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捣狼盟分集剧情介绍,卫青是如何一举成名的?
秦汉时期,北边的匈奴一贯以“定时炸弹”的身份存在,时不时打扰汉朝边境。在秦代,秦将蒙恬早年让匈奴丧魂落魄,把他们给打怕了,一贯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兴起。在骁勇善战的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反击,从头操控了我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宽广区域。匈奴国的全盛时期早年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我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匈奴国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自高祖刘邦登基后,一贯以和亲办法获得安靖。但到了汉武帝时代,作业初步发生起色。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这时的汉帝国经过多年的安居乐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改动,国库日渐丰满,社会人口逐步添加,这全部都给冲击匈奴发明晰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出兵四路大军,分别由卫青、公孙敖、李广、公孙贺各自带领一万人马出动戎行进犯匈奴。应该说这不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否则也不可能只需四万兵马,这应该是想给匈奴人一点颜色看看,警告他们不要太猖狂。
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晰汉兵的情况,知道四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安顿好匿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广。匈奴兵多势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的人马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受了伤,被匈奴兵俘虏。
匈奴兵看李广受了重伤,把他放在用绳子络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单于的大营去。李广躺在那张吊床上动也不动,像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十几里地,他偷偷地瞅准周围一个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用力一挣扎,猛地跳上马,夺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马去,调过马头拼命往南奔驰。
公孙贺白跑一趟,没遇见敌人,旅游往后,欣然回国,标明景色还行。公孙敖最惨,他被匈奴人打败,丢掉七千骑兵。
卫青是初次出征,他一路打到龙城(匈奴祭扫六合祖先的当地),斩首七百多人。
这一仗,注定让这个被视为走“姐姐联络”而兴隆的小舅子一战成名,以更亮眼的办法登上历史舞台。
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是否随夫姓存争议),与其夫生有一男三女,分别是儿子卫长君和女儿卫君孺、卫少儿、卫子夫。后卫媪与来平阳侯家中干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不过这时候的卫青是随父姓的,取名郑青,因日子艰苦,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家里。在郑家卫青被当成奴才畜生一样优待。卫青稍大一点后,不肯再受郑家的役使,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改名为卫青,标明与郑家抓住时机。卫青很上进,当时社会安稳,平阳公主家里也没什么事需要做,他就在空下来的时间勤读书,练身体,聚精会神研讨兵法。卫青的兴隆与姐姐卫子夫宠爱有必定联络,但这首要是由于他勤奋好学,自身才干出色。
这一次反击匈奴,四位执行任务的将军只需卫青一人杀敌建功,从那时起,武帝对这个小舅子完全刮目相看,加封卫青为关内侯。在此之前,卫青给武帝的感觉不过是一个擅长骑射、稳重厚道的孩子算了。而这一战后,汉武帝就把卫青当成大汉戎行的第一战将,反击匈奴的大战皆交由卫青主打。
卫青牛刀小试的两年后,即公元前127年,匈奴又以在距离杀人掠取的办法应战汉武帝,侵略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此刻的武帝正想找机会拾掇他们,抉择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青年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被匈奴所占有的河南地。
卫青带领四万骑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启航,沿着河套(内蒙古境内)北岸一路狂飙突进,灵敏席卷高阙(内蒙古杭锦后旗),接着迅即南下,奔驰两千余里,对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军团实施俄然合围。
汉军的这次行为迅猛得可怕,匈奴军在手足无措中遭到汉军劲弩长戟战刀的狂扁,白羊王和楼烦王吓得魂不附体,他们冒死包围,好不容易才逃出包围圈。此战卫青歼敌五千多,攫取牛羊马一百多万头,汉军完全搞定了河套一带。武帝龙颜大悦,封卫青为长平侯。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此举形同抽掉了匈奴侵略华夏的跳板,直接解除了其对长安的挟制,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掉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动戎行袭扰朔方,试图夺回河南区域。汉武帝所以抉择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
公元前124年春,卫青任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动戎行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一带),操控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为。这次反击卫青依然使出他惯用的神速突袭战术,如神兵天降般杀到右贤王的营帐。而这位右贤王实在不知道说他什么好,寻衅了汉武帝之后他总觉得自己这儿天高皇帝远,一时半会儿汉朝的戎行杀不过来,所以没有做任何对敌准备,而且还兴味盎然喝酒吃肉。当卫青指挥汉军杀到匈奴军大帐时,右贤王从梦中吵醒,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跑了,卫青的戎行竟然都没追上!
这次战争汉军俘敌一万多人,凯旋归师。这一仗的成功,进一步安定了朔方要地,完全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挟制,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堵截,以便分而制之。汉军克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喜讯传至长安城,汉武帝龙颜大悦,拜卫青为大将军,汉朝全部将领都归大将军统领。
经过几回冲击,匈奴依然猖狂,多次进入代地,攻雁门,抢掠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又命卫青进犯匈奴,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气势赫赫,从定襄启航,北进数百里,消除匈奴军数千名。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没有受辱?
古代皇权社会,不论对于国家还是皇帝本人来说,皇帝被俘都是一件极为屈辱的事情,而宋朝的“靖康之耻”和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便是其中的反面教材。不过,同样是皇帝被俘,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在金国饱受侮辱,终其一生也没能南返,而明英宗朱祁镇不仅待遇稍好,且仅仅被俘一年便得以返回明朝,这又是为何呢?
同样是皇帝被俘,待遇却是天壤之别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灭北宋,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被俘,与大量北宋宗室、官民一起被押往金国。三百多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俘往北方。然而,三位皇帝同样是被俘,待遇可是天壤之别。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之后,还不等他们抵达目的地,宋徽宗和宋钦宗的皇后、嫔妃、公主、宫女便被金兵轮番凌辱,以致很多人在北上途中便被凌辱致死或不堪受辱而自尽。而宋徽宗和宋钦宗则是被金兵当成了香饽饽,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两人白天被绑缚于马背之上,晚上则是“絷帝及祁王、太子、内人手足并卧”。
抵达上京之后,金兵举行献俘仪式,在金国的胁迫之下,两帝被迫身穿孝服,先是祭奠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随后又拜见了金太宗完颜晟,随后宋徽宗赵佶被封为了昏德公、宋钦宗赵桓则被封为了昏德侯,这两个封号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说了。
此后,两帝先后被囚禁于燕京、中京、上京、韩州等地,直到抵达五国城才算安定了下来。被俘八年后,宋徽宗最终病逝于五国城,死后尸体则被金人烧做灯油。宋钦宗更是被囚禁长达二十九年,最终因金海陵王完颜亮命其出赛马球,结果从马上掉落下来被乱马践踏致死。
相较于徽钦二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的待遇,可就要好上许多。瓦剌太师也先俘虏明英宗之后,在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建议下,将其带往瓦剌囚禁,意图将其作为筹码,向明廷换取更大的利益,比如钱财,又如以皇帝名义叩开明廷北部关隘,南下入侵中原。
朱祁镇本被囚禁于伯颜帖木儿营中,谁知两人竟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伯颜帖木儿不仅对朱祁镇照顾的无微不至、礼遇有加,而且三天两头的找朱祁镇聊天解闷,而朱祁镇南返之时,伯颜帖木儿更是依依不舍的说道,““我的皇帝今日走了,几时才能得见?”
也先更是一度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明英宗,在被拒绝之后,又挑选了六个才貌双全的瓦剌美女送了过去,可惜还是被拒绝了。如此待遇,朱祁镇哪里像是个俘虏,完全就是个到瓦剌做客的贵客。而且,朱祁镇仅仅被俘一年,便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接回了大明。
敌我态势完全不同,皇帝待遇自然不同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和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被俘后待遇不同,主要还是源于敌我态势完全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1、宋朝国力衰败,明朝国力强盛。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之时,已是北宋末年,国力可以说已经衰退到了极点,不仅朝政腐败、经济衰败,军队战斗力也下降到了极点,根本无力抵御金国的进攻,金国对此心知肚明,因而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明朝则恰恰相反,此时距离大明开国不足百年,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大明国力正是蒸蒸日上。此外,明军虽在土木堡惨遭战败,但要知道此时距离朱棣五征蒙古不过二十五年,军队战斗力仍然比较强悍,“土木堡之变”更多是因王振的胡乱指挥所致。遭遇战败之后,明军很快便在北京保卫战中找回了场子。
2、金国国力强大,瓦剌危机重重。俘虏徽钦二宗时,金国刚刚攻灭了辽国和北宋,不仅国力大增,且军威正盛。金国的衰弱,乃是南迁燕京、全盘汉化之后,此时的金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仍然对宋朝保持着绝对的军事优势,正如前文所说,金国乃是有恃无恐。
瓦剌与金国的形势刚好相反,此时的瓦剌虽然也正好处于鼎盛时期,但统治却并不稳固,内忧外患极为严重,一是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也先之间的矛盾,二是瓦剌没有统御蒙古各部的黄金家族血统,其统一蒙古更多是通过武力征服,很难服众。
3、金国意图南下,瓦剌内乱爆发。金国攻灭北宋后,其最终目的其实是一口气南下攻灭南宋,最终一统天下。因此,攻灭北宋之后,金国攻占中原之后并未急于巩固统治,而是扶立了张楚和刘齐等傀儡政权,反而派完颜宗弼等率军南下,不断追击逃往南方的宋高宗,只是由于岳飞、韩世忠等人坚决抵抗,这才没能得逞。不过即使如此,宋金之间的敌我关系,短期内是根本无法化解的。
瓦剌则有所不同,也先在南下进攻京城却惨遭战败后,不仅军队损失惨重,声望也迅速下降,结果导致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但这种篡逆之举却引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满。再加上明朝已经重立新君(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且短期内根本无力南下,也先反而选择了与明廷议和,目的便是换取明朝的支持,从而稳固内部统治。
△瓦剌内乱后就连也先自己也于不久后被杀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金国对南宋保持着战略优势,因而他们属于较为强势的一方,而明朝虽然遭遇了“土木堡之变”,但却依旧对瓦剌保持着绝对优势。因此,金国在不必顾忌南宋态度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对宋徽宗、宋钦宗客气,而瓦剌也先为了与明朝议和,自然不敢太过难为明英宗。
为什么做主公的时候就变了个人一样?
袁绍从来就没有变,是你变了。不能因为袁绍失败了,就将袁绍说得一文不值,袁绍就是袁绍,是不一样的烟火。
虽然两汉是以出身和品德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能作官,但并不能说能力就不重要,论出身,袁绍甚至不如袁术,但袁绍能比袁术走的更远,只能说明袁绍的能力强于袁术。
说到出身,很少有人知道,袁绍其实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嫡长子大哥袁基,官至太仆,袭爵安国亭侯,论出身,袁基甚至更高,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又是嫡长子,为何袁基默默无闻,还因为袁绍讨伐董卓的行为被董卓杀害,很简单,袁基能力不如袁绍。
在宦官专权,党锢之祸的时期,袁绍懂得避让,不应朝廷征僻,结交英雄豪杰,结党对抗宦官,哪怕是叔父袁隗斥责,袁绍仍然不为所动,在党锢之祸结束后,袁绍才出任大将军何进的幕僚。
袁绍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除了背后巨大的家族声望外,还与其所采取的政治手段不无关系。
东汉政治是以宦官、外戚、士族三大势力为基础的,在袁绍挑拨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与张让、段珪为首的宦官势力火拼之后,外戚与宦官一同消失在东汉的历史中,不复存在,而唯有士族势力得以保存,并不断强大。
某种意义上,袁绍代表了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袁绍振臂一呼,天下的名门士族大多前来投靠,士族阶级在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上,一直被宦官和外戚势力压制,士族们看着宦官和外戚争斗,却只能是作为配角的存在,而在袁绍的预谋下,士族们终于可以出头参与政治领导地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所以袁绍是讨伐董卓关东联军的盟主,所以韩馥心甘情愿的将冀州交给当时还是自已下级的袁绍,所以不到十年的时间,袁绍就拿下了天下最富饶的河北四州,所以袁绍麾下聚集了天下最有名的人才, 武将有:麴义、淳于琼、张郃、高览、颜良、文丑、牵招,谋士有田丰、沮授、审配、逄记、郭图、辛评、辛毗、陈琳、崔琰,阵容豪华。
袁绍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势力,雄据河北四州,要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威望,又有几个人能够办到。即使是官渡之战袁绍败给了曹操,但在袁绍去世前,曹操仍然不敢大举北上,从官渡之战到曹操彻底平定北方,仍然用了7年。
袁绍的失败主要在于内部问题,攘外必先安内,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势力之所以会输给以曹操为代表的寒族与世族混合势力,主要是因为袁绍的个人能力不如曹操,对内部的整合、控制能力也不如曹操,并不是说袁绍变了一个人。
而正是因为支持袁绍的基础是士族,士族是以地域划分的,并形成不同的派别,袁绍内部主要是汝南颍川系和河北系,田丰、沮授、审配是河北系,逄记、郭图、辛评、辛毗是汝南颍川系,而袁绍为了更加有力控制河北,让自已的三个儿子和外甥各镇守一州,如同曹操任用夏侯氏和曹氏掌控军权一样的道理。
内部不同派系不断的争权夺利,如郭图在官渡之战首先就建议袁绍分散沮授的兵权,曹操烧乌巢时,又建议袁绍不救乌巢,导致张郃、高览投降,而逢纪诋毁田丰,导致田丰被袁绍杀害。袁绍死后,审配私立袁尚为主,而辛评、郭图欲立袁谭为主,兄弟相争,谋士站队,曹操还没有来打,自已人就先打起来了,这就是袁绍败亡的真正原因。
袁绍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并不能简单认为袁绍愚蠢,也不是说袁绍变了一个人,袁绍与曹操相比,确实能力不如曹操,袁绍没有控制好内部不同势力,导致互相攻伐,城堡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变态?
军事能力有多么变态,我们来用军事事实来看一下。
少年时期的李世民能文能武,十六岁那一年展现了其军事奇才,而且还是救驾之功。
公元615年的八月,隋炀帝杨广被困雁门,被十万大军重重包围,杨广命各地诸侯出兵勤王,其中就有跟随云定兴将军的李世民。
李世民根据大致情况作出判断,始毕可汗围困天子必定认为我方无法救援,要是我们在白天快速行军,过程旌旗飘扬,尘土四起,有虚张声势的作用,让敌人以为我方大军压境,吃掉区区10万,完全是塞牙缝,敌人闻风丧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始毕可汗受到各地诸侯起兵勤王,气势汹汹,可一时还无法攻克雁门。如果继续待下去,就有可能遭到反包围,得不偿失,就跑路了。
隋炀帝不知道是过了几年,李世民将是分割自己王朝凶手之一。
这就是十六岁的李世民所展现的军事才能,十六岁的我还在为学业而苦恼。
可这只是李世民军事才能的冰山一角。
在李世民十九岁的时候,在浅水原的战役中,在己方士气低下,也明白士兵的士气对军队有很大的影响,这时候不是追究战败失败的原因,而是让军队恢复战斗力。
李世民发表一番激情演讲,大概意思是我军打了一场败战,士气低下,敌人打了胜仗,骄傲,有一股唯我无敌的气势,这是优点亦是缺点。因为敌人对我们的轻视就是最大的错误。但我们身上有一股“知耻而后勇”的勇气,更有一份对胜利的执着。
这一份演讲下来,彻底讲将士们的狼性激发出来,他们只在等待一个机会,而李世民就是那一头狼王。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双方僵持六十天左右,薛仁杲的军队粮草跟不上,陆续出现断粮的情况,这一情况被李世民察觉,认为久等的战机来了。
李世民在浅水原布下埋伏,引诱薛仁杲率大军前来,打了一个漂亮的战斗,歼敌几千人。
李世民觉得不过瘾,亲率2000骑兵追击逃窜之敌,在我军的乘胜追击,势如破竹,薛仁杲怕了,投降了。
浅水原战役的胜利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
唐王朝本计划一举平定中原的时候,远在河东的刘武周正在兴风作浪,一口气把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给拿下了。
这可把李渊难受的要死丢哪座城池也不能丢了太原呀!
李渊这时候想到自己二儿子李世民是可以扭转这一败局的人,此时的刘武周大军挥师南下,只要跨过黄河,可直接兵指长安。
这时候,李世民站了出来说“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
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趁黄河结冰之际,率军从龙门踏冰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宋金刚主力对峙。
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小胜了一把,士气高涨,部下纷纷请战认为此时应该乘胜追击。可李世民认为决战时机未到,需要隐忍。
武德三年初夏,河东地区的平静被打破,刘武周由于作战失利,而且粮草告急,不得不撤退,可李世民就死死咬住,不松口,李世民一旦抓住机会,就绝不会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最后是收复失地,河东地区收复,即将开启逐鹿中原,谁胜谁败,我们拭目以待。
这时候,李世民只有二十岁,就有如此战绩,实在是令人佩服呀!
说起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得不说的是虎牢关战役,李世民率3500玄甲精兵支援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十万余众。
想要以少胜多玩的更多的心理战,也是一场闪电战,需要牢牢掌握战场时机,机会也许就那么一次,毕竟实力悬殊。如要获胜,就必须兵行险着。
李世民派出300骑兵诱敌,窦建德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战机,出兵围剿李世民的骑兵。
窦建德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亲率3000左右的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在敌营来回穿插,擒贼先擒王,追击数十里,杀了三千多人,平均下来每个人才杀了一个,俘虏了五万人。
这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对时机的把握,对人心的掌握。
不妨想象,李世民身披金甲,跨做骏马,身后是旌旗烈烈,尘沙避日,策马奔驰,意气风发。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非常变态的,是一位合格的统帅,他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手下有一群敢为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比如李靖、李勣、秦叔宝、程咬金等人。
李世民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成功。
以上是@笔说文史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笔说文史,一个爱看书的少年郎,愿用笔书写历史的风云,跃然纸上,想回到过去,看看历史的车轮是如何向我们走来。
宋朝为什么那么弱?
“弱宋”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宋朝的固有看法,一度在史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教科书上都把宋朝描述成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在应对外来入侵的时候,宋朝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力,除了赔款还是赔款,除了称臣还是称臣,但是实际上宋朝真的有那么弱吗?
“弱宋”的形象在近代中国又重新开始热起来,原因就是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与宋朝所处的国际形势是非常相似的,加上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的热卖,“弱宋”的理论传播的更远,因为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面反复在强调宋朝的积贫积弱。
而近年以来,由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许多旧的历史问题都被拿出来重新进行了讨论,其中就包括宋朝到底是不是一个比较弱的朝代,宋朝的国力到底怎么样?
而要探寻宋朝的国力,我们就首先应该回到历史现场,而不是单纯的针对某个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宋朝到底弱不弱,强不强,首先应该让事实来说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先人口破亿的王朝,当然肯定会有人说人口多寡与国力强不强并没有直接或者必然的联系,不过这话放在当今是行得通的,在中国古代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中国古代,人口多寡是形容一个王朝强不强大的重要指标。而实际上宋朝的军队数量也是中国古代历朝当中最多的,常备军就已经超过了百万,更何况其他地方武装(包括乡兵、藩兵等等)。在对外作战中,宋军也不是一直处于劣势,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宋朝的军队在与辽、西夏、金兵作战时处于劣势地位,要知道,在没有长城做屏障,又缺乏骑兵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与这些已经会制铁术的少数民族政权打成平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宋朝的时候,我们还是收复了很多自唐朝以来就丢掉的国土的,包括被土藩占领的河湟地区等等。
当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最后的结局都是非常悲惨的,皇帝要么被异族掳走,受尽折磨,要么投海自尽,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当中,不可谓不壮烈。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自从鸦片战争过后,晚清时局越发动荡,外有列强环视,内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对于清王朝来讲,这一局势已经到威胁到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当时清军的定国支柱便是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小时候家里很贫寒,身份却很高贵,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像僧格林沁身份高贵,却日子过得很清苦的贵族后裔并不少见,因为并不是每一位贵族后裔都有经营财富的能力,家里分配的,消耗完了,也就面临着家道中落的结局。
幸运地是僧格林沁命中注定非有一番大成就,道光五年,因为叔伯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膝下无子,僧格林沁便被过继了过去,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此时,僧格林沁还成了道光皇帝的外甥,这更加注定了他未来非凡的命运。
僧格林沁的战绩是实打实战场上打出来的,这点也让他成为晚清镇国级别的军事名将。这位名将的一生有三个转折点,一是过继,二是鸦片战争时力主抗英,三是讨缴捻军。
捻军,是一支和太平天国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军,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鼎盛的时候拥兵达二十万人。
僧格林沁和捻军的对抗生涯一波三折,刚开始朝廷给他一万士兵,去山东讨伐捻军,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在僧格林沁的带领下,捻军损失惨重,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捻军近十万人的部队遭遇惨败,清军也在此战中实力大损。
但很快,僧格林沁就遇到了另一位传奇人物——张宗禹。
张宗禹外号“小阎王“,当时捻军分为东西两部,他就是西部捻军的首领。史书记载张宗禹带兵:出没无常,善于避实击虚,敌势雄厚即疾走避之;敌势脆弱即奋勇碎之。有时化整为零,到处盘旋,使敌人不知其主力之所在;有时合零为整,并力冲突,使实力出于敌人所料之外,故能出奇制胜,迭奏肤功。
僧格林沁和张宗禹两人同样是享誉盛名,这样一场命运之战,注定会是惊天的结局。
僧格林沁的打算是找到张宗禹的势力,然后一举击溃,张宗禹把握住了僧格林沁的特点,知道自己正面战场刚不过,必须要想办法削弱僧格林沁,再寻找机会搞事情。
张宗禹此时的优点有三:
1,熟悉地形;
2,主场作战,情报、兵源都不缺;
3,他擅长游击战的用兵方式,刚好克制僧格林沁正面作战的理念。
张宗禹给僧格林沁设的局,在曹州高楼寨,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张宗禹还早就命人挖好了坑等着清军的到来。这一局,还需要一个前提,因为这种阵势只针对得了骑兵,而且还是小规模的骑兵。高地、沟壑,限制了骑兵的冲击力,但抵挡不住装备齐全的步兵,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分割开僧格林沁和主力部队。
张宗禹在这件事情上,给足了僧格林沁理由,比如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军取得大捷、自己在战场上经历了战败,身边只有很少的人等等,急于立功的僧格林沁最终还是上钩了。他率领亲卫骑兵,脱离大部队,先行追击,想要剿灭这股捻军势力。
同治四年,宗禹退至鲁西之曹州,僧酋跟踪追人,驻节曹州西十八里之李庄。宗禹挥军掘长堑围之,命任杜、张琢并力冲击,僧军全部崩溃,僧酋被歼于麦垄中,手刃之者,乃捻童张皮绠也。僧格林沁万万没想到的是,曹州高楼寨早已被张宗禹精心布置,轻敌冒进的僧格林沁被蛰伏已久的捻军大败于此。僧格林沁在亲卫誓死保卫下,骑着那匹和他一样伤痕累累的战马,沿着麦地一路奔行,想要借着麦子掩住身形。
与此同时,捻军的搜寻人马也在四处寻找着僧格林沁,一位叫张皮绠的捻军少年此时也在搜寻行列。这位少年显得心不在焉,只是机械式的用刀劈开眼前的麦子,粗略看上一眼,没人便继续前行。也难怪他如此,此前少年刚刚接到家里嫂子托人带来的母亲病逝的消息,少年听闻这个消息后,伤心欲绝,一家五口,前些日子父亲和兄长被清军所杀,留下寡嫂在家照顾母亲,一家人全靠自己补贴家用,却没想到母亲也因病去世了。
不识字的他也没法写信去询问具体情况,只是哀求着送信的人劳心回去告诉自己的寡嫂,不日,他便会辞了职务,带着近日攒下的些许银两,回家为母亲准备丧事。
正当少年为家事难过时,前边的麦田里,忽地出现一个军官打扮,浑身负伤的将领,中伤坠马,倒在那里。张皮绠见此情景,知道是个大人物,便趁他负伤,挥刀砍下了他的头颅,带着装扮、尸身领赏去了。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就是僧格林沁,那个害死了自己父亲、兄弟和捻军大英雄的恶魔。
领了悬赏的张皮绠,拜别了同僚,带着银两回来家去了。因为僧格林沁的死,激怒了清政府,下令各级政府捉拿凶手,并令曾国藩和左宗棠、李鸿章一起围剿捻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张皮绠改名凌云,经营起了田地、造酒、旅店、油店的生意,并娶了一个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张武。
他的暴露其实是一次偶然的经历,当时清政府查到僧格林沁是张皮绠所杀后,顺势找到了他的老家。同治十二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三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来寻访张皮绠。巧的是,本来没有寻到人的暗探,却在无意中听到喝醉了的张皮绠讲述自己光辉历程。
正愁找不到正主的清军,便在偶然之下抓住了杀死了僧格林沁的小兵张皮绠,这位因为僧格林沁出名的捻军小兵,也在多年后,因为僧格林沁被判凌迟。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以上就是直捣狼盟分集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