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36剧情介绍,大明王朝1566中?
周云逸之所以被打死,一方面,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安排他出场时间太短了,没有多少戏份,所以仅仅几分钟就领了盒饭。
但这个人的死,却揭开了整部剧的序幕,也向我们展示了大明朝皇权专制的冷酷无情,更重要的是,他的死并不是一件孤立事件!
解释清楚了他为什么会死,也就明白了,海瑞为什么能活,因为这是两个问题!
时间回到嘉靖三十九年腊月,京城久旱,钦天监监正周云逸,某天夜观天象,突发奇想。正赶上朝廷派人来问天象,于是贸然上了一道疏,矛头直指嘉靖帝。大意是讲,皇上你缺德事干多了,所以老天爷不下雪了,旱死了庄稼,饿死了百姓,嘉靖帝你也就离成仙不远了。
此奏疏一交,京城内的三股势力,全都紧张起来,暗潮汹涌之下,周云逸,大难已经临头……
一、周云逸的官职,放到现在来讲,应该类似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名高级主管。既然是钦天监的一名官员,那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观天,如果发现点异常,那得汇报皇上的。
汇报归汇报,但也得看汇报什么,正常情况下,天象异常就分两种,一种是祥瑞,一种是灾祸。
而天象异常,既可以解读成祥瑞,也可以解读成灾祸,这玩意完全在人的。朝廷之所以养着这么一群人,说到底是为皇权服务的,毕竟皇上就代表上天,上天又不会说话,只能展现异常。皇上又不能自卖自夸,那么他就需要这个一个组织,来替上天,来替自己说话。
需要维护统治时,那就得出现祥瑞,需要铲除某官员时,那就得出现灾祸,以代表朝廷内有奸臣。如果天象异常的出现并非皇上本意,那么他也得想方设法让周云逸这样的官员,反着去解读此天象,毕竟最终解释权在他们身上。
而所谓的特大祥瑞,几百年都难遇到一次,比如五星连珠奇观。刘邦即位的第二年,吕后称制那一年,还有武则天登基那一年,都出现了五星连珠,都被奉为祥瑞。实际上,通过现代科学推算,那三年确实也出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连成一条线的情况,并非空穴来风。
至于灾祸那就太多了,久旱无雨、降雨不停、地震飓风等等,都属灾祸。要么有个“奸臣”会被推出来认罪,要么皇上自己给自己下“罪己诏”,要么钦天监的人就闭嘴,没事别瞎嚷嚷。
二、
但天象这种东西,也就骗骗老百姓,下不下雨跟当官的缺德不缺德,并没有关系。在《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就利用这一点抨击了年羹尧:
“根据我朝名臣于成龙推的易理,京师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
雍正帝听完大怒,只有皇上才能借天象异常说事,你个小小的孙嘉诚好大的胆子:
“天道茫茫,圣人难知,你这分明是在假借天象,攻击朝廷的功臣。”
同样,《大明王朝1566》中,由于久旱无雨,老百姓要活不下去了,官员也很久没发俸禄了,再加上一场大火烧了万寿宫。民间到京城,老百姓到官员,怨言加怒气,已经是暗潮汹涌。
嘉靖帝必然得控制住舆论,见求雪不成,他叫来了因信方士而冷落多年的钦天监监正周云逸。让他到史书中找个三代以来盛世无雪的例证,来证明今年不下雪跟人事无关。
于是就发生了周云逸蹬鼻子上脸,吃了熊心豹子胆,上赶着找死的奏疏:
“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是上天示警!”
嘉靖帝一听就怒了,你是技术员哎,养着你是让你提炼维护替朕统治的技术,你玩什么政治?找死也没有这种找法啊,肯定是被人指使的,东厂提督太监冯保,打他二十廷杖,听听他怎么说?
三、
试想一下,一个天文台的小官员,发现京城大旱,于是大喊着,京城有奸臣,有贪污腐败,有民不聊生,而这一切的根源是:
“上位者无德引发的天怒!”
换谁也得想想这莫名其妙的上疏,是不是有人指使啊?
但嘉靖帝不会把话说死,所谓的二十廷杖,可以仅仅让你回家趴着睡两天就好,也可以让你当场毙命。至于冯保的脚是站成内八字,还是外八字,完全看周云逸的态度,他是供出来主使,还是不供出主使。
周云逸选择了后者,毕竟那时候的文官有这么个讲究:
“明之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倾慕。”
二十廷杖而已,只要不死,够他吹一辈子的牛了,可惜周云逸并没有撑过来。甚至都没其他人看到他坚强不屈被廷杖的样子,就在皇宫的某个角落,静静地被打死在了那里。
一个朝廷命官,就因为说了几句抨击时政的话,就被皇上打死在自己家院子里,足可见皇权之高。
这样看来的话,周云逸就是被冯保打死的,冯保是自作主张咯?
当然不是,冯保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违背嘉靖帝的意愿,自然是嘉靖帝给了他信号,让他打死周云逸。
可是后来为什么吕芳却说冯保大难临头了呢?
四、
很简单,就是因为上天开始下雪了!
皇上就代表着上天的意愿,假如嘉靖帝后来的求雪仍然没有得逞,那么周云逸就真的死透了。下一任钦天监监正必然还是会找出盛世无雪的证据来,来证明周云逸是胡说八道。
正因为求下雪来了,他就不能再否定周云逸的话,因为否定了周云逸的话,就等于否定了这雪是嘉靖帝他求下来的:
“周云逸被打死的事,朕现在想起来也有些惋惜,他也没有私心,只是他的话有扰朝政。朕也就叫打他二十廷杖,没想到他就……吕芳!东厂的人你也该管管了,查一下,腊月二十九打死周云逸是谁掌的刑?”
冯保能当上东厂提督太监,还能在皇上面前办事,自然也不是傻子,他会猜不到嘉靖帝留有后手?
所以,此行为的背后,绝不是简单的揣摩圣意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三派的争斗!
嘉靖帝一心修仙貌似不问政事,但未来的储君裕王却不修仙,他以及他身后的清流派也想当权。于是利用这次机会,策动周云逸进言,其实矛头不是指向嘉靖帝的,而是嘉靖帝身边的严党。
所以,周云逸被活活打死,对谁最有利?
当然是严党啊!
五、
假如你是朝中的大臣,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然要结伙,但当你看到周云逸被活活打死,而且裕王他们屁都没放一个后,你们会怎么办?
我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会选择往严党靠拢,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朱七,直到最后严党倒台大局已定,他才跳出来倒严,这自然有周云逸被打死的影响。
而在这之前,什么越中四谏,什么绍兴七子,还有那么多忠耿之臣,几乎全都折戟在严党之手。
后来严嵩执意要弄死齐大柱这么个小人物,并不是说他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弄死齐大柱,可以震慑住那些飘忽不定的官员,至少他们不会走到清流那边对抗严党。
所以,周云逸之死,其实打的是舆论战,是告诉所有人,抨击皇上、抨击严党,就是找死!
而裕王为什么不敢保周云逸?
也很简单,一旦裕王,或者清流派任何一个人出来保周云逸,那么马上就成为嘉靖帝攻击的对象。如果真的把裕王身边的党羽清除干净了,那么裕王的储君位置,说不定也会保不住,他也会更加懦弱。
直到裕王妃生下了世子,也是嘉靖帝唯一的皇孙,这才让裕王有了斗争的筹码。后来的御前会议上,严世蕃为什么气急败坏地反攻清流派,就是因为这群清流有了底气,敢跟严世蕃父子顶了。
那么周云逸为什么不供出裕王呢?
哪个人不知道他是裕王指使的,供与不供,改变不了结局,反而会死得更快。还让嘉靖帝很轻松地给他扣上一个挑拨皇子关系的罪名,就算嘉靖帝留下他,裕王以后也饶不了他。
所以,他只能咬紧牙关,万一没被打死,那荣华富贵,就不愁了!
至于冯保,或许他没有想这么多,或许他就是严党的预备党员,后来吕芳就因此训斥他,找死也没有这种找法!
把他派到裕王身边,也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印象,等于告诉裕王,打死周云逸,真的不是替严党办事,确实是自己不懂事,确实是皇上有旨意……
等到了海瑞到京城登场之时,严党已经倒台了,而且海瑞不是借天象说事,而是直指大明朝弊端,嘉靖帝杀不杀海瑞已经不重要了,而且杀了海瑞,就等于承认自己是纣王,这是他不愿意承认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他也默认为海瑞是裕王的人,但此时的裕王已经不是彼时的裕王,嘉靖帝也没有必要再敲打裕王了,而是要把海瑞留给他,对付那些清流。
我叫杨角风,换种事件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大明王朝1566被誉为国产历史剧巅峰?
现在回想起《大明王朝1566》,我真的是情有独钟无比喜欢。他是陈宝国主演,也是非常接近历史的电视剧。在这个电视剧中充满了权谋,奸臣娘炮的年代,满屏的男性演员演绎出了国产剧的“历史巅峰”。
我觉得这部历史剧中:各主要事件和主要内容都忠于史实,它可以称得上是地道的正剧。把“野史,正使”都融合的非常好。
它能成为经典,超越其他历史剧原因有两点:
第一:主演的阵容强大,演技各个发挥到位,剧中皇帝是站在“野史”这个反转角度去演的,几位配角演技也是可圈可点。首先:嘉靖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不上朝皇帝,在位45年,不上朝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之久。可是,偏偏在自己的治下,大明王朝不但没有倒塌,反而运转的如往常一样。
单单这一点就非常的具有看点,和以往的历史剧不一样。皇帝哪有不上朝的呢?这部电视剧最吸引我地方在于剧中的精彩权谋斗争。嘉靖皇帝作为权力的集中者,主张君上无为臣下有为。制造一种威势,用人格魅力和表面上的无为,让臣下尽心给他办事。(其实这只是表面,需要我们用心看)
这个皇帝不同于开国的帝王那样的雄才伟略,不同于亡国之君之般的唯唯诺诺。把家国大事能够掌控的如此随心所欲,在这一点来看,嘉靖也是个人才。
其次:因为嘉靖的甩手掌柜,才造就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大家设想一下,到现在为止,能有几个这样不上朝的皇帝?
这部剧中的所有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也很到位 :倪大红的严嵩老谋深算、阴险狡诈,黄志忠的海瑞刚直不阿、愚顽不化,王庆祥的胡宗宪左右逢源、勉为从事。每一个人刻画得人物都是入木三分。 特别是王劲松扮演的杨金水,给人的感觉更是惊艳!
杨金水这个太监在大明的历史中扮演的是一个重要角色。他把“娘炮” 太监诠释的很到位。毕竟,大臣票拟出来之后是需要盖金印才能发布号令的。这就相当于给官员加了个金箍 ,可成事也可败事。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杨金水装疯卖傻时的隐忍与无奈 。
嘉靖皇帝很好地体现了“道德经”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也是对“太上,不知有之”的最好诠释,人人皆知。有严嵩张居正却不知有嘉靖,这才是最高明的统治!这也是这部剧的高明之处。
沈一石起初在夹缝中生存,最终被夹缝夹死。他的每一句话,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才会理解。这点也是超过其他历史剧的地方。作为江南首富,实际上被剥削一空。有勇有谋有狠有才,但活在当下,人不能胜天,最终他被朝廷逼死。
严嵩不但奸诈,还有能力,他执掌朝政二十年,有极大的能力和自己的底线。但是在不触碰底线的前提下,将整个朝庭控制在自己一人手里。并且让皇帝明知自己的坏,但是还喜欢使用。
最后我把话说回来,明朝的故事能连接古今,与今天能有不少共鸣的历史剧有几部?真心希望多多拍摄历史正剧风格的大明电视剧。
第二:《大明王朝1566》与现代相结合,表现形式符合现代的观点,需要我们认真去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正是别的历史剧不具备的。首先:当我们分析“明朝之亡”真正的原因,我们开始认为它是一个逐渐毁掉的过程。把目光从崇祯开始往前去思考。先是把责任推到天启、万历、隆庆、嘉靖、正德,甚至更早。
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历史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皇帝怠政、文人党争、阉人乱政、外敌入侵、行政腐败、贫富分化”等。
可以说以上的几点原因《大明王朝1566》中都有体现,成为了整部剧的最大亮点。我觉得虽然这部剧的故事描写的是嘉靖朝的最后几年,但是整个故事却描绘出了明朝中后期的全景。这一点我们从万历的几次出场,还有剧情中都能体会出来,十分值得我们去领悟和剖析。
其次:第一集中,小万历在难产中才被生出来。而在最后一集里,老嘉靖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孙子,当着儿子的面说“还是朕的孙子更像朕”。如果说“倒严”和“反贪”是本剧的主线,那么万历的成长,以及他同嘉靖的关系就是一条暗线。
可以说与没有太多存在感的父亲隆庆皇帝相比,在位48年的万历才算得上是嘉靖皇帝的“接班人”。剧中为了这位小万历还塑造了冯保和李妃这两个在万历“一朝呼风唤雨”的角色。《大明王朝1566》演绎出一个高高在上首辅的无奈与权谋,演绎出一个皇帝的帝王平衡之术。演绎出所谓的清流为了利益,可以放下人民生死!亦正亦邪都是一场政治权谋的较量。
最后:我从以上几个角度来说,《大明王朝》是一部值得剖析的历史剧,只有对明代后期历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欣赏到剧中的许多内涵。但是前提是需要我们反复的多看几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也是和其他历史剧不同的地方。
它超越其他历史剧成为经典的因素概括为:
第一,最好的导演,演员聚集了众多实力派老戏骨,而且各个诠释到位,相当的有潜力。
第二:剧情是反转历史结合当代,来反应明朝那些事。包含着正史,博学,医学,利益纷争,权力的争斗等。这正是别的历史剧不具备的。
第三:正是因为题材新颖,别出心裁,才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剧,值得我们反复去揣摩剖析其中的道理,和历史意义。以至于看到最后,还给我们出了道题:这部剧到底在演什么?留个悬念让我们去思索。
这部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深度和高度,《大明王朝1566》才称得上是国产历史剧的巅峰之作。它始终是我心中最爱历史剧,没有之一!迄今为止,国产历史剧没有任何一部能够超越它!
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好评神剧?
1、赵贞吉官位与入阁时间
电视剧中,赵贞吉是江苏巡抚,时而和胡宗宪作对,时而和胡宗宪合作,把和严嵩斗放在第一位,历史上的赵贞吉,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电视剧里有两个错误:第一,赵贞吉从来没有担任过江苏巡抚的职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礼部任职;第二,不是嘉靖让赵贞吉入阁的,赵贞吉确实入阁过,但是在嘉靖死后,隆庆皇帝继位后,赵贞吉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入阁。2、张居正严世藩入阁时间剧中有一幕情节,皇帝因为严党和徐党的内斗,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严党和徐党的两大核心人物严世藩和张居正都赶出了内阁,这一幕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嘉靖一朝,张居正根本从来就没有入阁过,到了在隆庆皇帝元年,才以隆庆老师的地位、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才入的内阁,至于严世藩,压根就没有入阁过,一次都没有。3、掌印太监吕芳人物虚构嘉靖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是虚构的,纵观嘉靖一朝,并没有出现过这个人物,有人说吕芳的原型应该是大太监李芳,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历史上真实的李芳是隆庆皇帝时代,和电视剧里的吕芳完全不是一个时代,他不太可能是吕芳的原型。4、50万丝绸交易
与海外的50万的丝绸交易也是假的,因为嘉靖45年从来没有开过海禁,没有正式的国际贸易,外国商人是不许进入内地的。
5、“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而虚设的,虚拟这个国策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一系列人物上场做一个精彩表演,算是全剧的一个导火索。
6、其他常识性错误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大明》变成了字太岳;形容孔神童的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张居正呛严世藩那段念成了“小时了了,大未必然”;
高翰文娶芸娘是哪一集?
《大明王朝1566》中,芸娘23集嫁给高翰文。虽然最后和芸娘走在了一起,成为了夫妻,但高翰文对芸娘的爱,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他对芸娘有好感,是从广陵散觅知音的环节开始的,但在后来知道了芸娘是沈一石仙人跳给他下的蛊后,就对芸娘开始排斥加嫌弃了。
这种态度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芸娘和沈一石合伙骗他,但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芸娘的身份。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中?
《大明王朝1566》被称为历史剧第一神剧!当然也因为剧情涉及的东西太多,太晦涩,被掩盖了很多年。其实虽然是历史剧,但其实剧中多数内容在历史上并无记载。此剧最牛的地方其实是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此剧的第一集开篇,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就被廷杖杖毙了。为何嘉靖皇帝要杖毙周云逸?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冬,京城及周围地区一直没有下雪。迷信的嘉靖皇帝自然要叫来钦天监问问,结果这位周云逸的一席话惹怒了皇帝:
“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就是这一席话,让周云逸挨了二十大板,结果一命呜呼。嘉靖皇帝还假兮兮的惋惜了一下,其实这就是皇帝的意愿!
这有何深意?
1、 展开剧情的需要
第一集的内容很多,基本交待了角色之间的关系。
我们只看到了周云逸的死,其实还有生,那就是裕王妃生子(其实在嘉靖四十年并没有皇孙出生),这也暗喻了周云逸其实是裕王的人,后面的剧情也有交待,而裕王理论上就是下一任的皇帝。另外就是御前财政会议,代表皇帝的严嵩一派与背后是裕王的徐阶一派针锋相对,交待了整部剧的主要矛盾点,正是因为财政紧张才有了后来的“改稻为桑”。
2、 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这就要说说嘉靖皇帝这个人了。朱厚骢是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的,这与在他之前的朱祁钰和后面的朱由校是不同的,后两者毕竟算是亲兄弟,而朱厚骢只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这直接导致嘉靖十分重视自己的出身,这才有了早期的“大礼仪”事件,当时嘉靖打了一百多位大臣的屁股,死了十多个,直接让这些人屈服了。
从此,嘉靖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这也让他对外来的批评十分介意,他本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没有错误,所以对于大臣的谏言,基本不予理睬。如果触怒了嘉靖皇帝,他还会打屁股,甚至直接要杀头,该剧后来上场的海瑞就差点被干掉!
3、 杖毙后面的深意
嘉靖皇帝为何如此大动干戈?
一是要以示惩戒,钦天监一般就是报喜或者报忧。而这位皇帝历来是喜欢祥瑞的,周云逸这么一说,让嘉靖十分难堪,他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没有错误,不下雪怎么能怪我?
二是要示意周云逸后面的人,钦天监监正是该部门的一把手,但也不过是个五品官,放在地方不小,但在京城就不大了。朝政之事不是你这个芝麻官能左右的,周云逸敢说,必然是有人指使,皇帝其实就是示意其背后的人:别挑战自己的底线。
4、 历史背后的意义
很多人都在诟病明代的士人精神,尤其是后期。那一句著名的“水太冷”打了多少所谓知识分子的脸,其实也怪不得别人,就是统治者的问题!
明代的弊政主要有两个:诏狱和廷杖。这基本都是为官员准备的,诏狱说白了就和私刑差不多,随时随地得抓人并打击异己;廷杖就是羞辱,一帮读书人被光着屁股打,绝对的斯文扫地!其实嘉靖之前的皇帝也用廷杖,但相对较少,除非是真怒了,而大臣们也以被打为荣,因为他们是谏言之人。但从正德皇帝开始,混蛋皇帝居多,他们可不管这些,打屁股就成了家常便饭,尤其以嘉靖最多。
其实打一些人也就打了,但嘉靖皇帝最大的错误就是表彰顺从的人,像在“大礼仪”中支持他的,张璁、桂萼、方献夫等都受到了重用,这就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从此,大臣们歌功颂德的居多,提出意见的变少,直接导致了明代士风的堕落!
《大明王朝1566》所涵盖的信息太多,所以一直被人称道。主要讲述了从1561-1566这五年的大明朝堂内外的故事。就在这嘉靖四十五年,严嵩倒台并死于贫病,海瑞上疏并入狱,这一年的年底,自诩聪明一世的嘉靖驾崩了,也许他早已厌倦了尔虞我诈的生活了吧。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嘉靖帝要把六心居改为六必居?
大家好,我是追忆影像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了解很多影视领域作品,在影视领域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严党倒台,徐阶奉命到严嵩府上传达嘉靖帝的旨意,严嵩却执意要带一坛子六心居酱菜进献皇上。
此举目的有三,一方面表明自己已经受万人唾弃,已然无回天之力,希望嘉靖帝不要赶尽杀绝;其次,表明自己的忠心,纵然虐我千百遍,我对圣上心不变,以此明志;三则是警告徐阶,我严嵩的下场,就是你以后的下场,希望你好自为之……
严嵩此举可谓一箭三雕,那么嘉靖帝得知严嵩被六心居小贩嫌弃之后,为什么执意要他题字,还刻意加了一笔,硬是把六心居改成了六必居,甚至还盖上了大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48期:大明王朝:嘉靖帝的硬威慑,他为什么让严嵩把六心居改成六必居?
一、在北京六必居博物馆里,记载着六必居的牌匾是严嵩所题,但是并没有盖嘉靖帝的大印。但也有人考证,六必居实际始于清朝康熙年间,但不管始于什么时候,《大明王朝1566》中关于六必居这一段的剧情都是编纂的,是不是拉了赞助了,我们不得而知。
回到剧情,严嵩心里很清楚,自己时刻都在嘉靖帝的监视之下,所以才会有那一出要给六心居老板写匾的剧情。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必然会传到嘉靖帝耳朵里,瞧不起我严嵩,就是瞧不起皇上。
果然,嘉靖帝听说后非常气愤,朕都没有说严嵩不好,你个狗屁酱菜店老板也敢瞧不起?你瞧不起严嵩,就是瞧不起朕,难道朕用了二十年的首辅严嵩,用错了?
这就是嘉靖帝的想法,这种想法一旦萌生,总需要找一个发泄口。让严嵩硬给他题字,无疑是一个绝妙的方法,要的时候不给你,不要的时候偏给你,这就是皇权!
也验证了当初嘉靖帝讲过的一句话:
“朕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是啊,嘉靖帝都没有嫌弃严嵩,一个屁民也敢嫌弃?可是又不能因为这个就治小贩的罪,所以,才要求严嵩写一块匾,盖上印,挂到酱菜铺子门上去。
那么写就写了,为什么嘉靖帝要严嵩在“心”字上加一笔,改成“必”字呢?
二、用嘉靖帝自己的说法是这样的:
“六合一统,天下一心!”
那么这个六合到底指哪六合呢?
所谓的六合,其实是指六个方位,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加上上下两个方位,成为六合。当年秦始皇就是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嘉靖帝提到六合,其实就是指天下一统,天下一心。
但放到剧中还有一层引申的含义,严嵩写下的最后一笔,其象征意味便是他的正式下台,徐阶的正式上台。所以,当嘉靖帝说出上面这八个字之后,徐阶第一个跪了下去:
“皇上圣明!”
其实这个六字,还可以指六部,在严嵩当首辅的时候,六部貌合心不合。比如支持严党的吏部、工部、刑部都是控制在严世蕃手里,打头的应该是严世蕃、鄢懋卿、罗文龙等人。清流派也掌握了三部,分别是户部、礼部和兵部,打头的是徐阶、高拱和张居正。
这几个部门就是互相扯皮,互相牵制,无法形成合力,自然也就无法保障政令的统一。徐阶上台之后,等于这六部全部都成了清流派的人,也就是说,可以一心一意为皇上,为朝廷,为天下苍生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嘉靖帝让严嵩改字,其象征意义就是严党跟清流派的权力交接。
三、再看严嵩,当嘉靖帝让他在“心”字上加一笔的时候,他是非常激动的,而且是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写下了最后一笔。
其实这是对严嵩的认可,别忘了严嵩的特长,他可是号称“青词”宰相,别的不说,字那写得相当不错。严嵩当首辅的这二十年,他没少给嘉靖帝写青词,而且每次的青词都被嘉靖帝烧给了上天。
如果否定严嵩,否定严嵩的字,就等于否定这些年他写的青词,那嘉靖帝所谓的修仙,所谓的虔诚,都不值钱了。所以,嘉靖帝必须要维护严嵩的字,他的字一天挂在六必居的店铺上,就等于严嵩一天不倒。
事实上,严嵩确实没有倒,他写完字之后,嘉靖帝给予他的处理方案是:
“赐嵩致仕,年赏禄米一百石。”
这个待遇比当首辅时是要差得多,但是跟一个知县比起来,还要多一些。比如海瑞这样的淳安知县,月俸禄是七石五斗米,一年算下来差不多90石,严嵩退休给的是100石,算是正七品和六品之间的待遇。
嘉靖帝要求吕芳盖上“忠孝帝君”的大印,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
“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严嵩多年来的背锅侠,其信奉的就是一个“忠”字,这个“忠”并不仅仅指忠于朝廷,忠于百姓,而是忠于皇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所以,这个六心居改六必居,除了威慑六心居老板,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一群小市民之外。还饱含着对严嵩的深情,等于是明着告诉他,这次倒严但不倒你严嵩,因为这些年你是忠心耿耿,是替我背了好多黑锅的,不能寒了你的心。
除此之外,那就是对徐阶的诛心了,正所谓杀人诛心,没有比震慑力更有效的方法了。
因为严党已倒,嘉靖帝用来维持多派平衡最重要的一派倒了,剩下的就只剩清流了。他也清楚,清流是围绕在裕王身边的,他要严嵩加一笔,就犹如一把匕首插入了清流的心脏。
背后的意味,不言而喻,“为臣要忠,为子要孝”这句话嘉靖帝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告诉徐阶。作为臣子,你们必须忠于我,不要觉得裕王能替你们做主,他作为儿子,更是要孝。
其实嘉靖帝的意思,在当初吕芳见严嵩和徐阶的时候就讲了:
“徐阁老既要饮皇帝这一杯酒,又要饮群臣这杯酒,不如以后大家同饮皇上这一杯吧!”
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徐阶你做上了阁老,要明白,你的首要服务对象是皇上,其次才是群臣。如果本末倒置了,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后来的事情也验证了这个结局。
说到底,嘉靖帝不仅要诛天下人的心,更要诛清流的心,诛裕王的心,就是告诉他们,天下都是朕的,你们要集六合之力,全力辅佐,这才是忠,这才是孝!
只是苦了六必居的老板,何必当初巴结严嵩呢,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到头来还砸了自己的脚,呜呼哀哉。
以上就是大明王朝36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