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长恨歌电视剧剧情解析

诗魔白居易为何用诗逼死痴情才女?白居易逼死深情关盼盼”深情女子被诗魔逼死,写下《长恨歌》的风流才子白乐天终于拜全网之力堕落成了封建礼教男权的可耻代言人,关盼盼顺势就认了白居易当老师,唯独关盼盼一人独居燕子楼”这天张愔的旧下属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把关盼盼写的表达独居燕子楼。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的三首诗,白居易读了关盼盼的...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长恨歌电视剧剧情解析,以及和长恨歌电视剧剧情解析相关的内容!

长恨歌电视剧剧情解析,诗魔白居易为何用诗逼死痴情才女?

谢邀。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大概有一两年了,只要看到有关白居易,就是“白居易逼死深情关盼盼”,“深情女子被诗魔逼死”,“封建礼教害死人”之类的热搜文章一大片。这其中,文笔优美者有之,深情款款者有之,哀其不幸者有之,怒其不争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更是数不胜数。写下《长恨歌》的风流才子白乐天终于拜全网之力堕落成了封建礼教男权的可耻代言人。

真正去考证说法来历的人寥寥可数。

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张愔宴请出游徐州的白居易,爱妾关盼盼献霓裳羽衣舞,唱《长恨歌》,歌舞出神入化,大得白居易赞赏,称之为“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关盼盼顺势就认了白居易当老师。

不两年张愔病逝,妻妾风流云散,唯独关盼盼一人独居燕子楼,终生不适。关盼盼在寂寞和坚守中度过了十年,写诗三百余首,成《燕子楼集》。

这天张愔的旧下属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把关盼盼写的表达独居燕子楼,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的三首诗,带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读了关盼盼的诗后,依韵和了三首诗给关盼盼,其中一首是: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可能还觉得说得不清楚,又另补了下面一首诗,送给关盼盼: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就很明白了,你老公待你这么好,你既然这么想他,干嘛不跟着一起去死?

关盼盼看了白居易的诗,放声大哭说:“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随后绝食十日而亡,临死写下两句话: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

真是千回百转,才子佳人,诗词唱和,文笔逼人。最终关盼盼绝食而死,临死前的控诉痛骂白居易这个伪君子,真是解气又解恨,怎地不叫人银牙咬碎,把这故事写得花团锦簇,改编成戏文,打动天下人的心?

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咱们抛开小说家言,抛开戏文,抛开网文,寻找一些真实的资料来看。

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大的漏洞,也并不是错误百出,为什么呢?因为全是编的啊。经过一代代文人的共同圆融,包括把白居易写的太狠,觉得过分,又写他非常后悔,写诗逼死关盼盼是无心之失,所以找地方让关盼盼和张愔合葬,完成盼盼的遗愿。

这不就是想办法洗白嘛。总之黑黑白白,全在文人一支笔。

风从何起?

《白氏长庆集》三卷十五《燕子楼三首并序》讲得清清楚楚: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眄眄以佐欢,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

昨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眄眄作也。缋之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眄眄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眄眄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白居易根本不认识啥关盼盼啊。

张愔的爱妓(歌妓,非妾)叫做“眄眄”,确实曾经佐欢酒宴,白居易也确实赠诗“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但是接着就云淡风轻了:“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一欢而散,其后十二年绝无音信。当然,这里指和眄眄没有消息往来。逢场作戏嘛,谁记得昨晚上唱包厢的歌女?

这是正常的,符合逻辑的事情。时间切换到十二年后,张仲素到访,送上新诗请教,有《燕子楼》三首,写得婉转悲伤。白居易就问为什么?张仲素说:为眄眄作也。

这里就出来歧义了。是因为眄眄而作,还是这是眄眄的作品呢?很显然,张仲素巴巴地跑到大诗人府上求教,会拿别人作品来请教?而且前面提到“因吟新诗”就说明了这些诗都是张仲素作品,只是以眄眄为题材而作。后世文人抓住这个可能产生小误会的地方,硬是将张仲素的作品安排给关盼盼,并且生造出三百来首诗集《燕子楼集》的情节,不得不说,文人的想象力极大。

序言后面交代“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我喜欢这几首诗,又感慨当年旧游,就和了三首绝句。

哪里有另外一首多余的逼死关盼盼的诗,哪里说眄眄就自杀了呢,诗、序尽是唏嘘,哪里有一点责怪的意思?何况唐朝之时,生活作风本来就比较开放,又不是理学高峰宋朝,女子改嫁正常得很。白居易和诗,写序都是感动于人事已非,也暗含了赞扬眄眄的痴情从一,怎么会去言语相逼?

这个黑锅到底怎么背上的?

首先,眄眄变成盼盼,肯定是传抄失误。而这个失误,很可能就是白居易背上这口大黑锅的第一块铁矿石。

五代后蜀韦縠收集整理唐诗,编了一本《才调集》,其中就将《燕子楼》中的一首署名为“盼盼”。注意,还不姓“关”。“眄眄”从此变成了“盼盼”,成为了一位才女。

到了北宋张君房的艳情小说《丽情集》中,不但三首《燕子楼》都变成盼盼所作,白居易和诗后补让盼盼去死的另外一首也出来了。盼盼还答了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刚道泉台不去随。

但是,《丽情集》也只写到这里为止,还没有让盼盼真的去死。张君房补的这首诗是说“你不懂我为什么不一起死。”所以,盼盼并没有自杀。

感觉冲突还不激烈过瘾啊,文人们又继续想办法。

南宋计有功计在《唐诗纪事》中,给张君房《丽情集》的燕子楼的故事续了段结尾,说盼盼读了白居易的诗,认为他是讥讽自己不肯为张愔殉情,冲天一怒,绝食自杀了。“盼盼得诗后,怏怏旬日,不食而卒。”

这个故事的结尾,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击力。到了计有功手上,白居易这口逼死深情女子的锅就打好了。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再添枝加叶说盼盼“姓关,或曰许”。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等则以讹传讹。后世无聊文人又尽情渲染,令关盼盼被白居易所逼殉情的故事更加丰满动人,大江南北不胫而走。到了清朝《御制全唐诗》,干脆就把张仲素的《燕子楼诗三首》全部归在关盼盼名下,在卷八百二关盼盼条处,记录下计有功的故事。

白居易这口大黑锅就正式让官方给扣上了。

终归野史

不过小说家言,倒是没人当真,历来文人过燕子楼,吟诗赋感,都只是歌颂眄眄或者盼盼的深情专一,没人拿白居易的这段空穴来风发感慨。

像苏轼的《永遇乐 ·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只提盼盼,不关白乐天野事。不过苏轼是北宋人,盼盼自杀一事还未成型。后来南宋末文天祥也曾赋诗《燕子楼》: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清初钱谦益的《过燕子楼》:

柳老花残木叶秋,西风斜日总牵愁。

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轻过燕子楼。

正儿八经的文人并没有把这种生造乱套的野史当回事。倒是到了今天,网络上很多人把这种并没有什么根据的小说家言拿出来大张旗鼓地重新包装、满足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

这和当年张君房、计有功的心态可能差不多吧。

所以说,无聊文人,自古有之,以后会更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小说长恨歌结局?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结局:程先生一生未娶,后在文革中自杀了;蒋丽莉得病死了;王琦瑶和老克拉有一段忘年的风流史,然后老克拉不顾她的挽留离她而去最后,一天晚上,长脚潜入王琦瑶家中,向她要钱,她不给,被长脚掐死。一如王琦瑶少女时在片场看到的场景。

梦开始的地方好看吗?

《梦开始的地方》在我印象中是最后一部“京味”电视剧。

剧中人物在弱冠之年都是各自舞台的中心人物,在那个年纪只要拥有勇气,会拥有令同龄人羡慕的一些东西,比如荣誉和姑娘。随着时光流逝,追随者各自纷飞,他们必须重新为自己打造舞台,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沉沦了,有些人再次站起。

他们有的失去了宝贵的爱人确获得事业,也有的为平凡的生活而奔波,生活是没有对错的,只有自己满足就好,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一旦做了选择,就不要后悔。

那个时代的承诺还不是随口说说的客套,那个时代的一句朋友是真的可以让人信任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到了白发苍苍回忆起以前时还可以热泪盈眶。这种真挚的感情是非常打动人的。

宋京生是个具有男子气概的人,这种人总是带有悲剧性的。

因为被溜须拍马贪财好色的小人陷害,他升迁无望,还被妻子抛弃,在夕阳下的小酒馆中,红颜知己相伴,一番酝酿,又是一番宏伟的事业规划,喝下一大杯酒,睁大了眼对她说道,“我那些个成功的弟弟们,不过是时代的幸运儿,一旦步入正轨,他们将被我远远抛在身后,只配瞻仰我的背影。

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虽然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剧中各种人物结局,告诉我们当处于人生选择,不要忘记初心,不要亏待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生无常不过如此,美好止步于梦开始的地方。

这部剧是非常好看的,小伙伴们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长恨歌里藏着白居易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

有人说,白居易是个“渣男”啊!他撩起妹来简直是炉火纯青,挥洒自如!不论是浔阳江头还是鄂州河畔,他总能遇到落单的少女,然后撩一句,姑娘,我这里有酒,你有故事吗?

他一生养姬妾无数,万般轻狂,从15岁到18岁,三年就要换一批新颜色,天下人唾弃他太过风流,可他的背后其实藏着别人不知道的深情。

那一年,白居易写出《长恨歌》名动长安,世人皆以为他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悼念那场早已失去的,烂俗且虐心的初恋。

01初恋湘灵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

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

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

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

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非常严格,她每日都教导白居易要好好念书,不要与农家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们过多的接触。

母亲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重合,少年心中,入仕,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目标。

12岁,在符离读书。

13岁,在符离读书。

14岁,在符离读书。

15岁,在符离读书。

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他的梦想,第一次踏入了长安。

当时的长安,虽不如盛唐时那般繁华,但是文人墨客也是汇集于此。想要一朝成名,入仕为官,没有名家的提携,绝非易事。

于是,白居易寻找机会,结识了宰相好友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

那一日,白居易带着他的诗集拜访了顾况。当时,顾况在诗坛颇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对眼前的这个愣头前丝毫没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诗集上的名字,白居易!

顾况露出一丝嘲讽,调侃道:“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对,长安房价如此之贵,想要在这里白居可不容易。”

白居易连忙说道:“老师,您还是先看看我的诗作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细细品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那一年,16岁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城,成为了诗坛闪耀的新星,文人们争相结识,权贵们将他奉为座上宾。但是,白居易没有获得举荐,他是清醒的,他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

于是,贞元六年,19岁的白居易回到了符离。有了顾况的支持,白居易像打了鸡血一样,日日苦读,从不懈怠。

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寄予厚望,她说,白居易是属于长安的,爷爷与父亲的路他也同样要走。白居易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从来不敢违背。

但是,少年心思懵懂,偶尔也会向往窗外的自由生活。读书时,他总会偷偷望向窗外,看着同龄人在水中嬉戏,田间打闹,山间唱歌,好不快活。

直到一日,他偷偷望向窗外时,一抹身影闯入眼帘,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巧笑倩兮,少年的心瞬间被击中了。他急忙放下书本,跨门而出,拦下了女孩。

他说:“你好,我叫白居易,我想认识你!”

那一年,少年19岁,女孩15岁,一段爱恋,终是开了花。

女孩名叫湘灵,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整日在田间劳作,跑跑跳跳,天真烂漫。

湘灵性格活泼,有着皎皎月光般的明亮笑容,有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歌声,这一切在白居易眼中尤为美好。他为湘灵做了一首诗,希望湘灵能懂他的心。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是农家女,不认识字,他便用最朴素的语言,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湘灵日日从白居易窗前经过,目光触及时,又羞涩躲开。

胆子大了一些后,湘灵便会托着脑袋,伏在窗前,看着白居易摇头晃脑地读着那些他不懂的诗。这是白居易最美好的日子,曾经只知读书的少年,如今懂得了爱情。

一日,白居易送给了湘灵一面明镜,他说:“诗人刘希夷曾给心爱的女孩写过一首诗'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他,想娶湘灵为妻!

湘灵羞涩地接过镜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从此,二人情根深种,渐渐长成了彼此缠绕的花。

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现实终究残酷。很快,母亲陈氏发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于是,他们的爱情有了最烂俗的情节,棒打鸳鸯!

母亲陈氏出生于颍川陈氏,是名门望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她认为,白居易的妻子即便不是官宦世家的女子,也会是书香门第,但绝不是湘灵这样的农妇!

但是,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再听从母亲的话,他说,此生非湘灵不娶。陈氏听闻此言,勃然大怒,为了斩断白居易的情思,陈氏带着白居易再次离开了符离。

贞元九年,父亲白季庚迁任襄阳别驾,母亲陈氏带着家人一起去襄阳与父亲团聚。临别时,湘灵将明镜还给了白居易,说:“我等你回来,若想我了,就看看这面镜子。”

白居易握着手中的匣子,郑重地点了点头。车轮渐渐启动,白居易渐渐模糊了双眼,湘灵的身影也渐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见。

一路上,白居易频频回眸,期待能看见湘灵的身影。他跨过高山,路过湖水,总是不经意间就想起湘灵,每次思念都是泪眼滂沱!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在襄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又回到了苦读的状态。因着父亲官职不低,白居易的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但是,他仍想起在符离的清贫日子,因为那里有他的湘灵。

夜深人静时,他总是无法入睡,寸寸相思,刻入骨髓。他相思成疾,无声哭泣。而母亲陈氏对此一无所知,她天真地认为,白居易终究会忘记的。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白居易只想回到符离,再看一眼湘灵。

贞元十年,父亲白季庚去世,23岁的白居易扶柩回到符离,为父亲守孝三年。他再一次见到湘灵,可是这次,因为礼法,他不敢与湘灵亲近。

贞元十二年,守孝期满,白居易已经25岁了,而湘灵也已经21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为人父母了,但是白居易和湘灵还是单身。

白居易再一次跪倒在母亲面前,请求陈氏同意,他能够迎娶湘灵。这次,母亲陈氏仍旧决绝地拒绝了,除非她死,否则湘灵别想进门。

母亲的门第观念,让白居易痛苦,也让湘灵绝望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白居易与湘灵无法跨越的鸿沟。白居易无法说服母亲,也没办法放弃湘灵,在深受相思之苦时,他写下了《长相思》。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湘灵,我愿化作山间的乔木,与你枝枝连理;我愿成为原型的走兽,日日跟随,并肩前行。

白居易不甘心,他想,如果他能向母亲证明,不靠联姻,一样可以入朝为官,母亲兴许就能答应他娶湘灵了。他手中握住了这颗救命稻草,苦苦挣扎,却不知结局早已注定。

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参加了乡试,第二年,他入京参加了会试。那一年,他一路高歌猛进,高中进士及第。他意气风发,挥笔写下: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白居易28岁,回到符离,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谁知,母亲拒绝得更加彻底。

“进士算什么,你还没有做官。曾经你是布衣,湘灵配不上你,现在你是进士,她更加配不上你!”

白居易想,是不是只要做官了,母亲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重返长安。贞元二十年,白居易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职位,定居长安。

这一年,白居易32岁,湘灵也已经28岁了。他们想用彼此的坚持,撼动母亲心中那座门第的大山,但是,母亲仍然不愿松口。

这次,白居易真的绝望了,他不再挣扎,他对湘灵说:“我要去长安了,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湘灵无话,只是将手中的鞋子送给了白居易,她等了这些年,这就是答案。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段年少时的懵懂情感,在白居易32岁时,终于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长相思》有《长恨歌》的影子,连理枝、比翼鸟,是白居易源源不断的爱意,最后却化成了绵绵无绝期的恨意。

白居易恨吗?他是恨的,他恨自己的懦弱,也恨母亲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强加在自己的身上。父亲造就了母亲的不幸,而母亲想要强留白居易一起承担起不幸。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与父亲白季庚相差26岁,母亲其实是父亲的外甥女,有了这一层的关系,陈氏的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陈氏15岁嫁给白季庚生下白居易,此后,二人两地分居,陈氏一直过着丧偶式的生活,她的心也在日渐的磨砺中,变得坚硬无比。

这样的母亲,白居易不忍心伤害她,但是,心中的恨却无法消减。从此,白居易的人生仿佛是颠倒了一般,从温柔浪漫的少年郎,变成了现实主义的中年人。

02现实青年元和元年,34岁的白居易终日和元稹饮酒作乐,在一次酒醒后,白居易仿佛参悟般,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请求调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

他逃离了长安,成为了一名亲近百姓的父母官。他想,长安的浪漫终究是粉饰太平,他想要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想要更加贴近现实。

这一年,是白居易开挂的一年。

这一年,白居易去仙游寺游览,写下了《长恨歌》,他批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着写着,白居易想起了远在符离的湘灵,旁人都道他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唯有他自己明白,这其中只有他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是为《长恨歌》!

这一年,白居易和好兄弟元稹终于搞起来大动作,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吹响号角。这是民生凋敝的中唐,盛唐早已远去,李白的浪漫也早就不适合当下了。

他眼中的大唐民生凋敝,但是上位者眼中的大唐却繁华如旧,这一切都是粉饰中的大唐,他要将这虚假的盛世砸个粉碎。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元和二年,一日,烈日当空,白居易来到田间,想要向农夫们收税。话还未出口,他就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怀里抱着瘦弱的孩子,另外一只手抓着几根麦穗。

见众人都看着她,她急忙解释道:“我不是来偷麦穗的,只是来捡一些给孩子吃。这些年官府收税,家里承担不起,只能把地卖了。”

众人听着,纷纷叹气,拿了一个馍馍给妇人道:“这个给孩子吃,我们这些麦穗收了,也不知道够不够,也许也要卖地了。”

白居易听着,心里生出无限的愧疚。想他不用劳作,一年就能获得300石粮食,而这些辛辛苦苦耕种的农夫们,却没有粮食吃,收税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能颓然离去。

回到家中,他心里的沉闷感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将底层百姓挣扎的生活牢牢记在心里,他愧疚不已,他想,这民间的疾苦,必须要让上位者看见。

这一年,白居易因为《长恨歌》被唐宪宗赏识,调回京城,任职左拾遗。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上任后,白居易一直秉持着“有阕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畅所欲言,将百姓的苦难化成诗篇,献给唐宪宗,希望他能看到当下社会的现状。

他不顾世俗的眼光,猛烈地抨击朝廷,抨击不作为的官员,他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也将他的快意恩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大宅》

谁谁谁,贪污腐败,为官十载却坐拥数间百万房产,家里有吃不完的肉,花不完的钱!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只给了人家半匹红纱一丈绫,就将老人的千余斤炭买走了,完全看不到老人家衣不蔽体的惨状,实在是丧心病狂!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民间物价飞涨,老百姓连一束花都买不起,这花的价格有多高,竟然比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简直就是天价!

白居易不仅怼同僚,怼下属,怼太监,连皇上犯了错,也毫不客气地怼上去。气得唐宪宗直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元和三年,37岁的白居易结婚了,娶得是同事杨虞卿的妹妹。杨氏出生名门,母亲陈氏很是满意,但是白居易却不开心。

妻子端庄持重,孝顺父母,友爱弟妹,但是唯独不是白居易心里的那个人。他又想起符离那个活泼灵动的湘灵。夜深人静时,他拿出湘灵还给他的那面镜子,回忆往昔。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元和六年,母亲陈氏坠井身亡,白居易给母亲丁忧守孝。此时,横亘在他与湘灵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但是,白居易明白,已经回不去了。

但是,对湘灵的思念与日俱增,在某个独居的夜晚,他写下了《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得不到的爱人,让白居易更加投身于火热的事业中。工作中,他更加卖力地抨击着这黑暗的官场,吃人的社会。闲暇时,他与元稹饮酒同醉,醉后,他便借着酒劲抨击得更猛。

白居易做官太真实,太正直,他的为官作风,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权贵。他们都想看着白居易跌入尘埃。

元和十年,一日清晨,长安城内一片肃杀。长安街头,大唐宰相武元衡竟被当街暗杀,其他人都明白要明哲保身,但是白居易却直接上书唐宪宗,要严查凶手。

然而,唐宪宗却勃然大怒,指责白居易越级上报。曾经的政敌们纷纷开始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身亡的,他却写了赏花诗和新井诗,简直是人神共愤。

这一年,白居易43岁,他被贬出京,成为了江州司马,他的内心是憋屈的。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

这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杯酒间,忽然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他邀请琵琶女上船同游,听她低低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一曲《琵琶行》,诉说平生事,郁郁不得志,天涯沦落人!

曾经名动长安的白居易,被贬出长安后,长久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份孤独感与不被理解的感觉,终于在琵琶女这里得到了共鸣,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终于,白居易豁然开朗。他想,这官场,这社会,他怒过骂过,但是他无力改变,也许归隐田园是他最终的结局,这样也好。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从此,白居易放下了手中的“剑”,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诗也从暗喻讽刺的官场社会变成了轻快悠然的生活小事。

有人说,白居易是向命运低下了头,怨他没有坚持初心。不是的,白居易只是选择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他明白如果将一颗真心用在了错的地方,终将没有价值。

03游乐人间那一年,在被贬去江州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故人,湘灵!彼时,白居易44岁,湘灵也已经40岁了。这些年,湘灵没有嫁人,一直跟随父亲四处漂泊。

十几年未见,湘灵已经无法和记忆中的少女重合,彼此都有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抱头痛哭。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隔了25年的岁月,再见时,只能感叹年少的情谊,物是人非,最后两人依依惜别。

在经历了官场的排挤,爱情的求而不得,曾经那个热血向上的少年再也不见了。白居易从执拗走向了圆融,他开始注重享乐,学着做起了一名隐者,寄情山水,游乐人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然而,讽刺的是,就在白居易放下了执拗,不再寻求改变,想要与世界同流合污时,他却被重新启用了。

元和十五年,一度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因一心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暴病而亡。李恒登基称帝,史称唐穆宗。

唐穆宗因喜爱白居易的才华,将他召回长安,升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此后,白居易在官场一直顺风顺水,先后出任苏州、杭州刺史,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退休,官居二品。

长庆四年,50岁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路过符离,他又见到了思念无比的湘灵,湘灵还是守着未嫁的诺言。

这次见面后,白居易离开了符离,而湘灵遁入了空门。

53岁时,白居易卸任苏州刺史,回洛阳途中再次路过符离,这次他没有见到湘灵。在符离,他见到了一个酷似湘灵的少女,不觉想起他初遇湘灵的场景。

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

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他想起湘灵曾笑着说:“如果你不娶我,我就出家当尼姑去。”湘灵的容颜在他脑海里慢慢变得模糊,而这场35年的爱情也随着湘灵的出家落下帷幕。

仿佛是岁月打通了任督二脉,白居易的生活开始变得放浪形骸。他开始整日饮酒作乐,风流韵事不断,日日沉静在温柔场中。

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白居易的家中妻妾成群,美女环绕。按照唐朝官制,白居易的官职最多只能养三个家伎,但是白居易却不管那么多,他一人就养了三十多个。

他尤其喜欢15岁左右的少女,等到她们年纪大了,就再换上一批。

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追欢偶作》

他放荡不羁,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浪荡子,好色之人,可是他不在乎。

他年岁大了,体力不支,常遭好友同事嘲笑,羞愤之余,他写道:

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

公然开车,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白居易的家伎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擅长唱歌的樊素与擅于跳舞的小蛮。他曾为两人写道: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有人说,这首诗暴露了白居易的好色,晚节不保。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白居易的真实,他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

爱财也好,好色也罢,他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中,他拥有极度的欲望,却又极度诚实,这也不失为一种魅力。

这样快活的日子也没过多久,70岁的白居易便散尽家财,病痛缠身。他再也养不起这些女孩了,于是他将樊素、小蛮都放了出去。

离别前夜,他与樊素低语话别,哭一阵笑一阵,到了明日,陪伴他五年的樊素就要离去了,此后这皎皎月光,绵绵春风还有何情趣。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的人,从江州到杭州再到苏州,最后到洛阳,在不同的时期里都有不同的女子陪伴,都是他挂念和放心不下的人。他为她们写诗,来纪念曾经风月无边的日子。

他爱湘灵吗?肯定是爱的,但他后来也爱上了樊素,爱上了小蛮,爱上了春草,爱过许许多多温暖他人生的女子,他的诗里还说着风流,可到最后究竟又是谁,负了风流啊!

04最后他将深情尽数给了湘灵,所以这世间谁都不可以,因为都不如你,然而,好像又谁都可以,因为反正都不是你。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也许,这就是他不会娶琵琶女的真相!

花甲之年,他也曾回到符离找过湘灵,想与她共赴白首,可是湘灵拒绝了。符离犹在,红鲤嬉游的濉水,恬静安然的朱陈村都在,只是没了再也没了年少时的白居易和湘灵。

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是不枉此生的,湘灵为他终身未嫁,元稹、刘禹锡视他为知己,樊素小蛮忠心不二,就连天子也为他写赞歌。

他生在中唐,却像活在盛唐。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桀骜不驯,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荡不羁!

长恨歌采用的艺术手法?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长恨歌动漫结局?

动漫《长恨歌》结局:

老克拉又来找王琦瑶,与之发生了关系。第二天清晨,老克拉醒来看到老态的王琦瑶,被吓一跳慌忙逃走。程先生得了绝症并取出打上王琦瑶名字的钻戒。

以上就是长恨歌电视剧剧情解析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