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爱情狂想曲剧情,可以闭上眼睛静静欣赏的音乐有哪些?
从事音乐推荐四年,静静欣赏的音乐:首推流行钢琴,次推古典钢琴。
流行钢琴1:梦中的婚礼-理查德.克德曼原名MARIAGE D'AMOUR,直译为“基于爱情的婚姻”,这首曲子并非对婚礼或爱情的歌颂,反而恰恰是一种类似钱钟书《围城》式爱情的哀愁!而广大群众总是把这首曲子在婚礼当天演奏,实际上是非常不妥的,这首曲子个人认为最为适合孤芳独赏。
这首曲的总体调式为G小调,时长2分43秒。音程在G小调中没有艺术性上的特殊变迁,所有整首曲子跨八度的唯一时刻只是在高潮部分。作为一首流行钢琴曲,要的是普遍度,这首曲子的普遍度为流行钢琴之最。但是要注意,普遍在重复中会导致听觉的过分厌倦,这是流行钢琴的通病。
2:Summer-久石让电影《次菊郎的夏天》的主题曲,这是一首我个人最为推崇的流行钢琴曲。
《Summer》简单的旋律,有一种类似古典钢琴的返璞归真(或许简单的Summer流行钢琴是不妥的)。从乐曲的第一个四拍起,便是让我想起宫崎骏动漫中的夏日童年,虽然这是北野武制作的电影,但依然不妨碍我的这般想法。
《Summer》作为久石让这位音乐大师的被世人最熟知的乐曲,魅力无穷,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流行钢琴的通病,简单,淳朴,真情,温厚。
3:River Flows in You-Yiruma这首韩国钢琴家李闰珉所写的曲子,直译——你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里,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心河》。收录在他的第一张专辑《初恋》
乍一看,又是爱情的老套音乐。可事实上,这首曲子颇为可说。我听这首曲子的第一感受,便是会想起古典钢琴曲《钟》,《钟》可翻译为《泉水》。《泉水》与《心河》的共同点都在于流动与绵长。而恰恰《泉水》/《钟》代表了典型的古典钢琴,《心河》代表了典型的流行钢琴。两者不同在于对“流水”的艺术阐释,一个是更强调水声或钟声的具现,一个更强调河流的蜿蜒。而河流的蜿蜒配合曲名,自然让人想起爱情的曲折,总的来说流行钢琴的一切都是意境服务。
《心河》的起承转合一直大众欣赏之间,每个人第一次都会被旋律的清冽所攫取听觉。
4:A Little Story-Valentin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完美的流行音乐,它不止于钢琴,加了低音部节奏,不需要去谈论艺术。单单是前奏,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与爱情的伟大,正是歌名所说《A Little Story》
古典钢琴古典音乐的振奋有别于以上流行钢琴,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才可完全欣赏。
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或许《第九交响曲》您有些陌生,但是若是谈及其中的第四篇章张,您就会恍然大悟——《欢乐颂》,欧盟的盟歌!《欢乐颂》正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章。而《欢乐颂》实际上是某种程度上对《第九交响曲》的阉割版,《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压抑沉闷;
第二乐章:挣扎与希望;
第三乐章:苦中作乐;前面三个乐章情感铺垫,才能酝酿出第四乐章的《欢乐》。但贝多芬写了大半生才写完这首交响曲,缺少前三篇章定然是残缺情感的。而完整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完整的人生,没有沉寂与挣扎的欢乐,都是虚假的。但是......这么说是一回事,哪怕我自己去听,也会觉得太过冗长......所以,古典艺术的确是需要多一些人生感悟才能体悟的。但作为贝多芬艺术最高峰,仍然是非常值得去独自聆听的。
李斯特《钟》这一首比较《第九》而言容易欣赏,全场不过4分半钟。我个人听得最多的是郎朗的演奏版本,不看视频单听郎朗演奏的原声,你会瞬间被他折服。不建议去听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版本,那小提琴的音高听得我头痛,太尖了。还是挺钢琴版比较好。
《钟》的原名为La campanella,也译作《泉水》。其本质是一首练习曲,练习钢琴跨八度的左手技巧。从最初的简练前奏,慢慢复杂化,加以八度来回跃迁转变,将简单的旋律慢慢加以华丽衣裳。而李斯特高超之处在于,让这一首简单的练习曲不至于练习,升华为在成为一种高难度标杆的同事,也在艺术上立下了一种钢琴基层的大同情感。即是练习曲的无穷可能性,也即是音乐的可塑性。任何一段简单的音乐,怕那是泉水潺潺声,怕是是磬钟敲鸣,都可以是世间最高端的音乐艺术。而这种音乐,你你心中听到了是什么那即是什么,譬如我听起来,就觉得是明朗的激昂的。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是怕您不喜。若可以,
古典钢琴中:肖邦的《夜曲 Op. 48 No. 1》
流行钢琴中:《The Truth That You Leave》
都很不错!
以上及是本人推荐,但本人只是业余吉他爱好者,在推荐音乐视频不断学习音乐知识,只算个门外汉,希望专业人士可给与批判,多多指教!
交响乐是什么意思?
交响乐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什么是交响音乐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 交响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和快慢乐章的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8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得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较之海顿的交响乐不论是在形式的完整、内涵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他以其天才的神来之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他最后的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及《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则是他全部交响乐创作的顶峰。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 贝多芬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响音乐艺术史上,他的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而他的作品则是跨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杰出典范。 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贝多芬的交响乐较之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形式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技法更加娴熟。而由为使人关注的是,他的交响乐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复杂,他第一次将交响乐具有了社会启示性和斗争性的深刻内涵。他的交响乐创作成就在于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重大开创。如:在形式结构上,他扩大并完善了交响乐的组织框架——奏鸣曲式。同时,以动力更强的谐谑曲(注:也称诙谐曲,她们大多是3拍子的,节奏活泼,速度较快,常有突发的强弱对比)取代了过于温和的传统小步舞曲,从而赋予交响乐以更加丰富的有机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达到表现社会性重大题材和人类斗争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将交响乐队的编制扩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同时为了达到他的整体艺术构思,甚至将人声增加了进去,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合唱队演唱的“欢乐颂”揭示了一种无比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实践,则充分地说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代交响乐宗师,所表现出的非凡魄力和杰出天才。 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为无标题和有标题的两类,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响曲是无标题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和第九(合唱)是有标题的。他的这两类交响曲形成了两种创作路线,对后人的交响乐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在音调创作方面,给后来的交响乐创作也给予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第五(命运),是迄今为止最为简短的主题,它只有四个音,而这个命运动机始终贯穿着四个乐章。 另外,贝多芬完善和扩大了乐队编制。在他的交响曲当中,我们发现他运用了海顿和莫扎特时期不曾运用的乐器。比如说短笛、低音大管、长号和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大镲、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引用了人声。我们面对贝多芬交响曲,让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贝多芬精神。 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我们的时代现在仍然需要刚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贝多芬精神。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渗透到音乐领域当中。舒伯特带有艺术歌曲交响化性质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柏辽兹和李斯特的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舒曼充满诗意的《春天交响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满传统精神但却有浪漫主义内涵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带有浓郁民族性的一系列交响曲,此外,圣桑、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等作曲家们的各种交响乐作品,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音乐创作的珍品。19世纪晚期,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谱写了十部交响曲,在这些交响曲中,他为了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而将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了极限。如他的《第八交响曲》,被人们称为“千人交响曲”。除去马勒之外,在19世纪晚期,各国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中,也有许多人应该被称为交响乐大师。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雅那契克、俄罗斯的格拉祖诺夫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创作,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世界交响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之际,许多象征着新时代艺术风格的思潮,开始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从德彪西(法)的印象主义、理查-施特劳斯(德)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奥)的早期无调性技法,都渗透到交响乐的创作中,为20世纪五花八门的交响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众多的作曲家中,为交响乐及其它体裁的创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俄国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等等。他们所创作的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狂想曲、随想曲等许多作品,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交响音乐宝库。并由此构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要篇章。 交响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紧密相连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世纪乃至将来更远的时期中,它也必将作为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典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贡献。 交响乐队常识 1、交响乐队组成形式和形成过程 交响乐队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几百年内,严格来说就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兴盛的时期。在这之前,交响乐队的结构组成并不完善,还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如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编制和规模也仅仅限于室内乐特征的小型乐队。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最终完善的。如在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中,双管或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得到了基本确定。后来,在整个19世纪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全过程中,交响乐队编制和组合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响乐队的出现和各种特性乐器的加入,更加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特征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及20世纪现代作曲家普罗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创作中体现的由为充分。 2、交响乐队的编制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发展历史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之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后,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 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大家有什么能够反复一直听的古典乐推荐的么?
你好,我是热爱音乐更热爱生活的音乐从业者。
在听古典音乐方面,每个人的古典基础起点不一样,欣赏和接受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也各有差异,所以口味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本身是从小提琴协奏曲开始接触古典乐的,因为当时想要去接触古典乐,就问了一位身边的指挥,他跟我说:你可以先从小提琴协奏曲开始。
最初循环听了好长时间的海菲兹演奏的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此生唯一创作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并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该作品旋律优美、技巧丰富且难度颇高,据说这首乐曲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被大家所认可,甚至好多演奏家都被第一乐章长时间的小提琴部分感到害怕,甚至是恐惧,觉得玷污了耳朵,至此,柴可夫斯基此生也都没有再碰触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块,估计是人们的言语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最开始听的时候,因为海神拉的速度飞快,会给我一种错觉是不是没拉准,后来经过我的深入了解和看谱,终于还是拜倒在海神的傲娇眼神下了,有很多人评价他的拉琴仿佛是在给蚂蚁搓后背,非常的形象,在高速拾弓的情况之下还能够保持如此高超的精准度和品质,简直是让人拜服,至此以后,我就会经常反复一直听海神的《柴小协》版本。
在老柴的音乐熏陶下,我也渐渐的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并尝试着去多听多看多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我反复欣赏的还有一部宏伟巨制,就是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贝九),可能也是因为曾经有幸在工作期间参与排练和演出的缘故,使我更加倾慕贝多芬的才华,这部作品被世人誉为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制作,也是他为世界留下的一份极致的美好。
还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作品,比如: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表达了他内心的奋斗历程,这部作品甚至将贝多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乐曲中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存在;
维瓦尔弟《四季》,一部欧洲乡村风貌突出的非常有画面感的作品;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这是一部他花了21年之久才创作出来的宏大作品,又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虽然我身处音乐圈,但是算是接触古典音乐比较晚的了,起初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古典音乐能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是能够给我带来什么精神上的享受,初听下来,那种长时间的音响甚至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扰,经过和懂得古典知识的朋友的讲解,我才渐渐明白古典音乐的美以及为什么可以流传至今的原因,我也慢慢的爱上了古典音乐。
它并不像流行音乐那么简短和直接,我觉得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作曲家为了带给世人美好的精神,是一种严肃的美,纯粹的美,在古典音乐的乐曲声中,我就像乘坐一叶小舟,独自徜徉在它的大海中,时而孤寂,时而幸福,时而无助,时而坦然,它带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对生活的向往,那种感觉非常美妙,值得回味。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我与古典音乐的故事,也希望可以有能够推荐给你的作品,希望你能够喜欢,谢谢。
俄罗斯狂想曲多长?
俄罗斯狂想曲长02分47秒。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演奏家。出身于大诺夫哥罗德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境富裕,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母亲是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拉赫玛尼诺夫从4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
188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严格的训练,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第一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1895年费时多日的“第1交响曲”首演失败,此后大约3年时间,他一蹶不振,甚至考虑放弃作曲。不过在经过心理治疗与放松之后,他重新振作,并在1901年11月亲自首演了代表作“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大获成功。1918年底他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并举家搬迁到美国纽约,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以难度见称。
6到7个月小宝宝爱听的歌?
田园交响曲,圣母颂,蓝色狂想曲,仲夏夜之梦,断情殇,魔笛,春之声圆舞曲,寂静山林,拉德斯基进行曲,小步舞曲,安魂曲。
月光奏鸣曲,日落,森林狂想曲,梦幻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魂断蓝桥,神秘园之歌,雨中漫步,思乡曲,喝牛奶,吃豆豆,点点窝窝,洗澡,学走路,鸟儿妈妈,乖宝宝,三字儿歌。
请推荐几个比较激昂?
中国交响乐作品:
吕其明《红旗颂》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李焕之《春节序曲》冼星海《黄河》。
外国交响乐作品:
比才《卡门序曲》小约翰施特劳斯《雷鸣闪电波尔卡》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以上就是交响乐爱情狂想曲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