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闯关东48集剧情介绍 普通话是否为满人的发音

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汉族以及汉语大致在秦汉时期形成。的金陵音成为中国的官话“金陵音与长安音则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事实上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言。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官话是元代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合的基础上,北京官话逐...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闯关东48集剧情介绍,以及和闯关东48集剧情介绍相关的内容!

闯关东48集剧情介绍,普通话是否为满人的发音?

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语言。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普通话来自哪里?是否是古老的华夏古语呢?不是。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也随着政权变迁,首都迁移等因素不断地改变。各个朝代的语言一般是按照定都的地点确定,首都在哪里,哪里的语言,那个朝代就使用首都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也有例外。

汉族以及汉语大致在秦汉时期形成,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汉族统一后的语言——“雅言”逐渐成为了汉语的正统。西晋末年,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 “南染吴越”的金陵音成为中国的官话。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故而华夏正朔再次北归。金陵音与长安音则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唐末北方战火纷飞,经历五代,宋一统天下。因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随后金灭北宋,宋迁至杭州,即南宋。南京、扬州作为吴语的北缘,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随后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蒙古人对中国北方实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以至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黄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灭。元朝国祚不到百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雅音为正,事实上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这就是明朝的官话。清初以满语为官话,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言,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官话是元代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合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言的一些要素组成的。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早期课本

普通话来自满语吗?不是。

清朝早期的统治者把满语作为国语,但是实际上使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就把满语作为国语,可是满语实在是小众的语言,朝廷上还有很多不会满语的汉族大臣,要求大臣们学习满语也不现实。于是,汉语也是官员们工作的语言。加上后期汉族官员数量大,还有汉文化强大的汉化能力,清朝统治者们也都学习汉语以及汉文化,所以实际上汉语就已经是清朝的工作语言了。在其他地方,基本上还是说汉语为准,所以就算是清朝时期,满语的使用人数都很少。

普通话来自北京土话,即所谓“京片子”。也不对!

历史进入清朝,满人本来根本不会说汉语,为了表达复杂的汉族文化,只能鹦鹉学舌的说中国的官话,但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没有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这些都是满人阿尔泰语系的特征。这种北京的内城话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到清朝中后期,这种方言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乃至现在普通话的基础。北京话接近普通话,但不是标准普通话,也不完全是普通话的语言来源。现代普通话的主要来源是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所编制的《中原音韵》,前身是明清官话,到了雍正年间,清朝正式确立北京话为标准官话 。现代普通话跟东南地区方言相比,保留的古音比较少,并且消失了“入声”。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

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0年爆发“京国之争”,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清朝的官话确实来自北京。

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临时大会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

答案揭晓:普通话的来源地是河北承德地区的滦平县。

1953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进行了语音采集。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比北京土话更容易学习和推广。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为什么滦平能成为普通话之乡?

明朝初年,经过数十年与蒙古政权的征伐拉锯,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从人口相对稳定的地区移民,成为明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首要选择。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作出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决策:迁都北京。为集中力量加强对北京城的防守,朱棣下令将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军事隔离区,实际上也是一片无人区,未经允许,严禁垦殖,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清初再次从北京周边向滦平移民开荒才得以改变。“滦平明代以前的方言究竟是怎样的,现在已无从考证。明代滦平200多年的历史断层,像磁带消磁一样,‘洗’掉了原来的方言,滦平成了一盘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说。

­ 清顺治朝实行圈地令,北京周边满汉之间的土地矛盾越来越激烈。到康熙朝,为了缓和矛盾,解决人地紧张,清政府开始鼓励旗人到古北口外开发无主荒地。“口外建庄”的过程,恰好与北京官话的普及同步。满清入主北京以后,朝廷积极学习汉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化。满族人学说的北京话,逐步成为清代推广的新的北京官话。这个时期,恰好是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的高峰时期。王国平认为,庄田与京城交往密切,受当时北京官话影响较大。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兴洲行宫位于滦平县大屯满族乡兴洲村

总结一下,200多年的历史断层,“洗”掉了滦平原先的方言;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又让滦平成为北京官话的推广区。

明朝时期的辽东总兵御林军关宁铁骑?

一、辽东总兵。首先,说说辽东。地理上辽东泛指辽河以东至国界为止的地区,行政区划上明代的辽东指辽东都司直辖的两州和二十五卫,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其次,说说总兵。明代的总兵官,又称为镇守、总镇、大将、大帅等。广义上的总兵,凡承担特定军事任务的将领均可称为总兵。狭义的总兵专指具有由朝廷授予的总兵官职务的,就是各地的镇守总兵官。明代总兵官是一种差遣职务,无品级、无定员,一般由侯、伯、都督及真署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充任,是一种高级军职。明代总兵的权责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削弱的。明初,总兵除有军事权力外还兼有经济、司法等权力,是地方军政长官。明后期崇文抑武,总兵权力逐渐剥离,慢慢变为督抚的下属,而此时总兵的权责就主要是作战与守备两个任务。

综上,辽东总兵实际上是明朝为了加强北边边疆国防,设立的差遣职务。辽东总兵的称谓首次出现在明惠帝朱允炆时期,兼具作战与镇守的双重职责。后经数朝变动,辽东最终形成一总兵、一副总兵、五参将、五游击、五守备、十七备御的辽东总兵镇守体系。明后期,明金战争,随着辽东陷落,辽东总兵消亡。

二、御林军。御林军,是民间对皇帝禁卫军的俗称,指古代护卫皇帝及京城的军队,古代小说中多用,但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这一军号。从词语的使用上看,御林军可等同于史书的“禁军”,“禁卫军”。明朝禁卫军驻扎京师守卫皇城,朱元璋时期设四十八卫,朱棣时期增至七十二卫。其中皇帝直接统领的亲军共二十六卫,包括羽林左卫、羽林右卫等。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保护皇帝安全和守备京城。

三、关宁铁骑。是明朝后期精锐的骑兵部队,为孙承宗创建,袁崇焕成型,祖大寿成名。这支部队是明后期抵抗金的绝对主力,其他的明朝军队除秦兵、天雄军两支部队外,历经多年早已朽弱不堪,完全没有与金军队一战之力。这支骑兵部队使用三眼铳作为主要武器,远攻时可放三发子弹,近战时可当狼牙棒使用,战力强悍。关宁铁骑曾在宁远战中,以一万兵力力胜十余万八旗兵,也曾以九千余兵力阻击十万八旗兵,这支部队实力强悍可见一斑。袁承焕死后,关宁铁骑主要由祖大寿统领,另一部分由吴三桂指挥,后来随着祖大寿、吴三桂降清,这支部队就成了杀向北京的先锋了。最后在康熙镇压三番后,最后一支关宁铁骑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红旗谱故事梗概?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位于亚洲北部的草原地带曾先后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所统治。“蒙古”一词最早和之前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其实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11~12世纪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的格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一时间草原上形成了诸部混战的复杂格局。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后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于是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

在明代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以蒙古正统自居的鞑靼人却将瓦剌视为异族。事实上鞑靼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

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后来瓦剌被起源于大兴安岭的蒙古本部同化后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朝初期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

明朝所称的鞑靼人其实就是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北元政权。只要北元政权仍在延续“元”这一国号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所以这对明朝而言是必须打击的大敌。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

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随着瓦剌势力的日益做大就渐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这点明朝方面也感觉出来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权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创,然而朱棣并没趁机彻底消灭北元,反而册封北元太保阿鲁台为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和宁王,这么做的其实就是为牵制名义上为北元藩属、实际上独立存在且已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为瓦剌的崛起确实已呈现出明显的征兆。

截至14世纪初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明朝初期几代皇帝积极拉拢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为牵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终却架空了北元朝廷,从而成为明朝北部边疆新的大敌。

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后先后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为明朝册封建立的东北兀良哈三卫、女真诸卫统一了起来。也先尽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样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帝国。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为主的北元蒙古骑兵大举攻明。这成为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导火索,然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却在土木堡之战在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北京城下败于于谦之手,因此未能实现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标,但俘虏明朝皇帝的战功已使他越发骄横起来。

此时放眼草原诸部再找不出能与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义上是北元的藩属,而也先的正式头衔也是北元太师,在也先看来这种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时的也先已盘算着“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也就是说他想要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南下灭明。当时的北元岱总汗是也先的妹夫,长期以来这位名义上的北元最高统治者对也先都是言听计从。也先试探性地向岱总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并没直接让岱总汗让位给自己,而是让岱总汗让位于太子。

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时一个幼君在也先看来也相对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过渡人物。然而一向对也先言听计从的岱总汗这次却明确拒绝了也先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也先随即与岱总汗兵戎相见。战败的岱总汗逃到郭尔罗斯部,这个郭尔罗斯部的首领是岱总汗的前岳父。为什么说是前岳父呢?原来当初岱总汗为巴结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时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对此郭尔罗斯部可是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岱总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给杀了。

身为北元正统象征的岱总汗一死就让也先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

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之久,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岱总汗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

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

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岱总汗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

瓦刺势力随后被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瓦刺势力的衰落为东部地区的鞑靼创造了复兴的天赐良机: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于公元1487年正式亲政后相继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鞑靼和瓦剌一样并不是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诸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达延汗统一鞑靼各部后分六万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所设6万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而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机构。

1517年达延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陷于分裂状态。达延汗之孙俺答汗在位时期重新强大起来的鞑靼部控制着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大片地区。俺答汗将瓦剌势力驱赶到科布多,又对青海、西藏等地用兵,还曾一度击败过哈萨克汗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这是继当年也先围城之后蒙古势力第二次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俺答汗并未进攻北京城,而是在城外掠夺一番之后就退兵了。

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仿汉制修建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与明朝修好,随后双方开放了边境互市贸易。俺答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以大漠为中心分别形成大漠以南的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的漠北蒙古、大漠以西的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是根据地理方位对蒙古各部进行的一种划分,事实上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这三部分之下都各自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部落。

属于漠南蒙古的部落有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等。他们的分布地区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漠南蒙古诸部中实力最强的是察哈尔部,不过察哈尔内部却并不统一:组成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统称为察哈尔八部,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了独立的蒙古部落。

16世纪中叶以后原驻牧于哈拉哈河两岸及克鲁伦河附近的东部蒙古本部中的喀尔喀部逐渐向漠北迁移形成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等三大部落。源自喀尔喀部的三大部落被称为喀尔喀蒙古。由于喀尔喀蒙古迁徙到了大漠以北,所以这三大部落又被称为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的分布地区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图瓦共和国等地。明末清初的漠北蒙古主要就是由喀尔喀部分化演变出来的三大部落,直到清雍正三年又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汗部。

漠西蒙古实际上就是由明代的瓦剌诸部演化而来。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或厄鲁特,所以漠西蒙古有时也被称为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等小部落共同构成。他们分布的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地区。长期以来卫拉特各部的盟主由和硕特部的首领担任,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迫使土尔扈特部向西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建立后就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1644年清王朝入关问鼎北京,就此建立起涵盖满、蒙、汉多民族大一统帝国。然而这一时期归附于清王朝的蒙古人主要是内蒙古(漠南蒙古诸部)。

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诸部一直与清皇室保持着联姻关系,同时漠南蒙古诸部也被纳入了清朝盟旗制度管辖之下。相比之下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西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尽管名义上也臣服于清王朝,可实际上并没真正归顺入疆。当时的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分为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这三大部落。尽管这三大部落同属漠北喀尔喀蒙古,不过彼此之间也是战乱不断。漠北喀尔喀蒙古比起漠南蒙古诸部距离北京城更远且毗邻俄罗斯边界。

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使其同时受到漠南蒙古、准噶尔部、西藏格鲁派以及俄罗斯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清王朝对其的控制力度始终不及漠南诸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在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下归附清朝。两年后康熙率兵十万御驾亲征噶尔丹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与外蒙古诸部进行会盟。外蒙古诸部在准噶尔部和东进的俄罗斯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也希望得到清王朝的保护。康熙与外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后取“江河入海和万宗归一”之意在当地建立“汇宗寺”。

从此外蒙古通过条约的形式正式纳入清王朝的版图。在此之后清朝对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采取政治上的会盟以及推行喇嘛教等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使之成为防御沙俄的屏藩。有清一代很少实施专门针对喀尔喀部族的军事行动,而是以政治争取、宗教笼络作为控制漠北喀尔喀诸部的主要手段,由此形成了一种政治绥服模式。与此同时清朝通过在漠北地区推行黄教实现了对漠北喀尔喀诸部的精神统治。1733年清王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在驱逐土尔扈特部后又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从而迫使其内附于清朝。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了卫拉特各部的盟主,而老盟主和硕特部则被准噶尔部赶到了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此后飞兵拉萨凌摄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

这一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面积达到了七百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威胁到了清王朝西部疆域的安全,从而为从康熙到乾隆长达70余年清朝-准噶尔战争埋下了伏笔。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才成功攻克伊犁并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后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1771年当初被准噶尔部逼迫西迁的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伊犁。清政府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分别安置于今巴州区域和额济纳。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众多部落(蒙古语称为"艾马克"),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清王朝为笼络蒙古人共同压制汉人提出了所谓“满蒙一家”的旗号:有清一代皇室与蒙古王公之间的联姻从未间断,蒙语和满语、汉语一样是皇族宗室子弟必须学习的,从皇太极起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一个蒙古式的大汗称号。皇太极的蒙古汗号是博格达彻辰汗、顺治是额耶尔札萨克汗、康熙是恩赫阿木古朗汗、雍正是纳伊拉尔图托布汗、乾隆是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一直想方设法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因为统治者担心蒙古诸部重新联合成为统一的武装力量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号称“满蒙一家”的清朝统治者要对准噶尔部赶尽杀绝的原因——因为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挑战。清王朝为了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就依照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对蒙古各部进行盟旗制改造: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盟作为旗的会盟组织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

清朝对蒙古的行政治理机构分为自治和官治两种类型:所谓官治类型是指由中央派遣驻扎蒙古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等;自治类型是指盟旗制度下蒙古诸部的札萨克组织。清朝在蒙古各要地设置驻防将军大臣以监控和统辖各盟旗。清代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包括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部。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员治理,这与内地州县的治理形式大体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这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自治状态。

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时只要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就会发现一连串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地名:阿拉善盟、正蓝旗、陈巴尔虎旗、东乌珠穆沁旗......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各次级行政区中既有和内地省份一样的市、县,也有充满自身地方民族特色的盟、旗。如今内蒙古的盟是一种地市级行政单位、旗则是县级行政单位。这与清代旨在分化监管蒙古各部的盟旗制已不是一回事,不过盟旗的名称的确来自于清代内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

明清时期众多的蒙古部落中最具知名度的可能就是察哈尔、准噶尔、土尔扈特、科尔沁四部。察哈尔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曾作为漠南蒙古各部的盟主在明、清双方的博弈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第三方角色;准噶尔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与清王朝争锋长达70余年;土尔扈特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伏尔加河流域一路克服艰难险阻东归故国;科尔沁部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诞生了孝庄太后。事实上科尔沁部是蒙古各部中最先归附清朝的,所以也是与清朝皇室通婚最多的一个蒙古部落。

现在很多清宫剧中皇子阿哥的福晋都来自科尔沁部。这点基本上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晚清时期的一代名将僧格林沁也出自科尔沁部。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领地:当时成吉思汗把合撒儿分封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科尔沁草原地处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这一地区在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

科尔沁草原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地处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北邻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锡林郭勒草原的科尔沁草原面积约4.23 万平方公里。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位于日新月异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扼华北、东北之咽喉,联京津冀、黑吉辽之枢纽,因此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科尔沁草原如今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现在东北人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祖籍山东。解放前大批山东难民分两路进入东北地区。一路是山东半岛胶东地区的水路,横渡渤海进入。一路是山东内陸地区的陸路,成千上万的逃荒逃难者,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经过山海关进入。据史料记载;东营市原牛庄村一次聚集5000多人后,在几个闯关东把头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步行几千里地,向东北挺进。而真正到达东北的不足一半,体弱多病或饥寒交迫者多中途死亡,随地掩埋。据长辈说,路途中将死之人,客死异乡途中临死那种后悔莫及,还不如饿死故土,面向山东哭求死后来日能把尸骨迁回山东,非常凄惨。我有一个爷爷曾带两个叔叔去闯关东,后来那个爷爷死去,两个叔叔后来在铁路上参加工作。我几岁时随母亲做火车去吉林长春范家屯,因为和附近村里孩子玩,打仗骂人,他们回去告诉大人。那个母亲知道我是山东人,托着我的脸听我说话,泪如泉涌,那两行热泪是突然一齐泪下来,给我好吃的玩具。见到山东人如同亲人。后来要我带他去军队招待所见我母亲,她们抱头痛哭的场面,今生不会忘记,可惜那时太小不明白,闯关东的东北人对山东千丝万缕的思念之情。与现在东北跑到山东的年轻人不可同日而语。前几年我又专门去了趟长白山,那里的山东人依然如故,只要你一说话,他们马上自报家门,老家是山东什么地方,那一代到东北来的山东人。由此可见,在东北的山东人占的比例很大,不存在任何夸张,闯关东一个山东东北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有哪些比较经典电视剧?

每个人喜欢看的电视剧类型不同,所以各自心中对好电视剧的定义也不同,而且每个人对电视剧的剧情,道具,演员等的看法也都不一样,我比较喜欢看的是一些历史剧和抗战剧,下面我就这么多年看过的电视剧,来盘点一下我自己心中最好看的电视剧:

1、《亮剑》

这部电视剧相信大家都看过,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等联袂主演的战争题材剧。讲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军人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这部电视剧从2005年在央视一套首播后又被各大卫视重播了几千遍,直到现在还经常在一些频道播出。里面出现了许多捧腹又饱含热泪的台词,每次一看见台词脑海中就能浮现出电视剧里的情景。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靠请示打仗,你哪道菜也别想赶上!”

“就是五万多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这个世上就没有他李云龙不敢干的,他娘的他要是有一两个师,他敢打太原!”

《亮剑》为什么能够火爆这么多年呢,因为他不像其他抗日神剧一样主角战无不胜,李云龙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经历了失败,也有非常多的缺点。比如违抗上级,让旅长甚至想枪毙他;比如为了夺回新婚妻子,不经请示就攻打县城,使整个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亮剑》里塑造的李云龙是穷苦出身,没受过什么正经教育,而且还“出口成脏”,但也正是他这种有血有肉,有英雄主义又有地痞无赖的性格所吸引,让人们始终对下一幕充满期待,因为你不知道后面会有怎样的情节。

2、《士兵突击》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兰晓龙小说《士兵突击》,讲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成长历程,不抛弃、不放弃,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兵的故事。2013年,还被列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决定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部优秀影视片。

这部电视剧没有女主角,却为什么能得到无数人的喜欢呢?因为这部电视剧里表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讲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像许三多、成才、史今、袁朗,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而且都面临不同的抉择,我们读懂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提起《士兵突击》,脑海中总是能够响起许三多那句经典台词: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好多有意义的事。

许三多也许不够聪明,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根筋,但就是这样一个兵,却依靠自己地毅力,不畏他人眼观光,自我激励,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兵王。

钢七连被解散后,中午吃饭,按例唱军歌。七连只剩下他和连长两个人,也是硬着要唱,谁都拦不住。最后,站在他前面的连长高城愣了愣,跟着唱起来。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没人看,即使连长不跟,他还是会唱完。

3、《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部剧同样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1942年期间中国各地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故事。这部剧展现了各地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那段历史,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他不像抗日神剧那样歪曲历史,而是让每一个观众都成为该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讲述战争地同时,让引发观众的自我觉醒和对战争的反思。

4、《西游记》

央视86版《西游记》,改编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同名文学古典名著。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一路抢滩涉险,降妖伏怪,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修正果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我相信没有人会没看过,这部剧是1986年春节开始播出,一播出就轰动全国,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依然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但是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部剧是如何拍摄出来的,从《西游记》开拍到杀青,历经了6年才拍摄完成。每次拍摄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凶险,导演杨洁有次差点从山上跌入悬崖,幸好剧组里的武行把她拉住了。

而这部创造了奇迹的《西游记》,投资花费仅仅几百万,因为缺乏经费,甚至差点停止拍摄,为了省钱,每个人都在用生命安全拍戏,吊威亚设施的绳子被磨得很细都还在用。沙和尚曾在一场威压戏里,直接掉落砸在了摄像师的头上,导致摄像昏迷了两天。大师兄和二师兄每次拍完都会击掌庆幸,这次没有受伤,下次继续努力。

《西游记》这部电视剧的精彩不仅来自于它原著的精华,更结合了杨洁导员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智慧和汗水。

5、《长沙保卫战》

《长沙保卫战》是由张丰毅、佟瑞欣主演的战争剧,讲述了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及其周边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攻防战。从这部电视剧中你看不到抗日神剧里那些曲折离奇的感情故事,也没有手撕鬼子的超级英雄,只有中日双方的战场厮杀,及中国军民齐心协力抵抗侵略者的抗争过程,真实地展现了历史事件“长沙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在电视剧中不仅将战争的惨烈展现了出来,也将我方将领如何指挥这场战斗展示了出来。

6、《伪装者》

《伪装者》是一部谍战剧,由胡歌、靳东、刘敏涛、王凯领衔主演,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视角,讲述了抗战时期上海滩隐秘战线上国、共、日三方殊死较量的故事。这部剧中除了主角的演技非常精彩之外,许多配角同样让观众印象深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天风,在他的带领下,作为一名优秀的特工,他为了民族大义,甘愿牺牲一切,甚至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背上汉奸骂名,只为了诱骗敌人,给敌人重创的精神,这种深深的家国情怀感动了无数观众。

这部电视剧虽然没有大片段的讲述与侵略者的战争过程,但是却能真切地让观众感受到那种舍弃家、舍弃生命抗日的爱国情怀。

7、《潜伏》

《潜伏》是由孙红雷和姚晨主演的一部民国题材谍战剧,讲述了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处地下党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也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部剧情节紧凑、开场就有悬念,孙红雷的知识分子形象和悬念迭起的刺杀行动一开场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同时剧中精彩的情节及塑造的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孙红雷也因这部剧的精彩表现跃居一线演员,生动地演绎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地下工作者的奋斗与牺牲,使观众大呼过瘾。

8、《北平无战事》

《北平无战事》改编自刘和平同名小说,由刘烨、陈宝国主演。讲述了1948年,潜伏于国民党空军的中共地下党员方孟敖,为和平解放北平,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在这部剧中你能看到许多那段时期中非常真实的事件,加上一众老戏骨的精湛演技,让每个角色都闪闪发光,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让观众体验到不同寻常的观剧享受,聆听历史回响。

9、《黎明之前》

这部电视剧是由吴秀波、林永健、陆剑民、海清领衔主演的谍战剧,讲述了1948年秋的上海,“水手“段海平领导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获取国民党的潜伏计划,在卧底多年的中共党员刘新杰的暗中帮助下,与谭忠恕为首的国民党第八情报局特务,围绕“追查水手”和“木马计划”展开生死较量的故事。这部剧总是能够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上一秒还是危情,下一秒就有转机,又循环往复,让观众一看就停不下来。

10、《爱情公寓》系列

这部电视剧是追着看完的,每周更新六集,直到大前天才全部更完,看了大结局,《爱情公寓》系列可以说承载了许多90后青春的记忆,也包括我,《爱情公寓》第一部是2009年开播的,到2014年播完了第四季,导演韦正曾说不会有第五季,但是在观众的期盼下,时隔6年终于迎来了第五季,剧情还是同样的精彩,剧中老住客们有人领证结婚,还有神秘的新住客入住。铁打的公寓,真挚的爱情,新的浪漫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即让观众捧腹大笑,又赚足了泪水。《爱5》结束了,这个系列是真的结束了,爱情公寓要拆迁了,再也不会有6了,仿佛失去了什么。

经典总是不容复制,说这些电视剧经典,除了精彩的剧情,演员精湛的演技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力量,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学到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希望我们能够拍出质量越来越高的国产剧。

以上就是闯关东48集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