得靠自己去组织。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做到飞花摘叶皆可杀人。
说这些的目的,是要讲一个读书的方法,就是别把书当回事,读完了还要收藏、还要爱护、还要传家。现在不是古代,古代书少且贵,特别是印刷术之前,书是豪门贵族的奢侈品。但是,现在就没这必要。
曾经一个牛人跟我说,别去读书,因为书太多,你读不过来。他的意思不是让我不学习,而是换一个视角去读书,就把书当成新买的练习册或笔记本,读得下去、读不下去,就在上面划拉,找能跟自己既有知识储备关联上的东西。所以,让你津津有味的书,就认真看,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愉悦。让你感觉一般的书,就扫着看,一页一页地翻,甚至几页十几页的快进。
广电为什么禁止拍摄穿越剧?
对于80后一代来说,古装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已然成为了经典,那时候徐峥还有头发,粉头油面的样子不输现在的小鲜肉;张庭可爱俏皮,惹人喜欢,还不是现在微商女王的做派。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用现代人的文化与知识去面对古代先辈,这本身就极具故事性,是影视剧的优秀题材。
但是近些年来,影视行业追求高收视率和快速回本赚钱,对这一题材的滥用可以算是毫无底线了。穿越剧的下线是不能篡改历史事实,但是现在穿越剧的编剧却枉顾历史,甚至有些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故事完全只是借用一个历史外壳,内容全靠胡编乱凑,甚至还前后矛盾,误导观众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2011年4月,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年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就表示:穿越剧越来越火,穿越剧可以成为题材百花齐放的品种,但题材内容表现方式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应谨慎看待。现在穿越剧历史观较差,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而人物设置更是天马行空,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
2011年5月,建党90周年,广电总局下文要求各电视台在5月中旬至7月停播原定的穿越剧、谍战剧、涉案剧及苦情剧,改播红色电视剧。在2011年的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工作培训班上,总局向制片机构和电视台发出讯号: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穿越剧、宫斗戏、涉案剧在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
禁令发出后,不少已拍摄完成的穿越剧,纷纷删掉穿越情节,将电视剧改成一般的古装剧播出。于是,你会看到剧中人虽然穿着古装,但是说的却是现代的流行用语,还能想出不少来自现代科学的歪点子。到了2012年8月,“六不准”出炉,其中包括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不提倡网络小说改编等,不少电视剧在立项时即便能通过,在成片后却往往会面临不能过审的问题。
2013年6月,《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中,鼓励现实题材,限制古装、涉案、引进、合拍剧。古装题材每月和年度播出的总集数都不得超过总数的15%,原则上两部古装剧不能接档播出。可见,由于“穿越剧对历史文化不尊重”等原因,广电总局一直在收紧对穿越剧、古装剧的政策,提倡现实题材,在各个方面限制古装、穿越剧。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因为穿越了嘛,总归跟历史不一样。但放眼望去,现在播的宫廷剧也是乱写历史啊,《甄嬛传》里面除了清朝和雍正客观存在外,好像没哪一点是符合历史的。还有《铁齿铜牙纪晓岚》也是借历史人物的躯壳,大胆的改写历史。
穿越剧对历史的表现过于随意,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对于还在吸收知识、增长见识、形成正确世界观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老师教授一个学期的历史课常识,很可能还比不上穿越剧给学生灌输的错误历史事实。长此以往,学生们脑袋里的历史常识很可能都是错误的,如此一来,祖国的花朵被有害的水浇灌,能开出怎样的花呢?
穿越历史也好,重生现世也好,这种文章确实让人觉得纠正了错误的过往,感觉很痛快。但是,我认为这种“治愈”都是不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向前走自己的人生路,才是正道吧。做更好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向前走,而要后退呢?
不能否认,写出重生文,穿越文的作者们的才华,很多都情节跌宕起伏,文笔流畅,细节与人物心理把握得也很好,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也让大家对很多或历史或仙侠的世界多了认识的机会。但是,难道这些美好的“世界”非要以“重生”和“穿越”的方式呈现给影视观众吗?个人为广电的做法点赞。
可以推荐一些值得欣赏的作家及作品吗?
今天我要为您推荐一部由著名作家刘斯奋写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
一. 作者
刘斯奋:1944年生,祖籍广东中山。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白门柳》。学术著作《陈寅恪晚年诗文》,另有《黄杰诗选》、《苏曼殊诗笺注》等。
二. 荣誉
《白门柳》,199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齐。《白门柳》共三册,其一、二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三. 书名解读
白门指南京。“白门柳”出于唐朝李白《杨叛儿》诗句“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小说以柳作为书名,寄托的是历史之思,因为南京的柳树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者。
还有一层意思,也是我的个人见解:柳在这里是一语双关,既指南京之柳,又指书中的重要人物柳如是。她是白门之柳,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同时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线索,把所有人物事件串起来。
四. 全书结构
《白门柳》共1600多页,130万字。是一部三卷本的大部头长篇历史小说:《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
《夕阳芳草》让人联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暗喻日暮途穷、风雨飘摇的崇祯王朝。芳草指的是一群文人生活。
《秋露危城》主要表现的是政治斗争。
《鸡鸣风雨》主要描述社会动荡。
五. 故事情节
三部曲虽长,其实只写了三年间的事情——明朝覆亡前夕的崇祯十五年三月到当年的十二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昙花一现于崇祯十七年四月到次年的五月;以及同年六月到次年五月,南明鲁王政权在浙东到全线溃败。这三年中,社会变动极剧,矛盾异常尖锐激烈。
六. 主要人物
小说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虽然上百,但贯穿全书始终的核心人物是八位:两名贰臣(钱谦益和洪承畴)、两名权奸(马士英和阮大铖)、两名儒生(冒襄和黄宗羲)及两位名妓(柳如是和董小宛)。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江苏人。性格极其复杂。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早年曾参加东林党。崇祯初官至礼部右侍郎。一生在矛盾中生活。文坛领袖,才华横溢。为了做官谄事权奸马士英。清兵入南京,率群臣迎降。后托病告归,终老于家,却又曾秘密从事抗清活动。历史把他归入贰臣行列,气节有亏。
洪承畴,明朝大臣,清兵入关后降了清,又成了屠杀明朝遗民的屠手。
马士英和阮大铖,两大权奸,马士英在浙东兵败后,逃往福建,削发为僧,被清军杀死;阮大铖在浙东兵败后降清,后中风死于仙霞岭。
冒襄,一个典型的的孤独的知识儒生,复社四公子之一,风流倜傥,但还是有气节的人。
黄宗羲,八年抗清斗争,直到南明政权彻底垮台为止。小说突出了他执拗、耿介、疾恶如仇的性格形象。晚年安心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儒和思想家。
董小宛,出身低贱的风尘女子,通过妓女从良来改变命运。心地善良,小心本分,敬上和下,恪守闺范。
柳如是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传奇女子。陈寅恪为她写过《柳如是别传》。可见其历史地位及影响。她虽然是一个风尘女子,但她有出众的才华和超凡的见识。诗、书、画俱佳。在国事家务方面,远比钱谦益更为高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国破家亡之际不惜一死以殉。有风骨气节。
七. 主题思想
本小说通过明末清初复社诸生与秦淮名妓在大动乱中的历史命运,展示了17世纪中叶中国的社会巨变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明朝的覆亡是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揭示出明朝残余势力抗争最终彻底失败的不可避免和早期民主思想的必然诞生。
八. 写作特色
高度凝炼、高度浓缩是本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在构思上打破了长篇历史小说的时间跨度过长的不足(集中在三年里),这是它的创新。
总之,《白门柳》是一部值得您阅读和珍藏的经典作品。
让我们走进经典,走进《白门柳》,用阅读向经典致敬。
以上就是司马迁电视剧分集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