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涛女郎第五十二集剧情

宝珠益民一涛电视剧是《涛女郎》林怖威演过什么电视剧集?聊斋四之《恒娘》2013遇见王沥川2013瑰宝19492011真的汉子2011爱∞无限2010我在1949等你2009天平上的马尔济斯2008波丽士大人2008晴空济洲2008相逢何必曾相识2007别再叫我外籍新娘2007爱上小男人200645度℃天空下2005王牌天使2004圣夏...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涛女郎第五十二集剧情,以及和涛女郎第五十二集剧情相关的内容!

涛女郎第五十二集剧情,宝珠益民一涛是什么电视剧?

宝珠益民一涛电视剧是《涛女郎》

林怖威演过什么电视剧集?

聊斋四之《恒娘》

2013遇见王沥川2013瑰宝19492011真的汉子2011 爱∞无限2010 我在1949等你2009天平上的马尔济斯2008 波丽士大人2008 晴空济洲2008相逢何必曾相识2007 别再叫我外籍新娘2007爱上小男人200645度℃天空下2005 王牌天使2004 圣夏零度C2003饰演圣导演潘重威主演陈斯婷,徐可,杨谨华 青春六人行2002导演李鼎主演徐熙娣,陈建州,阿雅 贫穷贵公子2001饰演阿健导演马宜中主演周渝民,阿雅,伊能静 麻辣鲜师2001饰演孙佑威导演柯钦正主演谢祖武,言承旭,潘玮柏圣诞夜的奇迹2000因为爱情有奇迹2014饰演林天佑导演高先明主演赵韩樱子,路晨,彭冠英再说一次我愿意2014饰演向正阳导演杨布新主演魏蔓,张勋杰,李维维 涛女郎2014饰演周以翔导演张孝正主演李毓芬,温升豪 真爱惹麻烦2013饰演高扬导演沈怡主演袁弘,吕一,孙骁骁 就是要你爱上我2013饰演大雁(客串)导演郭春晖主演炎亚纶,郭雪芙 天才碰麻瓜2013饰演孟南导演宋洋主演路宏,姜瑞佳,高曙光

真的是你想象的那样吗?

去了澳大利亚才知道,那里的生活太安逸,是一个“懒汉”扎堆的国家,很多人不愿去加班,背后原因出人意料,却又是大实话。

2017年机缘巧合,我去了趟新西兰,当时已在墨尔本定居的表妹,邀请我去澳大利亚看看。

忙完工作,恰好还有空闲时间,稍作准备后,接着又马不停蹄地搭乘飞机去了澳大利亚。

虽然在墨尔本待的时间不长,也只去过悉尼、黄金海岸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城市;不过有表妹在身旁解疑答惑,原本有些陌生的澳大利亚,开始逐渐有了清晰的画面感。

说到澳大利亚,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袋鼠,也可能有人很向往这个国家,认为那里的薪水高福利好,天很蓝,沙滩也很美,风景秀丽,但真实的澳大利亚是怎样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国家。

澳大利亚四面环海,国土面积769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六;人口却只有2500多万,跟上海的实际居住人口差不多。

澳大利亚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地貌,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光依靠这些矿产资源出口,也足够澳大利亚这个国家“躺平”几十年。

澳大利亚“神奇”的工资体系:高收入+高税收?

01:很多人都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养“懒人”的国家,我很好奇这种说法的根源是什么?

直到去了澳大利亚,所见所闻给我解开了疑惑,完全是由澳大利亚本身的国情决定的。

“家中有矿”的国家都很富有,比如文、马来西亚等国,他们的国民福利并不比欧洲差;在澳大利亚,像失业、怀孕、生育、单身、残疾等,都可以得到国家的现金补贴。

就连居无定所、没有工作的流浪汉,只要是本国居民或公民,就能享受国家救助,哪怕没有子女,国家也会养你到老。

02:有些人肯定非常好奇,为什么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路边还会有这么多的流浪汉?

有四点原因:

1.不劳而获的方式让他们尝到甜头,不用再去垃圾堆翻东西,而且钱花完之后,还有源源不断地过来。

2.有些流浪汉原本也有不错的家庭,只因染上了不良习惯,把家产花光了,接着又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3.精神方面有问题,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这部分的流浪汉才是真正的“以天为被,以地为席”。

4.单纯体验生活或逃避社会,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乞丐或流浪汉,而美其名曰“原生态体验者”。

所以,不管澳大利亚人有多穷,有多潦倒,只要是本国的居民,都能得到很好的安置,至少吃喝不愁。

03:在澳大利亚,学历并不是唯一的,劳动力才是主要工具。(一组数据+两个现象,解释了“懒汉”形成的内在原因)

2021年澳大利亚的最低时薪是20.33澳元(澳元:我国货币≈1:4.7),如果按照一天8小时工作制,一天最低工资为750元。

A:来看一组数据

澳大利亚统计局以2020年5月1日往前推一年,全职人员的平均工资8.9万澳币,在世界工资排名中位列第八。

但是,平均工资并不能说明什么,这样的平均数其实被国内的超级富豪们拉高了不少,绝大多数人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用表妹认识的熟人工资进行统计:年工资在6万澳币左右的人最多。

B:奇特现象之一:很多的工薪阶层,在收入方面相差并不大,这里面的关键因素是“纳税”在起作用。

赚得多,缴的税就多,最高缴税比例47%,而没工作或者低收入人群,凭着国家的福利保障,也能有不菲的现金补助。

生孩子国家养,单身国家给津贴,开车国家补油钱,最关键还不用缴税。

而这些的津贴加起来,跟年薪6万澳元的差距也不大,这样的政策对穷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无形中还促进了消费。

C:奇特现象之二:澳大利亚的人工费很高

凭体力劳动的工人,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蓝领,他们的工资比较高;有的甚至是白领工资的两倍以上,比如搬砖的建筑工人,园艺工人,水电工人等。

举个例子:如果家里的锁坏了,请修锁师傅过来换锁,除去买锁的钱,光光换锁的工钱就要220澳币,而换锁需要多长时间,想必大家心里都有底吧,最多半个小时搞定。

所以,在澳大利亚,如果家里的电灯坏了,水龙头坏了,绝大多数人不会请修理工,而是靠自己。

再比如,那些修路时拿着“stop”牌的交通协调员,年薪可达到8-20万澳币,这收入让那些坐办公室的白领们都有些“蠢蠢欲动”。

综上所述:

这样的工资标准和税收政策,让穷人和普通的工薪阶层,到手的工资都差不多。收入越高交税越多,钱赚多了要扣税,钱赚少了也要扣税,扣完税后,大家的收入折中了,贫富差距小了。

“高福利和高税收”也直接促使了“懒人现象”的形成:普通人在工作上没有什么上进心,做什么都是慢慢来。

赚多赚少,到手都是这么多钱,还不如把重点放到生活上去,所以一到节假日海滩上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一到下班时间,都会准时收拾东西回家。

你们说,这算不算是另一种“躺平”?

澳大利亚的生活

1.澳大利亚的养老金如何发放?很多人都猜不到。

跟退休老人的房产、收入以及存款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一对老夫妻到了退休年龄了,啥都没有,那么退休后可以领到每年4万澳元的养老金。如果他们有房有车有存款,会按比例减少养老金发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穷人。

国家给大家的房子也是公租房,低收入的人群可以申请,当然如果购房也会有补贴,只不过这个补贴的意义不大。

2.失业人员的补贴,曾经有过一次改动,具体原因成迷。

原本每两周可以领到500澳币,曾经有段时间,一度把每两周的补助提高到1000澳币。

可能为了减少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促使大家快去找工作,后来又改成每两周500澳币了。

3.澳大利亚的节奏,到底有多慢?

表妹说,刚来澳大利亚的时候,觉得这里太安静了,到了晚上,路上没几个行人,城里还能看见车辆,郊外则是一片黑灯瞎火。

平常很少有夜生活和娱乐活动,大家都喜欢待在家里;下班想去逛个商场,还要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六点钟商场就关门了,而平时只能找一些兴趣爱好来打发时间。

有了这样的社会氛围,就能很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会准点下班,立马收拾东西走人?如果想晚点下班,老板会觉得,这个人今天怎么回事?

当然,也不是说他们没有认真工作,只是下班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另外“懒人现象”在悉尼以外的其他城市比较明显。

4.澳大利亚的公交车,跟国内的公交车有所不同。

在站点如果不招手,司机选择“视而不见”,上车后,到了站点也不报站;下车需要按停止按钮,如果不按,司机直接开走。

不过对老幼病残照顾得非常好,都等到老人坐稳了才开车;火车也开得很慢,跟我国的高铁没办法相比,如果去远一点的地方,就需要改乘飞机了。

5.澳大利亚人对咖啡,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一天都要喝2~3杯咖啡,谈生意,谈感情,好友聚会,上下班手里都会捧着咖啡聊天解闷。

6.澳大利亚的华人,几乎每天都有“在家里做饭”的习惯。

澳大利亚也有中餐馆,但口味跟国内比起来,还是不怎么地道,加上中餐馆吃饭价格较贵:

牛肉酱汁饭70,宫保鸡丁饭要70,水煮鱼饭70,按照这种吃法,花在吃饭上面就要几大千。

7.澳大利亚特有的薪酬系统:每周发工资。

导致了这样的现象:今朝有酒今宵醉,澳大利亚发的是周薪,每周四发工资,有些人没过几天就全部花完了,接下来就是“勒紧裤腰带度日”。

于是乎就明白了,为什么电影院在周二的时候总是推出半价票,因为有些人兜里没钱啦。

8.澳大利亚的工作效率,几乎影响到了各行各业:

商店下午6点就会关门,到了周末更是冷清,没人喜欢加班,也没人愿意去加班。

去公立医院看病也同样如此,只要无关乎生命,都要提前预约,都要排很长的队,因为医生也是这个效率。

整个国家就形成了一种养老的状态,聚聚会,喝喝咖啡,吃烧烤,出门遛遛狗。

澳大利亚的其他方面

1.袋鼠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也是澳大利亚三大国宝之一。

可能连它自己都没想到,如今已经被搬上了餐桌,成功入选“世界上混得最差的国宝”。

2.如果你想开拓一番事业,想存够足够多的钱。

那还是不要来这里,因为这里都是慵懒的状态,加上社会福利好,很多人安于现状,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创业机会少。

3.到了国外才知道文化多元。

如果你上班看到脚踏滑板,或路上看到发型高到上天的年轻人,不要惊讶,习惯了就好,这是他们在释放天性。

4.理发的尴尬事。

在澳大利亚的剪发也比较有意思,我一直以为外国人在设计发型方面会比较专业。

如果跟他说要剪短一点,没想到他会这样理解:不要剃光就好。以至于不提前选好发型,他都不打算给你剪。

5.一些澳大利亚人,特喜欢光脚走路。

尤其是夏天,室外的地板温度那么高,不知道是习惯使然,还是有其他的好处?

写在最后:

澳大利亚的风景不错,是一个资源型的发达国家,大家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压力也不大,“慢节奏”是这个国家的主旋律。

贫富差距有,但是没那么地明显,不富裕的人一样有车有房,但跟大豪宅没法比;澳大利亚的法律非常健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清清楚楚,面面俱到,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那里的孩子大都是放养状态,在街头巷尾如果遇到朋友,点两杯咖啡坐下来聊天,一个下午就这样打发掉了。

总而言之,澳大利亚虽然生活富裕,有些方面也做得不错,但社会的大环境过于悠闲和懒散,个人觉得并不太适合年轻人居住。这就是我眼里的澳大利亚。

这样的澳大利亚,你们觉得怎么样?

都说宋代才女李清照第一?

欢迎来到文乎文答领地 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悟空问答分享知识!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采没有名次之分,欣赏角度不同,评出来的第一名总有人不赞同。

历代才女芳名流传的有许多人,列举一二:如,班固的妹妹,为哥哥续写史书的班婕妤;被曹操接回家乡的才女蔡琰;情辞哀婉的西晋文学家左芬;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少女时代写《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等等。

尤其是宋代,涌现不少才华卓绝的女性诗词大家——李清照、琴操、严蕊、魏玩、谭意哥、聂胜琼、孙道绚、曹希蕴、吴淑姬、僧儿、阮逸、乐婉、陈凤仪、朱淑真、舒氏、淮上女、赵才卿……当然这些名字都是文史记载的,除了专业学者以外,一般都不清楚这些才女的诗词。喜欢文学的朋友可能会有所了解。

为什么女子也可以读书认字学而时习之呢?这和宋代的文化氛围和制度有关。

在宋朝那个文化开明的时代,提倡女子读书。宋代是我国文化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在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里,女子所受的教育内容也相当广泛,不止习读《孝经》《女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可专研学习。

这种风气所熏染下“三岁童子耻不知书”,女子虽然被排斥在正规官方学校教育之外,但是可以家庭教育、塾师教育、等途径认字读书,提高文化修养。

在一个家庭中,女性承担主要的教育子女的义务,宋代许多名臣、鸿儒文豪也多成就于母教。《宋史》中著名的“欧母画荻”,把欧阳修的母亲含辛茹苦教育孩子的故事传为美谈。如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也是知书达理的女性。

一个家庭中,母亲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女子的品德是家庭的福泽,也是社会的进步。

宋朝女性地位受程朱理学影响大吗? 有人就认为宋代女性地位在程朱理学影响下较低,其实不然,程朱理学在明清才奉为独尊思想。

朱熹在才子、诗人如过江之鲫的宋代,只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而已。

尽管朱熹评价说:“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但是被后人承认的才女比比皆是。

从上面的名单里挑出来一位与李清照比肩,她就是宋代才女朱淑真。曹雪芹都认可她,我当然认可。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浙江海宁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人,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回娘家,后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诗词多幽怨,流于感伤,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香菱初学《断肠集》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是一幕经典的剧情,香菱忙完一天的活计,半夜里拿起一本《断肠集》看的入迷,孜孜不倦,心里产生一丝丝共鸣。这本《断肠集》就是朱淑真的词集,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安排香菱学李清照的《漱玉词》呢?因为香菱是学诗不是学词啊!其实呢,曹雪芹通过林黛玉口中说:学诗读王维、杜甫等,而女诗人那么多,单单选了朱淑真,足以说明曹雪芹认可朱淑真为人与才情。

《断肠集》一直陪着香菱到最后,都被她翻破了,在她离世的时候,宝玉满怀凄苦地将桌上的《断肠集》缓缓放在她胸前。香菱与朱淑真的命运都可怜凄惨,只能说情多累美人。

《断肠集》主人朱淑真

清代的陈廷焯所说:

“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他说,李清照第一,朱淑真第二,魏玩再靠后一点。

朱淑真的性情与李清照颇有几分相像。大胆开明,可爱娇媚,敢爱敢恨。她们才学也相当,命运不相同,李清照“易安”她“幽栖”,李清照嫁得心仪的夫婿,朱淑真却没有一个与之恩爱的夫君,从她的文字中表露出婚后的生活多半是在等待的孤独和伤心的眼泪中度过的。

《断肠集》展露出朱淑真的才情也记载着她心灵上的伤痕:“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肌骨大都无一把,何堪更驾许多愁”;“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昏黄”;“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文字里充斥着伤春悲秋,不为赋新词强说愁,心情幽怨,看春光秋景反而更惆怅,让读者不由的跟着蹙眉。

沈雄《古今词话》引《女红志余》描写朱淑真“每到春时,下帏趺坐,人询之,则云‘我不忍见春光也’。”也怕听秋雨,因为“点点声声总断肠”!……为什么她如此神伤肠断呢?

南宋淳熙九年(1182),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这样述说:

朱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

女子的幸福,丈夫承载一半,如果没有好的伴侣,夫妻不能恩爱白头,对于女子真是一生之不幸。如朱淑真这般挚情的女子,对美好的爱情比 常人的期许更高些,更懂得寻觅灵魂之伴侣,求之不得,哀哀怨怨,垂泪肠断。

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记朱淑真:“

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浙江海宁路仲,世居桃村。工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

有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爱情的婚姻更可悲,朱淑真在没有爱的世界里窒息。一个女子的才情就是她的人生情怀,赋予生活,大的方向可以家国天下,如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狭小一些就是女子小小的情感世界,朱淑真的文采斐然也是点点伤痕的记录。

四十多岁的时候,她瘗玉埋香。她的书稿诗词被父母毁之一炬了。

幸好后来有欣赏她的知音魏仲恭,收集整理编纂出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幸存下来的诗词数量,仍是唐宋以来作品较多的。她共留下了337首诗歌,33首词,《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词》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作品的双璧。

魏仲恭在诗集序中写道:

“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他在歌女口中听到朱淑真的诗词被传唱,甚为喜爱,收集整理。才所得两三百首,流传至今。就像诗词大会中郦波老师说:“有一两个粉丝真的很重要啊!”

可是古代通讯没有发展,朱淑真的诗词是怎么传到歌女口中的呢?

古人诗词是怎么传播出去的

诗词写好了,是怎么让人看到的呢?

出诗集,一是自己出诗集;二是欣赏自己诗词的达官贵人资助;三是出版商给印刷以此牟利。

歌女传唱,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很多诗歌便通过青楼、戏院等娱乐场所传播,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才子经常光顾那里的原因之一。

民间传播,老百姓虽然作不了诗,但却可以读诗,就如白居易、杜甫等人作品的在民间广为流传。诗词于他们是一种文化娱乐。老百姓口口相传,也可以抄录。民间的记录在流传范围上发挥作用,长久保留就需要整理编纂。

风景名胜地题诗留名,游人看到唱诵传播。

古人对诗文很崇敬的,有时甚至是崇拜,特别是那些不会写诗的人,他们是使诗歌能传播开的主力军。

如朱淑真这般的小女子的诗词怎么传播开来的呢?

女子写诗大多都是在闺阁之中写的。不似男子可以在楼台轩榭题诗,又不像现在通过网络传播。她也不像苏轼欧阳修这样名声在外的文人士大夫,当朝为官,写的诗词自然有人追捧, 有歌女传颂,有官方的搜集和编撰。

原来,民间的女子只要诗词写得好,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送给当红歌女传唱,也可以在亲朋好友之间传颂,当然写得好是客观条件。

朱淑真少女时期也曾欢乐无忧

朱淑真出身大家闺秀,从小聪明伶俐、生性警敏,才气横溢,无师自通。

王渔洋《池北偶谈》指出,朱淑真出身于官宦门第,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认为,朱淑真是大家闺秀。

而从她诗词作品中的描述中,可见其家中建有“东园”、“西园”、“西楼”、“水阁”、“桂堂”、“绿亭”等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自小聪明伶俐的她,就在这书香门第中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在她的作品中,会发现其所吸取的苏东坡诗词中的一些风格元素,加上她天生的悟性,很早就开始作诗填词。

在与家族的聚会盛宴中,在与朋友的游山玩水中,都能一逞才思。从心中流出一首首笔触细腻的小诗,少女时期已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此外,她还工书法,擅丹青,识琴谱,解音律,俨然是闺秀淑媛的典范。从她的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其婚前天真闲适的情态,对生活充满了极大的热爱。也可看出她小小年纪,才情初露锋芒。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犹记当年正月初六夜,家人带她出门游玩,火树银花,星桥铁索。词句清新流丽。

游“西园”时,看着蝴蝶就问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庄周之梦?可见她读书功底已到了化他人为己用的境界。再看脚下草茵如席,眼前花红似锦,在忘情快乐中月亮已升上了夜空。尽管心里催促自己该回闺房了,但自己的影子却还在月光中徘徊。夜色蒙胧的西园美景让人无比倦恋。诗中所透露的色彩与心情,辞句的轻松欢快,当是她少女时代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了。

闲步西园里,春风明媚天。蝶疑庄叟梦,絮忆谢娘联。

踏草翠茵软,看花红锦鲜。徘徊林影下,欲去又依然。

人生在世,总有那么一段快乐时光可以值得一生回味。尽管朱淑真半生沉浸在无法排解的愁苦中,但童年生活象平常人一样充斥着童心贪婪的快活以及倍受家人爱护的幸福。《春园小宴》描述的就是和亲人们在花园中赏花观景宴饮的快活情景。

春园得对赏芳菲,步草粘鞋絮点衣。万木初阴莺百啭,千花乍坼蝶双飞。

牵情自觉诗毫健,痛饮惟忧酒力微。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晖。

渐渐地,朱淑真长大了,天真烂漫的姿容下多了分成熟之韵,情窦初萌,姻缘可期,少女情怀总是诗。她这样憧憬着: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阿谁。

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她敢于表露自己的心迹,还大胆的写出来,写的那么直白。刚刚长大学会打扮自己,就想着未来的意中人是何模样,“萧郎”是泛指情郎或者意中人。

天真烂漫的她,遇到可以为之写一万首诗的萧郎了吗?命运偏爱捉弄人,她没有嫁于一个情投意合的有情人。

南宋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即记载:

“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

她的父母为何没有给她择良婿,个中缘由,无从得知。 关于其丈夫,留下的记载寥寥,姓名无从查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谈不上喜欢,但是她对婚后生活还是充满热情与希望。由此也看出朱淑真的孝顺,善良。

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来,其夫君是一位读书士人。可能是南宋州学的“外舍生”,曾数次科举落第。

她作有《送人赴礼部试》一诗:

春闱报罢已三年,又向西风促去鞭。屡鼓莫嫌非作气,一飞当自卜冲天。

贾生少达终何遇,马援才高老更坚。大抵功名无早晚,平津今见起菑川。

鼓励丈夫发愤图强,不要由于应试失败而气馁,要学东汉马援六十二岁仍能率师出征,老当益壮,力争再试成功。可见,她此时对丈夫寄予的一片深情和厚望。

可能她丈夫没能在科场上取得佳绩,不过通过某种办法,也终于获得了一官半职。由于官职卑微,所以《断肠集序》有“嫁为市井民家妻”之说。

此后,朱淑真一度随丈夫游宦吴、越、楚、荆诸地。其间所作诗词,不见有对各地名胜古迹的游览吟咏,“从宦东西不自由”表达出不开心的意味,终究是因为两个人不能情投意合吧!所以才有“巧妻常伴拙夫眠”的哀叹!

朱淑真追求的多是精神上的契合与幸福,夫君不是懂她的人。他也不愿意欣赏她的多愁善感的词句。

她也曾感慨,或许也曾自省,但是多半是抗议,女子弄文 得不到夫君的理解与支持吗?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后来丈夫外出,朱淑真独留家中,多愁善感的人最怕孤独的。

其《菩萨蛮》叹道:“山亭水槲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对丈夫还是有些许思念。

更难过的是,丈夫在此时寻花问柳,讨了妾室,完全冷落了原配之妻。朱淑真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怨愤,其《愁怀》道: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为什么把两个不相爱的人连在一起。

另一首说得也同样清晰:

荷叶与荷花,红绿两相配。鸳鸯自有群,鸥鹭莫入队。

越来越感觉到所爱非人。

也很想写几封书信去规劝,其《初夏》这样说:“待封一掬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丈夫是不回心转意的了,甚至连一点慰藉之语都没有,受到丈夫的遗弃,终令朱淑真愁断肝肠,恨断肝肠!

对于这位在少女时期如此对生活充满浪漫柔情,且又“才容冠一时”“罕有比者”的大家闺秀来说,追求幸福,已不止是理想,而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信念。谁料想,婚后的生活发展到这样的结局,不啻是当头一棒。旧日美妙的梦想已成泡影,过去曾有的感情也荡然无存,婚姻如此快的走向绝望,让朱淑真猝不及防。

朱淑真在这一家庭情变中是如何应对的?

有学者认为,朱淑真赌气回到娘家,和丈夫断了音信而独守空房。

按朱淑真的性格,要爱就爱得缠绵,不爱就毅然决绝。她主动提出夫妇分离,回到临安娘家,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朱淑真虽主动摆脱了婚姻的桎梏,但她的身份毕竟是一名“弃妇”,在封建礼教和传统偏见的双重压迫下,其处境是不难想像的。这一时期的哀音怨歌,在《断肠集》中俯拾皆是。

谁伴明窗独坐,我和影儿两个。灯尽谷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发起一段“牵情于才子”的恋爱故事

一次西湖春日的诗会中,朱淑真邂逅了一位风流多才的青年诗人,相互萌生了好感,两人作诗唱酬,此后常常互送诗笺,孤灯相思。

第二年的元宵节灯会,他们又相会在一起,互相倾吐了情愫。朱淑真的诗作《元夜》,记录了这美妙的时刻: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此诗记载了朱淑真当时复杂的感受:有意外的欣喜,也有沉痛的过往,有真情的陶醉,也有清醒的担忧。

二人月下回廊,湖上泛舟,丛中赏花,篱下春愁,极尽兴然。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她就是这样豪放大胆,内心有如一团火,在激情地燃烧着,而情人间的缠绵爱恋取之无尽,甜蜜无限。

而这段恋情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并没有记载朱淑真的二次婚姻。

她又开始陷入心灵的荒原,荒原里无爱而生枯草,随风飘摇。

如《恨春》中说:

“春光正好多风雨,恩爱方深奈别离”

有时她思念太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慨: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她对爱人的思念充斥着心身,增一分喷薄而亡,少一分倾颓而坍。

可是写多少诗也无法排遣心中的嗔痴恨怨,纵使眼前景物美成诗,她也只是个无心的赏客:

春到休论旧日情,风光还是一番新。

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

两人的约会和吟笺渐少,从春至秋,现实越来越沉重,这段恋情是不会有好的归宿。

果真,第三年的元宵夜,没有灯火,没有笙歌,在黑夜中只有她在流泪抽泣。

魏仲恭在序中提到:

其死也,悒悒抱恨而终”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死后之所欲不能葬骨于地下,

朱淑真应该是以“非常”的方式结束了一生,世人普遍认为是投湖。以至于找不到尸骨,不能埋葬地下。

结语:

她的诗词展现了她的才情,也是她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勇敢爱,勇敢恨,虽然孤立无依,文字中却处处显示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而在幸福中生发的幻想因为期望值太高,所以当现实击碎了那个飞入云彩之上的肥皂泡,自然万物也就成了她眼中凄迷的写照。

从朦胧憧憬“分付萧郎万首诗”的少女时代,再到“供厨不虑食无钱”的新婚初嫁,由“从宦东西不自由”的流离漂泊,到“鸥鹭鸳鸯作一池”的失望,直至最后以一曲《断肠谜》开始夫妻分居。又百转千回遇到心仪之人“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的大胆追爱,她在命运的夹缝中延续着一直未曾忘怀的珍贵情感,这 是她的生命力量,再坎坷,心底也向往炽热纯粹的爱。

她用她的诗文,将生活描绘的深刻又厚重。展示出一个细腻而狭深的女性心灵空间,这也正是朱淑真诗词真正价值之所在。

才学是天赋,追求生活的爱是天性。她的才情与秉性都值得尊重与理解。朱淑真这一辈子,柔情一生,执念一生,断肠一生,痴情一生,幻想把握自己的人生,打破命运枷锁。

她的诗词只是遣怀,她的才情是命运的附加却不是命运的补偿,无意留名千古,只想有一个爱人的怀抱,因为她只是一个爱写诗词的小女子。

朱淑真一生苦楚,就苦在没有可以怜惜她的知音,短暂的一生,就正如一株肃杀秋风中努力不肯凋落的白菊花,孤傲地盛开在枝头,向往美好,展示热爱的情怀。默默地,却又充满力量,透着人性的温热。

算是日本的历史特色文化产物吗?

很多朋友都曾听说过浮世绘,但对其认识非常有限或者曲解,比方有人甚至简单将其理解为日本春宫图,是非常严重的误解。

根据历史记载,浮世绘出现并盛行于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1603年到1867年之间。江户时代算一个我们熟悉的名词,因为很多日本漫画故事都以此为背景,比方《浪客剑心》、《犬夜叉》、《一休和尚》等等。日本的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朝代」,从旧石器算起至今,日本被划分为16个时期,江户就是其中一个时期。其实江户是个日本地名,这个时代也史称德川时代,因为是德川家族以江户为都设立幕府进行统治的朝代。幕府我们暂且理解为政府,是日本的一种权力机构。

日本的江户时代跟中国明朝末期到清朝末期是同一个阶段,属于日本最后一个武家统治的封建朝代。因为最大的封建主就是将军,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fan)」,藩主必须听命将军。将军与大名(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在江户时代,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期间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属于标准的闭关锁国政策。

不过这种闭关锁国确实让日本国内由此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经济获得平稳发展,所以文化创作也由此繁荣。江户地区当时是日本经济中心,也是消费中心,这里形成了发达的商业文化和部分富裕阶层,浮世绘也是从这个时候由一些市井画工开始创作,它类似一种小报性质,刚开始以反映一些具备时效热点的大众生活文化为主。

其实最初的浮世绘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木刻版画手法,所以浮世绘最初是以小说插画或者民间故事绘本这样的方式存在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江户时期的日本人借鉴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技术及手法,孵化出浮世绘。因为明清年间,正是木刻版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几乎每本书都存在插图,每一张插图都精心制作,原因是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参与其中,比方说唐寅(唐伯虎),他就曾为《西厢记》这本书创作插图。

但问题是,其实版画这种形式并非明清时期流传到日本的,而是更早的唐宋时期,具体的形式就是佛经,因为中国的木刻版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画像砖,就是下图这种:

这种画像砖的制作方式很简单,就是用木材制造阳文(内容凸出),直接压到湿砖上面,等砖块干后,就形成了浮雕形式的凹形画像,当时这些砖主要记录生活中的故事,所以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打猎为题材的图像。

到了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了,版画就水到渠成的诞生了,那时版画主要应用在佛经上,比方目前收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一张插图,就是中国现存,也是世界最早的木刻版画。

众所周知,日本有个旅游胜地叫长崎,这个地方距离中国上海仅仅800公里,是自古以来中日沟通的必经之地,而唐宋时期的佛经就是通过长崎这个地方流传到日本的。以日本扬名世界的善学之道,毫无疑问的,他们很快就学会了佛经上这种插画艺术形式,并且很快应用到自己的出版物中,大致在桃山时代(1568-1615 丰臣秀吉统治)日本的京都与大阪就开始出现有木刻插图的「绘入本」(文字比插图重要)文学类书籍了。

但这距离浮世绘的真正形成还差一步。江户时代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他被公认为是浮世绘创始人,他叫菱川师宣,出生年份已经不详,但逝世于1694年。他出生于江户附近的安房国保田村,家里经营染织品缝纫,父亲是金银织绵艺人,所以菱川师宣小时候就跟父亲学习画绣花图案,大致20岁左右开始涉足江湖,为市井小说手绘插图。

这些插画从形式上看和中国的木刻版画几乎是没有区别的,真正让浮世绘称为浮世绘是在于菱川师宣的一个重要举动,就是他将这些插图从绘本中分离,独立的以单幅形式创作,日本称为「一枚摺」,一枚摺当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依附,图画就是主题本身。

这个区别其实很大,因为中国明清的木刻版画主要都是以插图身份存在,是为了说明文字,衬托文字存在的,而浮世绘则是独立的绘画作品,文字反而成为了其说明补充的部分,当然浮世绘作为插图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形式。

最初菱川师宣的单幅浮世绘画面还是单色的,就是黑白两色,日本称为「墨摺绘」。因为当时还不具备多色版套印的技术,但个别画师会为了满足一部分客户的需求,手工上色。

菱川师宣流传于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以下这幅《回首美人图》:

这幅作品对浮世绘的重要意义在于,基本奠定了「美人画」的基础,美人画属于浮世绘当中的一个主题大类,主要以绘制年轻女子为题材,其中包含了游女(即妓女)和茶屋看板娘(招牌女郎)等,其它的主题大类有役(yi)者绘、名所绘、武者绘等等,还有一部分以情色为主的春宫绘。而菱川师宣为了迎合市场其实有大量的春宫绘作品,但其描绘方式不算非常露骨,比方《冲立之影》、《低唱之后》。

菱川师宣在大概二十五年间的绘画生涯当中,共制作了一百二十余幅单幅版画、六十种以上绘本、百余册插图小说,若以每册绘本二十五幅,每册小说插图十幅画面计算,总量约超过二千五百幅,在质与量方面都是此前的出版界及任何一位画师无法比拟的,他的出品极大的提高了木版画地位。所以菱川师宣为浮世绘的确立及广泛传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虽然他个人一直坚持否认自己是浮世绘画师,而喜欢以「大和绘师」自居(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于日本本土的民族绘画),但世人坚定认为他是浮世绘版画的创始人。

一般来说,浮世绘通常采用山樱木为刻版木料,山樱木其实就是山樱树,因为受树干直径限制,所以版面不太大,一般分为两种规范,分别是「大版」和「中版」,大版尺寸是39cm*26cm,中版是19.5cm*26cm(比A4略小),这些就是浮世绘的常见尺寸,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表现大场景的创作,画师就需要将几块版面进行连接,这种形式称为「续绘」,常见的是「两续绘」和「三续绘」。

制作出一幅浮世绘需要由三种专业工匠合体完成,分别是画师、雕刻师和拓印师,而这三人背后还需要一个出版商组织,流程是首先由出版社根据市场因素来决定题材、内容,还要选择有人气的画师,由画师根据主题内容进行细节把握及创作,完成草图后,交给雕刻师刻版,第一版通常是墨线版,然后由拓印师先拓印出20幅黑白稿,一方面方便雕版修正,另一方面方便画师进行配色,通常是一张一色分别标出彩色版位置及色彩名称,服饰上面的图案则由类似学徒一类的工作人员来添加完成,然后再给雕刻师分别雕刻色版,最后由拓印师印制。

所以虽然画师很重要,但浮世绘终究还是一个团队协作完成的作品。假设画师很出色,但是雕刻师雕工不够细腻,拓印师无法拓印精致,成品也总会欠佳,这就是台前幕后配合的重要性。

浮世绘被称作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因为其描述的主题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根据后世整理统计,归纳出浮世绘创作中的三大主题,分别是美人画、役者绘(歌舞伎演员画像)及浮世绘晚期风行的风景绘(名所绘)。

美人画

美人画其实也是浮世绘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存在形式,美人画所描绘的主角主要是吉原花魁(kui),而吉原是日本著名的第一花柳街,是1617年时江户幕府开设不久之后,在东京都台东区公开允许设立的妓院集中地,也就是一个专门经营风俗业的场所,吉原这个地名直到1966年为止在日本都是一直存在的。

花魁的意思是指头牌,可以理解为一个茶屋(类似中国的青楼)最受欢迎身价最昂贵的游女(日本对妓女的称谓),花魁一般需要熟习歌舞和茶道,而且普罗大众一般难以一睹芳容,也正因为如此,为浮世绘画师提供了无限商机。比方很多浮世绘出版商就将作坊设立在吉原,签约的画师也长期驻点吉原,方便随时可以进行美人画创作,画中的花魁都是真有其人,而且画上会签上其真实姓名,有点类似当代明星写真的概念。

浮世绘美人画创作的代表人物要首数喜多川歌麿(mi),我们可以先看看他的若干代表作:

其实除了描绘吉原花魁外,美人画的取材也有来自民间的年轻美丽女子,又或者取材一些古典和歌,日本的和歌类似中国的诗歌,和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而发展形成,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比方浮世绘历史上一位大咖铃木春信,他的绘制题材就不局限于花魁。铃木生于1725年,他笔下的美人画对比吉原花魁一类,显然是一股清流,多数主角清纯柔美,活像生活中的东邻少女:

其实关于浮世绘的美人画很多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仕女画是存在密切关系的,就像我们之前谈论过,其实日本文化的母体就是中国,很多文化艺术都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的演变发展。

比方我们看看唐代最著名的仕女画,由周昉(fang)绘制《簪(zan)花仕女图》,画中描绘了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在春夏之交去赏花游园,以工笔重彩绘制。我们发现画中的女主们其实跟浮世绘的美人画是很接近的,比方姿态与神情,区别在于两者衣着装饰存在民族差异,另外则是人物五官特征,唐代仕女画明显都是体态丰腴(yu)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其中最突出的区别在于仕女画描绘的主角都是宫廷贵族,而浮世绘美人画则都是民间基层,所以彼此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浮世绘为何相比中国仕女画产生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影响。

役者绘

役者绘又被称为「歌舞伎绘」,关于这个伎字很多人不解,其实是古代对以歌舞为业的女子的称谓,所以役者绘就好理解了,它主要以描绘歌舞伎演员、表演舞台、大小道具、沉浸在歌舞伎欣赏中的人物场景为主。

歌舞伎这种形式始创于1603年,正是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创幕府的第一年,当时京都有个出云神社,其中一名叫啊国的女巫很喜欢舞蹈,所以独创了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在街头为平民表演,而且啊国当时常以女扮男装的方式出现让大家感觉很新奇,她这种形式慢慢随着时间推移,变成集体歌舞,而且随着江户经济日渐繁荣,歌舞伎的场所也越来越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去处,比方下面这幅浮世绘就描述了这个场景。

所以役者绘其实最初是以关注舞台表演画面为主的,但后来随着演员个人影响力越来越大,达到一定号召作用之后,浮世绘画师就从描述场景转移到为著名演员绘制肖像为主,当然描述过程中,歌舞伎的服饰,道具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役者绘在民间的流传又进一步推广了歌舞伎剧场,两者相辅相成,而且根据后世统计,役者绘的数量跟浮世绘主流的美人画其实是旗鼓相当的。

谈到役者绘日本有一位极为神秘的画师,神秘之处在于出现时间极短,作品具有破天荒、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而且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比方是男是女?来自哪里?年纪多大都无人知晓,他从出现到消失一直都是个迷,这个迷到如今都没有史学家成功pj,他就像浮世绘界的一颗彗星,他叫东洲斋写乐。

东洲斋写乐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1784年,当时有一位浮世绘出版商叫茑(niao)屋重三郎,其实他也是江户时代最有名的浮世绘出版商,因为这位兄弟是名顶级经纪人,比方他旗下拥有喜多川歌麿这样的超级大咖,他不知道迫于什么苦衷必须保守东洲斋写乐的真实身份,他跟东洲的第一次合作出版了28幅单人大版役者绘,这批处女作一出现就让江湖轰动,因为没有人觉得浮世绘是可以这样画的……

茑屋重三郎直到最后离开人世,都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东洲斋写乐的身份信息,所以这样也更进一步推动了东洲的名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日本浮世绘的全盛时期,这个阶段占据主流的就是美人画及役者绘,役者绘除了名气最大的东洲斋写乐外,还有鸟居清信。鸟居的画风甚至被概括为鸟居派,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名歌舞伎演员,所以他对役者绘有更独到角度的理解,他独创了一些描绘手法,比如「瓢簟足」和「蚯蚓猫」画法,以粗壮有力的造型配合变化多端的墨线勾勒,很多线条像蚯蚓一般,成为他这个派别的代表风格,他的后人还有诸多浮世绘名家,比方鸟居清倍及鸟居清长等。

风景绘(名所绘)

在全盛期过去后,美人画及役者绘出现一定程度的没落。在18世纪中叶,日本其实已经开始与欧洲进行通商贸易,这个过程除了商品交换,也出现了文化碰撞。浮世绘通过贸易过程,作为陶瓷的包装纸流传到欧洲,而欧洲也一样,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美术出版物也流通到日本,而这个流通就促成日本诞生了风景绘。

西洋画给浮世绘带来的最大冲击元素就是空间透视及明暗对比,我们知道浮世绘在美人画及役者绘阶段的画风其实都类似现今主流的扁平化风格,或者称之为「平涂」,平涂的特点是靠线条来形成关系,基本不存在很强烈的远近透视关系,而到了风景绘阶段,这些关系都逐渐出现了。

其实江户晚期也属于中国的清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属于文人画占据主流,山水画盛行,而中国山水画擅长写意,所以风景绘其实也正借鉴了这一部分,再跟西方的透视明暗技法融合,获得了日式风格的风景绘,既有较为准确的透视,也重视写意。

风景绘其实又叫「名所绘」,因为它们的创作主题都以名胜为主。江户晚期交通网络开始较为发达,而经济水平也有所提高,平民旅行成为热门活动,所以亲近自然成为一项消遣,为浮世绘画师提供了创作的动力。

首先在风景绘当中成大名的浮世绘画师就是葛饰北斋,我们之前多次谈及的被视为日本视觉符号的作品《神奈川冲浪里》(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就是出自其手。

除了这个成就,葛饰北斋的另一个大成就是日本浮世绘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名画师能像他一样活那么久,他从1760年出生一直活到了1849年,90岁才去世,而绘画生涯也长达了70余年。

在风景绘的创作上,成就紧随其后的是比他年轻三十七岁的歌川广重,歌川广重擅长很温婉的画风,他基本也伴随了风景绘的兴盛与衰亡,他原名其实叫安藤广重,但因为拜师画家歌川丰广,所以根据当时浮世绘界师徒艺名要传承的规矩,他更名为歌川广重。其实最初广重也是以绘制美人画及役者绘为主,风景绘的创作是在其师歌川丰广去世之后。

歌川广重所描绘的风景绘,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富有诗意,所以也成为其作品特色,而且在风景绘的创作上,很多画师都是以系列来创作的,比方歌川广重比较著名的作品有10幅构成的《东都名胜》及55幅构成的《东海道五十三次》(最后一景分别画了三条大桥)我们来欣赏几张:

除了这两位画师,从事风景绘较为著名的浮世绘画师还有不韵斋及中井芳泷等。

喜多川歌麿

喜多川被称为美人画创作的巨匠,除了优质的输出及个人风格的建立外,更因为他属于浮世绘美人画范畴里的第一个代表性画家,也是浮世绘流传到欧洲后被欧洲人第一个熟知并推崇的画家,比方艺术史当中提到法国印象派所受到的「日本影响」,其实通常就是指喜多川,所以简单说来就是第一个成名,好比中国功夫里的李小龙,奠定了后者难以逾越的位置。

喜多川1753年生于江户北面上野山麓(lu)一带的普通农家,原名北川市太郎,最初拜师了画家鸟山石燕。古代的日本人只有名没有姓,所以很多时候父子的名字可以是毫无关联的,到了明治时期才被强制要求,产生了类似中国子承父姓世代相传的习惯。

而古代日本人的名字都喜欢根据居住环境或者职业来定,比方住在山脚下就会以「山下」为姓,住在水田边就会叫「田边」,养狗的就会叫「犬上」等等,所以喜多川最初的名字叫北川也符合他们居住江户北边的特点,而他师傅估计祖上就是养鸟的。

喜多川刚刚开始以绘制役者绘为主,直到1783年30岁时被出版商茑屋重三郎发现了他的才华并开始合作,那时候的他也正式更名为喜多川歌麿,两人一见面就合作出版了一本书,但这本书的主题既不是役者绘也不是美人画,反而是描绘花鸟鱼虫的花鸟绘,叫《画本虫撰》,目前收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791年后,更名了的喜多川就开始正式专注于美人画创作并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风格,他首先开创了「大首绘」,意思就是专注于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用电影语言来说,就是专注于中短焦镜头的画面,其中有大量优秀的代表作,比方《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关于这幅画的名字其实有很多版本,大家只需要知道有三美人这几个字一般都没错。

喜多川对社会底层的歌舞伎演员及吉原的游女充满同情,他也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用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长长的脸型,像线一样细的眼睛和高高的身材,就是喜多川笔下人物的一种独特属性。这种风格和他的艳丽色彩,构成了他绘画艺术的重要特色,我们再看看他的其它「大首绘」。

随着喜多川的作品不断发表,他成为大众日渐追捧的浮世绘人气画家,出版社茑屋重三郎也自然大发其财,成为当时的出版巨头,喜多川的创作风格也不断寻求创新,比方开始不再局限于画头像及半身。

也画一些大场景,感觉这些画必须深入到茶屋内部才能如此观察入微,所以当时也确实流传一些关于喜多川与吉原游女的爱情故事。

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在创作上都喜欢做系列,喜多川也不例外,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喜多川一个作品系列叫《青楼十二时》,详细形象的描绘了一名吉原花魁一天24小时(古代计算为十二时辰)生活状态,比方梳洗打扮,更衣出行,招待客人等,刻画得非常的精彩:

喜多川画了那么多美人画,是否有春宫类创作呢?其实不但有,喜多川还是其中的大咖但其实几乎每一位从事美人画创作的浮世绘画师都擅长绘制春宫图。大概1790年,德川幕府就曾颁布书籍出版取缔令布告,下令取消有伤社会风化的出版物,对浮世绘版画实施各种禁令,其实就是针对春宫类创作,所以喜多川作为大咖备受打击,但并没有吃上任何官司。

但在1804年,51岁的喜多川还是因为浮世绘创作触犯了德川幕府,并且后果很严重,这幅浮世绘是三续幅,叫《太阁洛东五妻游观》,取材于前朝的「太阁」丰臣秀吉跟他的五个妻妾游乐的场景,被幕府认为在含沙射影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家齐(同样妻妾成群),结果遭受手铐刑的监禁处罚。

接受处罚的喜多川在两年后,也就是1806年非常遗憾的抑郁而终,离开人世才53岁。因为浮世绘而崛起也因为浮世绘而陨落,让人叹息。

东洲斋写乐

东洲斋写乐就是我们上一期聊到属于役者绘创作中的巨擘(bo),悬案一般的人物,因为从出现到消失才短短十个月,是老是少,是男是女,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离世至今都没有确切的答案跟考证,甚至很多日本侦探小说也曾经以他为题,比方高桥克彦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写乐杀人事件》,封面也直接用了他那最著名的作品《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户兵卫》,关于一个谋杀故事的书籍,这幅画确实很适合做封面的。

东洲斋同样属于出版商茑(niao)屋重三郎旗下的画师,可想而知他的幸福感有多强,因为浮世绘当时的主流主题合计就两个,一个美人画,以喜多川为首,是属于他的画师,另一个役者绘,以东洲斋为首,也属于他,但茑(niao)屋重三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到离世那天都保守住了东洲斋的身份秘密。

东洲斋正式出道于1794年,跟已经成名的喜多川是同期画师,当时一出手就是28幅单人大版役者绘,这些画一出现立马名动江湖,让各路英豪目瞪口呆,因为东洲斋的作品跟主流创作太不一样了。当时的画师就好比一群非洲原始部落的群众忽然看到一支欧美白人旅游小队的出现一样,难以置信,觉得遇到了新物种。

第一他绘制的很多是龙套角色,这是第一个反主流,第二他没有刻意去美化角色,甚至有一些夸张的丑化,按后世一些说法,他的创作属于比较漫画式的概括,表现性极强,简单说来就是容易让你过目不忘。

在群众一片哗然之后,仅仅过了两个月东洲斋又突然甩出风格突变的38幅作品,因为人物都是全身像了,而且表情也没那么扭曲了。其产量之大效率之高又让我猜测东洲斋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而这个时期圈子内已经有人在努力研究他的作品风格到底师承何人,因为当时的画师无论再厉害都有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或者师承的痕迹,但很遗憾,东洲斋这些都没有,他属于从天而降的类型。

这个时期的作品稍微显得比较主流,但其实论影响力东洲斋的第一批作品才是最震撼的,甚至到如今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他的作品也多数以第一次出版的那28幅画像为主,因为作品对演员个性的渲染及动态形象的刻画太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可以谈一下东洲斋作品的工艺问题,第一批作品全部是使用云母板这种材质来创作的,这在当时属于一种昂贵的材料,当然效果也非常好,同时他史无前例在人物的眼角及嘴角上使用多套版印技法,用作强调神态,说白了,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所以有一种对东洲斋身份的推测显得有说服力,就是他应该是一名很喜欢看歌舞伎表演的贵族公子,甚至还是德川幕府的一名政要,同时他极喜欢戏剧及浮世绘创作,但因为当时江户时代士农工商等级森严,字画才是士族必修,浮世绘只是民间画匠的谋生技艺,是粗鄙的,如果贵族去参与显得堕落。

这种说法有三个立足点,第一是制作成本上的任性,第二是创作的自由,试想作为一名商人,茑(niao)屋重三郎会不考虑市场随便出版一些如此非主流风格的作品吗,而且还用那么贵的材料与技术,假设市场不接受就亏损严重了。第三关于保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依据,茑屋重三郎到离世都不说出东洲斋的身份其实可能并非不想,而是不敢。

当然我们只是过一把推理的瘾,大家感兴趣也可以自行去研究。我们回到东洲斋的作品上,到了1794年的11月他又发布了一批作品,这次的役者绘不单有全身,有一些还有了道具跟场景,而且他绘制的人好像都拉长了,画风又一变。坦白说这部分的作品互联网上已经很难找到,我找到的是一部分疑似的。

1795年的1月,东洲斋又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是数量跟质量都明显下降了,互联网上也无法找到明确的这部分作品,然后,他从此就销声匿迹了。他从出现到消失合计10个月,合同绘制了140幅浮世绘,其中134幅都是役者绘。他谜一般的出现谜一般的消失,留给后人无数的悬念。而茑屋重三郎也在两年后因病去世,一切都恍如石沉大海。

怎样看出一个男孩子以后会不会有出息?

题主问的是小时候,那我就以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16岁以下)来说,凡具备这6个特质的,更可能有出息。

1、孩子做事有长性。

举例来说:

你的孩子喜欢画画,他在幼儿园就开始画,小学也画,初中也画,从未间断。

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形成了习惯,画画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高中、大学甚至进入社会,你不用管他,他还会继续画画。

这种技能学会了,不容易丢,而且小学、初中这么多年累积下来,他的画技会有不小进步,反过来也能促使他更愿意去画。

这是有长性。

再举个例子:

你家孩子爱玩游戏,小学玩,初中也玩,高中还玩。

这算不算有长性呢?

有家长认为是,也有认为不是,我觉得要分两方面来看。

如果你的孩子玩几次就换其他人物、换其它游戏、换其它模组,总是玩不到通关的那一刻就切了。

这样的孩子无论玩到几岁,都不叫有长性,这叫半途而废。

游戏越往后,难度越大。如果孩子在游戏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他自己找攻略、找方法,直到通关,对孩子来讲是很有成就感的。

这样的孩子能主动学习、有目标、有追求,能从一而终,才算是有长性。

2、孩子能养成并坚持好习惯。

举例来说:

洗手、洗脸、刷牙、洗脚、洗澡、剪指甲等等个人卫生习惯。

一天三顿饭,都在哪个时间段吃?晚上在几点上床睡觉等等生活作息习惯。

每天放学回家后,先玩一会再写作业,还是写完作业再玩儿?

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再写作业,还是写了作业后复习第二天要学的新内容?

做完计算题后,有没有检查、验算的习惯?

在家有没有留出一段时间,用来做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

每天有没有坚持体育锻炼?

。。。

每个孩子的习惯都不尽相同,无论是他自然形成的,还是因为父母、老师的要求而形成的。

如果他能坚持已经具备的那些好习惯,同时能接受新的好习惯并坚持下去。

这样的孩子非常棒,而且某些习惯的养成,还包含了一个人的自律、规划能力。

这种自我迭代更新的能力,对他将来一定大有裨益。

3、孩子要经历过程。

举例来说:

孩子写作业,他拿手机拍题找答案、用计算器算答案,这就不是好现象。

这样的孩子只想图省事,想快速得到结果,不想探究为什么得到这个结果。

长期下去,会弱化一个人的思考、分析判断能力。

做事,只要过程没问题,结果就不会差到哪儿去。

孩子在小时候就“省略”了这一步,对他将会是一大损失,尤其是以理性、逻辑分析见长的男孩子。

4、孩子要胆大。

举例来说:

小孩子敢和陌生人顶嘴、骂架,敢去偷别人东西,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打人,这些可以算胆大,只是和他将来有没有出息,关系并不大。

如果一个小孩子犯了错,明知会受罚,他勇于承认错误、敢担责。

或者几个孩子为了做“坏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敢站出来拍板,敢把所有责任揽过来。

在面对未知,或明知有风险可能要承担责任的前提下,他还敢去做,这是真的胆大。

进入社会后,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有魄力、有担当的人。

5、孩子要有主见。

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就会分析一些问题了。

他可能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比如:

爸爸那么做不对,应该。。。。

妈妈那样说不好,因为。。。。

有的会用问句,比如:

他如果xxxx不是更好吗?

为什么不能通过xxxx的方式来做呢?

这些也是孩子有主见的初期阶段。

有主见的孩子普遍会有领地意识,他的书包自己收拾、书桌自己整理、房间要自己布置。

如果遇到开明的父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并适当加以引导,他就比其他孩子考虑问题更周到、更有想法。

有主见的孩子更独立,进入社会不至于人云亦云、随大流。

6、面对挫折要有抗压性。

有些孩子,游戏玩不过去,就大力敲键盘。

下棋输了就哭、生气不吃饭,犯错被批评几句,就摔锅砸碗。

承受力很弱,抗压性很差,记得有位名人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人难免会遇到很多压力、挫折、委屈、阻碍,内心不够强大,是不配有出息的。

也许孩子小时候做的事情大人看不上,但是,等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做大人的事情。

这些特质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所以,同时具备以上特质的孩子,将来有出息的可能性更大,这些特质在成年人身上也适用。

以上就是涛女郎第五十二集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