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水浒传剧情改写成新闻 水浒传里那位作恶多端八面玲珑的高俅最后怎么样了

水浒传里那位作恶多端八面玲珑的高俅最后怎么样了?其次高俅还非常会讨上级欢心,关键高俅这个形象得势之后不干好事,《水浒传》中塑造这样一个形象自然有他的用意,但《水浒传》却没有遵循善恶有报的规则把高俅”而是给了高俅一个好结局“那就是《水浒传》中根本没写高俅的结局,高俅这个反面人物必然会被扣上一个,而且真实的高俅的结局历史记载非常清楚”《宋...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水浒传剧情改写成新闻,以及和水浒传剧情改写成新闻相关的内容!

水浒传剧情改写成新闻,水浒传里那位作恶多端八面玲珑的高俅最后怎么样了?

说起《水浒传》中的高太尉,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水浒传中他被塑造成大反派的形象,处处与梁山好汉作对。这样一位大反派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高俅这个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高俅出身低微,起点很低。其次高俅还非常会讨上级欢心,会投其所好,进入仕途便平步青云。关键高俅这个形象得势之后不干好事,仗势欺人,贪欲很重,除了正事不干什么都想做。《水浒传》中塑造这样一个形象自然有他的用意,金圣叹在评《水浒》时说过:“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高俅陷害林冲,陷害梁山108条好汉的“战绩”使人咬牙切齿,但《水浒传》却没有遵循善恶有报的规则把高俅“写死”,而是给了高俅一个好结局。这个好结局也很好介绍,那就是《水浒传》中根本没写高俅的结局。

梁山英雄的故事自南宋开始就在民间流传,水浒传作者在整理创作水浒的故事的时候也会参考这些民间故事。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高俅这个反面人物必然会被扣上一个“悲惨”的结局。由于历史上真实存在高俅这个人物,而且真实的高俅的结局历史记载非常清楚,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也不好篡改历史,把人家提前“写死”。

《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李若水……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带着童贯和高俅去了泗州,但高俅在这个时候和童贯发生了摩擦,自己留在泗州没有随宋徽宗继续南下。而追随宋徽宗的童贯等人最后都被宋钦宗给杀了,高俅因为留在泗州反而逃过一劫。后来高俅以生病为由返回开封,最终病死在开封,也算有个善终。

历史上的高俅和水浒传的高俅结局就是这样,虽然水浒传中没有详细撰写高俅的结局,但在后人续写的情节中,部分版本描绘了高俅“精彩的”结局。清代小说家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中,高俅最终被发配沧州,梁山好汉朱仝、雷横听到这个消息,率兵攻下沧州,将高俅人头砍下,带回梁山忠义堂。当时林冲患病卧床半个多月了,吴用就建议将人头给林冲看,去一去林冲心中的怨气。

“林冲一见,呼的坐起身来,接了高俅的头,看了一看,咬着牙齿道:‘我为你这厮身败名丧,到今日性命不保,皆由于你!’言毕,将头掷出窗户之外,掼为齑粉。林冲狂叫一声,倒身仰卧而绝。”这就是《荡寇志》中对林冲和高俅结局的交代,也是比较典型,比较符合读者期待的故事结局。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的话?

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都是正史上有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虽然“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史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综合各类史料而言,宋江在招安之后,应当是参与了剿灭方腊行动。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是否如同“水浒传”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呢?肯定不是。究竟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水浒传》中没有“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

在本回答的导语中,我把《水浒传》写成了“水浒传”。之所以这么写,原因很简单,施耐庵的《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之后,便被腰斩,梁山好汉的故事在大排名之后就没了下文。宋江是如何被招安的,招安之后又干了些什么,《水浒传》已无法读到。

腰斩《水浒传》,梁山故事没有结局,这件事不是金圣叹干的,而有可能是明朝当局搞的鬼,这部伟大的著作早就成了残本。现存最早的版本,大概是明万历年三十左右的刻本,即“容与堂”本、“天都外臣序本”。这两个本子几乎就是同一个版本,都有一百回,只不过后者多了一篇托名“天都外臣”的序言而已。

施耐庵的《水浒传》之所以被腰斩,是因为其主题思想就是反皇帝的,开篇还以“洪太尉误走妖魔”隐射朱元璋。而这个隐喻大概在七十回故事后,将进一步显性的呈现在文本之中。所以,腰斩之后,便彻底反转了前七十回的主题思想,宋江以及所有的梁山好汉都变成了卑躬屈膝的投降派,施耐庵笔下饱受讥讽的宋徽宗忽然咸鱼大翻身,变成了一个好皇帝。由反皇帝到保皇帝,“替天行道”反转为“替天子行道”,这个主题符合王朝的意志,《水浒传》才得以传世。

这个版本出笼后,立即招致当时文人的强烈反对,不仅金圣叹腰斩了七十回后破大辽、剿田虎、灭王庆、征方腊的故事,迫使其以《征四寇》单独刊印。此后,还招致俞万春的极端反感和痛恨,立志要“破他(罗贯中)伪言,提明真相”,因而,愤然写了一部反《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其实,《荡寇志》不是针对《水浒传》的,而是声讨《征四寇》的。这也是俞万春既喜欢梁山好汉又要写《荡寇志》的原因所在。

当然,续书肯定不是罗贯中写的。假若罗贯中在有生之年(约1330年-约1400年)就写了续书,那么,就不会等到嘉靖(1522年-1566年)或者万历年间才刊印了。

其实,最反《水浒传》的是《征四寇》!

既然被腰斩,那么,现在我们能读到的“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就不是施耐庵的原著故事,而是《征四寇》中的一个大章节。续书颠覆原著,制造伪言,宋江如此灭方腊的故事也就不可信了。

《征四寇》完全颠倒了历史

我认为,《水浒传》被明朝腰斩之后,恐怕没有一百回,最早的续书应当没有佂辽的故事。因为,在嘉靖年间还有一个“祖本”,这个祖本虽然现在只剩几回书,但残存的这几回与容与堂本也高度的一致。

怀疑“祖本”没有佂辽故事,是因为以历史的真实而言,宋江招安之后应当是先征方腊后打辽国。因为“祖本”中,梁山好汉征方腊时死伤殆尽,再从这里续书,梁山就没有实力破大辽了。

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三年“秋七月,戊子,童贯等俘方腊以献。”说的是公元1121年阴历七月,童贯征方腊得胜,在东京献俘。宣和四年三月,“金人来约夹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且招谕幽、燕。”童贯征方腊时,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率先攻击辽国,翌年,金国再次相约,宋徽宗便派童贯前去收复“幽燕”。所以,历史上北宋剿灭方腊在先,攻打辽国在后,两个历史事件相差整整一年时间。

恐怕又有人会说了,小说嘛,又不是真历史,先写打辽国,再写征方腊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但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其实就是一部隐藏的历史,是按照历史顺序,展开的一副上至五代十国,下至大明王朝的历史画卷。

施耐庵遵照历史事实,开篇写赵匡胤出生,几乎就是照搬了《宋史·太祖本纪》的原文。而且,写宋仁宗的身世,说他是“赤脚大仙”,也是有记载有依据的。除此之外,施耐庵历数北宋九代皇帝,表明这部著作隐写的就是北宋的兴亡史。书中以很多人物、情节、道具隐含了宋徽宗时期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

《水浒传》中的隐喻,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讲到了不少,此处不再详细罗列。总之,施耐庵写书,不会颠倒历史,瞎编历史。因而,假若是施耐庵的原著尚能完整传世,“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绝对不是《征四寇》所写的那样,梁山好汉死伤殆尽,其大致情节应当与历史很接近。

历史上的梁山好汉被招安了吗

历史真实中的宋江起义是不需要打引号的,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北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梁山聚义这件事。《宋史·徽宗本纪》中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这是宣和三年二月的事情。

那么,张叔夜是否招降了宋江呢?《宋史·张叔夜传》明确记载道: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因为副寨主先被活捉,没有办法,只得率余众投降。这段历史,在第一回书中就有隐喻,说的是少华山副寨主跳涧虎陈达被史进活捉,寨主朱武便率众投降了。史进绰号“九纹龙”,隐喻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

有观点称,宋江投降后是否被招安,恐是疑问。有的则说,张叔夜擒获了梁山贼寇,立即将他们斩首了,金圣叹便持此观点。金公为收束《水浒传》,改写了卢俊义的恶梦,一百单八将被当场斩杀。

其实,历史记载得很清楚,宋徽宗下诏是“招降之”,张叔夜是有名的忠臣,当不会违抗皇帝的诏令而将投降的宋江弄死。

有观点称,《宋史》中的所有关于宋江的记载都涉嫌作伪,是张叔夜、李若水等人的后人们为了表赞先辈而虚构的功劳。然后,脱脱抄袭了此前的史料,宋江的事迹依然不可信。这一点,绿野老道极不赞同。正史都不可信,那还能信什么?

同时,宋江起义前一年(公元1118年)出生、曾做过南宋礼部尚书的汪应辰,其墓志铭就记载了宋江起义的事情:“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几乎与宋江同时代的殿中侍御史张守也有相关宋江起义的记载,说的是:“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

因而,历史上确实有宋江起义这回事。而且,宋江等人最终战败,被迫接受了朝廷招安。

那么,宋江招安之后又去干什么了呢?

“宋江起义”真的剿灭了“方腊起义”吗

《东都事略·侯蒙传》说,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宋徽宗:“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徽宗对侯蒙的建议很是感慨,予以接纳,这才有了《徽宗本纪》中所说的,派张叔夜去招降宋江。两部历史完全可以相互佐证,不能简单的指责为抄袭。何况,修史引用之前的资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侯蒙传》同时说到,招降宋江的目的,就是让他去打方腊。这一点,《大宋宣和遗事》能够佐证。这部笔记体野史中说:“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看来,宋江被招降后,立即跟随朝廷官军去剿灭方腊了。

关于这段历史,《宋史》中并没有具体写到宋江参与到了剿灭方腊的战斗中。但是,诸多史料证实,侯蒙的建议得到了宋徽宗的采纳,宋江确实却打方腊了。而且,《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也应当是真实的。

之所以说《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属实,是因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杨仲良)、《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皇宋十朝纲要》这些史料中,都有宋江征方腊的记载。限于篇幅,不再对这些史料中的详细记载逐一列举。此处,仅举《皇宋十朝纲要》中有关宋江征方腊的记载。这部史料中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

六月,指的是宣和三年六月(阴历)。这就说明,宋江在宣和三年二月被招降,随即跟随宋军去征讨方腊了。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宋江招安后的第二年,曾经写了一首题为《捕盗偶成》的诗,也说明宋江招安之后并没有被斩首,而是得到了封赏。这首诗的前几句是这样写的: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这几句诗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宋江状况。前四句表现的是宋江造反,第五、第六句则说的是宋江招安和得到封爵的情况。在招安和封爵之间,应当还有立功的事迹,否则,不会“三十六人同拜爵”,这就是说,宋江参与了宣和三年至宣和四年之间的一些重大事件,立了功才得以封爵。

当时,李若水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县任县尉,他听闻的主要是宋江随童贯北上攻打幽州的事情。所以,第七、第八句讲的就是梁山部队途径大名府引来围观。这一年,就是宣和四年,金国约北宋攻辽,童贯率军北上。

续书《征四寇》中写宋江征方腊事,确实是有据可靠的,并不完全是虚构,大体上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宋江并非是此次征战的主将,主力部队也不是梁山好汉。

那么,历史真实中,“宋江起义”又是如何剿灭“方腊起义”的呢?

“方腊起义”并非“宋江起义”剿灭

梁山被招安后,只是参与了剿灭方腊的军事行动,并不是续书《征四寇》写的那样,作为主力部队,以梁山之力灭了方腊。宋江与梁山好汉只是一小股部队,在宋将的率领下,参与了部分军事行动。

据《宋史》记载,剿灭方腊的主帅是童贯。《宋史·童贯传》:“会方腊起睦州,势甚张,改江、浙、淮南宣抚使,即以所聚兵帅诸将讨平之。”

在《童贯传》中,附有《方腊传》,也清楚的讲到了方腊被剿灭的事情:

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这则记载,根本就没有宋江什么事。而据《皇宋十朝纲要》所讲,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则可以判断,宋江与辛兴宗是一个同一支部队,或者是辛兴宗的下属。破贼之后,辛兴宗说道:“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这则记载印证了侯蒙所言,招降宋江使之征讨方腊以折罪。

虽然在征讨方腊战斗中,宋江虽然建功,但确如辛兴宗所言,是“破城”之功,并没有如续书所言,只是梁山一支队伍剿灭了方腊,仅是一小股部队斩获了一些功劳而已。据记载,辛兴宗所讲的破城之功,是宋江献计,打破了上苑洞。而彻底解决方腊的战斗,则是在梓洞。这一仗,在石穴中擒获了方腊家眷部属共五十二人。

最后一战,立功最大的人不是梁山好汉,而是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宋史·韩世忠》是这样记载这件事情的:

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与宋江一道打破上苑洞的辛兴宗,也参与了这场战斗,但却抢了韩世忠的功劳。这件事情在《征四寇》中有隐写,但却是童贯抢了宋江的功劳。

关于梁山好汉征方腊,方腊是如何被剿灭的,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述,鉴于篇幅,大致讲了这些。尽管讲的简略了些,但也能够证明,《征四寇》中的“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剿灭方腊起义的是北宋朝廷,主将是童贯,朝廷还有“诸将”建功。其中,功劳最大的是韩世忠,梁山好汉不过作为一支小股部队,参与了这场镇压而已。

续书中说鲁智深深山擒方腊,电视剧说武松独臂擒方腊,都是子虚乌有之事,与历史事实相差太远。假若是施耐庵写这段故事,恐怕不会如此毫无依据的虚构了。

梁山好汉参与剿灭方腊后,并没有导致元气大伤,折损很多头领的结局。梁山部队此后立即跟随童贯北上,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部下攻打幽州,抗击金兵。这些事迹,同样在《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中有记载。其中,青面兽杨志的事迹记载得最清楚,据杨志墓志铭说,在靖康之难前,这位“招安巨寇”,抗金先锋敢死队队长被韩世忠征方腊时的顶头上司王渊所害……这是题外的话。

可惜的是,施耐庵的《水浒传》被腰斩,梁山好汉出于义气被迫招安,然后征方腊、打辽国、抗金兵的精彩故事不可复见。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情,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更是一件令人扼腕的重大损失。

水浒传其实不是写农民起义的?

我不太赞同《水浒传》没有写农民起义这个观点,但同时也同意题主的说法,施耐庵其实并不是有意图的去写农民起义,《水浒传》另有深刻的含义。

这样讲,岂不是很矛盾吗?且容绿野老道回到施耐庵的文本中,看看《水浒传》到底写没写农民起义,这部书又隐藏着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

梁山好汉中只有一个农民吗

普遍观点认为,梁山好汉中,只有九尾龟陶宗旺一人是农民。陶宗旺是农民,这个说法《水浒传》也支持,书中说他是:“庄家田户出身”。陶宗旺与军官出身的欧鹏、科举举子蒋敬、小番子闲汉马麟一道,占据黄门山,也算得上“起义”了。

但是,陶宗旺只是坐第四把交椅的好汉,到了梁山之后,位置更低,仅排在第七十五名。即便陶宗旺是农民,但却不能代表梁山就是“农民起义”。问题是,梁山真的只有陶宗旺这一个农民吗?

所谓农民,指的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指居住在农村的农村居民,而不单指“庄家田户”。如果以侠义的定义来理解,陶宗旺是农民中的“农夫”。假如以职业范围划分,那么,梁山上的农民就绝对不止陶宗旺一人了。绿野老道做过粗略统计,梁山好汉中有这样几类人可以划入“农民”阶层:晁盖、宋江、李应、李逵、史进、孔明、孔亮、扈三娘、杜兴。

除此之外,还有穆弘、穆春兄弟。这两人虽然是揭阳镇一霸,但也是出身于农村的农家子弟。

写到这里,列位看官估计又要质疑了,晁盖是东溪村的保正,李应是李家庄的庄主,史进、孔明、孔亮、扈三娘等人也是财主子弟,怎么就算农民了?绿野老道刚刚讲过,农民不一定就是亲自下田种地之人,在农村生活,靠种田种地过活的人应当都属于“农民”。这个概念现在也讲得通。

那么,宋江算不上“农民”呢?当然算,他家里就是正牌的农村人,弟弟宋清还在田地里忙活着。虽然在郓城县做押司,但却不妨碍宋江的农民出身。陶宗旺都做了山贼了,还被视为梁山上唯一的农民,宋江怎么就不算了呢?同样,黑旋风李逵也是农民出身,犯了罪的“农民”难道就不是农民了?

当然,在这些农民中,有地主老财、恶霸乡绅,不过,这只是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大范围讲,出身于农村且靠着土地养活的人,都应当是农民。

《水浒传》中对很多好汉都做了职业简介,上山之前是做什么的,大多都有交代。其实,农民代表的只是一种职业。

梁山两任寨主都是农民,算不算“农民起义”?

《水浒传》是不是写的“农民起义”

梁山好汉中,尽管农民不占多数,但除了农民外,还有最底层的渔民,车贩走卒,屠户猎人、下级军官等等。施耐庵写“官逼民反”,这是确信无疑的。而两任首领都是农民身份或者农民出身,说《水浒传》的主题之一便是在“官逼民反”的大背景下的“农民起义”,其实并没有大毛病,也是讲得通的。

有一种观点说,梁山好汉都是些流氓地痞,杀人恶魔,而且,相互挖坑,设计陷害,大多数好汉都不是被官府逼上梁山的。在一百单八将中,有的是因为自己作奸犯科,便上山落草为寇,有的则是宋江等人采取各种阴毒手段,害他们上梁山作乱的。比如,开黑店的孙二娘夫妻,杀人如麻的黑旋风李逵,做贼的时迁,等等,原本就是江湖黑客,上山落草,算不得“起义”。

再比如,朱仝上梁山是宋江、吴用、李逵、雷横陷害的。卢俊义好好的做着当铺掌柜,为了实现宋江的个人阴谋,却把玉麒麟害惨了。

这样的观点确实也没错,《水浒传》就是这样写的。但是,这种观点有一个破绽,就是脱离了《水浒传》的大背景、大前提,有不见森林之嫌。

那么,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设置的又是一个怎么的大背景、大前提呢?这个疑问,其实在《水浒传》开篇故事中便有答案了。

无论哪种版本的《水浒传》,在“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之前,有一段“引首(金圣叹把这段故事并入“楔子”)”,讲的是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的故事。从这段简短的故事中,可以读出施耐庵为全书立意,这个立意其实就是四个字:“天下太平”。所以,《水浒传》的回前诗便改写了邵雍的一首七律,集中表达了“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这层含义。并且,特别交代,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天下太平”。

讲完赵匡胤的故事,便对北宋的皇位传承进行交代,说太祖传位于太宗,太宗传位于真宗,真宗传位于仁宗。

施耐庵说,宋仁宗继位后的前二十七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也就是说,在宋仁宗嘉佑三年误走妖魔前,仍然是“天下太平”之世。因为“天下太平”,所以,“百姓受了些快乐”。

《水浒传》的立意就是“天下太平”。太平世界,谁会逼反民众?老百姓享受太平盛世的快乐,有几个人愿意上山做强人?

书中的所有上梁山的好汉,不管是什么途经、什么形式,都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大的前提下,被“逼上梁山”的。不然,为何施耐庵不写宋徽宗之前,江湖上有卖人肉包子的黑店呢?

在这样的大背景、大前提下,大规模的在梁山聚众造反,且由农民出身的人做头领,带着一群以底层人物为骨干力量的人揭竿而起。尽管施耐庵没有刻意或者明确的写“农民起义”,但《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肯定具备“农民起义”的性质。

施耐庵是怎样写“农民起义”的

嘉佑三年时,乐极生悲,因为一场瘟疫,导致洪太尉误走了妖魔。妖魔出世,便“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这伙“妖魔”,其实就是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

天下太平时,妖魔被镇锁在江西信州龙虎山佛魔大殿的地窖中,瘟疫出世,天下便不太平,妖魔也就出世了。但是,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后,施耐庵继续写到了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这个时期也是“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天下太平,妖魔没有闹事。而妖魔闹事,肯定就是因为天下不再太平了。

按照北宋的历史,宋哲宗之后就是宋徽宗。《水浒传》中,宋徽宗一出场就不是个好皇帝,声色犬马,“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端王赵佶一登基,便任用奸臣高俅,从而引发了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梁山好汉从此粉墨登场,开始聚义造反。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晁、宋二位头领的带领下,绝对是反宋徽宗的。即便晁盖最先提出了招安的主张,但此时的山寨,宋江才是实际上的领导者。施耐庵这样写,并非讲的是梁山上的晁宋之争,而是在这两个人物身上,隐含了另一层寓意。

宋江是道家妖魔中的“天魁星”,晁盖则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托塔天王,梁山是道家“妖魔”大聚义,宋江是当然的召集人和“把寨为头”的寨主。施耐庵以梁山故事,隐含自己的真实意图,寄托自己的宗教思想——佛道合一。

宋徽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崇道抑佛”皇帝,宣和元年下“革佛诏”革佛,打破了北宋立国时“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格局。施耐庵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也是宋徽宗乱国祸国的一大罪状。于是,托塔天王(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当然要奋起护法,维护佛教的尊严了。

宋江则是“天魁星”,虽然与晁盖的教派不同,但因为宋徽宗失道误国,走到了“天下太平”的反面。因而,道家也不能容忍宋徽宗这个假道君。所以,施耐庵说“晁、宋二位头领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的寓意是追求公平正义,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替代“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书中以杨志的花石纲事、生辰纲事这一暗一明的故事,揭露了宋徽宗朝的失道,绝了百姓的衣饭,从而,“官逼民反”,晁盖、宋江这两个农民出身的头领在梁山聚义、起义。

梁山好汉攻城略地,不断袭扰官府,团灭朝廷缉捕官军,斩杀国舅慕容知府。说《水浒传》不反皇帝,是没有道理的。不反皇帝,又何来“农民起义”之说?

容与堂本《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之后,有一首赞诗,讲到了梁山好汉无论身份贵贱、贫穷富有,都抹平身份:“都一般儿哥弟称呼,皆一样的酒筵欢乐”。这不就是“均贫富、等贵贱”的“替天行道”吗?这样典型的打着特殊烙印的表述,怎么能说《水浒传》没有写“农民起义”呢?

施耐庵的真实意图,就是通过底层民众的造反,揭露宋徽宗的失道亡国,抨击这代皇帝激起无数民变,导致北宋王朝走了灭亡。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隐射两个王朝

上文讲到,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从赵匡胤立国开始讲故事,在“楔子”中历数北宋七代皇帝。到了梁山好汉故事阶段,则以“二龙”来隐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在前七十回书中,宋徽宗是明出场,宋钦宗则是暗出场。“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施耐庵让宋江提前预见了北宋灭亡的最后一幕——二龙戏水。这个场景,寓意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五国城坐井观天。

“二龙”这个隐喻在《水浒传》中还有“二龙山”、“父子客店”。这两个符码,都与花和尚鲁智深有关。鲁智深这个形象无比重要,简直就是贯穿《水浒传》中北宋徽、钦时期的整个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花和尚大闹五台山,是因为“父子客店”间壁的“待诏”的召唤,在一顿狗肉醉酒,怀揣狗腿的醉酒状态下,搧倒亭子,撞破山门、打坏金刚、打伤僧众、亵渎选佛场。这一切,都真实的反映了宣和元年(1119年)时,宋徽宗革佛的历史。

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就是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二月的事情,这一年的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以道教渗透佛教,异化佛教来达到禁佛、毁佛的目的。这重隐喻,是以“待诏”说的六十二斤禅杖来隐藏作者真实意图的。六十二斤,意味着从鲁智深逃出佛魔大殿的嘉佑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正好就是六十二年。

花和尚当了宋徽宗的打手,因为“狗”隐喻的就是宋徽宗,这个皇帝生于1082年,就是个属狗的。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战据宝珠寺,也是反叛了宋徽宗。这个“狗皇帝”激起民变,连和尚都造反了。

书中的“二龙”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施耐庵这一真实意图,隐藏的就是一段北宋灭亡的历史。而综合前面的故事,北宋九代皇帝悉数登场,“九纹龙”这个符码,其实就隐藏了北宋王朝的兴亡历史。

在“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个故事中,施耐庵以地窖中的妖魔照应梁山一百单八将。于是,便以梁山故事为主线索,隐写北宋的亡国历史。但是,施耐庵在这个故事中却是一击双鸣,不单是隐藏了大宋王朝放出了妖魔,还隐射大明王朝也是误走妖魔,导致天下不太平的“洪太尉”。

施耐庵说,“朱洪武”误走了妖魔,这个妖魔就是“孙立”,即立孙子朱允炆做皇帝。于是,无比崇拜北方真武大帝(三月初三是真武大帝诞辰)的燕王(龙虎山上的锦毛虎,清风山的燕顺,以及王英)极端不满,发动靖难之役,导致了四年的夺位之战。如此,天下便不太平,百姓便要遭受缧绁之祸。《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其实也是针对大明王朝的。

《水浒传》中的“二龙相戏”,同样隐藏了大明靖难之役的帝位之争。而“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也是在隐喻这一段大明秘史。

《水浒传》中施耐庵写的是农民起义,但不是刻意的去写农民起义。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施耐庵在其中隐藏着这样的几个真实意图:

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天下太平的境界追求、“替天行道”的公平正义、“保境安民”的家国情怀。……

2021年水浒传电视剧?

2021版《水浒传 》剧情简介,北宋仁宗年间,瘟疫横行,人民离乱。仁宗不仁百姓遭受疾苦,于是派遣洪太尉 (张铁林饰演 )前往江西龙虎山迎请张天师驱除瘟疫,谁知洪太尉狂妄自大 于张天师对面错过,更强开伏魔宝殿放走了镇压于此36天罡 72地煞 ,于是就展开了108将的故事 。

水浒传里面的生辰纲到底是什么?

生辰纲是王灵官的生日寿礼,梁山好汉大聚义的第一桶金。《水浒传》中说,“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给蔡京贺寿,这份寿礼就是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那么,十万贯换算过来值多少钱呢?

一贯就是一两,宋制一市斤为640克,一市斤有16两,宋代一两就相当于现在的40克,十万两就是400万克。按照白银价格,取一个大概均价6元一克,那么,十万贯生辰纲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400百万元。

生辰纲价值不菲,却为何变成道家王灵官的寿礼了?书中明明写的是梁中书给老丈人蔡京送的生日礼物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另外,晁盖他们究竟是在哪里劫取的生辰纲,假如是在郓城县境内,岂不是绕道而行,施耐庵真的是地理盲吗?

“智取生辰纲”有原型故事,施耐庵改写了蔡京的生日

《水浒传》有几个故事取材于《大宋宣和遗事》,其中,引发梁山造反的就是“智取生辰纲”。蓝本中的这段故事,与《水浒传》的情节大致相当,但却做了几处重大改写,施耐庵为旧故事赋予了新的寓意。其中,就把蔡京的生日由六月初一,改成六月十五。这一改,就引出了“赤发鬼醉卧灵官殿”等一系列新故事。

六月十五,是道家王灵官的生日,这就是刘唐醉卧灵官殿。刘唐从灵官殿获得消息,请出佛家托塔天王帮助道家提取大聚义第一桶金。

晁盖是托塔天王,其原型主要来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这个蓝本中,有四句诗赞“铁天王”晁盖:“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晁盖原本就是毗沙门天王。在刘唐醉卧灵官殿时,晁盖做了一个七星之梦,梦见北斗七星坠落在自己的屋脊之上。这样写,其实是暗示道家星煞大聚义请佛门财神帮忙取十万贯财富。

北斗七星不包括晁盖,晁天王是斗柄上那颗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而晁盖请出来的白胜,才是应七星聚义之人。晁盖与白胜的关系,出自《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说的是天宝元年时,唐玄宗在观音菩萨的点拨下,请出了毗沙门天王,帮助唐军击败番兵,解了安西城之围。

当时,毗沙门天王显圣城北门楼,金甲神兵击鼓声震三百里,唐军声威大振。一只金鼠出现,咬断敌军弓弦,帮助唐军大获全胜。这只金鼠后来躺在毗沙门天王的左手,毗沙门天王被民间尊为财神后,这只金鼠就成了“吐财鼠”。

托塔天王是财神,道家要上梁山大聚义,王灵官献出生日寿礼,请出佛门财神相助。财神出动,当然离不开吐财鼠了。

生辰纲大案破获后,朱仝、雷横奉命前往东溪村捉人。这二人都有意放走晁盖,便在东溪村外的“观音庵”集合队伍。这样写,就坐实了晁盖的真实身份,毗沙门天王就是观音菩萨推荐给唐玄宗的。

所以,《水浒传》中的生辰纲并非蔡京寿礼,而是梁山大聚义的第一桶金。

蔡京在《水浒传》中另有所喻,并非北宋六贼之一

《水浒传》开篇“引首”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界,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所以,《水浒传》的故事到梁山大聚义就结束了,只有造反没有招安。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故事,都是后来的续书,不是真水浒。《水浒传》中,没有蔡京残害宋江、卢俊义等梁山好汉这回事。所谓“北宋四贼”,都是续书不知原著本意而瞎编的,历史上有“北宋六贼”,但却不包括高俅。

施耐庵笔下的蔡京,其实也与道家有深刻的渊源,这个名字应当倒过来读:京蔡。怎么回事呢?蔡,是古代占卜用的大龟,如此,“京蔡”就是京城之龟。《水浒传》中隐藏得更深的,是明朝的靖难之役。

“引首”故事中,写的是赵匡胤出世,以及北宋几个皇帝的皇位传承。其实,赵匡胤出世这段文字最主要的内容,出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太祖武德皇帝”也是赵匡胤、朱元璋谥号的提炼合成。朱元璋之“璋”就是半圭,一种祭祀用的玉质礼器。

北宋皇位传承中,施耐庵故意遗漏了宋真宗,写成了宋太宗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宋仁宗,也就是赤脚大仙。这样错写,隐藏了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按照这个盟约,就不会有宋真宗了。同时,又隐藏了烛影斧声,假如赵光义遵守金匮之盟,同样没有宋真宗。

而宋太宗把皇位传给宋仁宗,暗藏的就是朱元璋“孙立”,立孙子朱允炆做皇帝。因此,便导致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了皇位。故而,“龟”就暗藏了朱棣。

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嘉祐三年三月初三的一次早朝,三月初三就是玄武大帝的诞辰,玄武中也隐藏着“龟”。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和一条雪花大蛇,锦毛虎是燕顺,燕顺与王英、郑天寿都裹着红头巾,暗喻朱元璋以红巾军起家。又以这三人的姓名,暗藏了《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的“燕王英武”而讥讽“燕王英武真天授”。

那条雪花大蛇,就是出生于蛇年大雪节前夕的朱允炆。燕王起兵,以玄武显圣鼓舞士气,他自己又号称玄武大帝转世,龟蛇相逢,玄武显圣,施耐庵又以“龟”暗喻了燕王朱棣。

书中的“龟”实在太多,镇压妖魔的是一只石龟驮着的石碣。九天玄女赐给宋江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天书的尺寸是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还是“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也是玄武诞辰。九天玄女、九纹龙、九尾龟,说的是明代九大塞王,最终都指向以玄武自喻的燕王。

故而,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的“生辰纲”,实际上也是暗示了靖难之役。

晁天王是什么人,“生辰纲”到底是个啥

晁盖是毗沙门天王,帮助道家劫了生辰纲。但是,生辰纲又暗喻了靖难之役,晁盖的身份就大有蹊跷了。其实,晁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这个身份就是皇帝。

《史记·天官书》中说,北斗七星“斗为帝车”,晁盖做了七星之梦,暗喻的是吴用驾帝车来晁盖家“接驾”。所以说,生辰纲是“蔡京”的生日贺礼,京城之龟造反的资用。或者说,生辰纲就是一个道具。假如更深层次地解读,生辰纲就更不简单了。

辰肖龙,朱元璋就是属龙的,生辰就是龙的诞辰。纲,可解读为纲纪、法度,以《水浒传》语境解读,就是朱元璋的“孙立”。因而,生辰纲就引发了梁山大聚义。梁山好汉其实都是禁军,给皇帝打仗的队伍。书中所写的“枪棒”,同样出自《史记·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

紫宫就是紫微宫,帝星之居所。天枪就是书中的兵器“枪”,天棓,就是祝家庄教师栾廷玉的“铁棒”。枪棒是拱卫帝星的兵器,所以,梁山好汉都是禁军。

晁盖不是梁山天罡地煞,说他具有皇帝身份,除了七星之梦的暗示外,“晁盖”这两个字也是一个皇帝的符码,而且,是明朝皇帝的符码。

北斗七星斗为帝车,帝车上的伞盖就是晁盖之“盖”。“晁”是初升的太阳,这轮太阳后来出现在梁山大聚义时的正西北乾方,就是那轮“大金盘”。这轮“大金盘”又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

《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这轮大金盘最终成了北宋被金国灭掉的谶语。太阳初升,残星与“明月”都将被赶散,施耐庵却“预言”,明朝将如北宋那样灭亡。

晁盖等七人来到安乐村,在黄泥冈上遇见杨志的押运队伍,都谎称是濠州人,去京城贩枣子。朱元璋就是“濠之钟离人”,贩枣说的也是“孙立”这件事。《说文解字》解读“枣,羊枣也”,《尔雅》说:“枣有十一名,羊枣其一也”。朱元璋先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死后才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属羊。

生辰纲这个道具竟然有如此之大的能量,所以,价值非凡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辰纲真的经过郓城县吗?

最后,说一点题外的话。很多读者都认为施耐庵是地理盲,书中的地理乱得很。其实,施耐庵的原著中一处都没有写错,只是我们都以续书《征四寇》去读《水浒传》,没有留意其中的深意罢了。比如,生辰纲从郓城县路过,就是一处误读。

原著中,并没有写黄泥冈在哪里,把黄泥冈确定在郓城县境内,是咱们想当然的脑补。

七星聚义时,大家商议如何取得生辰纲,刘唐说了这样一句话:“此处黄泥冈较远,何处可以容身?”较远是多远,书中没有交代。而晁盖却举荐了他的“吐财鼠”白日鼠白胜,白胜是安乐村人,大概就在黄泥冈下居住。

晁盖建议,先躲在白胜家,再悄悄地上冈子作案。但是,吴用却否定了晁盖的计划,把大家带到了安乐村酒店。巧合的是,这里恰恰有一个认识晁盖的人,那就是帮酒店登记住宿的何清。

何清是如何认识晁盖的呢?书中交代,他曾经到郓城县东溪村投奔过晁天王。这个细节表明,黄泥冈距郓城县不是较远,而是很远。晁天王最爱结交天下好汉,而安乐村只有何清、白胜前来投奔,证明路途很远,没有投奔过晁盖的人,都不认识他,也不认识吴用。

所以,生辰纲并不是从郓城过,黄泥冈肯定不在郓城县境内。若是以《大宋宣和遗事》的说法,生辰纲是在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被劫走的。五花营,大概是在现今的濮阳市。这样就对了,从大名府往汴京,就得经过这里。

郓城县隶属山东菏泽市,以现在的里程算,驾车一百多公里。古人走路,翻山越岭,恐怕就远不止这么点距离了。所以,书中的安乐村就基本上没有人认识郓城县的晁盖、吴用了。

所以说,施耐庵不会写错地理位置,是咱们误会了。

黄泥冈,意思是皇帝到此将受到阻拦。泥,就有阻滞之意。生辰纲到了这个地方,那就过不去,必定得被劫了。黄,还有金印之意,金印在书中出现过很多次,暗喻的就是朱元璋。黄,还是一种黄玉,黄玉可写作“璜”,指半壁形的玉,说的还是朱元璋。

施耐庵取蓝本中的“五花营堤上田地里”中的“田”字,巧妙地写了一个“黄泥冈”的地名,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隐藏了深刻的寓意。

以杨志的角度改写水浒?

众军汉彼时又渴又累,便哀求杨提辖准意他们去买酒解渴,杨志见众军汉们起不来身,自己又被暑气的火舌纠缠,口渴难忍,便无奈地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都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赶了半日路,胡乱容他们买碗吃罢。”

可转念一想:“听闻诸多好汉都在不经意间被迷倒的,为什么偏偏在这偏僻的地方遇上这些看似等候多时的栆贩,一个个都人高马大,车子规整的排一行,又在强人出没的地方碰上这酒汉,还有这一场可疑的抢酒闹剧……”

以上就是水浒传剧情改写成新闻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