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有很多演员演反派坏出了境界?甚至家里人都觉得可恨。一部反映家庭暴力问题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横空出世,凶狠暴戾的两面派男主安嘉和,冯远征的表演入木三分。他演的安嘉和外表是细心温和的好医生!他每次打老婆前都会表情阴郁。出手殴打老婆的时候面孔狰狞。一巴掌就把老婆的脸打出了血,他老婆又要挨打了……然后就看他疯狂殴打老婆……一边...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闽南剿匪记电视剧剧情,以及和闽南剿匪记电视剧剧情相关的内容!
闽南剿匪记电视剧剧情,泉州自古至今有多少大人物?
泉州的大人物还是比较多的。菲律宾的多位总统还有菲律宾首富施至成,祖籍都是福建泉州的。从古至今,泉州也有一些很出名的人物。
林俊德
当代工程院院士,泉州永春人。生平致力研究中国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2018年被评为全军挂像英模,为中国的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郑成功
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出生于明末清初,是有名的军事家,在对抗清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直为后世称赞。
洪承畴
洪承畴,泉州南安人,出生于明末清初,被称为中国史上最聪明的十个人之一。在位期间深得皇太极、顺治帝器重。
苏缄
泉州晋江人,是北宋时期科学家苏颂的堂叔。他的一生做过很多官,为人刚正耿直,得罪过不少朝廷权贵,后世为了纪念他,还为他修建了“苏忠勇祠”。
吕惠卿
泉州南安人,曾任北宋宰相,生前曾与王安石交好,在位期间帮助王安石变法,不过两人后来闹翻,他的仕途也变得坎坷,至死都没有再入朝。
曾公亮
泉州晋江人,生于北宋,与丁度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军事方面的百科全书《武经总要》。在位期间公正廉明,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欧阳詹
泉州晋江人,生于唐朝。在唐朝这样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欧阳詹的名声没有其他学士那么响亮,但是他博学多闻,是闽学的鼻祖,才华是没话说的。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之一,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大人物,他们都是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应该被人们尊敬和铭记。
哪些演员演反派演出了境界?
的确有很多演员演反派坏出了境界。不得不说,他们真是演技高超!他们塑造的形象太过逼真,让观众心理都有了阴影。甚至家里人都觉得可恨。
这里只说三个演员:冯远征,温兆伦,张耀扬。
2001年,一部反映家庭暴力问题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横空出世!震惊了全国观众!
美丽柔弱又坚强的女主,凶狠暴戾的两面派男主安嘉和,木讷痴情的安嘉木,每个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记忆深刻!
特别是那个控制欲占有欲极强,带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男主角安嘉和,给全国无数观众留下了心理阴影。
冯远征的表演入木三分!他演的安嘉和外表是细心温和的好医生,回到家却总是家暴老婆。
他每次打老婆前都会表情阴郁,目光阴森恐怖。出手殴打老婆的时候面孔狰狞,犹如恶鬼附身!
不论是怀疑自己老婆不忠,还是自己工作不顺心,亦或是心情不好,他都打老婆,打人成了他宣泄情绪的方式。
他恶狠狠的咬着牙,一巴掌就把老婆的脸打出了血,还用脚狠狠的踩在老婆的脸上,瞪眼狰狞的表情,至今还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摁着自己老婆的头,往茶几上面撞,顿时鲜血直流!这哪里是打人,简直就是谋杀!
老实说,每次只要他眼神一变,嘴角一抿,面孔崩起来,我就在心里想:坏了坏了,他又要打人了,他老婆又要挨打了……然后就看他疯狂殴打老婆……一边看我的嘴角都是呲牙咧嘴的,跟着女主一起疼……
冯远征不愧是好演员!这个角色恐怕是他这辈子演得最经典的!以至于都在生活中出现了后遗症。
电视剧播出的时候,他自己的朋友都给他发短息:“这几天记得带上帽子口罩墨镜,别让我认出你,不然非揍你一顿。”
冯远征的老婆梁丹妮回娘家的时候都被母亲问到底有没有挨打;去剧组的时候,总有人盯着她看,看看她身上有没有伤,还问她有没有被冯远征打,要不为什么冯远征表演的那么逼真。
他的车胎经常被别人扎破,就连不认识的路人大妈,在看到他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上来就是一巴掌:“以后不要再打老婆了!”
冯远征对于这些事很委屈,哭笑不得。
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他的演技实在太高超了!让观众都已经戏人不分了!
还有一个和他经历差不多的演员就是温兆伦。
温兆伦是香港演员,外表斯文,气质儒雅。他演技很好,正派反派都演得很好,塑造过很多经典角色。
比如《我本善良》中的齐浩南,痞痞坏坏,却心地善良,为人仗义,待人真诚,再加上他的英俊外表,真是魅力十足!温兆伦把齐浩男心中那种柔情通过眼神表达的恰到好处,多一分少一分都有缺憾。这个角色让观众都说“齐浩男之后,港剧再无可恋之人”。
还有《今生无悔》,他饰演男二号,与黎明演对手戏。主演还包括周海媚、邵美琪、陶大宇等。在该剧中,温兆伦把一个由爱生恨的男人演绎得让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齿,让观众再一次记住了他。
我最熟悉的是他和温碧霞主演的《火玫瑰》,他演的uncle rui温文尔雅,含蓄深情,正直稳重。别人不说,当时把我妹妹迷得语文书里都夹着他的图片。
但是他最经典的角色当属《义不容情》里的丁有康!
这个角色简直坏透了!《今生无悔》里他就已经初露狰狞,这次丁有康这个角色让他的反派演技更上一层楼!
温兆伦凭借丁有康一炮而红!
虽然那个时候的他只有25岁,但是温兆伦用他天才般的演技,让丁有康成了香港电视史上“最坏的坏人”。
他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背信弃义,某钱杀人,做尽坏事。在他眼里,没有亲情,没有恩义,只有利益!
他用“丁有康”这个形象完美的阐释了什么叫斯文败类!
“丁有康”这个角色的人设本是最不讨喜,最没有前景的,没想到播出之后,“丁有康”成为了其中最耀眼、最经典的一个角色!
经典到让人一想起就会牙痒痒,以至于20多年后香港评选电视剧中最恶的角色时,“丁有康”依然以绝对的领先优势占据榜首,并且票数遥遥领先第二名!
据他说这部戏的导演韦家辉找他演片中的反派丁有康时,连他自己都觉得意外。因为在当时,很少坏人由一个长相英俊的演员来出演,基本上反派都是一脸凶相。但韦家辉独辟蹊径,特意要找个像温兆伦这样英俊的年轻人来演坏人,“这样才能给观众新鲜感。”
《义不容情》播出还没有结束,温兆伦饰演的丁有康的坏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该剧播出后温兆伦一度不敢上街,因为只要一出门走到大街上被人认出,他就会被吐口水,被骂。
那一段时间,甚至连家里人看他的眼神都是怪怪的。有时候一家子正在吃饭,长辈们会突然放下碗筷,用一种责怪的眼神看他问:“你这几集又杀了多少人?”
他的奶奶看了电视剧之后,看这个平常最疼爱的孙子,越看越不像好人,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家里都不允许温兆伦上桌吃饭。
而且当时还有一位心脏病患者被这个角色气到身亡。
温兆伦凭借这一个巨经典的角色,成为港剧银河中一颗璀璨明亮的星!
最后一位,就是张耀扬了!
只要提及香港电影的经典反派,相信大家会立刻想起张耀扬这个名字。
他凭借自身高大勇猛的外形、杀气腾腾的架势、冷酷阴郁的眼神演绎了很多反派角色。
为许许多多的80和90后留下童年梦魇。
张耀扬在《监狱风云》中饰演的杀手雄,因为曾被古惑仔砍伤,从此将犯人视作仇敌。
于是,他刚出场便一棍子干掉了成奎安,然后横眉怒瞪黄光亮,无理要挟何家驹,张耀扬一次性将港片四大恶人的其中三位都摆平了。
演这部电影时,才20出头的张耀扬便已锋芒尽露。哪怕面前站的是大哥级人物周润发,他也毫不怯场。
凭借“嚣张跋扈,凶神恶煞”的风格化演出,两人在气场上的比拼可谓旗鼓相当。
电影《学校风云》中,张耀扬饰演的潇洒哥目无尊长、心高气傲,无论面前站的是警察和黑帮老大,抑或是教师和学生,他统统都不放在眼里。
他最经典的印象自于电影《古惑仔》。
看看他在片中的所作所为,远赴阿姆斯特丹杀死蒋先生嫁祸给陈浩南;对老大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干掉老大;最后要挟陈浩南并杀死小结巴,步步都是灭绝人性之举。
张耀扬传神地将乌鸦身上的虚伪和阴险一展无余,整部电影里,乌鸦这个形象多变,极其精彩!风头完全盖过了主角陈浩南!
张耀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嚣张霸气,使我每次看到他心都会揪紧。
他玩弄,虐待小结巴,最后毫不留情的枪杀了伤痕累累的她;
他在黑帮聚会上掀桌子早就成了经典的一幕!
他从来都是不可一世的!
他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我要整死你”的气息!
他似乎从来没怕过什么!从来都是无所畏惧一切人或事。
后来我还看过他演的几部正面角色的电影。他演正面人物演技也很好,但就是觉得怪怪的,那些人物似乎不是他。
他就应该是凶神恶煞,睥睨天下的!
三十年来,虽然张耀扬很少有演出主角和正派的机会,但术业有专攻,经过这么多反派角色的千锤百炼,凭借狂放不羁、收放自如的表演,张耀扬依然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这几个是我认为反派演技绝对超出境界的演员!他们用精彩绝伦的演技,为广大观众们奉上了一个个经典的反派形象!
真的很感谢他们!
江山代有才人出!
希望这样的演员越多越好!
近现代各行各业有哪些杰出名人?
“一群客家人,半部近代史”这句话还真不是吹牛,说起客家人,确实诞生了不少推动中国近代史进步的杰出人物。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首先得明确一点,“客家人”并不是一个少数民族,它只不过是一个汉族的族系,以客家语为母语而已。
客家人有着上千年的迁移历史,是今天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现今全球大概有八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在中国的就有五千万。
力挽狂澜叶剑英,客家人的骄傲。
我要说的第一个就是大元帅叶剑英,叶剑英是我国第一代国家领导班子里闻名中外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是一个地道的广东客家人。
在他年少读书时,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全国,叶剑英报效国家的种子也在这时埋在了心里。于是学业有成后,他跟着孙中山奋斗在民主革命的战场。
到了国民革命时期,时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的叶剑英受邀创建了黄埔军校,也是这个时候,他了解到了马列思想,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7月,他率领部下追击林虎部叛军;1925年,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后来升任师长。
土地革命时期,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已经感受到马列主义优越性的叶剑英深感不妥和气愤,于是他通电返蒋。并在后来白色恐怖时期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了党的叶剑英曾打破汪精卫算计叶挺将军等人的阴谋,阻止了张发奎对起义军的追击,参与组织了广东起义。
1928年脱离国民党,正式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并多次识破敌人阴谋,救党中央于危难关头,可谓是力挽狂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叶剑英投身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劝国从共,用思想影响国民党上级官员加入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参与领导了广东战役、剿匪斗争、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于198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红军战神朱德,竟是四川客家人。
没错,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朱德也是客家人,他的革命成长经历也同样丰富。
朱德出生于1886年赶着清朝科举制的尾巴,曾参加过县试和府试。后来多处求学,正式从戎,于1922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留学回国后,于1927年参加北伐革命,1928年参与领导湖南起义、井冈山会师,组建红四军。1939年带头反扫荡,1940年领导百团大战。
可以说军事这一块,朱德将军一直很优秀。经历过的大小战役无数,被后人誉为红军五大战神第二,仅次于周恩来。
朱老的一辈子都在在中国谋未来,跟着党的脚步走,文革时期,面对谩骂炮轰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病危之际还在坚持接见外国来宾,可以说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人民。
当然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客家人远不止朱德、叶剑英二位。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4月时,我国仅存的30名开国将帅中有8位是客家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客家。
除了军事政治领域以外,其他领域也有客家人的影子。
郑小瑛: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
林丹:荣获多项大奖的我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
李嘉诚:客家人商界代表,香港首富,我国著名实业家、慈善家。
这几个只是客家名人的一小部分,像政治界的孙中山、叶挺等人,新加坡的李光耀等;
体育界的何雯娜等人,娱乐圈的张国荣、罗大佑、陈小春等人,科教领域的郭沫若、李国豪等人。
他们都是客家人的骄傲,代表着客家、代表中国,将智慧与光芒带到了世界的各地,半部近代史里理应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粤军,是广东省一个地方军事集团的统称。早期的粤军,是在孙中山亲自领导下建立
的,并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成长壮大。粤军在国民党早期军事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造就了后来国共军队的重要军事将领班底。
粤军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有着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军内中高级将领的才能、魅力以及全军政治思想教育都是整个近代地域军阀之中的佼佼者。因此,探究粤军的厉害之道,就必须深入剖析他的人员构成和军队思想教育等方面。
一、鲜明的地域特点,促成乡党之间相互提携。这是近代军阀崛起的基本要素,也是粤军战斗力爆表的基本要素。粤军,其广义为广东籍将领统率的本省军队,统辖所属各级部队的重要将校也由广东籍人士担当,更有甚之,一些粤军骨干部队的初级军官及其兵员补充,皆源自广东本土人;其狭义区别于民国初期广东军阀掌握的粤系军队。如1920年“援闽粤军”(孙中三命令陈炯明等人率领军队驱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就有陈炯明、李济深、邓演达、薛岳、张发奎、余汉谋、陈铭枢、蒋光鼎、蔡廷楷、叶挺、陈济棠、邓龙光、钱大钧、陈诚、罗卓英等,都曾先后在第1师中任过职(除李济深广西籍、戴戟安徽籍、钱大钧江苏籍、陈诚浙江籍外,其余均为粤籍)。
二、优秀的军校毕业生奠定粤军强劲战斗力。粤军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末横扫两广、福建,甚至铁军“第四军”北伐攻占两湖、河南等地,一方面是军事将领的战场指挥才能,另一方面是第四军参战士兵较高的军事素养。尤其是粤军与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西江讲武堂有着密切关联。黄埔军校建立之前,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以及早期毕业学员,服务于粤军的初创期间,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例如云流桥、林振雄、赵锦雯、涂思宗、张浩、王应榆、邓志才、陈得平、邹敏夫、张荣光等,以及以叶剑英元帅为首,黄国梁、文朝籍、文鸿恩、洪世扬、刘绍武、陈隐冀、欧鸿等人为代表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生,均在粤军初期成长阶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黄埔军校生随后补充道粤军之中,更是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素养;也为国共双方造就了一大批高级将领。
三、注重政治思想教育。1920年10月底,将桂系军阀逐出广东。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并将援闽粤军及原在广东的部队进行整编,下辖两军,孙中山尤其注重邓铿为师长的粤军第1师的整训,致力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知识,多方罗致军官学校毕业的青年军官。孙中山十分重视军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目睹陈炯明叛变、许崇智部队在广东等地的“旧军队恶习”后,逐渐向新组建的粤军灌输国家观念和党派观念;强调军人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主张军人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富强不惜牺牲。这些战场中得出的理念后来成为黄埔军校入校生必须接受的政治思想。这支接受现代军队政治思想洗礼的军队逐渐被当时中国其他军阀称之为“党军”。虽然“党军”字面含义内包含着对于南方粤军的贬低之意,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其他军阀对于党军化的粤军创造的无可匹敌的战斗力“叹为观止”。
当然,粤军的厉害之道还与后来国共精诚合作密切相关。尤其是广大民众看到这支不同于其他旧时军阀的“独到之处”。后来粤军不断被江浙等籍贯的军人融合,是国民党组建的北伐军重要力量,也在推翻阻碍国家统一的军阀政治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廷楷、蒋光鼐等将军就曾率领含有粤军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是由粤军第一师改编而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军人为国家独立、主权完整的尊严。
参考文献:
1、佟义东:《粤军虎将——邓本殷》,《文史春秋》,2007年,第2期;
2、张光宇:《评述北伐中的第四军》,《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王怀洲:《黄埔军校与粤军》,《改革与开放》,2013年,1月刊
4、陈玉环:《云南陆军讲武堂与粤军》,《讲武堂与近代中国》。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哪部国产片让你百看不厌?
要说那部片子让人百看不厌着实有点夸大其词,而时不时翻出来重温一下的经典片段是有的,而《让子弹飞》正是这样一部雄性荷尔蒙爆棚的爽片,不仅演员的演技让人惊艳不已,影片的节奏让人血脉膨胀,幽默的台词让人忍俊不止,而且该片借古讽今,其中埋着许多象征和隐喻,让人越嚼越有味。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特别之处吧。
1、剧情:
火车劫案、上任鹅城、县衙断案、讲茶大堂、老六葬礼、三帝斗智、偷袭县衙、绑架四郎、鹅城分钱、真假麻匪、城外剿匪、鹅城发枪、斩首替身、活捉四郎。环环相扣,利落紧凑,每一幕都让人扣人心弦,血脉贲张。
2、演员:
三大男主:姜文(张麻子)、葛优(汤师爷)、周润发(黄四郎);两大女配:刘嘉玲(县长夫人)、周韵(花姐);一众男配:陈坤(胡万)、姚橹(胡千)、姜武(武举人),邵兵(老二)、廖凡(老三)、杜奕衡(老四)、李静(老五)、张默(老六)、危笑(老七);还有冯小刚(汤师爷)、苗圃(马邦德前妻)、胡军(假张麻子)的点缀,这一连串极具含金量的名字,将每个角色诠释的栩栩如生,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官享受。姜文的霸气侧漏、正气凛然,周润发的不可一世、心狠手辣,葛优的老奸巨猾、贪财怕死,三人的鸿门宴一幕,尤其精彩绝伦,亦正亦邪难以分辨。
3、剪辑:
角色之间的互飙通过蓄意剪辑,急的地方给人以压迫,缓的地方给人以思考。飞马、出刀、开枪、出拳、奔跑一系列动作戏,镜头切换不留一丝缝隙,汹涌着的荷尔蒙冲着屏幕直扑而出。
3、美术:
火车脱轨、鹅城迎宾、老六冤死、吊唁老六、麻匪火并、剿匪誓师、山林剿匪、蛊惑民心、扫射黄府,这一组组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好像出现在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里,那些夸张而具有符号感的人物,那些荒诞而脱离常规的情节,仿佛就是真人版的卡通电影,姜文把一个成年人的幻梦做得如此天真烂漫、五彩斑斓,又如此一本正经、正气凛然。
4、导演:
最后再说说导演,作为普通观众,与明星之间有很远的距离,不敢妄自揣测,所能了解的仅是银屏里的那个他,还不如听听熟识他的人怎么说。
陈冲:姜文的故事永远不满足于告诉你一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的事。国内很多观众的观影习惯其实是靠电视剧培养起来的,还是期待你给他讲个故事。一旦这个电影不是侧重于叙事,而是另一些更深更难的东西,他们就不适应。
张艺谋:他非常会演戏,头脑非常聪明,考虑问题也非常周到,非常有能力。而且我觉得他绝对要做个好导演,他有这样的心。他就是个要当司令官的人,不会当底下的兵。他的心很高,也有这个能力,他希望超过任何人。我的看法是,他嘴上不说,心里可能觉得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陆川,都不算什么。他真的是一个心比天高的人。我觉得他骨子里一定想超越当代的中国导演,他比这些人都要强。他真的这样想,但他嘴上不承认。这是我的看法。我也相信他是未来中国最好的导演。
王朔:他身上有股劲儿让很多认识他的人愿意为他做点事。一般聊到他,不管大家对他的某部电影看法如何,他的电影票房啦获奖啦成绩如何,一个评价是普遍有共识的:中国需要有这么个人。这个评价很高了我以为。类型片导演不管多么成功都是可以代替的,而老姜是一个有自己态度且旗帜鲜明的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空也可重温一下这部经典电影,或许有不一样的感受。
郑成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的天空,往往只呈现一种颜色。人们习惯于歌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爱国豪情,却忘记了他亦有声色享乐之求;习惯于揶揄钱谦益的贪生怕死、屈节降清,却忽略了他亦有暗中资助抗清志士、幡然悔悟、改过自新之举;习惯于歌唱某位“民族英雄”的赫赫武功,却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一个机会——揭开隐藏在史籍文本深处的种种秘密。公元1662年二月初一,困守台湾热兰遮城堡的荷兰殖民者被迫与围困该城达九个月之久的郑成功集团军达成投降协议。九天后,荷兰殖民当局及其士兵举着降旗,灰溜溜地离开台湾,撤往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沦陷时间长达38年的宝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率军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将军,也就被描绘成了一位为了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利益而战斗的民族英雄,被形容成了一名大智大勇的反侵略斗士,被刻画成了一个正视世界、愈挫愈勇、矢志不渝的佼佼者。那么,事实上是否如此呢?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的行为,是否真的是出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而毅然作出的正义之举呢?一郑成功是明朝福建总兵郑芝龙的长子。郑芝龙从小不喜欢读书,却爱好舞枪弄棒,属于天生的海盗性格。他18岁就外出闯荡,流浪日本之后,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中国文献称翁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郑成功。不久,郑芝龙凭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在日华侨首领”的义子,因此继承了一支庞大的走私船队,并逐渐发展成为“作乱东南沿海”的海盗集团头目。被明廷招安后,郑芝龙反戈一击,因剿匪有功,升至总兵,掌握了福建十万铁甲军的指挥权。同时,他以此为后盾,通过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郑成功回到父亲身边的时候,已经七岁。郑芝龙给他取名为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由于明廷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饱受文官歧视,因此武官们普遍重视子嗣的文化教育。郑芝龙也不例外,他重金聘请饱学之士给郑森讲解经史,终于使这个从小生长在异国的长子,于1638年五月间进学成为生员(俗称“考取了秀才”)。1642年,郑森18周岁,去福州参加乡试。当时郑芝龙已经加官都督,“富拟王者,远交朝贵,近慑抚按,炙手可热”。郑森也因此而摆出了一副贵公子的招摇派头,昂首挺胸地踱入试场。提学副使郭之奇看他不顺眼,就略施小计,没让他中举。1645年六月,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朱聿键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而郑氏集团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借隆武朝廷的权力来巩固自己独霸福建的地位。为了笼络郑芝龙,隆武帝不仅将郑芝龙列为定策元勋,使之位高权重,而且赏赐郑森姓朱,改名成功,“以驸马体统行事”。这就是“郑成功、国姓爷”等名字、名号的由来。1646年正月,郑成功奉隆武帝之命领兵出大定关,从此弃文就武,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军事生涯。与此同时,清兵开始大举进攻浙东,福建形势骤然紧张起来。郑芝龙接到了“附清同乡”洪承畴的劝降书信,决意解甲降清,而郑成功则坚决反对父亲轻易交出兵权的行为。郑成功之所以反对父亲投降清军,并不是忠心耿耿于复明大业,而是从保护郑氏集团利益这一角度出发的。与郑芝龙不同的是,郑成功在七岁之前接受的是日本教育,日本民族的传统因子中有杀身成仁、渺视投降、争强好胜等思维方式存在。郑成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必然秉承了这种思维方式。文化知识的积累,也使郑成功轻而易举地判断出,只要郑军利用闽中地利上的优势,倾尽全力层层抵御,在全国各大战场上正穷于应付的清军,自然也没有足够的兵力闯过福建的道道险关。他甚至精确地判断出清廷诱骗郑芝龙的真实用心。在郑芝龙前往清营之际,他牵住了父亲的衣襟,跪哭着劝说:“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可见,他为挽救郑氏集团及其领袖郑芝龙,尽了最大的努力。可郑芝龙一意孤行,不但下令弃守仙霞关,放清兵一路轻松入闽,而且后来又不听劝阻,亲自赶赴清营投诚,结果被清军扣押,他的掌权福建的美梦终于化作了泡影,并由此而开始了长达15年的软禁生涯,直到1661年被斩首于北京。郑芝龙自寻死路,肇因于急功近利的海盗思维,加之文化层次太低,缺乏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更要命的是他还一意孤行,不听良言,以至于一生心血毁于一旦,同时还将福建的大量要塞拱手送于清兵,此举大大增加了日后郑成功在闽地抗清的难度。那么,深具文化修养的郑成功,能否挽回父亲一手导致的不利局面呢?遗憾的是,郑成功虽有抵抗清军、恢复中原的能力,但最终却没有如愿。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影响制约了他人格的发展——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生命起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其一生的所有表现中。洵非虚言,正是这一原因,使郑成功一生都摆脱不了海盗思维、浪人性格。他的这两大致命缺陷,表现在日后——那就是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抗清,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抗清势力只作声援,不予配合,这种“隔岸观火”、“不以大局为重”的价值取向,阻碍了反清势力的战略联动,不能让清军腹背受敌、顾此失彼。各路清军能拧成一股绳,全力打击抗清势力,而各股抗清势力却貌合神离,终于被清军各个击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难以立足,东渡攻台,实为迫不得已。二1647年九月,泉州战役结束后,郑成功加强了自身力量的积聚,广泛招募文武人才。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中,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相继而来。起初,郑成功对他们礼敬有加,每遇重大事件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逐渐形成了一个善于理政的文官幕僚班子。同时,他还凭借自己在隆武朝廷中的地位以及郑芝龙的旧关系网,招集兵将,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他的宣传攻势中,陆续又有反清将领、随郑芝龙降清复又懊悔的闽中将领、深怀故国之思的降清明将奔走而来。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军需供应问题很快浮出了水面。由于郑军控制的地区仅限于沿海岛屿以及小片滨海土地,而靠当地的物力与财力,根本不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舟师、陆战部队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郑成功是如何解决后勤问题的呢?他采取了两个措施:首先,他继承了郑芝龙开创的海上贸易事业,充分利用自己的水师优势,把内地出产的物资通过秘密渠道运往海外,从中赚取高额利润,购买军需品的费用即由此而来;其次,就是在攻占地区强行征收粮饷。此举虽然解决了郑军的燃眉之急,但如此竭泽而渔,直接导致了民心的向背——百姓宁可做清朝的顺民,也不愿做郑军辖下的“义民”。“民心尽丧”,这也正是郑军在攻占许多沿海土地之后,往往不能立足的根本原因。何况,有时还不是单纯的征税问题,更有那赤裸裸地掠夺民财的事件频繁发生。沿海百姓纷纷将郑军视作海盗,唯恐避之不及。郑成功自然就难以在军事上取得大的进展。由于福建多山地,和平时期就缺粮,需要从广东的潮州、惠州转贩粮食,以弥补闽中之缺。因此,即便郑成功收尽闽中粮食,也难以养活自己庞大的军队。运筹良久,他决定西取“粤南大粮仓”——潮州,来永久性地解决军粮供应的问题。可是此时的潮州,尚在明军手中。郑成功图谋夺取潮州的行为,就属于挑起明军内讧的“不义”之举。郑成功思来想去,认为为了郑氏集团的长期利益,哪怕从此担上恶名也在所不惜。几天后,他致信潮州总兵郝尚久,以“联兵”为由要求常驻潮州。郝尚久断然拒绝,郑成功闻讯,终于扯下了温情脉脉的道德面纱,兵锋直指潮州地区。南明朝廷对郑成功挑起内战的举动极为不满,可惜中枢软弱,无力节制各路军阀,只得派中书舍人陆漾波前往调解——劝说双方停战。郑成功眼见粮食基地即将到手,郑氏集团从此可保“衣食无忧”,哪里愿意就此罢休。面对这个桀骜不驯的大军阀,陆漾波束手无策,只得怅然而归。清军趁此有利时机,大举南下,占领广东大片土地。郝尚久被郑成功打得喘不过气来,一怒之下,决定叛明降清,他致书清将孔有德,请求援助。清兵抓住时机,蜂拥而至,与郝军里应外合,终于击败了郑军。而郑成功举措失当,只好自己吞下“鸡飞蛋打”的苦果。海盗的劣根性由此可见一斑。三1650年七月,郑成功从广东败回,又萌生了成为郑氏集团霸主的念头。当时,郑氏集团的另一实权派系郑彩据有厦门,是郑成功集团之外的另一大“海上军事势力”。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即便是同门子弟也不行!郑成功毅然决定智取厦门,收编郑彩的军队。机会终于来了,郑彩外出办事,留弟弟郑联守卫厦门岛。郑成功知道郑联头脑简单,于是迅速采取行动——给郑联送去1000石米,请求让“郑成功集团军”登岸休息。当时,郑联正为缺粮发愁,听到有人送来粮食,当然高兴,再加上郑成功本来就是自家人,因此,他未经细想就爽快地答应了郑成功的“请求”。谁知,郑成功的军队一上岸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缴了厦门守军的兵器。强占厦门之后,郑成功一不做,二不休,竟残忍地将郑联杀死,一举吞并了郑彩、郑联的全部人马和战舰。在外办事的郑彩,做梦也没有想到郑成功竟然会从背后插刀,而且如此心狠手辣。几番不义之举过后,郑成功在郑氏族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可郑成功却没有从中汲取教训,他秉承了郑芝龙惯有的一意孤行的跋扈作风,终于把水师良将施琅逼成了自己的死敌。施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才,拥有极为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但他个性倔强傲慢,常有恃才放旷之举。而作为一军统帅的郑成功有一大弱点,那就是不能知人善任,尤其是不能容忍下级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1651年正月,郑成功再次倾巢而出,去潮州抢粮。施琅当时就指出厦门兵力薄弱,恐有危险,希望郑帅有所顾及。郑成功听来逆耳,认为施琅有意阻碍自己的战略部署。躁怒之中,他竟解除了施琅的兵权,将其遣回厦门担任防务,却只分给施琅极少的人马、船只。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施琅观点的正确。福建清兵主力利用厦门防务空虚的弱点,租用了郑氏家族的其他船只(郑成功做梦都没想到连自己的家族成员都开始帮助清军),偷袭厦门,掠得了郑氏集团两代人做海外贸易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施琅赶回厦门后,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同清兵作战,可惜寡不敌众,被阻挡在厦门海域。他原以为郑成功回来后,会根据他的表现,恢复他左先锋之职。不料,郑成功仅仅赏银200两了事。施琅失望之极,竟剃光了自己的头发,不愿再见郑成功。不久,“曾德事件”爆发了。曾德是郑氏旧将,后被郑成功安排在施琅麾下效力。施琅失势后,曾德见呆在他手下已无发展的机会,就利用与郑氏的旧关系,返回郑成功军营中充当亲随。施琅恨极了郑成功的赏罚不公,又听说曾德弃己奔郑,顿时暴跳如雷。他命心腹将曾德秘密捉回,从速斩首,以泄私愤。郑成功闻讯,驰令勿杀。可施琅悍然不顾,促令杀之。曾德原是郑氏将领,虽然一度隶属于施琅,但无论犯法与否,也无论施琅是否已经被解除兵权,施琅都无权擅杀曾德。由此看来,郑成功的勃然大怒也就可以理解了,他当即拘捕施琅及其父亲、兄弟。可就在当晚,在亲信的帮助下,施琅奇迹般地逃回了大陆。郑成功获悉,怒发冲冠,立即将施琅的父亲、兄弟处斩。施琅得知噩耗,对郑成功恨之入骨,从此死心塌地地效忠清朝。30年后,正是他,率领清军水师彻底消灭了郑氏残余势力。可叹的是,郑成功竟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是“自断一臂,以肥清敌”的不智之举,他还要一错再错。1656年三月,又一支西征潮州的船队返回厦门,带回了在潮州抢到的十万两饷银、十万石米。郑成功立即召集文武官员,议处“揭阳丧师”之罪。潮州揭阳一战,由于左前锋苏茂轻敌冒进,导致郑军一战损失了四五千人的败局。郑成功一再坚持,要斩杀苏茂以及援救不及时的黄梧、杜辉。由于众将领反复求情,才改判为斩杀苏茂,重罚黄、杜。监斩苏茂之后,郑成功余怒未消,他兀自决定,派黄梧和苏茂的族弟苏明戴罪立功——防守海澄要塞。海澄要塞,“阻山临海,两城对峙,夙称天险”,是郑成功在大陆建立的唯一前进基地。他在城中屯积了大量的军械与粮食,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地。清军曾经多次力攻该堡,都落得个兵败如崩的下场,足见海澄之易守难攻。可如今,郑成功却让刚刚受过责罚的黄梧与深怀丧兄之痛的苏明去镇守海澄要塞,这不是典型的用人失当么?没几天,苏、黄二人果然叛变,将要塞拱手献给了清军。郑成功获悉,悔之已晚,他再也没能收回海澄。郑成功为抗清做了许多细致而又踏实的工作,可为什么常常功亏一篑呢?概因其“自我中心症”在作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不以自我观念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不符合其观念的一律排斥。由此,他“一意孤行、意气用事、驭将无方”的根源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四1651年,浙东抗清明军战败,丢失了抗清基地——舟山,迫不得已进入郑成功的势力范围。第二年正月,郑成功同意浙东明军进驻厦门。浙东军中的文官武将,如张名振、张煌言等人,都希望与郑成功保持良好的关系,共赴国难。可是他们不经意间却发现了郑成功企图吞并浙东明军的野心,张名振决心以诚相待,就主动去拜见郑成功,以消除双方的隔阂。刚一晤面,郑成功就优越感十足地说:“你做了几年的定西侯,究竟干了哪些事?”张名振大义凛然地说:“中兴大业。”郑成功用轻蔑的口吻言道:“表现在哪里?”张名振正色答道:“成功就表现在实绩上,不成功就表现在方寸间。”郑成功大惑不解,追问道:“你所说的‘方寸’指的是什么?”张名振说:“‘方寸’就在我后背上!”说罢,立即解开衣服。郑成功发现,他的背部正中刺有“赤心报国”四字,长径寸,深入肌肤。史载,“成功见之愕然”,他一定感到了汗颜。可他是否因此而感奋——与浙东明军精诚团结呢?还是没有!他正忙着与清廷议和,当然不是真心议和,而是漫天要价——力图拥有浙、闽、粤三省,拥有军队自行管理权,不赴京、驻于闽,不受部院节制,享有地方自治权。像他这种要求,清廷当然不会同意,但清廷还在讨价还价,因为他们的真实目的就是要拖住郑成功,防止他与所向无敌的李定国集团军联合,然后抽调全国精锐,集中优越兵力攻击李定国集团,从而扭转清军此刻在西南战场上的不利战局。清廷的策略是,先消灭李定国,再一举解决郑成功。郑成功并不笨,他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另外,郑成功臣服于南明的真实目的,也不过是想借此招兵买马而已,他并不想听从南明朝廷的节制。1654年,南明将军李定国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清军发起浪潮般的进攻,其兵锋犀利,所向披靡。挥师东进新会(今广东新会)之际,李定国先后9次致信郑成功,希望他出兵协助,东西夹击。李定国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收复广东,将西南、东南两大抗清基地融为一体,从而重整河山。可郑成功不愿出兵,他始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策略是,明清双方谁能让他割地自雄,他就奉谁为“正朔”。他多次讲过,他的理想是做一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而不愿成为陷阱中的虎豹。前一阶段,清廷招抚之所以失败,关键就在于只肯给他高官厚禄,不愿赋予他“地方自治权”。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好继续当他的“明臣”。可这个“明臣”,却不愿听从南明调遣。他希望其他抗清势力坚持下去,以缓解自己一方的压力,又担心“东西对进”后,南明势力兵连一体、地成一片,这样,他的独立王国将不复存在——军政大事将禀承于朝廷,这是郑成功万万不能忍受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声望、爵位等各方面都逊于李定国,届时在朝中必然受制于人——这也是郑成功极力回避的政治态势。郑成功真是太聪明了,他一路盘算,掂量着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孰轻孰重。最终,他作出了选择——应付李定国,派部将林察率领一支偏师,进入广东沿海,以示“声援”。可是,就连这支规模不大的水师,也照样因循不前,只是大张旗鼓、虚张声势而已,直至悠闲地看着李定国的军队在清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全线溃退。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南海旅游,对这次足以改变明清战局的重大战役虚与委蛇,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可他却在事后写给南明朝廷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常事,不足深忧”,还批评李定国“骄兵致挫”,反而将自己“依违不前”的罪过轻轻带过,把失败的主要责任推给对方。这种跋扈自雄的举动,不仅损害了民族利益,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定国由于新会一战损失太大,从此再也没有力量主动进攻清军了。大好良机付诸东流,令所有反清志士扼腕浩叹。五1658年,清军主力兵分三路,进军西南。李定国等人应接不暇,节节败退,永历朝廷危如累卵。郑成功见清军主力云集西南战场,正是扩大势力范围的大好时机,当即决定挥师北上,发起“长江战役”。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攻占南京,进而占领整个江南。江南,从唐代开始就是财政重地。一旦夺得江南,不仅将使明、清经济实力发生逆转,而且可以将清朝统治区南北切断,为下一步用兵创造有利条件。1659年四月,郑成功、张煌言亲率两路大军北上。闽浙联军一举全歼镇守浙江定海的清军,焚毁清军水师战船100多艘。这样,闽浙联军不仅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制造了进攻宁波的假象,吸引了江、浙两地的清兵日夜兼程,救援宁波。五月初,郑成功亲率兵马10余万,分乘大小战船3000余艘,从定海北上。郑军于五月十九日进入长江,沿江一些地区望风而降。六月一日,郑军水师兵临江阴水域。清军摆开阵势,坚守江阴要塞。攻与不攻,郑军上下展开了争论。文官认为,江阴抗清群众基础较好,一旦拿下要塞,进可以就近获取江南富庶地的粮饷,退可以重登战舰,发挥郑军水战特长。而郑成功看到江阴要塞易守难攻,担心消耗掉进攻南京的军力,就接受了武将的建议,“以县小不攻”,继续溯流而上。这是郑成功发起“长江战役”后战略上的第一个失策,因为一旦拿下江阴要塞,就算攻打南京失利,郑军在江南也可以拥有一个依江而恃的稳固立足点。六月十六日,郑军在镇江水域大败清军,攻克瓜洲;二十二日又大破来自南京的清军援军,一举拿下镇江府城。占领瓜洲、镇江之后,南京就近在咫尺了。此时此刻,南京城内兵力严重不足,郑成功只需亲率主力登陆,顺陆路直驱南京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攻城,定能一战而功成。因为瓜洲溃军只用一两天就逃回了南京,这说明郑军也可以走同样的路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推进到南京城下。可是,郑成功的海盗思维,让他再次作出了重大误判:竟然决定由水路进军南京。水战虽是郑军所长,但由于海船形体巨大,逆水而上,又不顺风,需要靠纤夫拉进。郑军就这样磨磨蹭蹭,竟然于七月九日才到达南京。而此时,城内的清兵早已以逸待劳,做好了防守准备,并且数千八旗援兵也从荆州顺流而下,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郑军“一鼓作气、速下南京”的良机遂付诸东流。尽管如此,郑成功毕竟还拥有10万精兵,在人数上占据着压倒性优势。只需分兵数路佯攻,借以迷惑守军,然后集中船上优势炮火猛攻清军薄弱环节,还有攻下南京的可能。可是,郑成功又作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他迷信自己在军事上的威慑力,想不战而取南京,于是决意采取“围城待降”的战略。军事家孙武早就认为,这是不得已而求最次的取胜方法。而郑成功却屡试不爽,其根本目的就是想保存自己的兵力。郑成功没有料到的是,镇守南京的清军将领正是利用他的这一心理,以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郑成功接到归降信,得意忘形,陶醉于表面上的胜利中,竟然轻易许诺以一个月为期限。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正履于险境,一月为期会给清廷调兵遣将、部署反击提供时间,而己方孤军深入,利在速战,如若犹豫,必致于被动挨打。在这紧要关头,身在安徽作战的张煌言目光如炬,看到了危机。他立即致信郑成功,劝他赶快拿下南京周边诸县,以切断援敌入据南京的线路,然后速攻南京,夺回明朝留都,把复兴大业从海岛移到龙盘虎踞的石头城,从而振奋江南民心。可刚愎自用的郑成功,竟不听诤友的良言,反倒相信清军的鬼话,以至于清军各路援兵到来时,交战双方的强弱态势就发生了逆转——由于郑军缺少骑兵,陆战自然吃亏,激战之后,郑军丢失了全部陆战营地,登陆部队损失惨重,只好退入泊于江上的战船中。郑成功本想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却因为这一念之差,反而导致了更大的损失。他只有收集残兵,重回海岛了。这一次海盗风格的冒险,终于以一败涂地而收场。此时,南明朝廷已然势弱。清军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郑成功,而郑成功也完全丧失了再次壮大自身的机会,他再也无力北伐了,只能另作他图。六1658年,大举进攻南京遭到失败之后,郑成功退回到金门、厦门海域。在全国反清势力日趋衰微的情况下,为了拓宽生存空间,郑成功不得已把注意的焦点转向台湾,因为台湾有“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可以永久性地解决他的军队及其家眷的生活问题,从而建立起一个以金门、厦门两岛为抗清前哨,以台湾为物资供应基地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防体系。用郑成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这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真正目的。也许有人会说,郑成功收复之举,主观上虽然着眼于郑氏集团的利益,但客观上却赶走了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反清复明的将士提供了一个继续活动的舞台。的确,如果没有郑氏盘踞台湾,清廷就不会视之如眼中钉,就不会刻意收复,台湾就很有可能被视作化外之地,并因此而脱离祖国的怀抱。由此看来,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功绩确实足以名垂千古,称他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在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开始着手将台、澎经营为抗清基地。他见台湾地广人稀,土地利用率低,就命令手下将士前往指定地点,开荒屯种。为了促进开发,郑成功还命令把全军将士及官员的家属接到台湾。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郑成功操之过急,居然颁下了强行迁家令,结果弄得人人自危。倏然间,谣言开始散布。有人传言,镇守南澳岛的陈豹将军因为不愿送家眷入台,试图降清。郑成功未经核实,就派遣大军去平叛。陈豹无以自明,只好降清。紧接着,又发生了金门守军联合抗拒“搬眷入台”命令的事件,金门从此不发一船至台湾。郑成功接到塘报,气得吐血,可因为病重,对此也无能为力。此后,他就天天登上炮台,长久地眺望澎湖方向,期盼着金门、厦门船队的到来。可他天天都怅然而归,一等数月,就连一艘小船都没有盼到。1662年五月八日,郑成功终于完全绝望,一代枭雄气噎而死,享年38岁。他至死都没有明白,权力同时也意味着责任,自己来作决定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以上就是闽南剿匪记电视剧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